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vCloud首席產品佈道師:AIOps不是DevOps的下一代 | 視頻

近年來,將軟件開發流程遷移到雲上成爲開發領域的一大趨勢。隨之而來地,人們會關心,和本地開發方式相比,雲上開發能爲企業帶來哪些益處?能否保證安全、可信?未來它還將與AI技術碰撞出怎樣的火花?在 QCon 2019 全球軟件開發大會(上海站)上,InfoQ 有幸採訪到了華爲雲 DevCloud 首席產品佈道師&資深產品經理劉恆,瞭解了當前DevOps的發展現狀與華爲雲DevCloud的規劃部署。以下是視頻採訪的全部內容,爲方便讀者查看,視頻下方文字爲主要採訪內容。

InfoQ:請您介紹一下,目前在華爲雲負責的工作以及所在團隊的情況。
劉恆:我在華爲雲負責軟件開發服務,管理協同域的若干個雲服務,擔任DevCloud的產品經理,兼華爲雲DevCloud首席產品佈道師。我的個人經歷比較特殊,我在華爲是從一個普通的工程師做起的,有五到六年的時間經歷了整個集團在工程方法、敏捷、DevOps生命週期管理等研發變革,目前在華爲雲也負責一線的作戰團隊。我現在所在的部門是應用平臺部,我們的使命是希望在雲上爲客戶提供從開發、運維、監控到商業變現的,全生命週期、端到端的產品和服務。

InfoQ:現在越來越多的開發者進行雲端開發,華爲雲DevCloud主要提供了哪些服務?
劉恆:說到華爲雲DevCloud提供了哪些服務,首先要闡述一下,華爲雲DevCloud服務是怎麼來的。華爲的研發場景特別複雜,有to B和to C的產業和商業模式。在華爲內部,沒有所謂的“研發鄙視鏈”。有使用瀑布的、敏捷的、DevOps的,各種都有。多年來,華爲在工具或研發效能上有一個理念,就是不應該讓研發人員從事低價值、重複性的工作,所以,華爲一直很重視研發裝備、工具建設。DevCloud來自於華爲內部將近30年的研發實踐、工程方法的對外雲化的孵化。秉承這個實踐,我們有幾個比較重要的理念。第一,我們希望是一站式的,希望我們的客戶和華爲內部的研發員工一樣,開箱即用,不需要自己做配置、做集成,直接使用就可以了。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只要你有網絡,有一個終端,就能夠使用這些工具服務。第二,我們特別強調安全和可信,因爲軟件不可信,最終的產品和解決方案也就不可信。基於這兩個基礎的產品邏輯,DevCloud就提供了從項目管理、需求規劃、缺陷管理,到構建、編譯、發佈,部署全生命週期的軟件服務。

InfoQ:您認爲什麼樣的企業適合開展DevOps的建設,華爲雲DevCloud主要面向哪些客戶?
劉恆:我們認爲DevOps最適合以線上提供軟件的企業。因爲他們自己做開發、運維。DevOps最早的理念和實踐也是來自於國外頂尖的互聯網企業。但是,這並不代表傳統的線下交付軟件企業就不適合使用DevOps。DevOps本身有很多理念,包括小步快跑、持續交付、持續反饋、持續改進,追求極致的自動化,解放程序員的重複性工作,以及追求Build-In的質量保障。這些實踐其實和是否有運維沒有關係,在Alpha環境、Beta環境、類生產環境裏,你都可以使用DevOps這種理念,這是我們對DevOps的理解。

另外,從DevCloud的用戶來看,我們的用戶遍佈各行各業,因爲DevCloud不僅僅是爲了DevOps這種研發模式準備的,它既可以適用於傳統的研發模式,也可以適用於敏捷,或只適用於Dev等等。從我們的產品定位和最終的使用情況來看,我們客戶包含了互聯網廠商、獨立軟件開發商、軟件外包廠商,還有一些政企客戶,所以各個行業都可以應用我們的實踐。

InfoQ:理想的DevOps應該具備哪些必要的技術棧,在技術選型時應該遵守哪些原則?
劉恆:首先,DevOps本身強調的是Dev和Ops的無縫銜接。如果是在技術平臺,最重要的是,能夠提供從Dev到Ops全生命週期的服務,否則就只是一個單點的工具或服務。其次,因爲一些大型企業下發的採購合同需要標書認證,標書認證後會有合同的驗證。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發現,客戶除了關注一站式之外,還關注能不能很好地兼容老的應用,以及能不能很好地幫助他們從老的應用遷移到新的應用架構上去。比如現在很流行微服務,但是微服務的架構實際上對於很多企業來說還有一段很長的過程。如果讓DevOps平臺只支持微服務,這樣會將很多企業拒之以門外。總結下來,一站式、覆蓋DevOps全生命週期、端到端;在服務上具有足夠的兼容性,這兩點是任何企業在選型DevOps平臺值得考慮的兩點。

