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哲學的思考》#讀書筆記

讀後感

拍照越來越容易,拿起手機,按個按鈕就行。攝影又越來越難,有了便捷的設備,好像怎麼拍都行。算法給予更漂亮的月亮和更無暇的面容; 技術性工具帶來更豐富的二次創作空間和過剩的像素。但我們敢聲稱技術進步給我們帶來了比銀鹽時代更好的作品嗎?

/“關鍵是P得好”,“還是看後期”,“過度解讀”,“這種照片我也拍得出來”,“我沒看出來哪裏好”,“對焦都沒對準”/

這類話語,你是否耳熟。攝影依然重要,但大家覺得拍攝過程不在重要了,重要的是器材(裝置),程式和發佈渠道。

/“P了就不真實了”,“直出才牛逼”,“原片不能看”/
這些觀點聽上去都對? 我有三個問題:

  1. 技術性的癥結是“不真”?
  2. 我們在攝影時是爲了“求真”?
  3. 真就是好?

無論是否喜歡攝影,這本書都不容錯過,因爲在程序性儀式化的當下和未來,如何能夠不被程序內化,變爲信息的牧羊人,是無法獲勝的長期對抗。最後,以荒木經惟的話作爲結束:

愛,是以快門的次數來決定的。我認爲,要記住所有的東西。

《攝影哲學的思考》摘錄

在掃視影像平面時,(人的)目光攝取了一個又一個元素,而且形成了掃視與元素之間的時間關係。它可能回到之前看到過的一個影像元素,於是“之前”轉化爲“之後”,通過掃描而重新構建時間維度,同樣是永恆的迴歸。

影像自身的時空不是別的,而是魔法的世界。

破解影像時,必須考慮考慮影像的魔法性。因此,在影像中尋找“凍結的事件”的做法是錯誤的。相反,影像用情景取代了事件,把事件轉化爲場景。

文本解釋了影像,爲的是把影像解釋清楚,但是影像也圖解了文本,爲的是讓人可以想象文本的意義。

在這個辯證過程中,概念思維和想象思維互爲補充。換句話說,影像變得越來越概念化,而文本變得越來越有想象力。

危險在於技術性影像的“客觀性”是一種錯覺。因爲和所有影像一樣,它不僅是象徵的,而且是比傳統影像更抽象的象徵符號複合體。

新魔法並非改變外面的世界,而是改變我們對外面世界的理解。這是第二級魔法,有抽象的法術。

史前魔法是對所謂的“神話”這種模式的儀式化,當下的魔法是對所謂“程序”這種模式的儀式化。

於是文化分爲了三個分支:純藝術得到了概念和技術豐富的傳統影像滋養,科學和技術得到了深奧文本的哺育; 廣大社會階層靠廉價的文本來維繫。

技術性的影像把整個歷史吸納進來,形成了永遠循環的社會記憶。
*這裏指廉價文本/科學文本 從字句轉化爲了情境,獲得了魔法性(程序化的魔法)。

工業社會的基本範疇是勞動:工具和機器完成了勞動,把對象從自然中剝離出來,並賦予信息,也就是改變世界。但裝置並不是在這個意義上完成勞動。裝置的意圖不是改變世界,而是改變世界的意義。

相比彩色照片,很多攝影者更青睞黑白照片,因爲它更清楚的揭示了照片的真實意義。

這就是後工業所特有的:有價值的是信息,而不是東西(物件,Things)。物件的所有權和流通的問題(c主義和s主義)變得無效了,讓位給了信息的程序化和分配的問題(信息社會)。 不言而喻,工業物品之所以有價值,是因爲它們攜帶了信息。

把照片剪下來,送給別人,揉成一團 ——所有這些都是儀式化的舉動,是對影像訊息做出的反應。訊息處在這樣的一個狀態下:影像的一個因素轉而求助於其他的因素,爲其他的因素賦予了意義,而且又從其他的因素獲得了自己的意義。
*如攝影作品標題

影像的表面充滿諸神:其中一切非善及惡(坦克/兒童/醫生)。

不言而喻,我們不只是在觀看照片,我們也在閱讀用它作爲插圖的文章——或者至少是影像的標題。

這就給攝影者提出了挑戰:用富含信息的影像來對抗多餘的影像洪流。

攝影哲學必須揭露,在自動化的,被程序化的和是其他東西程序化的裝置的領地中,人類的自由無立錐之地,並且最終表明,爲自由開闢一個空間仍然存在可能性。攝影哲學的任務,就是思索在一個這種裝置支配的世界裏這一自由的可能性和及其意義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