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的女孩,你與父母的關係總是緊張?內心總是無助?怎麼破?

青春期的女孩總是有許多的煩惱,比如渴望自由,不想再被父母約束;又比如常陷迷茫,不知道自己是誰?從哪裏來?要往哪裏去?再比如,人生一世,究竟有何意義?自己的夢想與現實如何調和?是不是感到內心很無助?

以《少年派》中林妙妙爲例,進入精英中學,開始了住校的生活,雖然條件不如在家裏好,可她一點也不在乎,因爲十六年來,終於可以脫離父母的監控,怎能不興奮呢?在文理分科的選擇上,是堅持自己的夢想,還是屈從於母親王勝男的淫威?

原來,多數青春期的女孩與父母的關係總是處得比較尷尬。儘管彼此相愛,卻身不由己地陷入到彼此都無法理解、互相責難、深感受傷的境地。爲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梗呢?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當我讀二戰後德國少女安妮·弗蘭克遺留在世的作品《安妮日記》時,似乎找到了一些答案,也深受啓發。

讀本書的緣由,是因英語系國家最受歡迎的作家麥克·莫波格的力薦,他說:“事實上,今天長大的每一個孩子,都必須思考他周圍世界的種種衝突,他們都應該讀一讀《安妮日記》。”

作者安妮·弗蘭克(Anne Frank)是個猶太女孩,1929年出生於德國的法蘭克福,1945年死於德國貝爾森集中營,彼時,距她16歲生日尚差3個月。

幼年,因着德國法西斯政權的建立,納粹黨對猶太人展開了大肆迫害,安妮一家四口從德國的法蘭克福移居到了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平安穩妥的日子並沒有多久,後來德國納粹黨侵佔了荷蘭,對猶太人進行搜捕,欲將之投入集中營殺害。他們一家不得已躲進了自己公司大樓後面的密室裏,開始不見天日的藏匿生涯。那一年是1942年,安妮僅13歲。

密室中有8人共同生活,5個大人3個青春期的孩子。

安妮在密室中開始記日記,她的文字樸實無華,處處透着真誠、頑強與上進的態度,將自己成長中的困惑、與父母的衝突、對成人世界的看法,以及爲將來而預備的點點滴滴,都毫不摭掩的流露在字裏行間。

1944年8月4日,他們藏匿的密室被發現,8人都被逮捕,繼而分別被投入不同的集中營……

奧托・弗蘭克(Otto H.Frank)是安妮的爸爸,是當年密室8人中唯一的生還者。當他重獲自由時,收到了當年朋友們奇蹟般保存下來的珍貴紙張——在密室的地上發現的,那些散落在地的安妮的日記。

奧托不由得想起女兒安妮生前的願望——做一名記者和作家,於是,他將手稿整理後,於1947年在荷蘭出版了《安妮日記》,這便是《安妮日記》的由來。

奧托用餘生致力傳揚女兒的日記。本書出版後,受到空前的關注,被翻譯成多國文字,成爲二戰以後最具影響力的作品之一。中文譯本進入我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新課程標準》推薦書目。

圖片來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日光之下,並無新事。儘管千百年來,科技進步,環境發生了極大的改變,但人性卻從未改變。青春期少女的某些特質,仍然閃耀在今世代少女們的身上。而安妮,她如一束光,照亮着某些黑暗的角落,指引着某些困惑的少女們前進的方向。

讓我們現在就來追光而行吧:

1. 困境中,仍爲將來而預備

雖然生活在密室裏,不能正常上學,但安妮和姐姐瑪戈,還有男生彼得,並沒有放棄學習,他們都時刻爲將來自由時自己能做什麼而預備着。

從日記中,我們可以看到安妮的日常功課有些什麼:僅語言,就有三門,法語、英語、德語;還有荷蘭語速記(這項技能與她想成爲記者和作家密切相關);另外,幾何、代數、歷史、生物、地理也不拉下;同時,兼修藝術史、神話、聖經史、荷蘭文學等。

當大家爲時局動盪不安則焦慮萬分,任性評論的時候,安妮在日記中寫到:

“我覺得不管是我死了,還是活着,這個世界都會存在下去。再說世界要變成什麼樣子,也不是我這個小女孩可以把握的。我現在只能好好學習功課,增加我的知識,希望能等到一個好結局。”(1944年2月3日)

14、15歲的年紀,對應着我國的教育制度,大約就是初二、初三、高一的階段,功課是真不少阿。

隱匿的日子,充滿了緊張、恐怖的氣氛,因爲不知道哪一天就會被發現而走向死亡之路。設身處地,如果換作是我們及我們的孩子,或許早就喪失了對知識的追求,一心只想保全性命或過着“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的生活吧。誰知道明天會怎麼樣呢?畢竟再怎麼努力,再怎麼學習,也敵不過生命的消逝。

但在安妮,雖然不知道明天會如何,但卻仍爲明天而預備着。

拿破崙曾說:“卓越的才能,如果沒有機會,就將失去價值。”在現實生活中,人們都漸漸明白了一個真相: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

換句話說,一個沒有準備好的人,縱然遇上好機會,也是終究抓不住的。所以,時刻爲將來預備的人才是智慧的人。而安妮,正是這樣的人。

對於青春期的女孩,不當只享受當下家人營造的安逸時光,也不當貪戀某些懵懂的境遇,若無關乎生死的意外,那麼,學習,努力學習,再努力學習,是爲將來的美好人生而預備的最佳方式。

所謂學習,並非只是死讀書,死讀課本。安妮在閒瑕時光,最喜歡看傳記、歷史書,有時看點小說作爲消遣。我們不妨以此爲借鑑,廣泛的閱讀經典,從中體味人生,開闊自己的視野、充實自己的思想。

永遠要給自己一個夢想,即使是很遠。

當你爲着將來而積極預備的時候,你的父母會由衷的欣慰。你自己有事忙,哪有那麼多的時間和機會去和父母糾結那些不可調和的矛盾呢?既然不會正面的衝突,關係就會好處得多。

2. 困境中,以日記爲親密的朋友

古語說得好,“千金易得,知音難求。”

又有人說,“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唐代詩人王勃曰,“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這些話無比表明一個事實:人生而渴望得到親密的朋友,卻非常難得到,若能得到這樣的一位知己,則人生會變得非常滿足。

回想安妮所處的環境,密室中一共才8個人,還有5個是大人,她要與誰爲親密的朋友呢?就算在自由時,周圍有許多的朋友,但誰能算作親密的朋友呢?年少的安妮,是真誠的安妮,絕對不願意欺騙自己的內心。渴求而不得,心難忍。聰慧的安妮很快想到了一個好辦法來解決這個困境——記日記。

13歲的生日,她從衆多的禮物中獨獨看中了精美的日記本,從此開始了書寫日記的生涯。幾天之後,新奇感一過,她開始思考自己寫日記的意義。她審視自己的內心,發現自己有太多的心事,不抒發一下可能會鬱悶死的,然而找不着一個可以說知心話的朋友。雖然在衆人的眼中,認爲一個13歲的小女孩是不會感到孤單的,安妮也承認有疼愛自己的父母,有一個僅大3歲的姐姐,還有一大堆的朋友,自己也比較受衆人的喜愛。似乎什麼都不缺,但就是缺少一個知心的朋友,和衆人在一起,也只能談論一些無關疼癢的瑣事,無法談心,因爲很難將自己的思想表露出來,且無力無法改變這種狀況,讓她覺得無比的煩惱。

親愛的讀者,看到這裏,你是不是也相當相當地有同感呢?