InfoQ:和其他雲服務相比,華爲雲DevCloud的核心競爭力在哪?
劉恆:第一個競爭力是端到端、一站式、開箱即用,但這個優勢目前正在逐漸消失,因爲很多廠商也開始意識到了它的重要性。以前很多廠商進行單點的服務,後來他們意識到,對客戶而言,自身沒有那麼多的能力和技術,去把這些服務拼裝起來,因爲他們的要求是把需求儘快變現成可運行的軟件。

第二個競爭力是以外促內,以內強外。我們部門不僅負責對外的雲服務的DevOps工具鏈,還承擔着華爲內部8萬多名研發人員的研發工具和裝備。我們會把華爲內部的一些探索孵化到雲上,相當於先有8萬用戶試用。等有價值了,我們再孵化到外部。同時,我們也會把外部的一些好的實踐同步到內部。

第三個競爭力是可信。在這方面,今年,華爲雲發佈了關於可信的白皮書。現在很多企業對於把自己的應用、數據託管在雲上依然存在疑慮,因爲這還是一個過程。按目前的統計,我們通過了50多個可信方面的國際認證,大概每年會接受一百家從海外到國內的安全認證評測,我們現在大概參與了四百家國際標準組織、開源社區。從雲上的角度而言,我們的整個服務是可信的,我們讓用戶更信賴在雲上開發。

InfoQ:最近幾年,華爲在AI領域進行了全面佈局,無論是從芯片到開發平臺,再到算子級,到開發工具,全棧、全場景AI設施等,華爲雲在這裏面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
劉恆:AI現在在風口浪尖上,算力、算據、算法,三者缺一不可。爲了讓AI更好地落地,華爲雲首先會爲大家提供強大的算力,用戶不需要購買任何芯片、板卡和服務器,只需要按需購買服務。這背後有整個華爲強大的基礎設施支持。算力是可以消峯去谷、彈性可伸縮、按需的。很多企業進行AI計算時,不可能時刻處於波峯,那麼,在不需要大算力的時候,企業可以釋放,從而降低成本。一旦需要大算力的時候,企業可以快速購買,我們又可以馬上供給強大的算力。現在許多企業最先受困於AI應用的算力,但算力越強大,科研成果才能更快地得到反饋,甚至實現產業落地。在算據上,華爲雖然不控數據,但可以幫助用戶進行數據清洗、標籤、計算,使算據的加工處理更加高效。在算法上,華爲也提供了和芯片、計算緊密配合的AI框架,類似於Tensorflow,可以幫助大家解決一些通用的算法問題。除此之外,我們最近意識到一個問題,在解決了算力、算法、算據的問題後,其實還不夠,因爲AI應用只是某個領域的應用,要真正地把AI融入到整個生產或業務應用中,AI纔會發揮更大的價值。所以,華爲現在在雲上也提供了業務應用和AI應用之間的連接、協同開發,可以讓AI更快地實現價值變現。

InfoQ:您覺得AIOps會是DevOps的下一步嗎?
劉恆:我覺得AIDevOps可能是DevOps的下一代,但是爲什麼現在業界不提AIDev,只提AIOps?因爲相對而言,Ops領域比較容易通過一些模式、標籤,計算,形成一些可以讓機器執行的東西。因爲Ops領域有大量的腳本、一些固有的模式,它可以被機器學習。所以,AIOps首先應運而生。但是AIOps不是DevOps的下一代,它只是加速了原先DevOps的一些理念、方法更快落地、更高地自動化。爲什麼業界不去碰AIDev呢?因爲目前爲止,AI依然無法進入高智力的開發領域。通俗地講,讓AI寫代碼、編程目前依然沒有看到曙光。所以我們覺得AIOps,只是幫助DevOps更好地落地的一種理念。

