再議什麼是雲桌面

  目前雲桌面已經成爲企業、學校IT 基礎設施的標配,不再是科技前沿的新寵。高校建設電子教室、政企擴展辦公地點… 雲桌面都作爲基礎設備列入了一期採購。隨着市場需求的增加,國內雲桌面廠商即雲桌面產品越來越多、隨之也出現越來越多關於雲桌面的定義、傳輸協議與技術名詞。每個產品研發團隊都有自己對雲桌面技術的理解與定義,使之在客戶眼前雲桌面漸漸成爲一種似是而非的概念,沒有了一個明確的定義。據說市場上經常出現一種情景:爲了搶奪客戶廠商之間互懟競品是“僞雲桌面”,只有自己的產品纔是真正的雲桌面。那麼究竟什麼是雲桌面?它到底有沒有一個標準的定義?

  在維基百科上我們目前尚找不到“雲桌面”這個詞條,可能存在爭論議也是原因之一。但是關於“雲計算” 我可以找到現階段廣爲接受的是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NIST)定義: “雲計算是一種按使用量付費的模式,這種模式提供可用的、便捷的、按需的網絡訪問, 進入可配置的計算資源共享池(資源包括網絡,服務器,存儲,應用軟件,服務),這些資源能夠被快速提供,只需投入很少的管理工作,或與服務供應商進行很少的交互。” 以上對雲計算的解釋顯然太生澀了。NIST 目前也尚未對“雲桌面”有定義,我們在理解雲桌面之前有必要先了解什麼是雲計算。

  “雲”的概念由來以久,SISCO(思科)全球最大的網絡基礎設施核心數據交換設備廠商(沒有之一),同時也是網絡標準協議的擬定者, “網絡拓撲圖”最初也出自思科,思科爲網絡中各個節點各個設備及場景都定製一個圖標(也稱爲圖示)已成爲現今的業內標準是所有從業人員的共識;如同考過駕照的同學都能識別“道路標識”一樣,在網絡架構圖中每一個圖標也有其代表的意思, 其中 “一團雲”所表示的正是“Internet”, 這也正在最初期AWS 等巨頭將“雲”作爲一個技術名詞的起因之一。

  我們可以這樣來理解雲計算:計算是什麼?電腦(計算機)能爲我們做的一切服務都統稱爲計算,比如計算機能爲我們提供萬維網服務、郵件服務、存儲數據、數學運算,當然還有各種網絡遊戲、影音視頻等這些普通人日常生活接觸到的消費也統統都是由計算機在背後的默默提供的計算在服務。在早年這些提供內容的公司都需要自己購置架設服務器、租用帶寬來運維服務。這些基礎設施也都是屬於企業自己的財產,需要自己管理維護以及升級換代爲此揹負了巨大的運維成本。而在雲計算時代,已經有專門的雲計算服務商如AWS 、國內阿里雲、百度雲等提供 IAAS 、PAAS服務,企業僅需要根據自己的業務租用雲計算服務即可,這種租用是非常靈活的,不一定是雲主機、也可以只是一個API 接口;企業也因此不再需要自己維護互聯服務器。以上場景是最爲常見的“公有云”,而並非所有企業、企業並非所有的業務都適合遷移到公有云上,就必然衍生出了“私有云”,以及私有云所特有的一些服務,“雲桌面”就是其中之一。

  私有云延續了公有云“按需分配”的設計思想。在早期企業的每個部門、分支機構都有自己的服務器、小型數據中心,每個員工都自己的個人電腦,在管理上是完全分散的。通過引入雲的管理模式,在企業的內部環境裏可以將各種服務器、網絡、存儲資源進行集中形成數據中心,我們可以爲每一個部門及員工根據工作的需要分配計算資源,如: 虛擬服務器、虛擬桌面、虛擬應用、虛擬存儲等。

  雲計算以技術核心就是虛擬化技術、容器技術,我們常見的虛擬機就是虛擬化技術中的一種,可以在一臺計算機上虛擬出多臺計算機,每臺計算機都能運行各自的操作系統與應用服務而互不衝突。 早期“雲桌面”其實是將虛擬機的運行產生的畫面連續的傳送到終端顯示器上,終端同時可以將鍵盤鼠標的操作指令傳輸給虛擬機。終端本身只是輸入輸出設備,真正的CPU 計算是在後端虛擬機上進行的。 目前業內一般將這種技術架構稱爲 VDI

