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803顧明遠

原創 顧明遠:人工智能正使教育發生革命性變革,但教育的本質、教師職責不會變 

2019-08-02 10:01

看點:8月1日,由北京師範大學與科大訊飛聯合主辦,2019人工智能與教育大數據峯會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召開,中國教育學會名譽會長、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顧明遠在會上致辭。

顧明遠在致辭中表示,人工智能技術正從教育生態、教育環境、教育方式、教育管理模式、師生關係等維度影響着教育。他指出,隨着人工智能、大數據等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融合日益深入,個性化學習和減負增效得到實現,與此同時,教師培養人才的職責沒有改變,教育傳承文化、創造知識、培養人才的本質和立德樹人的根本目的也始終如一

以下是顧明遠先生的致辭內容:

前不久公佈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指出:“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應用”。不久前聯合教科文組織發佈的報告《教育中的人工智能:可持續發展的挑戰與機遇》也提出:“人工智能技術能夠支持包容和無處不在的學習訪問,有助於確保提供公平和包容性的教育機會,促進個性化學習,並提升學習成果。”

因此“人工智能+教育”正在引起教育的一場革命。它改變着教育的生態、教育的環境、教育的方式、教育管理的模式、師生關係等等。充分認識“人工智能+教育”的育人功能,是當前教育工作者遇到的重要挑戰。

“人工智能加+教育”最主要的是要改變教學的方式,要從教師的教轉變到學生的學。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改變單向傳授知識的方式。學生通過自我學習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自己去探索,或者與同伴合作,互相探討。教師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優勢,幫助學生的個性化學習設計科學的、合適的學習方案。人工智能、大數據,還可以作爲教師的有力助手。大數據可以幫助老師隨時瞭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幫助他們解決困難,幫助教師批改作業,替代教師一些機械式的勞動,減輕教師的負擔,使教師有更多的時間和學生接觸溝通。正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報告》中所說,“雙教師模式”包括教師和虛擬教學助理,“助理”可收接管教師的日常任務,使他們有更多時間專注於對學生的指導和一對一的交流。

總之,“人工智能+教育”正在使教育發生了重大的,可以說是革命性的變革。但是教育的本質不會變。教育是傳承文化、創造知識、培養人才的本質不會變,立德樹人的根本目的不會變。

教育的本質可以概括爲:提高人的生命質量和生命價值。提高人的生命質量,就是說,一個人通過教育,提高了生存能力,使他能過上有尊嚴而幸福的生活。提高人的生命價值,是說,一個人通過教育提高了他爲社會服務的品德和能力,使他能爲社會、爲人類做出應有的貢獻。

學校和教師不會消失。正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反思教育》報告中所說的,學校是人生走出家庭,走向社會的第一個公共場所,是人生社會化的第一步。兒童進入學校不僅學知識,重要的是要學做人,學會與人溝通和交往。有學者認爲,未來學校要變爲學習中心。但學習中心如果沒有教師的話,那隻能說是自學,不是教育。教育必須具備學生和教師兩個主要要素。

信息技術、互聯網改變了教育環境和教育方式。但技術永遠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教師的教育觀念、教育方式方法需要改變,但教師培養人才的職責沒有變。

兒童的成長需要有思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紮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教師的指導、幫助。 人只能由人來培養,不可能由機器來培養。技術替代不了老師對學生精神世界的影響。 教師永遠是學生成長的引路人。正如習總書記在八一學校上師生座談時指出:教師是學生錘鍊品格的引路人,是學習知識的引路人,是創新思維的引路人,是奉獻祖國的引路人。

當前開展“人工智能+教育”我認爲還存在着幾個問題:

一是認識問題。廣大教師還沒有認識到“人工智能+教育”的特點和它的優勢,比較迷茫。

二是軟件跟不上。如適合學生自學的軟件、利用大數據進行教學管理的軟件、個性化學習課表設置的軟件等等。

三是廣大教師還不會運用信息技術來改進教育教學。需要專家和廣大教師共同努力。

謝謝!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