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洞察:於細微處抓住不變的人性

先說一個關於洞察力的小故事:兩位警察開車例行巡查,看到一輛嶄新的寶馬車裏司機深吸一口香菸,然後把香菸從嘴裏拿出來,把菸灰直接彈在了車內,警察叔叔驚呆了。這是一輛新車,車主居然把菸灰彈在車裏,什麼人會做這種事?彈菸灰的人肯定不是車主,也不會是借朋友車的人,很大可能是偷車的賊。於是,警車拉響警報追了上去,果然這是一輛被偷盜的車。

消費者洞察意味着對於消費者的深入理解,並有意識地將這樣的理解用於幫助消費者實現他們的需要。

包裹在複雜的消費行爲當中的一些消費心理通常很隱密,但不變的人性一旦於細微之處被提取出來,就會形成洞察,憑此做出的商業判斷多數是明智的。

我以前寫過我上過的一個當,相信了騙子說自己仿冒高檔化妝品是偷來的,所以能以低價出售。我當時消費心理是想以低廉的價格買到高價值的產品,也就是貪婪,想以小的代價獲取高的價值,如果沒有這麼想,我就不會輕信騙子的話,當然這樣的消費心理並非我一個人所獨有。後來,這樣的消費心理就衍生出了唯某匯這樣的消費APP。

唯某匯上打的旗號就是品牌特賣,用最後瘋搶、品牌鉅獻這樣的定位來滿足這種貪婪,總想以低價買到好東西。

昨天去商場買涼鞋,有個漂亮姑娘一個人也在這間專櫃試鞋子,她開着視頻通話,讓自己的媽媽幫自己決策哪雙鞋子好看,一雙雙試過之後,差不多要買的時候,她和店員說,你再等等,我去另一家店再試一次,最後再做個比較決定買哪雙,她走後,店員跟我說這個姑娘已經來過兩次了,她感嘆女人在下決定的時候都是這麼糾結。這樣的消費行爲於電商上也有所體現,比如唯某匯上,當你在某個界面停留了一段時間之後,它就會跳出“請朋友參考”的鏈接,它很機智地發現女人這會兒的購物糾結症犯了。

潤總舉過一個人們人們購買奶昔的例子,一家快餐店的奶昔銷售特別好,於是各種市場調研工作都跟上去,看是不是這一款奶昔的口味特別好,是否要調整配方研發新品,結果發現人們購買奶昔的最本質原因是有些開車的人擔心路上無聊,所以他們會用吸管吃奶昔,一會兒吸一口,比飲料吃的時間長,也不用動手。

購買奶昔的本質是讓枯燥的開車過程增加點樂趣。

坐辦公室裏也會這樣,又不餓,只是想弄點東西放嘴裏給工作增加點樂趣,辦公室零食就是這樣吧。

霧滿攔江老師寫過一個消費洞察的故事就更有趣了。他說有一個健身會館的老闆,在自己開的健身會館旁邊又開了一家火鍋店,人們先去他開的健身會館瘦身再去他開的火鍋店吃回來,他兩頭的錢都沒少賺。原來他在經營中發現了一個祕密:健身並不是人的慾望,更低層的慾望其實是口腹之慾,而人們爲了滿足低層慾望,纔來選擇強制性的健身的。於是他利用了人生的補償原理賺了兩撥兒錢。

人性就是這麼強大,只有在細微處抓住不變的人性,才能形成對消費者的洞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