這裏面又引出一個新的話題,華爲一直在密切跟蹤整個業界的發展。我們認爲DevOps本身並不是一個跨代的軟件工程方法,我們認爲軟件工程從大概上世紀60年代興起,軟件危機爆發後,第一代的軟件工程是以敏捷、CMM這種借鑑硬件製造業的方法論,希望把原先的手工作坊,變成一個可複製、可管理的模式,這是第一代軟件工程方法,以瀑布爲代表。第二代軟件工程方法是以敏捷爲代表的。實際上,DevOps是敏捷從Dev向Ops的延伸,DevOps在我們的視野裏只是2.5代,遠沒有達到敏捷的歷史地位。現在來看,我們認爲第二代軟件工程的下一代是可信的軟件工程方法。在萬物互聯的時代背景下,最大的風險是物連入到網絡之後,物和物之間、物和人之間會形成一個極其複雜的網絡,會不會對人、對社會、對我們的環境帶來巨大的衝擊。我們看到很多例子,有些智能設備會對人的生命造成巨大的影響。在這方面,越來越多的政府開始立法,比如歐盟的GDPR。全行業意識到,當萬物互聯真的來臨的時候,我們的軟件可不可信,我們的產品可不可信,會有極大的風險。所以我們認爲,下一代軟件工程方法是在學習借鑑敏捷、DevOps理念之後,進一步讓軟件更加可信,這是我們的判斷。

InfoQ:現在華爲是5G時代的引領者,5G對雲服務的影響是什麼?
劉恆:5G現在是一個熱詞,但在我們的視野裏,5G就是一項簡單的通訊技術。初一看,5G和雲服務之間沒有任何的直接關係,但是所有事情的背後都有一個邏輯鏈。第一,5G的技術特徵是非常大的帶寬,非常低的時延,這是它最本質的兩個特點。它會配合IoT、AI,以及雲計算的技術,加速萬物互聯的落地,而萬物互聯可以驅動更多企業實現數字化轉型,顛覆現有商業模式。華爲雲計算準備的就是迎接數字化轉型時代的到來。

在數字化轉型上,華爲雲要做哪些事?第一,這麼多年來,華爲的任何產品一直都是遵循兩個邏輯,一是要爲社會提供計算的能力,二是做連接。不論做運營商的5G,還是做雲計算,本質上,我們都離不開這兩個範圍。在計算上,我們會繼續提供更大的算力,會加強AI方面的發展;在連接上,我們要做的比計算更多。我們通過在華爲雲上的IoT管理服務,把傳感器的數據連接起來,保證物的連接。同時還要做好物和應用的連接,我們要對數據進行加工,形成一個有商業價值的應用。這是我們要做的,連接物、連接應用,但還不夠,我們還要連接應用和應用。因爲很多傳統企業有很多比較舊的應用系統,比如ERP、CIM、採購、物流等,系統非常複雜,我們需要把數字化的應用和傳統應用連接起來。把應用連接起來以後,可能還不夠,因爲未來產業鏈會越來越長,越來越複雜,我們還需要把開發者連接起來,讓更多的開發者發揮他們的一些創造。所以,我們希望連接人、連接物、連接應用、連接多個應用,並且連接開發者,這可能就是華爲雲在面向數字化轉型要做的幾件事情。當然,不管是提供計算,還是提供連接,華爲雲還有一個使命,就是一定要做到可信的雲。

InfoQ:您在這次QCon上比較關心的議題是什麼?
劉恆:我比較關注的是雲原生應用方面的一些實踐。因爲傳統的企業上雲,走向雲原生應用始終有門檻,雖然各行業各企業,包括華爲都在努力消除這個門檻,但這依然是一條比較難的路。另外,我比較關注的是行業應用,因爲互聯網企業實現數字化轉型之後,我們現在的一些軟件技術或方法,要更多地爲傳統企業或具有行業屬性的應用賦能,我比較關注這方面的一些探索和實踐。

專家介紹:
劉恆,華爲雲DevCloud首席產品佈道師&資深產品經理。在華爲工作了14年,先後從事產品研發、研發變革、產品管理的工作,積累了toCarrierB(運營商企業)到toB(泛企業)的跨產業產品經驗。同時主導參與多個華爲集團級的研發變革規劃,經歷華爲從CMM到敏捷到雲服務DevOps的轉型,理論和實踐經驗豐富,分享的主題被內外部譽爲“雙手沾滿泥的精品分享”。近年來,作爲雲服務產品經理,負責華爲雲DevCloud多個雲服務的產品規劃、設計、運營、經營。同時作爲首席產品佈道師,足跡覆蓋國內,廣泛接觸客戶,對ToB的商業模式、研發交付模式和產品思維有着接地氣的深刻理解。

更多國內外一線技術大咖分享請持續關注QCon全球軟件開發大會,訪問官網與技術大咖面對面交流實踐心得。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