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阿里零售通汪小容:新零售轉型,思維方式最重要

前言

“新零售”最先由阿里巴巴提出。隨着盒馬鮮生的落地,一種線上線下結合的零售方式開始衝擊傳統零售行業,其他玩家迅速入場新零售。在2019年QCon全球軟件開發大會北京站,阿里零售通的高級技術專家汪小容做了題爲《新零售渠道分銷數字化變革》的演講,向聽衆介紹了渠道分銷行業正在經歷的變革以及技術如何幫助一個行業變革。現場InfoQ記者也採訪了汪小容,一起聊一聊新零售的現狀。

InfoQ:您是如何理解新零售的?它和傳統零售的區別在哪裏?

汪小容:作爲一個技術人員,我更多的是從抽象的,系統的角度來理解這個問題。說到新零售,首先我們要理解什麼是零售。零售的本質是無時無刻提供超越消費者的期望的產品和服務,所以它的本質是以消費者的體驗爲中心。

如果我們把零售當成一個系統來看,傳統的零售系統,人的經驗、人的流程、人的服務品質,直接決定了服務消費者、超出期望的天花板。而傳統的IT技術,只是個工具。

阿里研究院對新零售的定義是:以消費者體驗爲中心,數據驅動泛零售形態。新零售歸根結底也還是一種零售,它的“新”更多地體現在技術手段上。今天有了新的技術,大大突破了我們理解消費者的能力和可能性;同時資源配置效率、協同效率也大大提升,爲超越傳統零售提供了更大的想象空間。我們希望能基於大數據、雲計算和算法等技術,挖掘消費者的需求,將線上和線下的購物場景結合起來,讓品牌可以通過全渠道觸達消費者。

所以在我看來,新零售就是以數據技術爲驅動,去發現消費者的需求,給消費者創造更好的消費體驗。這是對於消費者來說。對於零售商來說,則是運用數據技術優化零售供應鏈,快速試錯並形成反饋,達成閉環。

InfoQ:您認爲哪些因素促進了新零售這種模式的形成?

汪小容:我覺得首先是商業本質的驅動。因爲商業是需要不斷增長獲取盈利的,市場的供需環境形成了激烈的競爭,這是新零售背後的一大原動力。

其次是市場和消費者的變化。如今的消費者和八九十年代的消費者在消費需求和方式上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現在00後的消費行爲越來越個性化和碎片化。

而消費行爲的變化則是由技術支持和驅動的。現在各種技術、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包括IoT設備的不斷完善,都使得個人行爲的數字化成爲可能。

所以我認爲,新零售的出現是由商業本質、消費者訴求和技術發展這三個因素綜合起來驅動的

InfoQ:渠道和供應鏈對零售行業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環節,新零售在渠道和供應鏈方面有哪些創新?

汪小容: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零售商和品牌商兩個角度來看。總體都會圍繞,成本,效率,穩定性,控制力等方面去優化。核心也會圍繞數據驅動。

零售商有三個特點:一是追求低成本;二是追求供應鏈響應效率;三是追求穩定性,零售商多是通過自己對零售終端數字化的掌控力和對客戶的理解來優化供應鏈,以終端的確定性來構建柔性,更加集約的供應鏈。

而品牌商更加關注全渠道共通互享,數據化等方面來提升效率和掌控力,打造新品試錯的柔性。比如傳統零售的渠道分銷場景,路徑是品牌商-經銷商-批發商-小店-消費者,這是一個很長的失真鏈路,數據的反饋也很慢。品牌商對於營銷手段等信息較爲模糊,沒有穩定的掌控力。在新零售的模式中,品牌商可以使用數字化的方式進行管理,讓品牌、商品、銷售、營銷、渠道、製造、服務、金融、物流供應鏈、組織、信息技術等環節,一切業務數據化,一切數據業務化。

最終的本質是使信息鏈路透明,縮短信息時間(不一定是縮短鏈路),讓供應端離消費端更近,用一切技術手段同直接消費者建立鏈接。更好地消費驅動供應鏈的優化創新。天貓的b2c,線上線下渠道互通,天貓成爲發佈新品及品牌商運營消費者的陣地也是一個渠道和供應鏈創新變化的好例子。

InfoQ:阿里巴巴新零售背後有哪些技術做支撐?能舉例說一下嗎?

汪小容:首先是底層基礎技術。因爲新零售是數據驅動的,對數據的計算和挖掘構成了基礎的技術支撐。比如阿里雲的MaxCompute,以及阿里的大數據平臺,對數據的收集和處理已經有了很長時間的沉澱,這些是天然的優勢。

另外基於大數據構建出來的核心數據智能,比如數據挖掘,通過數據可以給消費者建構用戶畫像,根據用戶的偏好推薦商品。還有一些算法技術,比如商品圖像識別,通過圖片識別商品,構建數字化商品庫等,這些基礎主數據能力業務價值巨大。簡單舉個場景,比如條碼庫等商品數字化能力,在小店的商品錄入到POS機的應用場景,阿里現在的條碼庫有兩三千萬的量,小店拿到POS機可以無需錄入直接使用,極大提升了小店數字化效率。

基礎架構之上的抽象能力——中臺技術。包括零售系統,店鋪商品,會員交易支付等底層業務系統已經很成熟,很多也已經做成了共享的業務平臺,也就是現在說的中臺,比如渠道、供應鏈和零售終端的中臺等。

正是以上這些技術能力的支撐給阿里巴巴的新零售模式帶來了快速創新能力。

InfoQ:能展開來說一下數據是如何驅動新零售的嗎?

