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大齡程序員的4種競爭力策略

原文鏈接:https://blog.csdn.net/foruok/article/details/98949131

  像你我這樣的普通人,不是富二代,不是官二代,沒有忽然冒出來的遠房親戚塞過來一大片產業,也沒幸運到通過拆遷成爲包租婆包租公,只能通過自己的能力,在社會上討生活,所以必須得不斷提升自我價值,保持競爭力,這樣纔可以無懼低迷的經濟環境,無懼倏忽而至的裁員,從容面對多舛的生活。
  那麼,怎麼保持競爭力呢?4種策略:

1.成爲精通者和專家
2.向抽象和人靠近
3.修煉頂層可遷移能力
4.構建五維競爭力

  這些策略,選擇一兩種,長期積累,就可以讓自己擁有強大的能力組合,保持市場競爭力。

  不過比較難的是,大部分人不願費這個力氣,也做不到孜孜不倦地學習提升迭代自己。因爲我們總是想着——錢多事少離家近,輕鬆躺賺過一生。

  如果你和我一樣,不想在這種無用的意淫中被時代拋棄,可以一起來看看這四種策略都是怎麼回事兒。

一、成爲精通者和專家

  在Andy Hunt的《程序員思維修煉》一書中,介紹了一個德雷福斯模型,如下圖所示: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德雷福斯模型將個人對某種技能的掌握程度分爲5個階段。

階段一:新手
  新手在使用某種技能的人羣中佔比小於10%。他們沒有或只有很少的經驗,不知道自己的行爲是對是錯,需要有人指導或者參考明確的與情景無關的規則,才能做好非常具體的事情。比如調整PPT的文字顏色。

階段二:高級新手
  高級新手在使用某種技能的人羣中佔比大概是55~60%。他們可以獨自嘗試任務,想要快速獲取信息完成任務,不想對知識追根究底,缺乏對事情的全面理解。比如對網頁編程而言,高級新手可以自己搞定一個登陸界面,能夠編寫代碼將用戶填寫的用戶名和密碼提交給後臺,但他們不瞭解、也不想了解從確定按鈕被點擊到數據被髮送這個過程的細節。

  你可以給高級新手安排小規模的任務,他們可以搞定,但他們往往不會多想這個任務爲什麼要這麼做、在系統中有什麼價值。

階段三:勝任者
  勝任者在使用某種技能的人羣中佔比大概是15%左右。他們能夠建立問題域的概念模型,並有效的使用他們,有一定的主動性,堪稱足智多謀,能夠獨立負責一個較大規模的任務,參考資深人士和專家的意見,搞定工作。

階段四:精通者
  精通者在使用某種技能的人羣中佔比大概是10%左右。精通者就有一定的全局思維,可以把自己掌握的技術,放入更大的概念框架、知識體系或場景中來理解,能夠理解並應用與該技術相關的常見模式。他們能夠覆盤過去的表現,完成自我改進。他們能夠融合各種經驗,包括他人的經驗,來解決當前情景下的問題。他們善於思考,知道下一步會發生什麼、該做什麼。

階段五:專家
  專家的數量非常至少,在使用某種技能的人羣中佔比大約爲2 ~ 5%。他們有豐富的經驗,可以在恰當的情景中選取和應用這些經驗。專家根據直覺工作,而不需要理由。專家知道哪些是無關緊要的細節,哪些是非常重要的細節,具備很強的分析能力,能夠解決各種複雜的問題。

  個人對某種技能的掌握程度越高,在使用這種技能的人羣中,就越有競爭力,就越有影響力。人們信任專家,願意爲專家支付溢價。這就好比我們總想去三甲醫院排隊掛專家號一樣。

  如果可能,我們總是應當不斷磨練自己的某種專業技能,使其臻於精通或專家的層次。

二、向抽象和人靠近

  先分享一張圖: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這張圖根據“關注人還是關注事”、“工作偏具體還是偏抽象”這兩個維度,劃分出四個區域,把我們常見的職業做了區隔。

  樂於從事技術性、工程性工作的小夥伴,往往更關注事、更喜歡具體性的工作。比如程序員,更願意與機器和代碼打交道,不喜歡與頻繁的人際互動。

  關注事、做具體性的工作,往往是一線執行角色,比如程序員、硬件設計師、編輯等。

  從組織的層級來講,想要往上發展,就要更多地關注人、就要站在更高的維度去理解相對抽象的問題。比如高層管理者、CEO,他們定戰略定方向、管人、搞定複雜問題。

  就軟件開發來看,戰略,比寫代碼抽象得多,對公司來講,也有價值得多,因爲,只有在正確的方向上,把事情做對纔有意義。

  做的事情越高級,思考的維度越高,解決的問題越複雜,你就越有價值,就越能凸顯出來,就越有競爭力。所以靠近人,通過團隊做事,思考大局,提升思維格局,是我們可以努力的方向。

