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標準的測試計劃包含哪些要素?

1. 測試的目的和目標

2.測試依賴條件

測試項目與其他平臺的依賴關係,當前項目需要依賴的平臺或環境需要集成進來。

 

3.測試範圍

待測試的組件、核心功能,子功能可視項目需要編寫。以及非測試範圍。

4.測試等級

描述相關的測試等級(單元、子系統集成、集成測試)

5.測試類型

描述測試類型:

(1)黑盒、灰盒、白盒測試

(2)開發測試、驗收測試、運行測試

(3)冒煙與迴歸測試

(4)手工、自動化測試

(5)基於模式的測試(系統啓動、運行模式、降級模式、系統關閉)

(6)正常與異常測試(正例與反例)

(7)質量需求的測試,例如可用性測試、容量(負載、壓力測試)、互操作性、性能、可靠性、健壯性、安全性、***測試、易用性測試。

(8)靜態與動態測試

(9)時間或日期的測試

6.測試團相關人力資源

測試團隊、測試人員包括職責、權限、相關資質(如專業知識、培訓和經驗,一般測試 作爲第三方時需要)和人員配備水平。

7.測試過程

需求分析階段

用例設計階段

測試用例的選擇標準(如:基於接口的、用例路徑、邊界值測試、錯誤推測法)

執行測試階段

(1) 測試工作產品(如測試文檔 、測試軟件、測試數據輸入、預期輸出、測試硬件和測試環境)

(2) 測試任務(主要測試任務,如名稱、目標、前置條件、輸入、步驟、後置條件和輸出)

(3) 測試完整性和嚴密性(根據測試等級來定)

(4) 子系統來源(是否甲方提供設備還是開源的、內部開發的)

(5) 測試技術(測試過程中使用的測試方法或技術,如邊界值測試、等價類測試、模糊測試、***測試、鏈接測試、兼容測試)

測試的入口標準(開始測試前必須具備的標準)

測試暫停和重啓標準(程序文檔有相當多的失誤或系統服務器異常或發現阻塞Bug。

測試完成或結束標準(如根據不同層次的代碼覆蓋、如語句、分支或條件覆蓋)

(6) 測試數據(要產生的測試數據的類型和數量)

8.環境

測試時需要使用的設備:測試機器及服務器、測試工具(測試管理工具等)、測試環境(軟件環境和硬件環境)、測試設施(數據庫等)。

9.測試進度計劃

測試里程碑活動:項目開發週期、進度等。如需求分析、測試計劃、用例評審、系統測試、驗收測試等

10.評審、度量指標

與測試有關的評審、測試度量指標、狀態報告(測試運行並通過的case百分比和數量)

11.參考資料

影響到測試或編寫計劃用到的所有相關文檔,如項目需求文檔等。

12.項目術語表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