汪小容:數據是資源,其中包含了規律。數據驅動新零售,就是從數據中找規律,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 消費者偏好的規律:比如通過消費者行爲,挖掘用戶的對商品的偏好,從而判斷用戶的喜好。我們結合一個具體的場景來說:小店如何去理解周圍的消費者?傳統商店對周圍消費者是很模糊的。但是在新零售模式下,通過數據技術,在顧客進店的時候,就可以給消費者打標籤,包括年齡,性別等,可以通過這些數據加深對商店周圍消費者的理解。
  2. 決策假設驗證。比如在實體店裏,通過對商品銷量的分析,可以決策商品是否上架,何時上架,以及上架後在店裏的擺放位置,再通過後續數據分析驗證這樣的決策是否正確。
  3. 構建即使反饋閉環,優化經營流程。消費者進店完成購買以後,通過數據迴流可以使線上、線下的數據互爲借鑑,通過品類規劃進行快速試錯。
  4. 節省人力,提升效率。現在很多超市的線下門店已經沒有收銀員了,顧客可自助結賬無需排隊,這樣可以大大節省人力。

在我看來,數據對新零售的驅動,關鍵在於數據是不是和經營融合了,而不是如傳統零售僅僅把數據看作是BI系統。新零售應該利用數據來幫助做決策,數據分析和經營反饋調整要形成閉環。

InfoQ:對於新零售大家都還處於探索階段,您認爲新零售目前有哪些挑戰?

汪小容:在我看來,新零售目前的核心挑戰主要有以下幾點:

  • 理念的挑戰:以前商業和技術這兩個方向的工作內容是分開的,懂零售的不懂技術,懂技術的不懂零售。而新零售需要將這兩者結合起來,觀念、組織架構、人才需求上都有很大的轉變,這需要經營者具備開放的心態,能踊躍嘗試變化。

  • 組織的挑戰:目前新零售行業所需的人才資源匱乏。在商業領域,技術人需要基於對商業和業務的理解,更好地使用現有的技術去賦能商業。現在能夠理解和運營數據並能形成業務產品的人才非常缺乏。

  • 技術的挑戰

    • 對於自建新零售系統來說,自建工程技術要求高,初期投入有壓力,需要利益捆綁的軟件公司,快速迭代試錯。但是本身有能力的軟件公司不是特別多,基於數據驅動的軟件公司更是鳳毛麟角。
    • 對於外購系統以及提供軟件的廠商來說,新零售目前生態還不成熟,無整體性的解決方案,無可插拔的標準。

InfoQ:新零售領域現在已經有不少玩家了,阿里巴巴的新零售有哪些優勢?可以舉例說明一下嗎?

汪小容:我認爲阿里新零售的第一個優勢在於阿里巴巴有零售的基因。阿里巴巴是做零售的平臺,所以要不斷思考自身的價值以及能給用戶帶來什麼價值,才能不斷突破發展。阿里對於零售的理解,形成了阿里的零售基因。

其次,阿里的平臺上零售場景非常豐富。淘寶、天貓等平臺上承載着每個商家的業務,阿里通過平臺鏈接了商家內部的運營和流程,這樣的業務場景非常多。

此外阿里已經積累了一些系統的解決方案。拿新零售的渠道分銷數字變革來說,能夠將品牌商、經銷商、小店和消費者結合起來形成一個閉環,這就是一個比較全的新零售解決方案。解決方案可以通過平臺輸出,去支持用戶的業務。

人才的優勢。在阿里有很多優秀的人才在數據、產品上有很強的實力,可以做到既懂技術又懂商業。

最後是阿里的工程能力。所謂工程能力是指在產品化的過程中是否能持續迭代,最終沉澱系統化解決方案的產品。阿里的工程能力,就是跟隨商業和業務的價值,在每個階段解決當前的痛點,不斷優化迭代產品,最終完美結合技術和商業的能力。阿里的平臺是工程能力的沉澱,目前已經形成了開放的生態,可以對接外部企業。

InfoQ:您認爲傳統的零售商在向新零售轉型的過程中有哪些痛點?

汪小容:傳統零售商面臨的問題也是前面提到過的新零售面臨的一些挑戰。首先缺乏人才,其次沒有成熟的方案,最重要的一點還是要有自我革新的勇氣。要從傳統的經營理念裏跳出來,圍繞消費者的價值和體驗不斷調整自己的業務流程。在這個過程中,經營理念和技術應該是融合起來的,技術已經不僅僅是工具,而是經營決策裏的核心要素。經營者要有眼光和承擔風險的能力,對技術進行投資而不是追求一時的回報,這在傳統零售向新零售的轉型中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阿里新零售讓技術人更懂商業,讓新技術賦能新商業。最後,誠邀大家加入阿里新零售,一起創新,一起玩轉技術,不負這個技術驅動商業變革的好時代。聯繫方式:微信aushouyou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