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人生】從編程到柏拉圖,對世界更深層次的理解

每過一段時間,就會感到煩躁,學東西也覺力不從心,想來,是該向內索求了。

忽然想起大學曾看過的一個公開課,復旦大學丁耕教授講的《理想國》系列,便又準備重新看一遍,有很多當時不理解的,現在竟漸漸有點豁然開朗了。

其中,在《洞喻》那一章,衝擊性比較大。

那簡單先說下洞喻:

前提:你和你的夥伴,生下來就被束縛着,只能看牆壁,你們所能見到的新鮮事物,就是牆壁上的倒影(如下圖)。

在你們當中,有人知道瓶子過了,是馬,馬過了是圈,這樣其他人就會覺得,這個人很聰明,都聽他的。

突然有一天,你轉向了(沒有理由),掙脫了桎梏,你看見了後面的火光及來來回回的人,首先你會眼睛不舒服,感覺到不適應,然後你會慢慢的發現,原來之前你們相信的實物只是倒影,只是虛擬的影像。

你摸索着往上爬,驚喜的發現有一個出口,然後,你出去了,發現外面的世界非常的寬廣,你沉醉了。

這時,你會怎麼選,會回去嗎?

再加一個前提,外面的世界就你一個人,你會回去嗎?

洞喻---柏拉圖
洞喻·柏拉圖

寫到這裏,感覺很有趣,更有趣的是丁教授更深層次的講解,有興趣的可以去詳細瞭解下。

那麼,和編程有什麼關係呢?

其實,出洞的人,在柏拉圖那裏叫哲學家,所需要做的,並不是去給洞裏的人說有外面的世界,帶領大家出洞,因爲大家都不會相信你;他要做的是在洞裏當王。

編程也一樣,當你技術已經到達一個高層次,就很難和低層次的溝通(拋開利益驅使)。

編程做到出洞,需要努力,雖說努力不一定成功。也需要契機,契機會讓你頓悟。

或許某天,你有了新的認知,看待世界的眼光會不一樣。


結語

回顧這些天不在狀態,其實也是一個必經的過程,技藝再高只是匠人,也無法明白生命的真諦。

三個階段,一直循環着:

學習期 -> 煩躁期 -> 向內索求期

也不是想寫什麼雞湯,現在想做的就是不要停止探索,不要失去熱愛挑戰的心。

這樣會有趣一些。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