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一鳴往事

前同事方方和我分享了 2013 年時他剛走上技術編輯之路去採訪張一鳴的往事。

他 13年的這篇舊文《“今日頭條”CEO張一鳴:我是愛冒險的技術宅》在今天來看,依然非常受用,至少對於我而言。

最特別的點有這樣幾個:

  1. 當移動互聯網盛行,iOS、Android 是主流時,年輕的張一鳴卻已經在深入研究及應用人工智能技術、算法等,他所帶領的一起創業的技術團隊無論是已有還是 to do 招聘的也是以「數據算法」爲核心。
  2. 今天的字節跳動被稱爲「宇宙條」,其全球化可以說是今天所有的互聯網公司中最成功的一個。全球化這個計劃不是後來有的,而是一開始就有的。2012 年,成立的第一年就已經在考慮海外,並且還實際調研了得出「可行」的結論。
  3. 張一鳴這個人 —— 互聯網更迭迅猛,今天的頭條不是當時的頭條,但產品背後的關鍵人卻有着他不斷且持久的思考與沉澱。剛畢業就創業做面向企業的 IAM 協同辦公系統,儘管失敗了,但 2018 年 12月,字節跳動的協同辦公軟件飛書(前身 Lark)卻成功了。
  4. 「Develop a company as a product」早見端倪 —— 2006 年在酷訊,因爲無法忍受混亂的管理於 2008 年離開了;抱着學習大公司如何協調管理工程師的想法加入微軟,的確是發現流程有了,但效率極低,不適合特別有想法、有衝勁的人。

當我和方方聊起來時,他倒是與我分享了另外非常有意思的一面。

2012 年 9 月,今日頭條第一版個性化推薦系統上線。這第一版推薦代碼誕生於張一鳴在錦秋家園的工位。

方方和我說,回想起來覺得特別尬,主要有三個方面:

  1. 環境非常簡單,就是在知春路的一個小區裏,進樓門坐電梯上樓,辦公空間還是三居室改的,裏面坐滿了人,當時張一鳴還說起另外還有一個房間也租下來了,有人在辦公。
  2. 產品也特別簡單:就一個新聞客戶端,雖說是興趣算法。
  3. 「我還不是很瞭解你,我們來聊一聊你」的採訪階段:知道他是誰,但沒有什麼資料,能找到的資料也很少,技術、產品也沒有多說什麼,於是只好來聚焦在人上了。(但在我看來,今天回翻起來,最爲關鍵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反而往往是人。)

做採訪,我們常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什麼樣的人是能夠真正成長起來,什麼樣的是不靠譜的,如何甄別?

在技術領域,有一條可以起到作用,那就是看這個人的背景。舉個例子,如果是 MBA 畢業,做過的事情都是與資本相關,那麼就完全沒有必要去採訪他們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