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非此》:原生家庭的苦,不應該讓你的一生和孩子來承受

午飯時,2歲的閨女自己喝湯,結果撒了一身。我一邊擔心她燙着,一邊大聲的訓斥她,閨女嚇得嗷嗷大哭,那一刻我意識到,我把曾經自己的遭遇毫無保留的傳遞給了閨女。


以前我被熱湯燙到,父親的第一反應是訓斥我,那個時候覺得超委屈,我不是故意的,爲什麼還要訓斥我。


隨着年齡的增長,我深入骨髓的恐懼父親的暴脾氣,內心暗暗發誓,我絕不會把這種壞脾氣帶給身邊的人,理想是豐滿的,現實卻啪啪打臉,我用同樣的方式表達着自己。


爲什麼長大後的我,成了當初討厭的模樣?


著名心理學家華生認爲人類的行爲都是後天習得的,環境決定了一個人的行爲模式。同時我們對後代的撫育理念大多數世代相承。


兒童心理學家,關係精神分析學家、作家、記者、電視紀錄片製作人和主持人,被《泰晤士報》《衛報》譽爲“國民心理學家”的奧利弗·詹姆斯在《天生非此》這本著作中,爲我們揭開家是如何影響我們一生的。


你是不是有這樣的感受:


爲什麼我們在感受到父母愛的同時,又常常隱隱地覺得委屈?


爲什麼我們在性情、處世方面和父母越來越像?


爲什麼父母非得用一種讓雙方都難受的方式與我們相處?


原生家庭對我們的成長至關重要,接下來探尋一下,我們該如何應對原生家庭給如何給我們帶來影響以及我們該如何應對這種影響。


一、我們跟父母相像的因素


我們與父母一起生活的時間比較長,父母的一些言行深深的影響着我們。


子女跟父母相像的主要原因是年幼的兒童對父母的全然依賴。對於子女來說,想要獲得父母的贊同,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完全的複製他們的行爲。


三種行爲機制—言傳、身教、身份認同

楊絳先生在《我們仨》中描述的三口幸福之家。


女兒錢瑗便是在父母教導中積極快樂的成長。


1.   言傳


錢鍾書在家跟女兒在一起的時候並不像父女兩個,也沒有給女兒樹立規矩。而是和女兒像朋友一樣,在玩耍的時候,用輕鬆詼諧的語言表達,錢瑗由此養成樂觀積極的態度。


成人後的錢瑗憑藉自己的實力成爲北大教授。


2.    身教


錢鍾書與錢瑗在一起玩耍,年幼的錢瑗頑皮,錢鍾書比她還要頑皮,趁着錢瑗熟睡的時候,在他的肚皮上畫花臉,還會將玩具放在錢瑗的被窩,錢瑗驚叫的時候,錢鍾書會哈哈大笑。


錢鍾書在家中從來不會擺家長的架子,更沒有要求錢瑗必須掌握什麼,錢瑗卻在錢鍾書的影響下看書,思考,模仿錢鍾書的行爲。


3.   身份認同


身份認同:孩子將父母的言行帶入自身,並將其當作自身的一部分,身份認同的根源是愛意或者恐懼。


演員劉敏濤小時候父母要求嚴格,使她成爲了乖乖女,學習成績好,聽話懂事,上大學選專業都是聽從家裏人的安排。


畢業後,在事業的上升期,再一次聽從安排選擇結婚生子,按部就班的生活,然而這樣的生活沒有讓她覺得開心,而是漸漸的感覺不到真實的自己。


多少人隨着年齡的增長,漸漸的意識到,父母言傳身教會對我們產生嚴重的影響,想要擺脫,卻發現在日積月累的過程中,它已經成爲我們生活的一部分。


奧利弗·詹姆斯說:“最困難的卻是克服幼年時遭受虐待對我們造成的影響。”


有些父母的消極情緒會通過體罰或者是精神虐待的方式傳遞給我們,這樣就會造成我們感受整個世界的方式。


二、影響父母撫養的因素


1 .照料不同,結果不同


奧利弗·詹姆斯收到一位母親的郵件,她在信中講到,她有兩個孩子,女兒的表現卻令她十分痛心。


3歲的兒子沉穩自信,5歲的女兒卻脾氣很壞,在很多事情上都表現的膽小害怕,比如,不敢嘗試新的食物,不敢一個人待在房間裏,每晚需要父母哄着才能入睡。


爲什麼兩個孩子的差距如此不同呢?


