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Vue CLI 3結合Lerna進行UI框架設計

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淺談Vue CLI 3結合Lerna進行UI框架設計,在此之前先簡單介紹一下Element的構建流程,以便對比新的UI框架設計。小編覺得挺不錯的,現在分享給大家,也給大家做個參考。一起跟隨小編過來看看吧

當前大部分UI框架設計的Webpack配置都相對複雜,例如 Element Ant Design Vue Muse-UI等Vue組件庫。例如Element,爲了實現業務層面的兩種引入形式( 完整引入按需引入 ),以及拋出一些可供業務層面通用的 utilsi18n 等,Webpack配置變得非常複雜。爲了簡化UI框架的設計難度,這裏介紹一種簡單的UI框架設計,在此之前先簡單介紹一下 Element 的構建流程,以便對比新的UI框架設計。

一般組件庫的設計者將引入形式設計成 完整引入按需引入 兩種形式: 完整引入 的開發相對便利,針對一些大型業務或者對於打包體積不是特別注重的業務, 按需引入 開發的顆粒度相對精細,可以減少業務的打包體積。

設計的UI框架實踐項目的github地址是ziyi2/vue-cli3-lerna-ui,包括了preset.json、自己設計的Vue CLI插件以及自己設計的一系列UI組件(和生成的UI框架示例稍有不同),如果覺得整體結構有不合理的或者考慮不夠全面的地方,歡迎大家提issue,這樣我也可以對它進行完善。如果大家感興趣,希望大家能夠Star一下,這裏拜謝大家了!

Element

首先了解 Element 的構建流程,查看 Element 2.7.0 版本 package.jsonnpm 腳本

// 其中的`node build/bin/build-entry.js` 生成Webpack構建入口
"build:file": "node build/bin/iconInit.js & node build/bin/build-entry.js & node build/bin/i18n.js & node build/bin/version.js",
// 構建css樣式
"build:theme": "node build/bin/gen-cssfile && gulp build --gulpfile packages/theme-chalk/gulpfile.js && cp-cli packages/theme-chalk/lib lib/theme-chalk",
// 構建commonjs規範的`utils`
"build:utils": "cross-env BABEL_ENV=utils babel src --out-dir lib --ignore src/index.js",
// 構建umd模塊的語言包
"build:umd": "node build/bin/build-locale.js",
// 清除構建文件夾`lib`
"clean": "rimraf lib && rimraf packages/*/lib && rimraf test/**/coverage",
// 總體構建
"dist": "npm run clean && npm run build:file && npm run lint && webpack --config build/webpack.conf.js && webpack --config build/webpack.common.js && webpack --config build/webpack.component.js && npm run build:utils && npm run build:umd && npm run build:theme",
// 執行eslint校驗
"lint": "eslint src/**/* test/**/* packages/**/* build/**/* --quiet"

這裏重點關注Element的構建腳本,忽略 測試、發佈、啓動開發態調試頁面、構建演示頁面 等腳本。

npm run dist

Element 構建相關的npm腳本繁多,但是 總體構建腳本dist

"dist": "npm run clean && npm run build:file && npm run lint && webpack --config build/webpack.conf.js && webpack --config build/webpack.common.js && webpack --config build/webpack.component.js && npm run build:utils && npm run build:umd && npm run build:theme"

&& 是繼發執行,只有當前任務成功,才能執行下一個任務。

總體構建腳本包含了以下按順序執行的腳本命令

  • npm run clean - 清除構建文件夾lib
  • npm run build:file - 其中的node build/bin/build-entry.js 生成Webpack構建入口
  • npm run lint - 執行eslint校驗
  • webpack --config build/webpack.conf.js - 構建umd總文件
  • webpack --config build/webpack.common.js - 構建commonjs2總文件
  • webpack --config build/webpack.component.js - 構建commonjs2組件(提供按需引入)
  • npm run build:utils - 構建commonjs的utils(供commonjs2總文件、commonjs2組件以及業務使用)
  • npm run build:umd - 構建umd語言包
  • npm run build:theme - 構建css樣式

