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源首席科學家陳雲霽:中國芯片研究並不晚於國外,但產業發展有短板

10 月 31 日,由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主辦的 2019 北京智源大會在國家會議中心開幕,會期兩天。智源大會是北京創建全球人工智能學術和創新最優生態的標誌性學術活動,定位於“內行的 AI 盛會”。 中科院計算所智能處理器中心主任、智源首席科學家陳雲霽於31日下午參加了“智能體系架構與芯片”專題論壇,並就智能芯片敏捷開發平臺的話題與衆多科學家交流了觀點。會後,陳雲霽就芯片相關的問題回答了媒體的提問。

智能計算系統與芯片的重要性

陳雲霽所在的部門代表的是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裏第三個成立的方向:智能計算體系結構和芯片。該方向主要專注硬件和系統,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是整個智源研究體系裏最底層、最基礎的。

陳雲霽認爲,智能計算系統對於整個人工智能發展來說都是非常關鍵的,縱觀歷史:工業時代必須要有發動機作爲核心物質載體;信息時代需要有CPU作爲核心物質載體;智能時代也需要有自己的核心物質載體,所以智能計算系統就是智能時代核心物質載體,智源設置一個專門的方向來進行研究,確實非常有必要。

目前,智源在智能計算系統領域有四個層面的研究:

首先是最上層智能的整機,即交付一個完整的智能計算機;第二層面是編程語言和編譯,怎麼編寫智能程序,用什麼樣的語言編寫這樣的智能程序,寫出來的智能程序怎麼又編譯到底層的智能芯片,讓智能芯片能理解,都屬於這一層次要解決的問題;第三個層次是做具體的智能芯片,陳雲霽稱,智源研究院大概佈局了四種智能芯片的研究;最底層是開源智能芯片的設計方法學的研究,直白點說就是研究如何快速使用開源工具設計出新的智能芯片。

編者注:9 月 18 日上午,智源研究院研究方向“智能體系架構與芯片”發佈會上,陳雲霽曾詳細介紹過四種智能芯片的研究,包括類腦智能芯片、機器學習處理器、可重構智能芯片、時間序列神經網絡芯片,感興趣的讀者可以點此閱讀

中國芯片研究已有國際影響力,產業方面仍有差距

2018年的中興事件讓中國科技界開始重新審視芯片產業的發展,2019年華爲在美國受到的種種針對更是讓中國科學界意識到“芯片當自強”的重要性。然而由於缺乏早期的基礎研究,中國的芯片產業仍然落後於發達國家。

意識到這些問題之後,不少中國芯片企業奮起直追,尤其在專用芯片領域取得了較爲亮眼的成績。以AI芯片爲例,雖然英特爾等國際大廠在架構等方面總有大動作,但陳雲霽表示:中國在這一方面也已經有了比較好的積累。

從基礎研究層面上來說,中國對於AI芯片架構的研究並不晚於國外太多,芯片架構的研究其實已經相對比較成熟,2016年國家也擁有了第一個深度學習指令集;從技術層面來說,2016年到2018年有接近1/4的論文在引用中國的研究成果,很多國際上的同行,尤其是深度學習加速器的設計,也在參考中國科學家過去做的一些工作。

但是,並不是說中國的芯片產業就沒有短板。

從學術研究的角度來說,中國的高校,如清華、北大,研究院如中科院等等機構,在FPGA或者可重構計算等方面的成果在國際學術界都能有一定的影響力,這些紮紮實實做研究的團隊爲中國的芯片研究貢獻了不少的力量。

可從產業的角度來說,陳雲霽認爲,中國和美國的實力差距還是有不少,對於這樣的差距毋庸諱言,積極面對才能得到更好的發展。

對芯片發展的展望

在陳雲霽看來,未來可以有極大發展潛力的芯片絕對不止四種,但是究竟哪一個方向可以成功,則需要時間來檢驗。

長期來看,比如以30年、40年或者50年爲時間跨度,類腦芯片是有很大潛力的。雖然今天它發展得並不成熟,但是陳雲霽認爲,這肯定是科學研究的終極目標。

如果從比較實際的角度來看,能夠在短期快速從基礎研究變成應用技術的芯片,可能會是機器學習處理器,畢竟機器學習目前已經得到了廣泛的使用;同時,可重構芯片、時間序列芯片也非常有價值,但就像陳雲霽所說:今天判斷這件事爲時太早,還需要十年、二十年才能檢驗得出來。

總的來說,陳雲霽表示:智源要去探索一些更新的東西,因爲它的定位並不是一個企業的研究院,智源需要有更大的勇氣和決心去探索更前瞻、更未知的東西。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