想着紙比人忠誠,活潑可愛的安妮決定把日記自己的朋友,並且還給她取了個名字,叫“吉蒂”。因此,我們看到自1942年6月20日起,安妮的日記都象是一封信,開頭是“親愛的吉蒂”,結尾是“安妮”,內容充滿了知心的話。

因着日記,她釋放了自己的心思,調整了自己的情緒,理清了自己的想法。

舉個例子:

安妮和媽媽的關係一直都不太親密,主要原因是和媽媽在很多方面都難以溝通,總是產生摩擦;加上受不了媽媽的冷漠,對她的責罵及“苛刻”等,因此讓她似乎從媽媽那裏感受不到愛。相對而言,爸爸要更理解自己一些,她認爲只有通過爸爸才感受到家庭的愛,她非常渴望爸爸不單把她當作女兒,更是把他當作一個人,當作一個獨特的“安妮”來看待。

我想,任誰作父母的看到安妮這樣的內心獨白,都會很心塞和痛心吧。其實,這只是安妮成長中的一個片斷而已,那時,小有叛逆的安妮僅僅13歲阿。經歷一些事之後,近15歲的安妮回顧日記中的記載,爲自己對父母的評價深感羞愧,因爲她發現,父母其實都深愛自己。

在感到自己的作爲傷害父母后,她及時醒悟、悔改,調整自己,獲取父母的諒解。擁有這樣好的覆盤思維與調整心態,我覺得安妮真的是一個非常好的姑娘。

在寫作中,安妮深沉了自己的思想,她說:

低頭寫作的時候,我能忘掉一切不順心的事,心裏也不那麼難過了,而是精神一振。

因此,親愛的讀者,在現實生活中沒有理想的親密朋友時(其實,我估計,這是大部分人真實的人生常態),可以考慮象安妮一樣,自己給自己創造一個親密的忠誠的朋友吧。我的意思是說,不妨把日記當作你想象中的朋友。

我也在此懇請那些父母、長輩、或老師們,不要偷看孩子的日記,請給她們一個自己最後的退守空間,容許她們能自由的喘息,然後,繼續的成長。

拿我自己來說,青春年少的時候,也曾經從斷斷續續的寫日記中,多次進行着自我心靈的修復,甚至成年,也常常如此行。無數次心靈的獨白與書定,述說着憂傷、彷徨、期翼、決心……釋放了無數的焦慮,也漸漸明白了自己想走的路……

在你有了日記爲親密的朋友後,就會漸漸減少對父母不切實際的期待,被治療後寧靜的心,會讓你更有別樣的心境去面對父母,理解父母,關係自然也會漸入佳境。

日記定格在1944年8月1日,最後一篇突然中斷沒有下文。在那種錯愕裏,我似乎看見了萬惡的納粹黨人猙獰的突襲,在紛亂的喧囂裏,各種物件散落一地,也遺下了珍貴的安妮日記。

再回顧1944年4月4日的日記,她寫道:“我希望我的肉體死了,我的精神還活着。因此我感謝上帝,他給了我寫作的天賦、創作的靈感,讓我能夠表達我的內心世界。”

是的,安妮做到了。她的身體雖然離開,她的靈魂藉着文字仍舊說話。誰能說她成爲作家的夢想沒有實現呢?

親愛的讀者,我們不知道明天的道路如何,但我們要知道,我們今天要走的路如何。

沒有誰的人生是一帆風順,一輩子,誰能保證自己就不陷入困境中呢?十來歲的花樣季節,有可能,學習成績是你的困境;有可能,人際關係是你的困境;也有可能,身體健康是你的困境……但無論什麼樣的困境,都請不要被困住,去找出口吧,或於困境中,不斷的提升自己的抗壓能力,你成長了,纔是王道。

親愛的女孩,在與父母家人的相處中,如果你常常不被理解,常常被苛責,請不要灰心,記得象安妮一樣:困境中,仍爲將來而預備;困境中,以日記爲親密的朋友。如此,關係會漸漸變得良好,你也會有更多的平安與喜樂。

誠然, 我們不能改變別人,我們只能改變自己。親愛的女孩,你能做的,就是成長。

當然,安妮不是一個完美的女孩,世上本也無完美之人,無可避免,她有自身的侷限與毛病。可是,你在黑夜中打着手電筒照亮前路時,還在意手電筒好看不好看呢?你正當在意的,豈不是它亮還是不亮麼?

(備註:本文原創首發於 今日頭條,原文見 https://www.toutiao.com/i6720969732905763340/轉載請聯繫我,並註明出版)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