如果對於對於 umdcommonjs2amd 等模塊定義不是特別清晰,可參考Webpack文檔模塊定義系統

執行 npm run dist 後會在當前根目錄生成新的 lib 文件夾,包含以下構建內容:

lib
├── directives     # commonjs指令(這裏歸爲utils)
├── locale      # commonjs國際化(commonjs語言包和API)
├── mixins  		# commonjs mixins(這裏歸爲utils)
├── theme-chalk 		# css 樣式文件
├── transitions			# commonjs transitions(這裏歸爲utils)
├── umd   		# umd語言包 
├── utils
├── alert.js     # commonjs組件
├── aside.js
├── ...
├── element-ui.common.js 	# commonjs2總文件 
├── ...
├── index.js     # umd總文件
├── ...

Element官方文檔的使用指南結合 lib 可以看出, Element 爲我們提供了以下能力:

1、CDN引入(umd 總文件)
2、npm包完整引入(拋出commonjs2總文件)
3、按需引入(拋出commonjs2的所有UI組件)
4、支持國際化
5、提供utils方法(官方文檔沒有說明,但事實上業務可以使用)

CDN引入的umd總文件一般是全量構建的,不會有依賴問題,但是commonjs2模塊的文件需要在業務層面再次使用Webpack構建。例如需要在業務層面支持 國際化提供utils 的功能,那麼就不能將 國際化提供utils 的代碼 bundlecommonjs2總文件commonjs2的所有UI組件 中(每一個組件都 bundle utils 的方法或者國際化API顯然是不合理的),如果需要在業務層面支持 按需引入 的功能,那麼不建議將 所有UI組件 的源碼 bundlecommonjs2總文件 中,這樣便可以實現層層引用,對外拋出功能的同時在業務層面可以防止Webpack二次打包,從而導致引入兩遍甚至多遍相同的代碼的問題。

在組件庫中開發時,爲了構建commonjs2模塊的文件,需要對各個 utils 、組件等引入的路徑做出強約定,這樣不僅產生的Webpack配置會變得很難維護,對於開發者的開發也需要做出一定的規範限制。

接下來分析一下各個腳本的構建功能。

npm run build:file

build:file 腳本是自動生成一些源碼文件的腳本:

"build:file": "node build/bin/iconInit.js & node build/bin/build-entry.js & node build/bin/i18n.js & node build/bin/version.js",

其中與構建相關的腳本是 node build/bin/build-entry.js ,主要用於生成Webpack構建的入口源文件 src/index.js

// 註釋說明該文件由build-entry.js腳本自動生成
/* Automatically generated by './build/bin/build-entry.js' */

import Pagination from '../packages/pagination/index.js';
// ... 這裏省略大部分組件引入
import TimelineItem from '../packages/timeline-item/index.js';
import locale from 'element-ui/src/locale';
import CollapseTransition from 'element-ui/src/transitions/collapse-transition';

const components = [
 Pagination,
 // ... 這裏省略大部分組件
 TimelineItem,
 CollapseTransition
];

const install = function(Vue, opts = {}) {
 locale.use(opts.locale);
 locale.i18n(opts.i18n);

 components.forEach(component => {
 Vue.component(component.name, component);
 });

 Vue.use(Loading.directive);

 Vue.prototype.$ELEMENT = {
 size: opts.size || '',
 zIndex: opts.zIndex || 2000
 };

 Vue.prototype.$loading = Loading.service;
 // ...
};

/* istanbul ignore if */
if (typeof window !== 'undefined' && window.Vue) {
 install(window.Vue);
}

export default {
 version: '2.7.0',
 locale: locale.use,
 i18n: locale.i18n,
 install,
 CollapseTransition,
 Loading,
 Pagination,
 // ... 這裏省略大部分組件
 TimelineItem
};

在組件的開發過程中如果組件較多,建議使用腳本自動生成構建入口文件。

npm run lint

構建之前使用 lint 腳本對構建的源碼文件進行 eslint 校驗:

"lint": "eslint src/**/* test/**/* packages/**/* build/**/* --quiet",

Elementeslint 做了嚴格控制,一旦 eslint 報錯那麼 dist 總體構建腳本 執行停止,整體構建失敗。這裏的 eslint 校驗可以使用eslint-loader 進行處理(如果你希望 eslint 校驗失敗也可以進行構建可以查看Errors and Warning )。

webpack --config build/webpack.conf.js

webpack --config build/webpack.conf.js 腳本用於構建umd總文件,執行該腳本最終會在 lib 下生成 index.js 文件:

lib
├── index.js     # umd 總文件

webpack.conf.js 配置如下:

// build/webpack.conf.js

// ...忽略

module.exports = {
 mode: 'production',
 // 指定入口文件src/index.js,該入口文件由`build:file`腳本自動生成
 entry: {
 app: ['./src/index.js']
 },
 output: {
 // 在lib文件中生成
 path: path.resolve(process.cwd(), './lib'),
 // 生成lib/index.js
 filename: 'index.js',
 // 生成umd模塊
 libraryTarget: 'umd',
 // src/index.js文件採用export default語法拋出,因此需要設置libraryExport
 // 否則引入的UI組件庫需要使用.default才能引用到拋出的對象
 // if your entry has a default export of `MyDefaultModule`
 // var MyDefaultModule = _entry_return_.default;
 // 這裏踩過坑,所以說明一下,不配置的話遇到的問題是引入的UI組件庫沒法解構
 libraryExport: 'default',
 },
 resolve: {
 extensions: ['.js', '.vue', '.json'],
	// 'element-ui': path.resolve(__dirname, '../')
	// alias中的'element-ui'作爲npm包拋出後指向了業務項目node_modules所在的npm包路徑
 alias: config.alias
 },
 externals: {
 // 構建只排除vue
 // umd模塊通過CDN形式引入,因此將所有的組件、utils、i18n等構建在內
 // umd模塊沒有按需引入功能
 vue: config.vue
 },
 // ...忽略
};

構建文件 lib/index.js 主要的功能是用於CDN形式引入項目,並且無法做到按需加載,產生的體積非常大,對於簡單的應用可能不適用。

webpack --config build/webpack.common.js

webpack --config build/webpack.common.js 腳本用於構建commonjs2總文件,執行該腳本最終會在 lib 下生成 element-ui.common.js 文件:

lib
├── element-ui.common.js 		# commonjs2 總文件 

由於該文件需要在業務層面再次使用Webpack構建,因此考量的方面較多。在分析Webpack配置之前,再次回顧一下 Element 能爲我們做什麼:

1、完整引入(拋出commonjs2總文件)
2、按需引入(拋出commonjs2的所有UI組件)
3、支持國際化(commonjs2)
4、提供utils方法(commonjs2,當然官方沒有對外說明

webpack --config build/webpack.common.js 腳本主要用於構建完整引入功能,同時爲了可以在業務層面拋出 按需引入、支持國際化 等功能,構建 element-ui.common.js 時需要將 UI組件、支持國際化、utils方法 的源代碼排除。

webpack.common.js 配置如下:

// build/webpack.common.js

// ...忽略

module.exports = {
 mode: 'production',
 entry: {
 app: ['./src/index.js']
 },
 output: {
 path: path.resolve(process.cwd(), './lib'),
 publicPath: '/dist/',
 filename: 'element-ui.common.js',
 chunkFilename: '[id].js',
 libraryExport: 'default',
 library: 'ELEMENT',
 // 生成commonjs2模塊
 libraryTarget: 'commonjs2'
 },
 resolve: {
 extensions: ['.js', '.vue', '.json'],
	// 'element-ui': path.resolve(__dirname, '../')
 alias: config.alias,
 modules: ['node_modules']
 },
 // 這裏用於排除UI組件、支持國際化、utils方法的源代碼,這些源代碼需要額外的腳本進行構建
 externals: config.externals,
 optimization: {
 // commonjs2無須壓縮處理
 minimize: false
 },
 // ...忽略
};

重點需要關注一下 config.externals 屬性,打印輸出該變量的值:

[{ 
 vue: 'vue',
 // 排除所有UI組件的源代碼
 'element-ui/packages/option':'element-ui/lib/option',
 // ...
 // 排除國際化的源代碼
 'element-ui/src/locale': 'element-ui/lib/locale',
 // 排除utils方法的源代碼
 'element-ui/src/utils/vue-popper': 'element-ui/lib/utils/vue-popper',
 'element-ui/src/mixins/emitter': 'element-ui/lib/mixins/emitter',
 'element-ui/src/transitions/collapse-transition': 'element-ui/lib/transitions/collapse-transition' 
 // ...
 },
 // var nodeExternals = require('webpack-node-externals');
 // nodeExternals()
 [Function] 
];

externals屬性可以將一些特定的依賴從輸出的bundle中排除,例如在開發態中組件之間有依賴關係, element-ui/packages/pagination 中引入 element-ui/packages/option 組件:

pagecages/pagination/src/pagination.js

// pagination組件中需要用到option組件
import ElOption from 'element-ui/packages/option';
// ...

Webpack構建後,可以發現在 element-ui.common.js 中並沒有將 element-ui/packages/option 組件打包在內,而只是更改了它的引入路徑 element-ui/lib/option (在實現 按需引入 功能時會用 webpack --config build/webpack.component.js 腳本構建出該文件)。

// lib/element-ui.common.js
module.exports = require("element-ui/lib/option");

因此以上列出的 config.externals 屬性的 keyvalue 可以排除 UI組件、支持國際化、utils方法 功能的代碼。

config.externals 屬性的最後一個值是 [Function] ,是由webpack-node-externals 生成的。這裏解釋一下 webpack-node-externals 的作用:

Webpack allows you to define externals - modules that should not be bundled. When bundling with Webpack for the backend - you usually don't want to bundle its node_modules dependencies. This library creates an externals function that ignores node_modules when bundling in Webpack.

例如在 Elment 組件庫開發中需要依賴 deepmerge ,那麼Webpack構建的時候不需要將該依賴bundle到 element-ui.common.js 中,而是將其添加到 Element 組件庫(作爲npm包發佈)的 dependencies ,這樣通過npm安裝 Element 的同時也會安裝它的依賴 deepmerge ,從而使得 element-ui.common.js 通過 require("deepmerge") 的形式引入該依賴不會報錯。

這裏列出 element-ui.common.js 排除的一些代碼:

// 排除utils源碼(utils源碼會通過`npm run build:utils`腳本構建)
module.exports = require("element-ui/lib/utils/dom");
// 排除vue
module.exports = require("vue");
// 排除國際化源碼(國際化源碼會通過`npm run build:utils`腳本構建)
module.exports = require("element-ui/lib/locale");
// 需要注意和Vue相關的JSX依賴(Vue CLI3系統構建的包也會有一個該功能的依賴)
module.exports = require("babel-helper-vue-jsx-merge-props");
// 排除一些Elment組件使用的其他依賴
module.exports = require("throttle-debounce/throttle"); 
// 排除UI組件源碼(UI組件源碼會通過`webpack --config build/webpack.component.js`腳本構建)
module.exports = require("element-ui/lib/option");

需要注意 Element 發佈的npm包入口文件就是 element-ui.common.js ,可以通過package.json中的 main 字段信息查看。

webpack --config build/webpack.component.js

webpack --config build/webpack.component.js 腳本用於構建commonjs2的UI組件(提供按需引入功能),執行該腳本最終會在 lib 下生成所有 Element 支持的UI組件(同時這些文件也會被 element-ui.common.js 總入口文件引用):

lib
├── alert.js     # commonjs 組件
├── aside.js
├── button.js
├── ...

查看 build/webpack.component.js 配置:

// ...忽略
const Components = require('../components.json');

// Components是所有組件的構建入口列表
// {
// "pagination": "./packages/pagination/index.js",
// ...
// "timeline-item": "./packages/timeline-item/index.js"
// }


const webpackConfig = {
 mode: 'production',
 // 多入口
 entry: Components,
 output: {
 path: path.resolve(process.cwd(), './lib'),
 publicPath: '/dist/',
 filename: '[name].js',
 chunkFilename: '[id].js',
 libraryTarget: 'commonjs2'
 },
 resolve: {
 extensions: ['.js', '.vue', '.json'],
 alias: config.alias,
 modules: ['node_modules']
 },
 // 排除其他UI組件、支持國際化、utils的源碼,這些源碼會額外構建
 externals: config.externals,
 },
 // ...忽略
};

