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本經濟學

端午假期把這本基礎經濟學經典之作通讀了一遍。這本書是從奧地利經濟學派的角度來解讀經濟學基礎原理。
即使作爲一個普通人,瞭解這些基礎原理和研究方法都是非常有益處的:不能讓你馬上發財,但是可以學習和掌握一種研究方法,很大程序上可以杜絕被人忽悠。

作者:羅伯特·墨菲 紐約大學經濟學博士
譯者:程曄

一 基礎

1 像經濟學家那樣思考
稀缺:

人的慾望超過能滿足慾望的可用資源。稀缺是普遍存在的事實,從而需要人們進行交換。

取捨:

由稀缺導致的不盡如人意的現實,魚和熊掌不可兼得。

學習經濟學的好處:
  • 任何經濟的運轉都有着潛在的原理或“定律”。
  • 只有具備健全的經濟學思維能力,你才能真正理解這個世界。
  • 經濟學知識本身並不能保證你富裕,但如果你忽視,你將很難擺脫貧窮。
  • 在生活中很多重要的關鍵時刻,都需要健全的經濟學知識來幫你做決定。不是人人都得成爲經濟學家,重要的是,每個人都得學會像經濟學家那樣思考。
  • 經濟學不僅有內在的魅力和在生活中需要的實用性,而且還是當代生活中一個至關重要的主題,因爲我們生活的社會正遭受政府的極力干預。爲了保護我們的社會,基本的經濟學知識必須傳授給足夠多的人。
  • 爲了防範政府無視經濟規律,推行破壞性政策造成的危害,每個公民都應該掌握基礎經濟學。
2 如何發現經濟學原理
  • 公理:一個演繹系統的初始命題或基礎。例如,幾何學教科書中,亮點之間構造直線的方法是公理。公理是無需證明的,它被認定爲真,以證明其他那些更加深奧的命題。
  • 邏輯演繹:一種從一個或多個公理出發,逐步推導出結論的論證方法。
  • 預算赤字:政府的開支超過稅收與其他收入的那部分,它必須通過借債來支付。
    凱恩斯主義經濟學:一個受約翰·梅納德·凱恩斯影響而形成的學術派別,它認爲可以通過政府的預算赤字來擺脫經濟蕭條並恢復充分就業。
  • 奧地利經濟學派:一個受卡爾·門格爾,路德維希·馮·米塞斯和其他奧地利經濟學家的影響而形成的學術派別,它認爲蕭條是政府幹預經濟造成的,並建議在蕭條期間減稅並減少政府開支來幫助恢復經濟。
如何發現經濟學原理:
  • 有目的的行動:在意識理性的指引下進行的活動,具有目的的行爲。
    經濟學總是至少牽涉到一個人的意識,這意味着個人具有自覺的目的,並將採取手段來改變物質世界,以達到這些目的。
  • 爲了理解經濟理論,我們必須區分有目的的行動與無意識的行爲。經濟學的法則只適用於前者,而不適用於後者。
  • 有目的的行動是指人爲了達到目的而實施的行動,無意識的行爲是指在物理世界中,由“純粹的自然”造成的運動,無意識的行爲並不涉及人的意圖。
  • 經濟學原理並不限於“完全理性的人”,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真實的人,他們每天都在真實世界裏自主交易。
  • “人擁有自主意識,並試圖達到自己的目的”,本書將要推導的經濟學原理全部基於這一事實的邏輯蘊涵。
    換句話說,一旦社會科學家決定承認這一“理論”——人具有獨立自主的意識,正如你我親身體驗的自我意識,那麼就能根據此“理論”自發推導出其他知識。
  • 如何發現經濟學原理?不必參考物理學與化學,用幾何學的模式更恰當。在標準的歐幾里得幾何學裏,我們從一些足夠合理的定義與前提開始。例如,我們首先定義什麼是點與線,然後解釋兩條線相交構成了角,等等。一旦我們手裏有了這些初始的定義與前提,就可以利用它們來構建“定理”。意思是,由初始的定義與假設條件出發,通過邏輯演繹的推導,以此證明爲正確的結論。
  • 儘管結果是由初始定義和前提經過邏輯推導而來的,推導出的命題仍然包含關於真實世界的真實而有用的信息。之所以強調這一點,是因爲很多人認爲,在“科學的”,能夠提供“真實世界信息的”研究領域裏,命題必須至少在原理上能被實驗和策略所推翻(實證主義哲學觀)。幾何學顯然不能滿足這一要求,但幾何學的實用性卻是衆所周知的。
    本書中的經濟學原理與法則也與幾何學一樣,不必依靠實踐來檢驗命題是否成立。因爲任何顯而易見的證僞僅僅意味着,檢驗時缺少證明需要的條件而已。儘管如此,你將發現,通過審慎的自省和邏輯推理獲得的這種“不切實際的知識”,確實能讓你理解真實世界的全部複雜性。
    一旦掌握了本書(無需檢驗)的邏輯演繹,你的經濟學之旅將獲得最好的指引,並得到最好的結果。
3 由行動推導出的經濟學概念
偏好:

個人的目的或慾望。經濟學家把個人的行動解釋成試圖滿足自己的偏好。

物品:

因爲能幫助人滿足偏好,而被人認爲有價值的稀缺物體。

服務:

人所實施的一項能滿足他人偏好的,有價值的任務。服務是人的勞動力創造的“物品”。

效用:

用來描述從一件物品或者服務中獲得的價值。
經濟學教材書中普遍使用的術語,用來描述人從一件物品或服務中獲得的價值。

  • 經濟學是系統地研究交換活動的科學。本書討論的“交換”無疑是有目的的行動。
  • 關於人類行動,首先被認識到的真理是,行動只能由個人“實施者”來完成。只有個人具有目的,並能付諸行動以達到目的。並不存在所謂“團隊”,“集體” 或者 “國家”的目的和行動,因其不能由三教九流的人各自行動產生。“社會”和“團體”不能獨立於成員的個人行動而存在。
    因此,“政府行動”的說法無非是一種隱喻,事實是,一些人與另一些人確定了關係,並被他們自己和其餘的人認可爲以“政府的”方式在行動。
    當我們說起他人有目的的或意圖明確的行動時,無疑在暗示他們有自己的觀點或願望,認爲世界應該呈現出何種面貌。
    在經濟學中,我們用“偏好”一詞來描述這些感受,因爲人們偏好世界所呈現的一種狀態甚於另一種狀態,所以纔會按照自己的想法採取行動。
  • 因爲偏好與具體的個人密不可分,所以我們說偏好是主觀的。
    人們在慾望的驅使下采取有目的的行動,人與人的慾望並不一定相同。經濟學家必須認識到偏好的主觀性,才能對交換進行解釋。
    因爲偏好與人的交換聯繫在一起,所以偏好揭示出的,只能是目標的高低排序。
  • 爲了理解和描述交換,我們需要假定人們會對目的和目標進行排序。人們採取行動來滿足他們最重要的偏好,或者達到他們的最高目標。
  • 一旦我們認定某件事是有目的的行動,即可進一步進行邏輯演繹。例如,每一個行動都必定有實施者---有意識的人。儘管人們能夠和別人一起行動,但具體行動只能由個人實施。
  • 我們用人的偏好來解釋行動——人通過行動來達到的目的。
4 魯濱遜·克魯索經濟學
勞動力:

人的身體對生產過程做出的貢獻。
要讓一樣東西(object)成爲物品(goods),必須有人對它的計劃和使用。

物品:

因爲能幫助人滿足偏好,而被人認爲有價值的稀缺物體。

服務:

人所實施的一項能滿足他人偏好的,有價值的任務。服務是人的勞動力創造的“物品”。人們利用物品或服務來滿足偏好。

消費品:

有一些稀缺的物體可以直接幫助達到目的,比如水果。

生產品:

有一些有用的物體,並不直接有用,而是間接有用的——它們能幫助獲得更多的消費品。比如一個棍子可以用來打落樹上的椰子。生產品也叫生產要素,生產資料。

土地/自然資源:

由大自然賜予的生產品通常稱爲土地和自然資源。

休閒:

人不去從事勞動,而是用自己的身體和時間來直接滿足偏好,所產生的一種特殊類型的消費品。
把體力勞動用於滿足間接的目的時,他是在從事勞動生產。另一方面,如果運用自己的雙手,大腦等等來獲得直接的滿足,經濟學家稱之“休閒”。

資本品:

人創造的,不能直接由大自然賜予的生產品。
資本品是由人創造的生產要素。任何一件資本品都是由至少一件自然資源與勞動力結合生產出來的。多數資本品的生產也要藉助於其他已有的資本品。
人類歷史上生產的第一樣資本品,一定是某人利用自己的勞動力把一些原始的自然資源變成了生產要素。

收入:

人在一定時期內獲得的新增消費品與服務的產出。

儲蓄:

如果人的消費量少於其全部收入,即產生儲蓄。

投資:

當生產要素用於生產未來的收入,而不用於生產當前消費時,即產生投資。

生產率:

一件生產要素在一段時間內的產量,通常特指勞動力。

均衡:

當所有的動盪與變化都平息後得到的穩定狀態。

折舊:

