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喪故我在,誰還沒個“喪”的時候?

奇葩說的邱晨是我特別喜歡的一位辯手,她每次富有共情力的辯論總能讓我感動的稀里嘩啦,被她的論點說服。邱晨對待工作和辯論的認真讓我欽佩,而她卻總是自稱自己很喪。她那麼努力,怎麼還是喪了呢?

網絡上流行的喪文化,跟許多正能量形成了鮮明的比照。有的人日日努力,期望儘快實現人生的彎道超車; 有的人常常把喪掛嘴邊,生怕自己的努力成爲他人的標杆。

“我是個特別喪的人”。真的很喪嗎?很多時候,這句話表現出來的僅是自己的一種自嘲。每天經過一天的工作,心理精神已經消耗了大量能量,如果放在十幾年前,還可以在下班後休息中獲得補充。但是現在,移動互聯網帶來的24小時全天候工作,隨時隨地在非工作時間依然需要處理工作信息、郵件、電話,即使假期出國走到天涯海角,也一樣甩不脫。

工作與生活之間界限的模糊,使原本應該好好休息的放鬆,早已沒有那麼純粹,隨時隨地帶着工作,打亂了我們的心理反饋機制,以至於對工作特別容易感覺到疲累。

說自己喪,暗含了自嘲和耐受的意味,意在幫助自己順勢而爲,有效地用喪緩衝生活的壓力。這也是爲什麼“葛憂躺”這類表情包成爲爆款的原因。

我有個女同事,聊天時經常說她的理想就是不用上班。每次放假,她都懶得出門,放幾天假,就在家裏窩幾天睡飽。按她說的,你會覺得她對工作一定沒有熱情,巴不得每天上班舒舒服服,坐着拿錢。但在實際工作接觸中,我發現她是個對工作挺上心的人。雖然整天抱怨事多事雜,但屬於她的工作完成的都挺負責的。

比如她負責催收部門每個月的稿件,然後交給我。這個月輪到一個同事A交稿,結果A前天突然被上級公司借調走了。她急了,找A要稿件,A說稿件寫好了在電腦裏,她就跑去打開A的電腦,把稿件拷出來並傳給我。

B寫了一個方案,部門主任說讓她先看看修改一下,她拿到一看,覺得B寫的太簡單籠統了。覺得實在不好意思就這樣交給上級部門,乾脆自己重新寫了一遍,加了不少內容,覺得完整了沒有遺漏了才交給部門主任審覈。

至少在工作中,每次她需要交給我的東西,她交的都挺快的,一點沒覺得像她自己所說的,不想上班,只想睡大覺。

起初有點不能理解,明明工作能力還算可以,爲什麼要整天說自己就是不想工作呢?

其實不難理解,工作的繁忙,自然會讓人有焦慮情緒。在過去,如果你是農夫,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穫,你的付出跟成果之間有很直接的因果關係。這是正能量的邏輯。但今天,你勤奮,未必能獲得你想獲得的,你努力,也不一定能達到你想要的目的,因爲有可能有人會告訴你,你努力的方向是錯的,是無效的努力。

越來越多的成功人士出來告訴你成功的方式方法,努力的正確姿勢,不斷告誡我們還有一種努力叫無效的努力。這些加深了我們對付出的警惕心理。再加上各種不確定因素,讓付出跟收穫的因果關係,變得越來越間接。而這些,讓你失去了撐控感。

誰也沒有把握說,自己努力、奮進,一定能成功,一定可以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即便是這個時代看起來充滿了更多的機會。

與世界可以無限接觸,知道的更多,瞭解的更多,卻越發覺得自己的渺小,無比渺小。我們看得到世界周遭的變化,卻無力碰觸內心的無奈,對個人成長的心靈雞湯不再信奉,至少對努力的價值不是那麼的確信。

焦慮感籠罩下的我們,還有什麼辦法,只能一邊還在繼續努力着,一邊給自己點喪的退路。雖然我們並不會真的就喪下去,不工作,不努力,但至少給自己的焦慮保留一個說得出口的理由,不被“人必須得努力”給綁架。

自稱“喪”人,總有權利允許自己偶爾喪一下吧,偷偷懶也成。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