原來兩個孩子在小時候得到父母照顧不同,女兒11個月的時候,因精力不足,放到託管所照看4個月,那時候女兒的體重急劇下降。


兒子是自己親身照料到3歲,相比來說,兒子在成長的時期獲得了更多的穩定的愛,因此兒子的表現比女兒要好。


這就是後天培養的方式不同。


奧利弗·詹姆斯將子女之間互不相同的具體原因總結如下:


※受到自己童年經歷的影響,父母對待每個孩子的方式不同


※在不同的孩子出生時,父母間的關係不同,這種狀態會對特定的孩子與父母的關係造成影響


※對某個孩子的偏愛程度


※將恥辱感傾瀉給某個孩子,這種情況通常是父母將孩子當自己負面情緒的垃圾桶。


回想一下,你在童年時期遭受父母最大的虐待是什麼,對你現在的生活有影響嗎?



2.你的角色


對父母來說,給孩子的愛、時間都是有限的。不同的孩子出生時,父母也處於自己人生不停的變化的某個階段,兄弟姐妹間的差異還會因爲家庭角色的影響。


同學馬青兄妹三人,她最小,作爲唯一的女孩,本應集寵愛爲一身,卻因出生在重男輕女的家庭,受盡忽視。


中學三年,她總是爲了學費和伙食費發愁,父母總是覺得她是女孩子,早晚要嫁人,學太多沒有用,不如早點打工貼補家用。


勉強讀完中學,她就外出打工,工資要如數上交。打工幾年到了適齡,就要求回家結婚,父母找好了婆家。


馬青的成長就是深受家庭角色的影響。


01. 出生次序


馬青是家裏的老三,父母把期待放在老大身上,最小的她不需要承擔出人頭地的重擔,因此變得無足輕重。


02.  性別


父母重男輕女,已經有兩個哥哥可以繼承香火,而她作爲女孩子早晚要出嫁,所以也不需要花費精力來培養。


03偏愛


子女多的家庭最能感受到父母的偏愛,即使父母聲稱自己是一碗水端平,事實上仍然做不到。


在家中受寵愛的那一個,要麼能說會道、要麼成績好 ,要麼體質差。


馬青在家中這幾點都不佔,即使她拼命的討好父母,也沒有改變父母對她的態度。


家庭撫育孩子不同,造就了不同的我們,父母后天撫育的方式決定了孩子成爲什麼樣的人。


有多少人深受原生家庭的苦,長大後都在治癒童年的傷痛。


三、如何擺脫原生家庭的苦


原生家庭造成的傷害已經形成,無法改變。或許你努力擺脫這些傷痛,卻不知道如何做,那就先自我梳理一下。


1.    你和父母有多相像


首先寫出母親5項積極心理特徵和5項消極心理特徵。


接着寫下父親的5項心理特徵和5項消極心理特徵


然後你將寫下父母的10項內容同自己進行逐條對比。你會發現除了不同尋常的特徵,兩者會有很多重疊的部分。


爲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除了父母的言傳身教還有父母撫養的方式。


2.梳理自己的角色


梳理出自己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對比上面所說的性別、出生次序以及偏愛,你就會找到答案。


瞭解到自己痛苦的根源,接下來就是着手改變。


1.    增強自我意識


沒有自我意識的人會根據父母的迴應來判斷自己是不是值得被愛,通常情況下,那些常常被忽略的孩子更沒有自我意識,對很多事物都不感興趣。


這種情況下,我們要自己對自己有期待,也可以做不同的嘗試,讓自己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


2.   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


在中國很多人不會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其實,找一位合格的心理醫生,把你的狀況都講出來,你會得到更加準確的問題,同時心理醫生還會提供專業的解決方案。


3.   愛的炸彈


創造一個獨特的情緒空間,這種空間與日常生活完全不同,規則也不同。


如何創造這種情緒空間?


每天拿出半小時的時間(週六週日可以增加,具體的時間你可以自己確定),在這個時間將之前父母責罵嘮叨以及禁止你的行爲,你通通將其拋棄,按照自己心儀的方式來度過這美好的半小時。


也可以是每週進行2-3次,與孩子獨處,獨處的時候,不要求孩子這樣那樣,在這固定的時間由孩子掌控去哪以及如何做,你們只需要配合以及表達對孩子的愛就可以。


堅持半年或者是一年,你會驚奇的發現關係的改善以及度過的美好時光。


對於孩子來說,我們不需要提供多麼奢華的生活,他們要的是簡單快樂的生活,過去我們遭受原生家庭的傷害無法改變,但是未來在我們的手中,我們可以決定是否讓我們的孩子也遭受這種傷害。


《天生非此》告訴我們:後天的撫育對我們的影響之深,那我們可以利用後天的環境改變自己,走出去,嘗試不同的挑戰,用深度的思考以及叛逆的力量,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好。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