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 磁盤管理

Linux 磁盤管理

Linux磁盤管理好壞直接關係到整個系統的性能問題

Linux磁盤管理常用三個命令爲df、du和fdisk

df:列出文件系統的整體磁盤使用量   

df命令參數功能:檢查文件系統的磁盤空間佔用情況。可以利用該命令來獲取硬盤被佔用了多少空間,目前還剩下多少空間等信息。

語法:

df [-ahikHTm] [目錄或文件名]

選項與參數:

-a :列出所有的文件系統,包括系統特有的 /proc 等文件系統;

-k :以 KBytes 的容量顯示各文件系統;

-m :以 MBytes 的容量顯示各文件系統;

-h :以人們較易閱讀的 GBytes, MBytes, KBytes 等格式自行顯示;

-H :以 M=1000K 取代 M=1024K 的進位方式;

-T :顯示文件系統類型, 連同該 partition 的 filesystem 名稱 (例如 ext3) 也列出;

-i :不用硬盤容量,而以 inode 的數量來顯示


du

Linux du命令也是查看使用空間的,但是與df命令不同的是Linux du命令是對文件和目錄磁盤使用的空間的查看,還是和df命令有一些區別的,這裏介紹Linux du命令。

語法:

du [-ahskm] 文件或目錄名稱

選項與參數:

-a :列出所有的文件與目錄容量,因爲默認僅統計目錄底下的文件量而已。

-h :以人們較易讀的容量格式 (G/M) 顯示;

-s :列出總量而已,而不列出每個各別的目錄佔用容量;

-S :不包括子目錄下的總計,與 -s 有點差別。

-k :以 KBytes 列出容量顯示;

-m :以 MBytes 列出容量顯示;


fdisk

fdisk 是 Linux 的磁盤分區表操作工具。

語法:

fdisk [-l] 裝置名稱

選項與參數:

-l :輸出後面接的裝置所有的分區內容。若僅有 fdisk -l 時, 則系統將會把整個系統內能夠搜尋到的裝置的分區均列出來。





磁盤格式化


磁盤分割完畢後自然就是要進行文件系統的格式化,格式化的命令非常的簡單,使用 mkfs(make filesystem) 命令。

語法:

mkfs [-t 文件系統格式] 裝置文件名

fdisk

fdisk 是 Linux 的磁盤分區表操作工具。

語法:

fdisk [-l] 裝置名稱

選項與參數:

-l :輸出後面接的裝置所有的分區內容。若僅有 fdisk -l 時, 則系統將會把整個系統內能夠搜尋到的裝置的分區均列出來


磁盤掛載與卸除

Linux 的磁盤掛載使用 mount 命令,卸載使用 umount 命令。

磁盤掛載語法:

mount [-t 文件系統] [-L Label名] [-o 額外選項] [-n]  裝置文件名  掛載點


現在就來在Linux上面去管理我們的磁盤

首先點擊右下角像硬盤的一個小按鈕,出來一個虛擬機設置選到硬盤的哪一項,點擊“添加”

image.png

  這邊直接點擊下一步

image.pngimage.png

選擇添加60個G點擊下一步



image.png

磁盤文件建議放在跟虛擬機同一個文件當中到時候方便刪除,添加完成後我們必須重啓電腦使用命令reboot或者init 6都可以,如果不重啓電腦硬盤將無法識別。

image.png


重啓完成進入/dev目錄下面看看剛剛添加的硬盤有沒有被識別。這個sdb就是剛剛添加的硬盤,看來系統已經成功的識別到了硬盤。

image.png

使用fdisk -l命令查看當前磁盤信息也看到了剛纔添加的第二塊磁盤sdb,具體的磁盤管理命令請看文首

image.png

使用fdisk /dev/sdb進入對sdb硬盤進行配置模式

image.png

輸入m獲取到幫助,具體的英文解釋在下面

image.png

a    可啓動標誌的切換

b    編輯bsd磁盤標籤

c    切換dos兼容性標誌

d    刪除分區

g    創建一個新的空GPT分區表

G   創建一個IRIX (SGI)分區表

l     列出已知的分區類型

m   打印這個菜單

n    添加一個新的分區

o    創建一個新的空DOS分區表

p   打印分區表

q   沒有保存更改就退出

s   讓我們創建一個新的空的磁盤標籤

t    更改分區的系統id

u    改變顯示/輸入單元

v    驗證分區表

w   將表寫入磁盤並退出

x    額外功能(僅限專家使用)


輸入n選擇添加一個新的分區,這邊的primary (0 primary, 0 extended, 4 free)的意思是主分區(0個主分區,0個擴展分區,4個空閒)Linux系統的當中本地磁盤只能有4個主分區,如果要配置擴展分區的話必須要已經有一個主分區存在

image.png

接下來按p創建一個主分區,輸入分區號默認1回車,起始扇區默認2048直接回車,設置分區大小這個自由我選擇了15G


image.png

按p查詢一下,好第一分區已經完成

image.png

繼續輸入n創建第二個主分區設置大小爲10G

image.png

繼續用n創建分區,這次不創建主分區而是創建一個擴展分區把剩下的35G大小都給它


image.png

按p查看好的這邊的擴展分區也設置完成,因爲擴展分區不能夠直接寫數據我們要繼續創建邏輯分區

image.png

接着按n,接下來輸入“l”創建第一個邏輯分區。這邊出現了一個問題,爲什麼邏輯分區的分區不是從默認分區4開始呢?明明剛纔分區4沒有設置,這是因爲Linux系統默認把前四個分區號都留給了主分區,如果主分區沒有用夠4個分區號,它也默認保留,所以邏輯的第一分區是從分區5開始的

image.png

接下來輸入“n”跟“l”創建第二個邏輯分區一路回車把剩下的27G全部給最後一個分區

image.png

接下來按“m”查看分區信息,這邊新添加的磁盤的所有空間都已經分配好了

image.png

接着我們要把分區5的ID號更改成swap模式,輸入“t”分區號5,swap分區的ID號82如果不知道的話可以輸入L查看

image.png

如果想刪除一個分區的話按“d”輸入分區號,分區就已經被刪除了,因爲最新版本的Linux都是xfs文件系統直接選擇默認不需要更改它的文件系統

image.png

輸入“w”保存並退出,接下來我們要去格式化剛剛分好的去

image.png

使用mkfs -t xfs /dev/sdb1直接格式化剛剛添加的第一分區

image.png

分區加格式化完了,在Linux當中還不能使用。還有一個不可缺的步驟就是掛載。在系統默認給我們掛載的文件裏面創建一個掛載點(文件夾 1)。使用

mount /dev/sdb1 /mnt/1 命令把sdb1分區掛載到了/mnt/1上面,使用df -hT命令查看掛載情況,發現sdb1分區已經被成功的掛載了

image.png

swap分區是虛擬內存,當硬件內存不夠的時候swap會充當內存的一個功能。但是如何使用它呢,首先還是要格式化這邊使用的命令是mkswap /dev/sdb5,看swap分區sdb5已經格式化完畢

image.png

使用cat /proc/meminfo |grep -i swap命令可以查看到當前swap分區的容量是4G

image.png

使用命令swapon /dev/sdb5可以開啓swap分區的使用而關閉swap分區的命令是(swapoff 設備文件名),繼續用cat /proc/meminfo |grep -i swap查看swap容量已經看到swap分區已經添加上去變成了12個G,如果不想使用的話直接使用swapoff命令就可以

image.png

以上就是在Linux系統上對磁盤的一些簡單管理















spacer.gif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