構建單個組件和構建總體入口文件 element-ui.common.js 的Webpack配置類似,需要將 utilslocale 以及其他一些依賴排除。

npm run build:utils

build:utils 腳本主要用於構建commonjs的 utils (提供國際化以及 utils 功能):

"build:utils": "cross-env BABEL_ENV=utils babel src --out-dir lib --ignore src/index.js",

可以發現該命令並不是通過Webpack進行多文件構建,而是通過Babel直接進行轉義處理(Webpack構建會產生額外的Webpack代碼,並且配置繁瑣,Babel轉義處理構建的代碼非常乾淨),將 src 目錄下除了Webpack構建入口文件 src/index.js 以外的所有其他文件進行轉義處理。執行該腳本最終會在 lib 下生成所有的 utils 文件:

lib
├── directives     # commonjs 指令
├── locale      # commonjs 國際化API和語言包
├── mixins  		# commonjs 混入
├── transitions			# commonjs 過度動畫
├── utils      # commonjs 工具方法

生成的這些工具方法會被 lib 下的 element-ui.common.js 和各個組件引用,同時在業務層面也可以引用這些工具方法。查看 .babelrc 文件的配置信息:

{
 "presets": [
 [
  "env",
  {
  "loose": true,
  "modules": false,
  "targets": {
   "browsers": ["> 1%", "last 2 versions", "not ie <= 8"]
  }
  }
 ],
 "stage-2"
 ],
 "plugins": ["transform-vue-jsx"],
 "env": {
 // cross-env BABEL_ENV=utils
 "utils": {
  "presets": [
  [
   "env",
   {
   // 鬆散模式,更像人手寫的ES5代碼
   "loose": true,
   // es6轉成commonjs
   "modules": "commonjs",
   "targets": {
    "browsers": ["> 1%", "last 2 versions", "not ie <= 8"]
   }
   }
  ],
  ],
  "plugins": [
  ["module-resolver", {
   "root": ["element-ui"],
   "alias": {
   // 類似於Webpack的externals功能
   // 將源代碼的引入路徑更改成目標代碼的引入路徑
   "element-ui/src": "element-ui/lib"
   }
  }]
  ]
 },
 "test": {
  "plugins": ["istanbul"]
 }
 }
}

utils 文件源代碼之間互相引用的路徑是 element-ui/src ,轉義成目標代碼後互相之間的引用路徑是 element-ui/lib ,因此需要有類似於Webpack的 externals 的功能去更改目標代碼的引用路徑,進行Babel轉義時插件babel-plugin-module-resolver 可以實現該功能。

npm run build:theme

build:theme 腳本主要用於構建UI組件的css樣式:

"build:theme": "node build/bin/gen-cssfile && gulp build --gulpfile packages/theme-chalk/gulpfile.js && cp-cli packages/theme-chalk/lib lib/theme-chalk",

這裏主要關注 gulp build --gulpfile packages/theme-chalk/gulpfile.js 腳本,該腳本使用Gulp構建工具構建css樣式文件,Glup構建多文件樣式會非常簡單。最終將當前構建的 packages/theme-chalk/lib 目錄下的內容拷貝到 lib/theme-chalk 目錄下供外部業務使用:

lib
├── theme-chalk 		# css 樣式文件
│ ├── fonts     # icons
│ ├── alert.css    # 按需引入的組件樣式
│ ├── ...      # 按需引入的組件樣式
│ └── index.css    # 完整引入樣式

查看 gulpfile.js 文件:

'use strict';

const { series, src, dest } = require('gulp');
const sass = require('gulp-sass');
const autoprefixer = require('gulp-autoprefixer');
const cssmin = require('gulp-cssmin');

function compile() {
 return src('./src/*.scss')
 // sass轉化成css
 .pipe(sass.sync())
 // Parse CSS and add vendor prefixes to rules by Can I Use 
 // css瀏覽器兼容處理
 .pipe(autoprefixer({
  browsers: ['ie > 9', 'last 2 versions'],
  cascade: false
 }))
 // 壓縮css
 .pipe(cssmin())
 .pipe(dest('./lib'));
}

function copyfont() {
 return src('./src/fonts/**')
 .pipe(cssmin())
 .pipe(dest('./lib/fonts'));
}

exports.build = series(compile, copyfont);