  當然很多事情,和個人追求有關,有的小夥伴就追求精專,那選一個細分方向,做到精通,做到專家,你不用管人,一樣很牛逼。別人繞不過你,就會來請你,甚至圍繞着你配置資源,比如C羅、梅西。

三、修煉頂層可遷移能力

  可遷移能力指的是不侷限於特定工作領域、可在多種工作場景下應用的能力,是相對專業能力來講的。比如維修BP機,就是專業能力,英語,就是通用能力。

  可遷移能力可分爲數據、人際、事務三大類。每一類可遷移能力中的具體技能,都有層級之分(可類比德雷福斯模型),如下圖所示。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簡單解釋一下,就某一類可遷移能力,個人掌握的能力越低級,就越容易被支配,就越缺乏自由度;個人掌握的能力越高級,就越有可能管理別人,就擁有越高的自由度。

  我們以數據能力爲例來做個說明。

  比較、複製數據,就是較低層級的能力,而協調、綜合,就是較高層級的能力。在電視劇《我的前半生》中,吳越飾演的凌玲,掌握的基本數據能力就是收集、比較、計算,她的崗位是數據分析員,屬於諮詢領域較爲基礎的,其工作通常要被諮詢師、項目經理等安排。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而像賀涵、唐晶、陳俊生,則掌握了協調、創新、綜合等較爲高級的數據能力,在職位上也比凌玲等高得多,工作時間和工作方式,都相對自由,同時也能管理一個團隊爲某個諮詢項目服務。

  現在,我們就明白了,對於可遷移能力,也需要不斷精進,從低級躍遷到高級,你掌握的能力越高級,就越有競爭力,就越有掌控感和自由度。

四、構建五維競爭力

  下面的五維競爭力圖,我是針對開發者畫的,但放在其他技術領域,也是適用的,比如數據分析、財務、機械。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我還是以軟件開發工程師爲例來說明。

  一個軟件開發工程師在職場上的競爭力,是由技術、業務、工程、人際和管理五種能力組成的。

  代碼能力,屬於技術能力,很多開發者非常看重,甚至會有“萬般皆下品、唯有代碼高”的追求,動不動就“Talk is cheap, show me the code”。但實際上,技術只是解決問題的一種方式,也即,同一個問題,可能有多種解決方式,並不依賴於技術,不一定要你技術很牛X。

  比如我曾經歷過的真實例子,有家企業用戶拒絕簽署驗收合同,原因是公司提供的軟件缺少某個功能。這個問題的解決,就需要通過溝通、提問、輔導等能力來找到根源,而不一定是技術能力。而這個例子的結果是,軟件有用戶所說的功能,只是它藏在某個深層菜單對應的界面中,用戶找不到,所以最終我們截圖做了演示,告訴用戶訪問路徑,問題就解決了。

  我們的工作,往往是圍繞着“滿足需求”或“解決問題”進行的,往往需要組合多種能力,才能找到最佳方案。技術,僅僅是解決問題所需要的能力組合中的一種能力,不是全部。如果單純依賴技術,一定會遇到天花板。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有人可能覺得,技術足夠牛X,一針頂破天,自然可破天花板。然而對我們這些普通人來講,現實是大部分人成不了專家麼,因爲專家從分佈上講,就占人羣的2~5%。那我們爲什麼不學學溝通、表達、傾聽、反饋,爲什麼不鑽研下業務,爲什麼不提升下管理能力、領導力,爲什麼不掌握一些工程能力?爲什麼非得等到撞了南牆遇了瓶頸才茫然四顧呢?

  更爲有效的做法,是我們在追求技術能力提升的同時,也要有意提升業務、工程、管理、人際等能力,構建自己的多維度競爭力,最終提升個人價值。

關於這塊,推薦《軟件架構師的12項修煉》、《可複製的領導力》、《大話程序員》、《軟件工程:實踐者的研究方法》等幾本書。

五、接下來怎麼做呢

  前面我們介紹了提升競爭力的四種策略:

1.成爲精通者和專家
2.向抽象和人靠近
3.修煉頂層可遷移能力
4.構建五維競爭力

只要我們選一兩種,付諸行動,長期積累,就可見效。那麼,你接下來,打算怎麼做呢?歡迎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版權聲明:本文爲博主原創文章,遵循 CC 4.0 by-sa 版權協議,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鏈接和本聲明。
轉載地址:https://blog.csdn.net/foruok/article/details/98949131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