資本品在生產過程中的磨損和耗盡。

邊際效用:

一個新增單位的物品或服務所帶來的主觀滿足。

收益:

由一項行動方案帶來的主觀滿足。

機會成本:

因爲一項行動所捨棄的次優收益。

預期:

人對未來的預測,其中包含着人對“世界運作的方式”的理解,並以此來引導當前的行動。

物品按單位估價:

經濟理論史上最重大的一個突破,是認識到人們評估物品的價值,不是按照物品的整個類別,而是按照物品的單位來進行。用經濟術語來說,人們對物品的估價基於邊際效用。

  • 獨一無二的,最重要的,用途最多的生產品,是人的勞動。
    勞動力是每個人都擁有的生產要素,同時也是每一個生產過程都必不可少的生產品。
  • 人所做的最重要的一個決定,是把時間和其他資源投入到現在還是未來。通過儲蓄與投資,人們犧牲當前的滿足,卻能在未來獲得更多的滿足。
  • 只要主觀收益超過成本,人將一而再,再而三地忙於一項行動。

二 市場經濟

5 私有財產權制度
資本主義:

一種依賴私有財產與自由企業的經濟體系,沒有任何個人或集團能控制整個系統。

市場經濟:

資本主義的市場運行方式。指在資本主義制度下自發交換行爲的總和。

  • 社會需要制度來制定規則和程序,以避免對稀缺資源的爭執,讓人們和平地交流互動。
  • 資本主義制度的根基是私有財產權。
6 直接交換與易物價格
貨幣:

經濟體中的每個人都接受的一種特殊商品。貨幣作爲交換對象的一方,在每一筆交易中都不可或缺。

直接交換/以物易物:

當人們交換對自己直接有用的物品時,所發生的交易。

價格:

交換的條款,意味着付出多少單位的某物品,以換回1單位的另一物品。

貿易收益:

通過互相交換財產,雙方都獲得(主觀)收益的一種情況。

均衡位置:

交易不再帶來貿易收益的穩定局面。

非均衡:

一種不穩定的狀況,其中至少仍有兩個人能從繼續交易中受益。

  • 人們彼此交換,因爲期望通過交換獲得收益。
  • 只要交換是自願和誠實的,雙方都預期從交換中獲益。交換帶來了雙贏的結果。
  • 如果經濟學家知悉潛在交易者的偏好排序,就可以描述他們將怎樣選定交易條款。
7 間接交換與貨幣出現
間接交換:

當至少有一個交易者換回的物品不是爲了自己直接使用,而是打算日後換點別的東西時,所發生的交易。

貨幣:

經濟體中的每個人都接受的一種特殊商品。貨幣作爲交換對象的一方,在每一筆交易中都不可或缺。用經濟學的術語來說,貨幣是一種被廣泛
接受的交換媒介。

  • 儘管直接交換提供雙贏交易的機會,但交易者需要找到一個擁有自己想要東西的人,並且對方也願意接受自己出讓的商品,這就帶來了侷限。
    這種限制將使人們很難從事專門的職業:想吃肉的牙醫必須找到一個牙痛的屠夫。
  • 間接交換擴大了互惠貿易的機會,讓更復雜的商品重組稱爲可能,使得每個參與者獲益。間接交換最終導致了貨幣的使用,貨幣讓人們更容易計劃交易活動。
  • 貨幣不是某個人發明的。人們通過間接交換來改善交易局面的行動自發地產生了貨幣——幾乎是“意外”的結果。
8 勞動分工與專業化
勞動分工/專業化:

每個人只進行一項或幾項工作,然後通過交易來獲得別人生產的東西。

勞動生產率:

在一定時期內,一個工人能夠生產的產出數量。

規模經濟:

產出的增加比例超過相應投入增加的一種情況。例如,如果投入量增加1倍導致3倍的產出,那麼就帶來規模經濟。

絕對優勢:

一個人在執行一項任務時,每小時的產出數量超過別人的優勢。

比較優勢:

一個人擁有優勢的所有任務中,一項具備最多優勢的任務,稱爲具備比較優勢。

  • 貨幣的優勢之一是可以讓人們專門從事不同的職業。
  • 勞動分工(專業化),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當一些人專心種糧食,其他人專心建房子,另一些人則專注於治療疾病等時,總產出將大增。
  • 即使有的人每一項生產率都拔尖,他仍然可以通過與生產率較低的人交易而受益。此時,雙方應着重於那些具有相對優勢即比較優勢的領域,並相互交易彼此的產出。
9 企業家精神與競爭
競爭:

企業家之間的競賽狀態。大家都能平等地競顧工人,競購物資,用以生產商品和服務,並銷售給共同的顧客。

邊際生產率:

多僱傭一個工人所增加的總收入。

企業家:

在市場經濟中,僱傭工人併購買資源以生產商品或服務的人。

總收入:

在一段時期內,顧客爲購買企業家的產出所支付的貨幣數量。

開支:

在一段時期內,企業家因購買勞動力,原材料和其他要素投入所話費的貨幣數量。

貨幣利潤:

總收入超出開支的金額。

貨幣虧損:

開支超出總收入的金額。

企業家的貢獻:

成功的企業家以及創業者的與衆不同之處在於,他不會糾結於過去和當前,而是根據自己對未來的洞見處理事務。他和別人一樣看到過去和當前,但卻以獨到的眼光去判斷未來。

  • 企業家是市場經濟的驅動力。他們僱傭工人,購買資源,生產商品和服務,並出售給消費者。
  • 競爭促使企業家生產顧客喜愛的商品和服務,並在質量滿足顧客要求的基礎上儘可能壓低要價。
  • 競爭同時也促進企業家按照工人爲企業貢獻的全額價值付薪水。如果支付的薪水過低,那麼其他想多賺錢的僱主將以更高的薪水挖走工人。
10 收入,儲蓄與投資
個人收入:

在一定的時期內,個人通過出售勞動力和個人資產(如股票)所獲得的,能夠用於消費的總金額。

企業收入:

總收入減去開支。

儲蓄:

收入多餘消費支出的差額。

舉債:

消費支出多餘收入的差額。

投資:

爲了增加未來的收入所花掉的儲蓄。

利息:

在一段時間內,把儲蓄借給別人所賺得的收入。利息通常用本金(借款的原始金額)每年賺得的百分比來表示。

  • 利息的存在,使得個人可以通過儲蓄和投資來增加未來的收入。今日的勤儉節約,能獲得更多未來的消費。
11 供給與需求
需求:

在某產品或服務的各種假定價格下,每個價格與消費者願意購買的總數量之間的關係。

需求定律:

保持其他影響因素不變,降低某商品或服務的價格將導致消費者購買更多的數量,而提高價格將減少消費者的購買數量。

需求曲線:

對需求關係的圖形化說明,縱座標代表價格,橫座標代表數量。一般需求曲線畫成光滑的曲線或直線。

供給:

在某產品或服務的各種假定價格下,每個價格與生產者願意出售的總數量之間的關係。

供給定律:

保持其他影響因素不變,提高某商品或服務的價格將導致生產者出售更多的數量,而降低價格將減少生產者出售的數量。

供給曲線:

對供給關係的圖形化說明,縱座標代表價格,橫座標代表數量。一般供給曲線被畫成光滑的曲線或直線。

過剩/供大於求:

當實際價格高於市場出清價格時產生的一種情況,商品或服務的生產者想賣的數量超過消費者想購買的數量。

短缺/供不應求:

當實際價格低於市場出清價格時產生的一種情況,商品或服務的消費者想購買的數量超過生產者想賣的數量。

均衡價格/市場出清價格:

生產者想出售的數量正好等於消費者想購買的數量時的市場價格。

均衡數量:

均衡價格下,生產者想要出售的數量和消費者想要購買的數量。

供給減少/供給曲線左移:

由價格以外的其他因素的變化導致的,生產者減少在每個可能的價格下的出售數量的一種情況。這種變化會導致整條供給曲線左移。類似的,當變化使得生產者增加在每個可能的價格下的出售數量時,將導致整條供給曲線右移。

需求減少/需求曲線左移:

由價格以外的其他因素的變化導致的,消費者減少在每個可能的價格下的購買數量的一種情況。這種變化會導致整條需求曲線左移。

替代品:

對消費者來說,用途類似的商品或服務。

互補品:

消費者放在一起使用的商品或服務。

  • 經濟學家用供給和需求來解釋市場價格,以及生產的商品和服務的數量。供給與需求並不是“理論”,而僅僅提供一種思維框架,用來理解經濟體系中的變化如何影響價格和數量的變動。
12 利息,信用與債務
時間偏好:

人們偏好更早而不是更遲消費的程度,衡量人們對於享樂的急切程度。

折現:

單位貨幣因爲未來才能到手而減值的百分比。

匯率:

以一種貨幣表示的另一種貨幣的價格,或一種貨幣單位與另一種貨幣單位的兌換比率。

到期日:

一筆貸款的期限。

信用交易:

交易的一方現在出讓某物(如貨幣),而另一方承諾在未來歸還。

債券:

公司發行的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欠條,承諾向持有人還本付息。購買債券的人借錢給公司,希望在未來連本帶利收回。

