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這種思維方式,讓你的生活變得不一樣 |《終身成長》

奇葩說第5季的一期節目討論了這樣一個辯題:TA真的很努力,是不是一句好話?

正方認爲夸人努力是一句好話,這可以讓我們在失敗時放下自責,重新站起來;可以讓我們相信努力的力量,更加努力的去達成自己的夢想;讓我們具備成長心態……

反方觀點認爲這是一句壞話,被誇努力會顯得自己不聰明;認爲這是一句夸人的底線,因爲在成年人的世界裏努力只是及格線;甚至認爲這是一句噪聲很大的話,在傳播的過程中很容易引發歧義……

這是個相對較大的辯題,在沒有情境限定的情況下,很難說誰更有理。所以拋開結論以及《奇葩說》是個綜藝節目的本質不說,我認爲這是打得非常精彩且很有意義的一期。其中正方辯手龐穎在論述過程中提到了成長心態和固定心態,正是今天這本《終身成長:重新定義成功的思維模式》要和大家分享的內容。

作者卡羅爾·德韋克博士是人格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和發展心理學領域內公認的傑出學者之一,她把自己對成功的數十年研究成果發現的兩種思維模式、不同思維模式對人生的不同影響以及大量研究案例進行整理,寫成了這本書。

在書中她介紹了兩種思維模式,即固定型和成長型,她認爲我們獲得的成就不僅是能力和天賦決定的,更取決於我們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使用的思維模式。

1、成長型思維模式幫助我們取得成功

具備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認爲智力是可變的。他們相信,通過努力可以提升自己的能力,而如果不努力,即使一開始很有天賦,最後也會淪爲平庸。他們會爲了達成目標而努力奮鬥,面對困難時勇於挑戰,當遭遇挫折時則積極面對,把這當成是拓寬自己能力範疇的機會。

而具備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則認爲智力是固定不變的。他們相信成功取決於天賦,認爲努力會顯得自己不夠聰明不夠獨特。所以他們避免挑戰,通常選擇放棄努力來進行自我保護。遭遇失敗時,很容易給自己貼上失敗者的標籤,面對挫折一蹶不振,內心自我懷疑,對外卻喜歡把責任推給他人或環境。

作者在書中使用了大量的案例和研究結果,來向我們說明:固定型思維模式會限制人的成就,而成長型思維模式則可以幫助人們發展出能力並結出豐碩果實。

威爾瑪·魯道夫是奧運會歷史上最偉大的女子短跑運動員之一。她屬於早產兒,4歲時因肺炎、猩紅熱、小兒麻痹等差點夭折,後來左腿近乎癱瘓。

她說:“我的醫生告訴我,我將永遠不能行走了,而我的媽媽告訴我說,我能夠行走,我相信我的媽媽。”在家人的悉心照料及物理治療下,12歲的時候,她可以正常走路了。

她開始向更大的目標挑戰,儘管一開始失敗了,但在“成長型思維模式”的幫助下,她通過堅持不懈的練習,最終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在1960年羅馬奧運會短跑和接力賽中奪得三枚金牌。她說:“我只希望大家記住我是一個很努力的人。”

如果威爾瑪是一個具有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那她可能會在輪椅上過一輩子。

作者和她的團隊曾針對初中生進行過一項跟蹤調查:在一些學生剛升入初中的時候,評估了他們的思維模式,即“他們相信自己的智力水平是固定不變的,還是可以發展和提高的”?在這之後對兩組不同思維模式的學生進行了兩年的跟蹤研究。

研究結果顯示,兩組學生在進入初中時的成績幾乎一樣,但隨着功課越來越難,評分越來越嚴格,具有固定型思維模式的學生,成績出現了突然下滑,而且在接下來的兩年裏越來越差。而具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學生,在後來的兩年裏成績逐步提高。

具有固定型思維模式的學生解釋他們成績糟糕的原因時,一些學生貶低自己的能力,說自己太笨了;更多的學生則爲了掩蓋情緒,把責任推給老師或環境。

而具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學生則認爲,停止努力是無法理解的事情。

所以,如果我們想要獲得更大的成就,就要努力改變自己的思維模式,把自己培養成一個具備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

2、如何正確的誇獎和批評孩子

在開頭提到的那期《奇葩說》裏,樑洛施說,她會每天都誇孩子很努力。她認爲這樣更有利於孩子的成長。

而本書的作者也持同樣的觀點,但並不是簡單的告訴孩子要努力,而是要教會他們熱愛挑戰、從錯誤中吸取教訓、享受努力的過程以及不斷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幫助孩子擁有可以建立和修復自信心的終生有效的方法。

父母往往認爲,通過表揚孩子的智力和天賦,可以給孩子持久的自信心。所以往往誇獎孩子:

“你真聰明,一聽就懂了!”

“哇,你畫的真棒,你真是天生的畫家!”

“哇,這次考了第一名,在這方面你很有天賦呢!”

