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永遠不止是媽媽;夢想,永遠不止是夢想

三十五歲以前,我從來沒有想過要當全職媽媽,總覺得那是自己沒什麼本事、不能在職場混的女人的選擇,或者是那些老公能掙很多錢錢的女人可能的選擇。要麼,是無奈之下的恥辱選擇,要麼,是幸福之餘的墮落選擇。至於我,還是寧願有一份自己的工作。於是,多年以來,職業、家庭兩頭兼顧,期間的辛勞,自不必言。

三十五歲之後,我卻無比想當全職媽媽。具體的原因,我至今也說不太清楚,或許是隨着越多經歷的事,漸漸提高的認知,開始越來越深刻地感受到一個全職媽媽對家庭的重要以及對孩子成長的影響力吧。

直到剛剛在網上觀看了隨手記製作的記錄短片《不止是媽媽》,不僅引起我的共鳴,更是讓我從全新的角度對“全職媽媽”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

一、身爲媽媽,應儘量多的陪伴孩子

有些人對“養育”的理解就是“給錢”。

比如某些離異家庭的父母,按照離婚時的協議,給錢了事,從來沒有過正常父母對孩子應有的關懷與陪伴。

還有那些爲生活所迫,離家打工的父母,留下孩子成爲“留守兒童”。在這些父母的眼中,掙錢養家、供孩子讀書就是最大的生存意義。

其實,真正的“養育”不止是金錢上的供應,更是情感上的關懷與生活上的陪伴。

一個沒有父母真誠陪伴的孩子是孤單的,其成長往往受限。相反,有父母真誠陪伴的孩子會有很多可能,在雙向的交流中,成長得也較快。對於有某種狀況的孩子,也能得到較好的調整與修正。

片中彭菲的兒子正是如此,從不說話的尷尬狀況到漸漸向媽媽敞開心扉,那一聲“媽媽”正是對她迴歸家庭最好的肯定之一。

美國傳奇商業鉅子亞科夫曾說:“很多人認爲小孩子講的話都是無稽之談。然而我認爲,如果現在聽取孩子所關心的事,將來當他到十幾歲後也能分擔父母所操心的事。這兩點是密切相關的。”

唯有在陪伴中纔能有機會聆聽孩子的講話,才能建立真實的愛的關係。願年輕的媽媽們抱着對未來美好的期許,多多享受現現今陪伴中的樂趣。

二、身爲媽媽,當學會理財

彭菲丟掉了明面上的工作,而實際上,卻在不知不覺中成爲了原公司產品的高級體驗者。這“高級”二字是指她從全職媽媽的角度,對公司產品有了更深更寬的認識與實踐。

她利用“隨手記”服務,將自家的錢財打理得井井有條,增值、跑贏CPI是必然的。雖然她謙虛的說自己只負責“節流”部分,但據片中展示,“開源”也是有的哦。

據傳聞,日本的全職媽媽們大多是理財高手。那麼,中國的全職媽媽們如何呢?無獨有偶,我在一個微信羣裏,居然發現有好幾個媽媽在帶娃成長的過程中,通過興趣愛好的深度學習,不知不覺成了理財高手。她們中甚至有人已經有了個人品牌,在陪伴孩子成長中,僅靠理財的副業也賺挺多,完全不比上班時少。與上班時相比,賺錢似乎還更輕鬆了。

因此,個人覺得,全職媽媽真的很有必要抽空學學理財。理好財,不僅收入增加,還能讓家人對你刮目相看。再者,理好財,也是一大本事呵。君不見,多少男人的職業也是理財呢?一邊在家帶娃,一邊學着理財,沒有職業的壓力,更易理好財。

三、身爲媽媽,自我更當不斷成長

孩子終究要長大,我們能陪伴的時光並不多。在陪伴養育的過程中,時代在進步,環境也在不斷變化,媽媽自己一定要不斷成長。孩子需要的是高質量的陪伴,而非單單身體在一起的低質量的陪伴。而高質量的陪伴,更是需要媽媽不斷的成長。

媽媽若不成長,真的會嚴重與社會脫節,心理也產生焦慮。一些不明智的媽媽在控制不住自己情緒的情況下,會將自己的焦慮等許多負面的東西轉嫁到孩子身上或家庭中,形成惡性循環,影響孩子的成長及家庭的幸福。這是最不足取的,全職媽媽一定要避免進入這樣的坑。

小結一下,彭菲正是看到了孩子與家庭的需要,選擇迴歸家庭,當起了全職媽媽。然而,她這個全職媽媽與衆不同,通過不斷的成長、付出、規劃、實踐、調整,她提高了生活的質量與幸福,將生活過得相當充實相當精彩。所以她能自豪且真誠的說:“迴歸家庭不意味着對生活質量的妥協與放棄,相比呢,如果你能精心的去安排和設計的話,可以獲得更加精彩、更加自由的生活。”

對於她的全職媽媽生活,我真的打心眼裏佩服和羨慕。

現在想來,當年的自己是多麼的狹隘和偏激。深深感慨當年,爲什麼沒有人給我這些教導與建議?如今的世代,有那麼多人教導關於婚姻、關於家庭、關於育兒方面的功課,年輕的父母們,幼小的孩子們,真是幸福阿!

如果時光可以穿越回去,帶着如今的認知,我真的想選擇做一個彭菲這樣的全職媽媽。

今生,我已沒有機會再成爲全職媽媽,但仍有一個夢想:通過自身持續的學習與成長,可以爲某些媽媽們提供一些真實有價值的經驗分享或建議,甚至爲她們祈禱,來陪伴她們的成長。

本文首發於 今日頭條,https://www.toutiao.com/i6690527625766502920/

本文爲原創,如果喜歡,轉載請註明出處並私信我呵。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