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記憶

記憶既是一個動詞也是一個名詞,當我們討論的時候,常常搞不清概念而陷入困境,我把作爲動詞的記憶稱爲記憶行爲,作名詞的記憶稱爲記憶內容。將記憶這一概念映射到計算機理論中,我們可以得出這麼幾條有趣的理論:記憶行爲類似於輸入;記憶內容則爲數據;人的記憶內容分爲瞬時記憶,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三種,對應的就是寄存數據,內存數據和磁盤數據;人的回憶過程類比於從磁盤讀取到內存當中。而這種種卻缺乏一種對應,那就是記憶的遺忘。

PS:瞬時記憶,當即記憶,無編碼存儲,大腦自動篩選有效信息;短期記憶,臨時編碼,記憶已經篩選的信息,存儲時間短;長期記憶,通過回憶,整理等活動,可長期保存,有時,短期記憶可立馬提升至長期記憶,但不是永久記憶。我關注的問題有兩點:長期記憶是怎麼形成和保持的,以及長期記憶如何轉化爲短期記憶甚至瞬時記憶的。

傳統記憶理論認爲,長期記憶形成後,會有一個類似於1-e^{x}函數的圖像,記憶會逐漸變的穩定,不在衰退。實際上,在我們的生活當中,記憶的永久性衰退是必然的。魯濱遜漂流記的作者曾經遇到過一個因爲船隻受損而逃到荒島十餘年的水手,正是以此爲靈感創作了魯濱遜漂流記。而現實中的水手並沒有像魯濱遜那麼好運:只不過是幾年的時間,他就失去了與人交流的能力。無論我們學習多少知識,地理,英語,生物,文學,數學,一旦我們停止使用,對這些知識的記憶也逐漸衰退,衰退的截止點是哪裏呢?答案是,沒有截止點,它們會永遠誰退下去。這還不包括個人差異,年齡因素:很顯然,老人記憶的衰退會更嚴重。有人說,老人的長期記憶能力是沒有衰退的。那我們重新思考,記憶衰退的根本原因是什麼。荒島的水手,沒有任何人與他交談,只不過幾年的功夫就失去了語言能力。我們的長期記憶,就是這樣,你不用,就會自然衰退。所以對於一個人來說,真的學的越多越好嗎?不,學習他能夠一輩子使用的,或者他感興趣的就可以了,畢竟記憶本身就有帶給人愉悅感的功能(我不是指裝逼愉悅感,而是記憶在整合的時候會發生愉悅感,就像數學家解開數學難題一樣的愉悅)。所以綜合而言,活到老,學到老並沒有什麼卵用。

我感觸最深的是,我大學時候對哲學很感興趣,並跟人家熱烈的討論,但之後對哲學就越來越陌生。可以說,本瞭解就淺薄,對知識的整理越不夠深入,就無法記憶的更深,那些博學的人,對許多領域都瞭解一點的人,將來失去的也最多。

PS:對於上一個PS中提出的兩個問題我很感興趣,有對這個話題有了解的童鞋可以給出評論或聯繫作者。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