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姑娘們不可不說的故事

背景

項目

我們的這個項目背景比較簡單,本質上是爲業務部門做一個類OA系統。它的功能主要是把一些線下的工作流程轉到線上處理。只不過與一般的行政管理流程相比,它涉及的業務專業知識更多、處理流程也更復雜。


有一點必須特別指出:我們組是中途接手、而非從零開始做這個項目的。在我們組接手時,這個項目已經完成了一半左右的需求。之所以強調這一點,是因爲有人認爲敏捷模式更適合於做新項目,而非接手老項目。但我認爲並非如此。我這一次接手老項目的敏捷之旅算得上很成功,但後來與另一支團隊以敏捷模式做的新項目卻以失敗告終。說到底,敏捷能否成功的關鍵在於人,而非人所面對的項目。


組織架構

組織架構方面,我們整個部門採用的都是強項目、弱職能的矩陣式架構。項目相關的工作由專門的項目團隊負責,除了項目工作之外的行政、人事等方面的管理工作則由各成員所屬的職能部門負責管理。


強項目的組織架構確實有敏捷有很大的幫助。有一位高人說,敏捷團隊要求項目組成員100%投入到項目中去。這種組織架構確實能很好的保證這一點。而且,強項目架構能夠讓項目團隊更有凝聚力,讓大家在項目工作中更有Owner意識、更有自組織性。


但是強項目架構可能會帶來其它問題。最常見的就是項目組之間壁壘森嚴、溝通協作簡直難於上青天。各項目組之間的產品同事之間很少溝通產品方向,開發同事之間很少有分享開發技術。各項目組之間的協作往往要靠更高層的領導來強推——即使如此也經常會有攬功諉過的現象發生,鬧得皆大不歡喜。而且,如果項目劃分不合理,項目組之間就容易出現業務重疊、產品雷同、系統重複等問題,很容易出現同一個功能要重複開發、或者同一個bug卻沒人跟進等問題。不過這屬於項目制的問題,與敏捷沒有太大關係,這裏就不展開討論了。

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



剛開始,我們項目組只有四個人,後來穩定爲六個人。業務部門同事S姐擔任產品。擁有四五年工作經驗的C姐負責項目管理和部分開發工作;當時只有一年半工作經驗的我負責主要的開發和運維工作;後來加入了兩個應屆畢業的開發小妹妹W和L;測試工作則由多年測試經驗的H姐負責。


(也就是說,除了我之外,整個項目組裏全是姑娘。而且這個項目做完之後,又招入了兩位姑娘。這就是爲什麼這一篇的標題是“我和姑娘們不可不說的故事”哈哈哈)


 由於產品同事的本職是業務人員,所以S姐不在IT職場辦公。這爲我們的需求溝通製造了一點困難。所幸她對系統有非常明確的規劃,對項目需求池、迭代需求和需求優先級都成竹在胸。而且,因爲自己就是系統的最終用戶,她對需求的理解也入木三分,對我們的疑問總能在一兩天內給與明確的答覆。所以不在一起辦公造成的影響微乎其微。從與S姐合作的經驗來看,產品人員對項目的長期規劃和對業務的理解程度這兩點非常重要。我甚至認爲,產品人員可以不瞭解技術,但是必須深刻地理解業務需求。否則的話,敏捷迭代從需求階段就帶着“先天不足”,輕則導致後續工作被迫縮減範圍、放棄質量或壓縮時間,重則引發不斷的變更、返工和無用功,不僅打亂迭代節奏和項目計劃,而且非常打擊項目組的士氣,最後事倍功半甚至狼狽收場。


團隊中的四名開發人員(S姐、我、W和L)是敏捷團隊的主力,但是我們誰都沒有敏捷開發的經驗,甚至連開發經驗都略顯不足。這是我們“取經路上”的第一難。但是,“禍兮福所伏”,“一張白紙”未嘗不是我們的一個優點。在《灌籃高手》中,安西教練曾對櫻木花道說:你是初學者,動作不自然是理所當然的;好在你沒有養成壞的習慣,因此,從現在開始你必須掌握正確的動作要領。魏文帝曹丕也曾說:“從前陽慶勸淳于意放棄舊的不實用的一套,並教給他實用的劍術。現在,我也希望鄧將軍(奮威將軍鄧展)捨棄華而不實的劍法,改學實用的劍術之道”。我們是敏捷的初學者,會走彎路是理所當然的;但是,我們也沒有養成壞的習慣,沒有那些“華而不實的劍法”。面對“正確的動作要領”、“實用的劍術之道”,我們不會受困於過往的經驗並泥足不前,而能很虛心也很快地接受、理解並落實新的開發模式和工作方式。實話說,如果團隊沒有這種學習和接受新事物的態度和能力,我們的這次敏捷之旅會何去何從,實在未可知也。

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


qrcode?scene=10000004&size=102&__biz=MzUzNzk0NjI1NQ==&mid=2247483900&idx=1&sn=560d525bae56a51259e212babdb22d25&send_time=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