Vue CLI 3 & Lerna

構建整個 Element 組件庫的腳本繁多,構建的代碼之間互相還有引用關係,對於開發的引用路徑也會產生一定的約束。因此設計類似於 Element 的UI框架相對開發者而言需要一定的開發門檻。

這裏基於Vue CLI 3的 開發/構建目標/庫 能力以及 Lerna 工具設計了一個UI框架,這個UI框架集成了以下特點:

1、 結構特點 :每個UI組件都是一個npm包, 多語言、工具和樣式 都是自成體系的npm包,可被業務或UI組件靈活引用,同時天然按需加載。

2、 配置特點 :如果需要進行構建處理,那麼每個npm包可單獨進行構建配置,配置變得更加簡單。結合Vue CLI3的 構件庫 能力,對於簡單UI組件的構建幾乎可以做到webpack零配置,當然需要特殊的webpack loader除外。

3、 發佈特點 :組件庫的版本迭代可以更快,不需要進行整體構建,每個組件可單獨快速發佈 PATCHMINOR 版本。

這裏設定業務層面需要進行webpack構建處理,因此可以對UI框架的組件不進行構建處理,當然如果UI組件的設計需要特殊的webpack loader處理除外,否則業務層面需要做額外的webpack配置。當然不構建處理是相對於一定的使用場景的,不構建處理可能也會產生額外的一些問題。

這個UI框架的設計也會有一些缺陷:

1、沒有完整引入功能(也可以進行整體構建,但是這裏不推薦)

2、不提供UMD模塊

3、業務層面引入繁瑣(可以出額外的引入工具,簡化業務中的UI組件引入)

 Vue CLI 3

構建庫

爲了簡化UI框架的webpack配置,這裏將Vue CLI 3作爲開發的容器引入,借用Vue CLI 3的構建庫功能( 構建web-components-組件 功能應該更合適,這裏沒有進行驗證),幾乎可以做到UI組件構建的零配置。通過審查項目的-webpack-配置 能力,可以查看Vue CLI 3爲我們預先設置的通用webpack配置(幾乎可以滿足大部分的UI組件構建)。

插件體系

這裏使用Vue CLI 3的插件和Preset功能開發了幾個插件,以便於快速構建起步的UI設計框架,具體的 preset.json 配置如下:

{
 "useConfigFiles": true,
 "router": true,
 "routerHistoryMode": true,
 "vuex": false,
 "cssPreprocessor": "less",
 // MAC OS X下生效,Windows下不生效,具體未深入研究
 "packageManager": "yarn",
 "plugins": {
 "@vue/cli-plugin-babel": {},
 "@vue/cli-plugin-eslint": {
  "lintOn": ["save", "commit"]
 },
 "@ziyi2/vue-cli-plugin-ui-base": {},
 "@ziyi2/vue-cli-plugin-ui-cz": {},
 "@ziyi2/vue-cli-plugin-ui-lint": {}
 }
}

這裏採用了官方設計的 @vue/cli-plugin-babel @vue/cli-plugin-eslint 插件,同時自己設計了額外的三個插件來支持整個新的UI框架的起步:

@ziyi2/vue-cli-plugin-ui-base :UI框架基礎插件,生成Monorepo結構的源碼目錄(加入Lerna管理工具),生成基礎通用的webpack配置(在VUE CLI 3的webpack配置上進行再配置,VUE CLI3提供了 vue.config.js 文件供開發者進行webpack再配置),提供了幾個基礎UI組件的示例(僅參考價值)。

@ziyi2/vue-cli-plugin-ui-cz : UI框架的 cz 適配器插件,加入了 cz-customizable commitlint conventional-changelog ,用於生成Angular規範的Git提交說明、檢測提交說明是否符合規範以及自動生成UI框架的升級日誌等。