  單純“雲桌面”而言,除了虛擬機技術之外還有RDP/ RDS 技術,其中最具代表就是微軟“遠程桌面服務”( 也稱 Terminal Server), 微軟的Windows 是一個支持多用戶多會話的操作系統, 支持多個用戶同時通過登錄到自己桌面,每個用戶都有自己會話通道、自己的個人主目錄,因此多個用戶之間的個人文件是隔離的。但是“RDS”與基於虛擬機的VDI 最大的區別是,RDS 只在會話層進行了隔離,而VDI 是在物理層進行隔離;即RDS 的用戶遠程桌面實際是在原服務器上運行,多個用戶共同使用原生服務器資源。RDS 的文件系統、進程系統也是共用的。 一個人用戶操作是有可能會影響到其他用戶的。比如權限允許下的關閉計算機、關閉進程等…

  從技術層面上講基於會話的遠程桌面是虛擬桌面、VDI雲桌面的啓蒙,經過多年的發展各大廠商已經推出了PCoIP、SPICE、ICA、HDX、RemoteFX 等多個具有代表性的遠程桌面傳輸協議。這些協協各有千秋,最終實現的仍然是將遠端的畫面、圖像、音頻等傳輸到終端,盡一切可能的提高畫面的還原度、流暢性、高清視頻、聲音的高保真。隨着基礎環境如網絡帶寬、服務器CPU / GPU 性能的不斷提高,遠程桌面的傳輸效率也越來越高。同時也越來越貴,據悉按現在的市場價格平均單臺VDI雲桌面的採購成本是同配置PC 的2倍以上。

  曾經有一種聲音表示VDI 纔是雲桌面(桌面虛擬化)的唯一標準架構 IDV / VOI 均不屬於此範疇。其實不然這只是個別廠商的銷售人員有意誤導客戶的一種說法;VOI / IDV 架構及方案最初分別由 IBM 、intel 提出,作爲基於stream 的虛擬桌面交付方案几乎與基於 frame 的虛擬桌面交付方案同時誕生同時發展, 目前國際上最大虛擬化方案提供商 Citrix(思傑)、VMware(威睿)多個方案的產品也一直在同步更新。因爲沒有單一一種架構和傳輸協議可以適用於全場景及所有環境的下的桌面交付,這種互補必然存在着。

  還有一點是關於對hypervisor(硬件抽象層)的曲解,有人將hypervisor 解釋了虛擬機程序,將虛擬化解釋爲通過軟件+硬件實現對 CPU / GPU / 內存的分割與抽象。這仍然是出於商業目的的一種誤導性言論。Hypervisor是一種將操作系統與硬件抽象分離的方法。被分離不僅有CPU /GPU / 內存 、存儲更重要是實現對桌面的交付。 “桌面”指的也並非是“圖形化操作系統的視窗”, 桌面其實是對Clinent 、Terminal 的一個統稱。那雲桌面自然不會是將一個GUI 操作系統的可視化界面一幀一幀的推到終端上,這是非常不準確的。 雲桌面真正要解決的問題是對桌面的快速交付與統一的管理。虛擬化是一種技術手段,無論VDI 、VOI、IDV 都屬於虛擬化的傳統技術架構也是雲桌面的解決方案之一。 前端運算好還是後端運算好?其實沒有爭論的必要,我們需要根據用戶的場景而定。針對用戶本身現有的終端、服務器、網絡環境更重要的是業務內容,再結合用戶預算擬定出可行的解決方案纔是正道。

  綜上所述,“雲桌面”:是一種基於虛擬化技術的終端操作系統交付與管理方案,可以根據業務場景的不同,定製標準化的系統模板。終端客戶端可以通過遠程桌面傳輸協議、虛擬磁盤讀寫指令、虛擬地址映射等多種技術實現模板的本地化呈現。雲桌面可以有效的提高的終端的操作系統部署與運維效率。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