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馬遜將退出中國?

北京時間4月17日,據”媒體訓練營“報道:

亞馬遜將在本週宣佈退出中國,確切時間待定,今後亞馬遜在中國僅保留 Kindle、跨境貿易兩塊業務,其他業務將全部裁撤。”準確地說應該是‘亞馬遜主營業務電商將退出中國’”。
一時之間在業內瘋傳,截至目前,亞馬遜官方尚未迴應。而對於技術圈來說,最受關注的莫過於亞馬遜 AWS 雲計算業務。據鞭牛士報道,其向亞馬遜內部人士求證得到“否認亞馬遜將退出中國,並強調亞馬遜是一個龐大和擁有諸多業務的公司”的迴應。

同時,據全天候科技消息,“亞馬遜客服稱沒有得到這方面的任何通知,消費者不要相信網上的此類傳言”。

對此,CSDN(ID:CSDNnews)特向亞馬遜內部相關人士求證其消息是否屬實,該人士稱“亞馬遜的電商業務將部分優化,未來將在中國專注兩塊業務:跨境電商(海外產品引進來、中國產品走出去)和Kindle及內容,AWS雲計算業務完全不受影響。”

亞馬遜電商進軍中國:如何從輝煌走到沒落?

時針撥回到2004年,那是阿里巴巴的淘寶上線還沒多久的時候,已經成爲全球電商霸主亞馬遜欲進軍中國市場,同年亞馬遜以收購7500萬美元收購卓越網。

亞馬遜收購卓越後,並沒有立即進行大變革,而是秉持着“要規模不要利潤”的佛系管理理念,慢慢地完成改造。直到2007年,卓越才改名爲“卓越亞馬遜”,在2008年,亞馬遜在中國B2C市場的份額高達15.4%。在2011年,再次更名爲“亞馬遜中國”。

但隨着中國電商的快速發展,淘寶、京東、蘇寧易購、唯品會、國美、噹噹等電商的快速增長,亞馬遜在中國的處境愈發艱難。

△圖源:CSDN付費下載自東方IC

據易觀統計的《2018年第4季度中國網絡零售B2C市場交易份額》顯示,天貓爲61.5%,京東24.2%,而曾經佔有15.4%份額的亞馬遜滑落僅爲0.6%,不足1%。

△圖源易觀

回看中國電商的增長如此迅速,據易觀數據顯示,天貓在2018年雙11的成交額達2135億元,同比增長了26.9%;在天貓平臺上的新品數量已經超過了5000萬,相較2016年和2017年分別增長超過了1000%和300%。

唯品會在去年的11月1日至11日期間,實現交易額102億,同比增長了27%。

而京東在全球好物節的11天裏,累計下單金額爲1598億元,同比去年增長約25.7%。

不同其他電商,蘇寧易購還佈局線下店。2018年蘇寧小店整體開店數量超過4000家,服務覆蓋70座城市,20000個社區,15000個社羣和6000萬用戶。

電商市場競爭激烈,入場緩慢,或佈局稍有不慎,便錯失良機。那麼曾作爲全球電商霸主的亞馬遜,爲何在中國水土不服的呢?

爲什麼亞馬遜電商折戟中國?貝索斯的三個教訓

之前亞馬遜創始人傑弗裏·貝索斯(Jeff Bezos)在總結亞馬遜在中國市場的教訓時表示,亞馬遜對於中國市場不夠激進、投資不足、本土化不充分。

第一,中國市場不夠激進
從花了三年來整合卓越網這事來看,亞馬遜很“溫吞”,這樣的做法也延伸在搶佔市場份額上。它不像中國其他電商那樣打價格戰,在2013年時,京東發起價格戰,亞馬遜沒有“參戰”,還在像雙十一、618等重要電商“大戰”的節日裏,亞馬遜沒有任何動作。

第二,本土化不充分
貝佐斯曾經說過,“我們大多是把在日本、德國、英國、西班牙、法國、意大利、美國等取得成功的做法複製到中國,事實上,在中國,我們需要更多的市場定製。”

從亞馬遜網站的購買頁面、支付流程可以看出,這完全是複製粘貼美國亞馬遜,實際上並不符合中國人的購買習慣。還有是Prime服務,這項服務在美國很受歡迎,但在中國並未公佈購買Prime的用戶數量。

第三,亞馬遜中國沒有決策權
亞馬遜中國雖有中國團隊負責運營,但決策權牢牢掌握在美國總部,本地沒有決策權。

而且亞馬遜中國一貫走“高冷”路線,不像天貓、京東、蘇寧易購在地鐵、公交站牌的廣告,亞馬遜很少在廣告營銷做營銷,導致“酒深也怕巷子深”。

之前劉強東曾對亞馬遜中國是否會退出中國市場發表意見,亞馬遜不會撤出,也不會死掉,因爲總部太有錢了。他也指出亞馬遜的弱點,對於中國團隊沒有信任和授權。

現在看來,有錢的總部也無法佛系面對日漸縮小的市場份額,可能會“壯士斷臂”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