部分準備金銀行制度:

一種銀行不保存全部客戶存款的慣例。換句話說,銀行的全部客戶存儲餘額高於金庫裏存放的全部現金。

信用中介:

貸款人與借款人之間的中介,既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組織。

銀行:

公共的信用中介,銀行從形形色色的貸款人手裏吸收存款,並放貸給各式各樣的借款人。

信用風險:

借款人無法償還貸款的可能性。

按揭:

一種用於購買房屋或其他不動產的特殊類型貸款。通常用購買的物業作爲貸款抵押物。

違約:

借款人停止償還貸款。

拖欠債務:

借款人因沒有按時還款給銀行,結果喪失良好的信譽。

信用卡:

一種讓借款人購物時,能立即從信用卡公司獲得貸款的設備。

信用記錄:

一個人借款和還款行爲的記錄。

信用評分:

機構根據信用記錄給人評出的一個分數,可以幫助潛在的貸款人評估貸款風險的大小。

信用額度:

一個人可以從預先批准的資金來源(如信用卡)中借到的最高金額。

抵押貸款:

爲防範借款人違約,用資產(如房子,汽車等)作爲抵押品擔保的貸款。對於借款人的好處是,抵押貸款的利率低於同類型的無抵押貸款。

無抵押貸款:

沒有抵押物擔保的貸款。如果借款人違約,貸款人將無計可施。無抵押貸款對借款人的好處是,如果發生違約,其名下的其他資產不會被扣押或“收回”。

抵押物:

借款人申請貸款時提供的一項資產。如果借款人違約,貸款人可以佔有抵押物作爲補償。

生產性債務:

用於投資的債務。理想的情況下,從投資賺取的收入能夠支付負債帶來的利息支出,這樣生產性債務就變得“入能敷出”。

  • 常見的信用交易包括公司發行債券,買房者向銀行按揭貸款,以及個人刷信用卡付賬等。
  • 某種意義上看,利率是貨幣間的兌換率---不過,這兩種貨幣分別是“當前的美元”和“未來的美元”。
  • 利率越高,企業經營就越注重快速回報的短期項目。從另一方面看,低利率爲企業家進行長週期的生產過程開了“綠燈”。
13 盈虧計算
毛利/會計利潤:

總收入中扣除實際開支的那部分。也就是報紙上常報道的,公司在一定時期內的“利潤”。

淨利潤/經濟利潤:

毛利扣除資本投入的正常利息回報後剩餘的部分。

經濟問題:

如何分配社會上的稀缺資源(包括勞動力),使得生產出的商品和服務最符合人們的偏好。

  • 利息是把儲蓄借給或投資於一個項目的正常回報,即投資項目的普通回報。經濟利潤是企業家從一個項目上賺取的額外回報,即超出同類項目正常利息回報的那部分。
  • 盈利和虧損幫助指導企業家,如何把稀缺的資源用於更好地滿足顧客的偏好。如果一項經營有利可圖,那麼這就是一個信號,它表示企業家正在把資源轉變成價值更高的商品或服務。而如果企業家賠錢,那就是另一個信號,它表示消費者不願意讓資源繼續耗費在虧損的經營項目上。他們寧願企業家把資源轉投其他項目,以創造出更有價值的商品或服務。
  • 盈虧計算只能反映經營活動的貨幣層面。企業家可以因爲個人的愛好繼續經營“虧損的”業務,這一決定並沒有什麼“不經濟”。但即使如此,盈虧計算反映出別人希望如何使用資源,它讓企業家考慮到其他人的偏好,並在瞭解情況後決定如何使用稀缺資源。
14 股票市場
股票市場:

一種特殊類型的市場,買賣雙方在股市裏交易公司股票。

公司股票:

股票代表持有人對公司的一部分所有權。如果有一家公司的總股本爲10萬股,買了5000股股票的人就擁有公司的5%。

證券交易所:

買賣股票的特定地點或場所。最著名的例子是位於華爾街的紐約證券交易所。

證券公司:

幫助個人買賣股票的公司。證券公司受客戶委託,代表客戶執行買賣股票的指令。

獨資:

由一個人擁有的企業。

募集資本:

成長型企業通過出售部分所有權,向投資者募集資金的過程。

上市:

向普通民衆開放銷售公司股票。而不是侷限於公司老闆特邀的人。

成立股份公司:

把生意轉變成公司的形式,使公司的所有權分散到股票上。

首次公開募股(IPO):

一家首次決定上市的公司向公衆拍賣的股票。

發行債券:

通過向投資者出售債券來籌集資金。

發行股票/發行權益:

通過向投資者出售股票來籌集資金。

債務轉期:

借新債還舊債。

(按揭貸款)再融資:

房主從銀行獲得新的按揭貸款(比如降低利率或降低每月還款額),並用於還清現有按揭貸款的情況。

可贖回債券:

債券發行人(借款人)有權提前還清的債務類型。

剩餘索取者:

等到所有債權人都被償付之後,最後纔有權索取公司收入的人,特指股東。

股息:

公司拿出一部分淨利潤,支付給股東。

舉債經營(負債率):

借錢投資以增加公司潛在的回報。

破產:

企業的負債超過資產的情況。

投機者:

認爲價格將上漲而去購買一項資產(如公司股票)的人,或因預期資產價格將下跌而出售的人。

利率風險:

利率上漲導致債券的市場價值降低,因而帶給債券持有人的風險。

賣空:

向所有者(如股東)藉資產,並按當前市價拋出的一種交易類型。賣空者最終必須買回資產並歸還原所有者。

  • 股票市場(既包括實體的股票交易所,也包括電腦網絡)讓買賣雙方在一起交易代表公司所有權的股票。股票市場決定誰是公司的實際擁有者,而這些所有者最終爲公司的經營負責。
  • 銷售債券是公司籌資的方式之一。無論公司經營成功與否,都應該按合同規定還本付息。出售公司股份是公司籌資的另一種方式。購買股票的投資者有權按比例擁有公司的收入,不管成敗如何,投資者與公司的命運緊密聯繫在一起。
  • 股票投機者試圖低買高賣(高拋低吸)。成功的投機者修復“定價錯誤”的股票,因爲他們的行動擡高被低估,壓低被高估的股票價格。

三 計劃經濟

15 計劃經濟——理論篇
指令經濟/中央計劃經濟:

計劃者擁有全部重要資源,並根據統一的中央計劃指使勞動力的一種制度安排。

計算問題:

由路德維希。馮。米塞斯提出,反對計劃經濟的理由。米塞斯指出,由於計劃經濟的計劃者缺乏資源的市場價格,他們無法確定一個特定的項目消耗的資源是否多於生產出的商品或服務。
即使計劃者們都如天使一般無私,他們也無法知道是否有效地利用了稀缺資源,有沒有爲公民提供最好的服務。

  • 純粹計劃經濟的設想是由計劃者擁有全部資源,並通過統一的中央經濟計劃指揮全部工人。他們認爲這一制度將比無組織,“無政府”的市場經濟更加有效和公平。
  • 計劃經濟被激勵問題困擾,因爲當個人的回報不與自己的表現掛鉤時,很多人都不太可能會努力工作。如果施行“各盡其能,按需分配”的原則,社會總產出可能急劇萎縮。
  • 計劃經濟也被計算問題折磨。因爲生產計劃中缺乏了各種資源和勞動力的市場價格,計劃經濟的計劃者將無從得知資源是否得到有效利用。也許把資源轉用於其他項目,能生產出國民更喜歡的商品或服務,但計劃者無法獲得足夠的反饋來指導決策。
16 計劃經濟——歷史篇
  • 歷史證據不能證實或者證僞經濟學法則。儘管我們推過完美的推理,已經發展出一套精確的經濟學法則和原理,但在實踐中,若算上推理過程中忽略的其他因素,經濟學法則的影響力可能微乎其微。因此,觀察真實世界的案例是有益的,它可以補充我們對理論的評價。
  • 比較一些起點相當類似的地區---比如東柏林和西柏林,朝鮮和韓國---當其中一邊實行純粹的計劃經濟之後,兩邊的生活水平差距急劇擴大。
  • 經濟學的基本原理或規律是用趨勢來描述的;在討論某一變化將如何影響經濟的時候,我們必須保持”其他條件不變“。

四 干預主義:混合經濟

17 價格管制
干預主義:

混合經濟的理念,即政府嚴重干預資本主義制度,管制個人怎樣使用私有財產。

價格管制:

一種由政府規定合法價格範圍,並懲罰不按規定交易的商品或服務的政策。

最高限價:

價格管制的一種,針對某一商品或服務設定最高價格水平。

租金管制:

爲公寓租金設定的最高限價。

貧民窟惡房東:

給不維修公寓並普遍不講道德的一類房東起的綽號。

最低限價:

價格管制的一種,針對某一商品或服務設定最低價格水平。

最低工資:

爲工人薪資設定的價格下限。

價格支持:

政府維持最低價格政策的一種手段。不是威脅出價太低的買家,而是由政府直接出手購買那些市場價格即將跌破價格下限的商品或服務(價格支持的影響不同於最低限價)。

失業:

勞動力市場過剩或供大於求的情況。一些工人即使工資要求和工作表現與現有工作的人一樣,卻找不到工作。

  • 干預主義是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的結合,它允許個人保留多數資源的所有權,但由政府來管制人們怎樣使用“自己的”財產。
  • 最高限價導致短缺,長期供給下降,非價格配給和質量下降。最低限價導致過剩,長期需求下降,非價格競爭以及買方提供的非貨幣條件惡化。
  • 供給-需求曲線有效地說明了最高限價和最低限價導致的短缺和過剩。
18 銷售稅與所得稅
徵稅:

政府剝奪私人的一部分收入或其他資產的過程。

預算赤字:

政府的開支超出徵稅收入的那部分。赤字是政府在一定期限內,爲應付開支而必須借貸的金額。

通貨膨脹:

創造更多貨幣,擡高價格。

黑市:

違反政府管制的非法交易系統。

銷售稅:

向銷售商品或服務時徵收的一種稅。銷售稅通常按稅前價格低百分比徵收。

家長作風:

認爲有些人沒有能力做出正確的選擇,因而否決他們的願望。

所得稅:

對個人或企業的收入徵收的一種稅。通常按稅前收入的百分比徵收。

累進所得稅:

一種稅率隨着收入等級的增加而上升的一種所得稅。

所得稅等級:

不同所得稅率的起徵和截止範圍。

稅前抵扣:

稅法中的條款,允許特定的開支(如醫療費用或購買節能設備的開支)從個人的應稅所得中扣除。

應稅所得:

應按所得稅等級條例正式徵稅的實際收入。應稅所得是由最初的收入扣除全部抵扣額,並作一些調整後得出。

  • 無論如何籌錢,政府開支一定會從私營部門決定的項目中抽走物質資源,並投入到政治程序選擇的項目中。
  • 政府爲開支籌錢的典型方式是徵稅,借債和通貨膨脹。
  • 比起自由市場的結果,一切稅收都會扭曲經濟。
    在非統一銷售稅率下,將有利於一些商品而不利於另一些商品。即使實施統一的銷售稅,也會降低工作的報酬,人爲地鼓勵人們更多的休閒。
    所得稅更是對工作的直接懲罰,它人爲地鼓勵人們選擇具有非貨幣化優勢的職位。
19 關稅與配額
重商主義:

一種鼓勵出口,限制進口的經濟學說,它認爲積累貨幣是一個國家通往繁榮的途徑。

出口:

一個國家的國民賣給外國人的商品或服務。

進口:

一個國家的國民向外國人購買的商品或服務。

貿易順差:

用貨幣來衡量的,出口超過進口的數額。

貿易逆差:

用貨幣來衡量的,進口超過出口的數額。

零和遊戲:

一個人(或國家)的收益即另一個人(或國家)的損失的情況。在零和遊戲中,互利雙贏的結果是不可能的,有贏就有輸。

自由貿易:

各國政府不對商品或服務的跨國流動施加人爲限制的一種環境。

貿易保護主義:

一種試圖利用政府的貿易管制來幫助本國工人的思想。其基本原理是,政府通過限制外國進口來鼓勵消費者“購買國貨”,併爲國內工人提供就業。

關稅:

對外國進口貨物徵收的稅。

進口配額:

政府允許一種商品在一定時期內的最大進口限額。

  • 重商主義是一種經濟思想,它認爲積累貨幣是一個國家通往繁榮的途徑。重商主義爲了將貨幣留在國內,極力鼓勵出口並限制進口,來爲國內產業提供就業。
  • 國際自由貿易的論證僅僅是自由市場一般原理的應用。只有更多選擇才能給人們帶來更多收益。自由貿易並不強迫人們購買進口商品,它僅僅消除了進口的障礙。
    人人從事專門的職業,並相互交換剩餘產品,這再合理不過。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世界不同的地區,它們應該分工從事專門的生產活動,並彼此交換多餘的產出。
  • 關稅和配額是政府對外國進口商品採用的人爲限制措施。與支持者對宣稱完全相反,以人均來看,關稅和配額會讓一個國家的國民變窮(關稅和配額很可能會讓一個國家中的某些人受益,但這些人的得益小於其他遭受的損害)。
    從長遠來看,關稅和配額不能“創造就業機會”,他們只是改變了就業結構,把工人從效率高的行業轉移到效率低的行業。
20 關於禁毒的經濟學解釋
禁毒:

政府對吸毒,特別是製毒和販毒所施加的嚴厲懲罰。

罪惡稅:

對香菸和酒一類商品徵收的高額銷售稅,不僅爲了增加政府收入,而且還要鼓勵人們減少購買這些不良物品。

危險津貼:

爲了吸引工人從事危險行業而必須額外支付的薪水。

高利貸:

以高息放貸,並用非法手段索償的做法。

高利貸法:

規定最高利率上限的法律。

  • 不道德的事和違法的事之間有重要的區別。
  • 奧派認爲販毒是“無受害人犯罪”這個結論是有待商榷的:
    吸毒的人第一次接觸毒品主要的三種途徑:
  • 被逼吸毒
  • 被騙吸毒
  • 好奇吸毒
    前兩種應該不屬於“無受害人犯罪”的範疇。
21 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

一個原指貨幣通脹的術語,但現在往往指價格通脹。

貨幣通脹:

經濟體中貨幣總量的擴大。

價格通脹:

以單位貨幣計價,商品或服務價格的普遍上漲。價格通脹與貨幣購買力下降是一回事。

貨幣存量:

在一個特定時的時刻,經濟體中的貨幣總量。

消費價格指數(CPI):

勞工統計局用來衡量影響普通家庭“價格水平”的指標。CPI是汽油,食品和其他常見物品價格的加權平均值。

M1:

一種常用的,衡量經濟體中的貨幣總量的指標。M1包括公衆實際持有的現金,以及全部支票賬戶餘額(由於銀行的部分準備金制度,M1的數量比實際印刷的鈔票多)。

惡性通貨膨脹:

極其嚴重的通貨膨脹。通貨膨脹和惡性通貨膨脹之間沒有精確的區分,但在惡性通貨膨脹下,人們開始不管什麼東西都買,目的只是爲了花掉每小時都在貶值的貨幣。

貶值:

政府削弱貨幣的政策。

法定貨幣:

沒有任何東西“支持”的紙幣。人們在交易中接受法定貨幣的唯一原因,是期望它未來能有購買力。

美聯儲:

1913年成立的美國中央銀行。“美聯儲”掌管美國的貨幣政策,並被授予提供穩定的經濟增長(意味着充分就業)和低價格通脹的雙重使命。

  • 貨幣通脹是指貨幣數量的擴張,在美國經濟裏特指美元總數量的增加。價格通脹是指用單位貨幣計量,商品或服務的價格普遍上漲。
  • 干預會導致系統性的通貨膨脹。
  • 大範圍地持續價格上漲能夠摧毀一個經濟體。當貨幣的購買力迅速侵蝕病無法捉摸時,就限制了使用貨幣的益處,並迫使社會退回易物交換的境地。缺少了健全的貨幣,人們就沒有多少儲蓄的動機,也不願意做出長期的投資決策。
22 政府債務
流量:

在一段時間內測量的概念。

存量:

在一個特定時間點上測量的概念。
政府赤字是流量,而政府債務是存量。

債券的票面價值:

債券發行人承諾到期日向債券持有人支付的金額。

國債/公債:

通常指美國財政部未償還的債務總價值。

擠出效應:

因爲政府的赤字開支而導致私營部門投資的萎縮。

  • 政府的借貸增加了對可貸資金的需求。從而提高均衡利率。較高的利率減少了私營企業投資所需要的資金。
23 經濟週期
反週期政策:

政府和美聯儲逆自由市場趨勢而行的標準政策。舉例來說,凱恩斯主義的經濟學家認爲,在經濟衰退期間,政府的赤子政策能夠刺激消費和增加就業,因而是正當的。

宏觀經濟學:

一個經濟學的類別,它重點研究整體性的經濟問題,如價格通脹和經濟週期。

資本消耗:

通過減少對資本品維護的投入,來(暫時)達到高標準的生活。

  • 市場經濟的一種週期性的規律。現有幾年的“繁榮”,其特點是低失業率與景氣高漲。繁榮之後,緊接着“蕭條”與衰退,其標誌爲高失業率與企業的破產清算。
  • 經濟週期是市場經濟的一種週期性的規律。
  • 政府利用中央銀行的運作干擾市場利率,導致繁榮與蕭條交替的週期。通過創造新資金並注入信貸市場,中央銀行人爲地降低利率,並向企業家發出虛假信號,讓他們擴大經營並投資於長期項目。
    繁榮的景象不是以真實儲蓄爲基礎,而是依靠通脹。無可避免的崩潰實際上是爲迴歸基本現實而進行的必要的市場調整。
  • 不可持續的繁榮是由信貸市場的通脹引發的,許多工人和其他資源被引導到錯誤的產業。當經濟衰退開始後,市場必須重新把它們分配到正確的地方。工人的緩慢流動需要時間,這一點表現在高失業率上。
    政府的“救助”措施——比如向失業者發放補貼等——將延長高失業率的時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