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OSI的一種方式

我們再來看一看以太網的幀結構。


要講幀結構,就要說一說OSI七層參考模型。七層參考模型大家很熟悉,以前我們看書的時候會覺得不知所云,我剛學的時候就是這感覺,其實我們只要掌握兩點就行了。
一個是訪問服務點,每一層都對上層提供訪問服務點(SAP),或者我們可以說,每一層的頭裏面都有一個字段來區分上層協議。
比如說傳輸層對應上層的訪問服務點就是端口號,比如說23端口是telnet,80端口是http。IP層的SAP是什麼?(同學們沒說話)
其實就是protocol字段,17表示上層是UDP,6是TCP,89是OSPF,88是EGIRP,1是ICMP等等。
以太網對應上層的SAP是什麼呢?就是這個type或length。比如 0800表示上層是IP,0806表示上層是ARP。我後面還會將各種以太網的幀類型。
第二個要了解的就是對等層通訊,對等層通訊比較好理解,發送端某一層的封裝,接收端要同一層才能解封裝。
我們再來看看幀結構,以太網發送方式是一個幀一個幀發送的,幀與幀之間需要間隙。這個叫幀間隙IFG—InterFrame Gap
IFG長度是96bit。當然還可能有Idle時間。
以太網的幀是從目的MAC地址到FCS,事實上以太網幀的前面還有preamble,我們把它叫做先導字段。作用是用來同步的,當接受端收到preamble,就知道以太網幀就要來了。preamble有8個字節前面7個字節是10101010也就是16進制的AA,最後一個字節是10101011,也就是AB,當接受端接受到連續的兩個高點平,就知道接着來的就是D_mac。所以最後一個字節AB我們也叫他SFD(幀開始標示符)。
所以在以太網傳輸過程中,即使沒有idle,也就是連續傳輸,也有20個字節的間隔。對於大量64字節數據來說,效率也就顯得不高。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