而作者針對數百名學生進行的七項試驗結果卻表明:對孩子的智力水平進行表揚,會損害他們學習的動力和表現。而這種針對智力得來的自信也只能維持很短的時間,一旦遇到困難,他們的自信心就會消失,進而產生自我懷疑。

作者建議,我們要向孩子傳遞“注重過程和成長的信息”,儘量避免對其智力和才能做出評價,如“你真聰明(笨)”。

我們看看作者原話是怎麼說的:我們可以隨心所欲地誇獎孩子們以成長爲目標的努力過程——誇獎他們通過自身的實踐、學習、堅持不懈和有效的學習策略達到的成就。而且我們可以在和他們談到其成就時,更傾向於表示自己欣賞和讚揚他們所付出的努力和所做出的選擇。

那麼,在孩子遭遇挫折、本就情緒低落的時候,我們應該如何應對呢?

是鼓勵安慰,告訴他“你依然是最棒的”?或者“這不是你的錯,你已經做的很好了”?又或者說“我們努力,下次一定可以的”?

還是批評指責,質問孩子“你怎麼這麼笨,連這都做不好”?或者說“你就不能再努力一點嗎”?又或者直接嘲諷他“看,我就說你不行吧”?

作者表示,不管是以上哪種說法,都不具有建設性。單純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免受傷害,並不能幫助他們很好的成長,同樣,不具建設性的批評,也毫無價值。

九歲的伊麗莎白在第一次參加體操運動會時,儘管表現很好,但其他女孩也表現的很棒,最終她沒能獲得一個獎項。比賽結束後,她感到非常沮喪。

父親告訴她:“我知道你的感受。你對比賽寄予厚望,而且拿出了自己最好的表現,但依然沒能贏得比賽,你一定感到很失望。但你要知道,你並沒有付出100%的努力。有很多女孩練習體操的時間都比你長,而且比你更努力。如果這是你真心想要的東西,那麼你就要全身心地爲此付出努力。”同時,父親還告訴她,如果她只是想拿體操當個樂趣,也完全沒問題。

這位父親表示了對女兒的同情,但沒有給她毫無力量的鼓勵。他不僅告訴了她真相,也教給她從失敗中學習的方法,而且告訴她想要獲得成功就需要付出全部的努力。

所以,當我們面對孩子的失敗時,不要怕批評會傷害他們的自信心,也不要妄下結論。而應該站在理性的角度,幫助他們分析失敗的真正原因,找到改進方法,促進他們更好的成長。就像我們大人時常做的那樣: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3、如何建立成長性思維模式

基本上,我們每個人都具備以上的兩種思維模式,只是在一些事情上展現了成長型思維模式,在另外一些事情上展現出了固定型思維模式。

我們當然希望能更多的使用成長型思維模式來思考和做決定,那到底應該怎麼做呢?作者在書中給我們提供了一套方法。

接受

想要改變,就要有開放的心態,接受自己的固定型思維模式。這沒什麼可羞愧的,每個人都是這兩種思維模式的混合體。但這並不代表我們要接受它高頻率的出現,及它出現時所帶來的危害。

觀察

想要改變固定型思維模式,就得知道是什麼激發它起作用,這就需要我們留心觀察。

是面對一個新的挑戰時?是遭遇重大失敗時?是遭遇瓶頸期無法突破時?是在自己擅長的領域遭遇更厲害的人時?是壓力很大的時候?是犯拖延症變得懶惰餓時候?又或是面臨截止日期的時候?

想一想,最近激發自己固定型思維模式的是什麼事?當時發生了什麼?你當時是怎麼想的。

比如我,最近就總是在和固定型思維模式作鬥爭。當我看完一本書準備寫書評時,就有一個聲音在說:“哎呀,這太難了,要不然放棄吧,反正寫了也沒人看。”或者當我寫到一半卡住時,這個聲音又會冒出來:“看吧,寫不下去了吧,還不如一開始就別寫呢。”

所以,要用心觀察,覺察是很重要的一環。

命名

給自己的固定型思維模式取個名字,把它當成另外一個人格,這可以讓我們跳出來看問題。

就在剛剛,我給自己的固定型思維模式取名爲“伏地魔”,還順便給成長型思維模式取了名——哈利波特!

這可以讓我在固定型思維模式跳出來幫我做決定時,立刻警覺——呀,伏地魔來了,哈利波特,盤他。

教育

當我們知道了觸發固定型思維模式的誘因,瞭解了這會給自己和他人造成的影響後,接下來得讓它和我們一起走過這段旅程。

其實固定型思維模式跟大腦的原始保護機制很類似,它只是想要保護我們免受傷害、確保安全而已。所以當它出現的時候,聽聽它說什麼,然後鼓勵它接受挑戰,告訴它要用不同角度來考慮問題。

當我們慢慢變得熟練之後,就可以給自己設立新的目標了——成長型目標。這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未來值得期待。

另外,文章開頭提到的《奇葩說》,是第五季第14期,之所以放最後,是怕你直接跑去看視頻而忘了看文章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