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鏈路層

1 基本概念:在物理層提供的服務基礎上,爲網絡層提供服務(無確定的無連接服務 有確定的有連接服務 有確定的無連接服務)

2 三個問題

封裝成幀:在一段數據的前後分別添加首部和尾部,確定幀的界限

封裝成幀的方法:字符計數法、字節填充的首尾界符法、比特填充的首尾標誌法、物理編碼違例法

透明傳輸:不論數據是什麼樣的比特組合,都應當能在鏈路上傳輸

字節填充的首尾界符法:若傳輸的數據是可打印的ASCII值(95位)時一切正常;如果除了可打印的ASCII值之外還有其他的字符則用如圖方式進行填充(soh爲十六進制的01,eot爲十六進制的04,eot爲十六進制的1b)

比特填充的首尾標誌法:開始和結束的標誌都爲7e,只要數據幀檢測到有 5 個連續的 ‘1’,便馬上再其後面插入 ‘0’,而在接收方對該過程實施逆操作,即每次收到 5 個連續的 ‘1’,自動刪除後面緊緊跟隨的 ‘0’,以恢復數據

差錯檢驗:在傳輸過程中可能會產生比特差錯1變成0,0變 成1

誤碼率:在一段時間內,傳輸錯誤的比特數佔總傳輸比特數的比率(與信噪比有很大關係)

差錯檢驗的方法:奇偶校驗碼和循環冗餘校驗碼(CRC)

其中一種循環冗餘校驗計算過程:發送端除數爲n位,在被除數後面添加n-1位0,作除法運算,求的餘數作爲fcs(幀校驗序列)添加在數據的後面作爲冗餘碼;接收端用數據後面加上FCS除以除數,如果餘數是0,則沒有錯誤就接受,否則丟棄

特點:這種方法不知道哪一位或者哪幾位出現了差錯;只要經過嚴格的篩選,除數的位數合適,檢查不到錯誤的概率就很小很小

3 使用點對點的數據鏈路層

 ppp協議三個組成部分:數據鏈路層協議可以用於異步串形介質或者同步串形介質 使用LCP(鏈路控制協議)建立並維護數據鏈路層鏈接 網絡控制協議(NCP)允許在點到點鏈接上使用多種網絡層鏈接協議

網絡控制協議(NCP)針對每一個網絡層協議 鏈路控制協議(LCP)身份驗證,計費功能 高級數據鏈路控制協議(HDLC)

使用場景:全世界使用最多的鏈路層協議爲ppp(Point-to-Point Protocol)協議

ppp協議滿足的要求

ppp協議幀格式

幀中的協議指明信息部分,fcs幀檢驗序列,標誌字段f=0x7e,地址字段a=0xff實際不起什麼作用,控制字段通常設置爲c=0x03,ppp協議是面向字節的,所以ppp幀的長度都是整數字節

ppp協議爲什麼不糾錯:出錯的概率很小  數據鏈路層的可靠並不能保證網絡層的可靠  fcs只保證無差錯接受

ppp協議透明傳輸問題:當使用同步傳輸(連續的比特流)時,用比特填充法(連續五個1添加一個0);如果是異步傳輸採用特殊的字符填充法(遇到特殊字符在後面添加0x5E)

4 使用廣播信道(以太網只要不是使用全雙工就使用csma/cd協議舉例)的數據鏈路層

最初的以太網:將許多計算機都鏈接到一根總線上一臺計算機與另一臺計算機通訊,則數據包會被髮送到每臺計算機,通信的計算機可以判斷數據包是否是發送給自己的以便接收;如果其他計算機安裝了抓包工具則可以捕獲數據包,所以不安全

用集線器的以太網:總線上的每一個工作的計算機都能檢測到B發送的數據信號。由於只有計算機D的地址與數據幀首部寫入的地址一致,因此只有D才接收這個數據幀。其他所有的計算機(A,C和E)都檢測到不是發送給它們的數據幀,因此就丟掉這個數據幀而不能接收下來。由於丟掉這個數據幀的功能利用廣播信道實現了點到點通信

以太網協議:CSMA/CD(載波監聽多點接入/碰撞檢測)只能半雙工通信

多點接入:許多計算機以多點接入方式鏈接到總線上

載波監聽:每一個站在發送數據前先檢測信道上是否有其他的站再發送數據,如果有就等待,以免發生碰撞

碰撞檢測:計算機邊發送數據邊檢測信道上的信號電壓大小

檢測到碰撞後:在發生碰撞後,信道上的信號產生了嚴重的失真,不能恢復出原始的數據 正在發送的數據的計算機一旦檢測到了碰撞就立即停止發送數據,等一段時間(二進制指數類型退避算法)再發送

二進制指數類型退避算法:確定基本退避時間,一般是取爭用期2拋;定義參數k,k = Min(重傳次數 , 10);從整數集合[0,1,...,(2^k - 1)]中隨機地取出一個數,即爲 r。重傳所需的時延就是 r 倍的基本退避時間 r(2拋) ;當重傳達16次仍不能成功時即丟棄該幀,並向高層報告

以太網的爭用期:以太網的端到端往返時延2拋稱爲爭用期,或碰撞窗口。通常,取51.2微秒爲爭用期的長度;對於10Mb/s的以太網,在爭用期內可發送512bit,即64字節;以太網在發送數據時,若前64字節未發生衝突,則後續的數據就不會發生衝突