@ziyi2/vue-cli-plugin-ui-lint :UI框架的lint-staged 插件,代碼提交前會執行Eslint校驗,校驗不通過則不允許提交辣雞代碼。

這三個插件已經發布在npm的倉庫裏,如果是已有的Vue CLI 3項目,可直接通過 vue add @ziyi2/ui-cz 等命令進行安裝使用,插件源碼地址ziyi2/vue-cli3-lerna-ui/plugins ,如果想學習設計Vue CLI 3插件,可參考插件開發指南,不過官方文檔可能不夠詳細,建議參考官方設計的插件或者別人設計的優秀插件。

Lerna

Lerna是一個Monorepo管理工具,使所有的組件(npm包)設計都集成在一個git倉庫裏,同時可以利用yarn的workspace特性,模擬發佈的組件環境,從而使組件的開發和測試變得簡單,不需要多次進行組件的發佈測試(這裏用Lerna進行Vue CLI插件開發也非常方便)。

同時Lerna還集成了版本發佈工具,可以快速的對UI框架進行版本發佈。

UI組件各自修復問題可以各自快速發佈 patch 版本,如果UI組件整體有非兼容性更新,可以利用Lerna進行 MAJOR 版本發佈,更多關於版本發佈規範可查看語義化版本

UI框架實踐

利用Vue CLI 3的遠程Preset,這裏將自己設計的UI框架分享給大家進行實踐使用:

// 可能獲取會有點慢,大家耐心等待
vue create --preset ziyi2/vue-cli3-lerna-ui my-project

如果報錯 unable to get local issuer certificate ,可以設置 git config --global http.sslVerify false

如果遠程確實獲取preset.json失敗,可以採用本地的方式,將preset.json 配置複製下來,放入新建的 preset.json 文件,執行以下命令生成UI框架:

vue create --preset preset.json my-project

執行後的生成過程如下:

 

腳本命令

// 啓動開發服務
"serve": "vue-cli-service serve",
// 生成靜態資源
"build": "vue-cli-service build",
// Eslint校驗
"lint": "vue-cli-service lint",
// 安裝和鏈接Lerna repo的依賴
"bootstrap": "lerna bootstrap",
// 更新升級日誌
"cz:changelog": "conventional-changelog -p angular -i CHANGELOG.md -s && git add CHANGELOG.md",
// 構建
"lib": "lerna run lib"

如果需要利用GitHub Pages發佈靜態資源,可以新增命令 "deploy": "npm run build && gh-pages -d dist" ,需要安裝 gh-page 依賴。

啓動

進入項目目錄,使用 yarn serve 命令啓動開發態視圖,如果是Windows系統,可能會報以下錯誤:

在Windows下 vue create 可能會採用npm進行依賴安裝,MAC OS X下無此問題,此時需要額外使用yarn進行再一次安裝操作(這裏使用了yarn的workspace特性,因此安裝依賴建議都使用yarn進行操作):

lerna bootstrap

執行 yarn serve

這裏給出了國際化、選擇器、警告以及按鈕等UI設計示例。

構建

執行 lerna run lib 後(構建可以配合 npm run lint 校驗,校驗不通過則構建失敗),Lerna工具會對每一個npm包執行 lib 腳本:

這裏分別對 utilsbtntheme 包進行了構建處理,其中 btn 採用了Vue CLI 3默認的構建庫配置。

Monorepo結構

UI框架生成並構建後的Monorepo結構如下:

.
├── packages     		# workspaces
│ ├── alert    		# 警告(不構建)
│ │  ├── alert.vue  		# 組件源碼
│ │  ├── index.js  		# npm包入口文件
│ │  └── package.json 		# npm包描述文件
│ ├── btn     		# 按鈕
│ │  ├── lib  	  		# 目標文件
│ │  │ └── lib.common.js	# npm包入口文件
│ │  ├── btn.vue  		# 組件源碼
│ │  ├── index.js  		# 構建入口文件
│ │  ├── package.json 		# npm包描述文件(需要vue cli的開發態依賴)
│ │  └── vue.config.js 		# 構建配置文件
│ ├── locale    		# 國際化
│ │  ├── lang  	  	# 語言包
│ │  │ ├── enjs 		# 英文
│ │  │ └── zh_CN.js		# 中文
│ │  ├── mixins  		# 各個組件調用的國際化API
│ │  ├── src  		# 源碼
│ │  ├── index.js  		# npm包入口文件
│ │  ├── alert.vue  		# 組件源碼
│ │  ├── index.js  		# npm包入口文件
│ │  └── package.json 		# npm包描述文件
│ ├── select    		# 選擇器(類似於alert)
│ ├── theme    		# 樣式
│ │  ├── lib  	  		# 目標文件
│ │  │ ├── alert.css 		# 警告樣式
│ │  │ ├── btn.css 		# 按鈕樣式
│ │  │ ├── index.css 		# 總體樣式
│ │  │ └── select.css		# 選擇器樣式
│ │  ├── src  	  		# 源文件
│ │  │ ├── utils 		# 通用方法和變量
│ │  │ ├── alert.less		# 警告樣式
│ │  │ ├── btn.less 		# 按鈕樣式
│ │  │ ├── index.less 	# 總體樣式
│ │  │ └── select.less		# 選擇器樣式
│ │  ├── gulpfile.js  	 	# 構建配置文件
│ │  └── package.json 		# npm包描述文件
│ └── utils    		# 工具方法
│   ├── lib  		# 目標文件(這裏也可以採用lodash的方式,去掉lib文件夾這一層)
│   ├── src  		# 源文件
│   ├── babel.config.js		# 構建配置文件
│   └── package.json 		# npm包描述文件
├── public     		# 公共資源目錄
├── src      		# 開發態目錄
├── .browserslistrc     	# UI框架目標瀏覽器配置
├── .cz-config.js      	# cz定製化提交說明配置
├── .gitignore      	# git忽略配置
├── .lintstagedrc			# lint-staged配置
├── babel.config.js			# vue cli的babel配置
├── lerna.json				# lerna配置
├── package.json			# vue cli容器描述文件(容器不是npm包)
├── postcss.config.js			# postcss配置
├── README.md				# 說明
└── vue.common.js			# 通用的組件構建配置文件

這裏重點說明 src 文件, src 文件可以根據開發需要自行選定方案:

1、使用默認的CLI服務進行開發和UI框架Demo演示,這裏UI框架採用原生的 .vue 文件形式進行Demo演示,如果想使用 .md 文件進行演示,可以採用vue-markdown-loader

2、使用Vue 驅動的靜態網站生成器VuePress,這個目前不是很穩定。 發佈

發佈

完全可以按照語義化版本進行:

1、各自npm包可以使用 npm publish 快速發佈 MINORPATCH 版本。

2、如果某個npm包有非兼容性更新,那麼可以使用 lerna publish 發佈 MAJOR 版本。

使用Lerna工具發佈的npm包建議採用scope的形式發佈,UI框架示例沒有給出Demo,如果想採用scope形式發佈可以查看 ziyi2/vue-cli3-lerna-ui ,需要在每個npm包的 package.json 中做額外的配置,具體可查看 vue-cli3-lerna-ui/plugins/vue-cli-plugin-ui-base/package.json publishConfig 字段信息。

總結

對比Element的UI框架設計,採用Vue CLI 3 & Lerna的形式可以簡化UI框架的配置,使各個UI組件的構建配置互相獨立,對於簡單的UI組件可以利用Vue CLI 3的默認webpack配置。同時採用Monorepo的設計結構( Why is Babel a monorepo? ),配合Lerna工具,可以使得UI框架修復問題和發佈新功能的響應能力變得更快。

生成UI框架實踐項目的github地址是 ziyi2/vue-cli3-lerna-ui ,包括了 preset.json 、自己設計的Vue CLI插件以及自己設計的一系列UI組件(和生成的UI框架示例稍有不同),如果覺得整體結構有不合理的或者考慮不夠全面的地方,歡迎大家提issue,這樣我也可以對它進行完善。如果大家感興趣,希望大家能夠Star一下,這裏拜謝大家了!

參考鏈接

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內容,希望對大家的學習有所幫助,也希望大家多多支持神馬文庫。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