以太網的最短有效幀長:如果發生衝突,則一定是在發送的前64字節之內;由於一檢測到衝突就立即終止數據發送,這時已經發送出去的數據一定小於64字節;以太網規定了最短有效幀長爲64字節,凡長度小於64字節的幀都是由於衝突而異常終止的無效幀;以太網的網線最長不能超過100m,否則影響衝突的檢測

太網的信道利用率:a=t/T,其中T爲幀本身的發送時間

在理想化的情況下,以太網上的各站發送數據都不會產生碰撞(這顯然已經不是 CSMA/CD,而是需要使用一種特殊的調度方法),即總線一旦空閒就有某一個站立即發送數據。

發送一幀佔用線路的時間是 T0 + 拋,而幀本身的發送時間是T0。於是我們可計算出理想情況下的極限信道利用率Smax爲:

MAC層(大多以太網使用的數據鏈路層中的一個子層,媒體防僞控制協議)

職責:在局域網中尋址;解決線路上的通信爭用問題;封裝和拆卸幀;比特流差錯

分類:單播幀、廣播幀、多播幀

MAC地址:地址爲48位,前24位爲廠家號,後24位爲具體的網卡的地址

MAC幀

無效幀:幀的長度不是整數個字節 ;用收到的幀檢驗序列FCS查出有差錯;有效的MAC幀長度在64~1518字節之間

最小的幀間隔:幀間最小間隔爲9.6微秒,相當於96bit的發送時間,使剛剛收到數據幀的站的接收緩存來得及清理,做好接收下一幀的準備

擴展以太網

在物理層擴展:集線器級聯使用網絡的計算機數量增加,組建了一個大的衝突域,計算機數量增多,效率可能變低

優化以太網

在數據鏈路層優化:網橋(過濾功能,根據MAC幀的目的地址對收到的幀進行轉發);交換機(端口帶寬獨享(100M交換機則每個端口都是100M)、安全、基於MAC地址轉發、通過學習構建MAC地址表(轉發數據就基於MAC地址表))

高速以太網:速率達到或超過100Mb/s的以太網,在雙絞線上傳送100Mb/s基帶信號的星型拓撲以太網,仍使用IEEE 802.3 的CSMA/CD協議

100Base-T以太網的物理層:

100BASE-TX:使用 2 對UTP 5類線 或 屏蔽雙絞線 STP

100BASE-FX:使用 2 對光纖

100BASE-T4:使用 4 對UTP 3類線 或 5類線

100Base-T的特點

可在全雙工方式下工作而無衝突發生。因此,不使用CSMA/CD協議。

MAC幀格式仍然是802.3標準規定的。

保持最短幀長不變(64字節),但將一個網段的最大電纜長度減小到100m。

幀間時間間隔從原來的9.6微秒改爲現在的0.96微秒。

Gbyte吉比特以太網

允許在1Gb/s下全雙工和半雙工兩種方式工作。

使用802.3協議規定的幀格式。

在半雙工方式下使用CSMA/CD協議(全雙工方式不需要使用CSMA/CD協議)。

與10BASE-T和100BASE-T技術向後兼容。

當吉比特以太網工作在全雙工方式時(即通信雙方可同時進行發送和接收數據),不使用載波延伸和分組突發。

吉比特以太網的物理層

1000BASE-X     基於光纖通道的物理層

1000BASE-SX    SX表示短波長    傳輸距離275或550米。

1000BASE-LX     LX表示長波長    550米或5000米

1000BASE-CX     CX表示銅線       傳輸距離25米

1000BASE-T

使用4對5類線 UTP(非屏蔽雙絞線)

10吉(萬兆)比特以太網

10吉比特以太網與10Mb/s、100Mb/s和1Gb/s以太網的幀格式完全相同。

10吉比特以太網還保留了802.3標準規定的以太網最小和最大幀長,便於升級。

10吉比特以太網不再使用銅線而使用光纖作爲傳輸媒體。

10吉比特以太網只工作在全雙工模式,因此沒有爭用問題,也不使用CSMA/CD協議。

端到端的以太網傳輸

10吉比特以太網的出現,以太網的工作範圍已經從局域網(校園網、企業網)擴大到城域網和廣域網,從而實現了端到端的以太網傳輸。

這種工作方式的好處:

成熟的技術

互操作性很好

在廣域網中使用以太網時價格便宜

統一的幀格式簡化了操作和管理

以太網從10Mb/s到10Gb/s的演進

以太網從10Mb/s到10Gb/s的演進證明了以太網是:

可擴展的(從10Mb/s到10Gb/s)

靈活的(多種傳輸媒體、全/半雙工、共享/交換)

易於安裝

穩健性好

使用高速以太網進行寬帶接入

以太網已成功地把速率提高到1~10Gb/s,所覆蓋的地理範圍也擴展到了城域網和廣域網,因此現在人們正在嘗試使用以太網進行寬帶接入。

以太網接入的重要特點是它可提供雙向的寬帶通信,並且可根據用戶對帶寬的需求靈活地進行帶寬升級。

採用以太網接入可實現端到端的以太網傳輸,中間不需要再進行幀格式的轉換。這就提高了數據的傳輸效率和降低了傳輸的成本。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