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拿情結與平庸之謬 (轉自eastviking的博客)

由於之前做CRM的緣故 經常 看一位SAP 前輩的 博客,一直以爲他還在和病魔頑強鬥爭着,

卻沒有想到 他已在一年半之前 離 我們而去。

我只是看過他的博客,在那裏我學到很多,現在把 他的這篇文章 分享給大家  願他 在天堂沒有煩惱。

 

約拿情結與平庸之謬

馬斯洛在給他的研究生上課的時候,曾向他們提出過如下的問題:“你們班上誰希望寫出美國最偉大的小說?”“誰渴望成爲一位聖人?”“誰將成爲偉大的領導者?”等等。根據馬斯洛的觀察和記錄,他的學生們在這種情況下,大家通常的反應都是咯咯地笑,紅着臉,不安地蠕動。馬斯洛又問:“你們正在悄悄計劃寫一本偉大的心理學著作嗎?”他們通常也都紅着臉、結結巴巴地搪塞過去。馬斯洛還問:“你難道不打算成爲心理學家嗎?”有人小聲地回答說:“當然想啦。”馬斯洛說:“那麼,你是想成爲一位沉默寡言、謹小慎微的心理學家嗎?那有什麼好處?那並不是一條通向自我實現的理想途徑。”

  這種在成功面前的畏懼現象,歷史學家弗蘭克·曼紐爾曾引用聖經中的故事將其稱爲“約拿情結”(Jonah complex)。馬斯洛對此進行了較爲深入的研究,曾經在1966年11月寫過一篇題爲《約拿情結—理解我們對成長的恐懼》的文章,來論述人類的這種普遍心理現象。這篇文章現在被收在《洞察未來—馬斯洛未發表過的文章》一書中。

  我們都知道,“約拿”是《舊約》聖經裏面的一個人物。他是亞米太的兒子,也是一名虔誠的基督教徒,並且一直非常渴望能夠得到神的差遣。有一天,神耶和華終於交給了他一個光榮的任務:以神的旨意去宣佈赦免一座本來要被罪行毀滅的城市—尼尼微城。然而,對於約拿來說,這是一件令他非常矛盾和痛苦的事情,因爲他要宣佈赦免的尼尼微城是毀滅他家族的死敵。所以,他因爲仇恨而不願意遵從和成就神的旨意。於是,虔誠、仇恨和矛盾的約拿抗拒了這個任務,他乘船逃跑了,並且不斷躲避着他所信仰的神,但他逃無可逃。神的力量在到處尋找他、喚醒他、懲戒他,甚至讓一條大魚吞了他,約拿在魚腹中呆了三天三夜,然後,神吩咐大魚將他吐在了旱地上。神給了約拿第二次機會,最後,約拿在神的召喚下,幾經反覆和猶疑,終於悔改,去完成了他的使命—宣佈尼尼微城的人獲得赦免。

  上帝要約拿到尼尼微城去傳話,這本是一種崇高的使命和很高的榮譽,也是約拿平素所向往的。而一旦理想成爲現實,他又產生了畏懼心理,害怕自己不行,想回避即將到來的成功,想推卻突然降臨的榮譽。所以,在此後,“約拿”這個詞就被用來指代那些渴望成長卻又因爲某些內在阻礙而害怕成長的人。而這種在成功面前的畏懼心理,就是“約拿情結”。

  約拿情結是人類普遍存在的一種心理現象,這一點毋庸置疑,如果我們能仔細想一想自己的親身經歷和看一看周圍人們的行爲就非常清楚了。約拿情結的基本特徵可以分爲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表現在對自己,另外一方面是表現在對他人。對自己,其特點是:逃避成長,拒絕承擔偉大的使命。對他人,其特點是:嫉妒別人的優秀和成功、幸災樂禍於別人的不幸。

  人類的心理是複雜而奇怪的:我們渴望成功,但當面臨成功時卻總伴隨着心理迷茫;我們自信,但同時又自卑;我們對傑出的人物感到敬佩,但總是伴隨着一絲敵意;我們尊重取得成功的人,但面對成功者又會感到不安、焦慮、慌亂和嫉妒;我們既害怕自己最低的可能狀態,又害怕自己最高的可能狀態。簡單地說,這些表現,就是對成長的恐懼—既畏懼自身的成功又畏懼別人的成功。

  約拿情結是一種複雜的心理現象。它的存在也許有一定的合理性,不過,從自我實現的角度來看,這是一種阻礙自我實現的心理障礙因素。“大多數的人本主義和存在主義心理學家都相信人性的一個普遍現象,那就是:人們對於成長的渴望、對於提高自我並且實現自我的衝動、對於發揮自己潛能的願望。”這一點現在也已經爲我們大多數人所認同,但實際上,大多數的人也總是感到他們自己並沒有實現自我,沒有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和實現自己的內心願望。這是什麼原因呢?馬斯洛認爲,出現這一問題的原因並不是人們自身的條件和能力不足,而主要是因爲“人們的心理中本身同時存在着對成功的追求衝動和阻礙其表達的防禦因素這兩項”(《約拿情結—理解我們對成長的恐懼》)。

  馬斯洛認爲,弗洛伊德的心理動力學理論可以對約拿情結進行一定的解釋。弗洛伊德曾以當時的物理學爲模式,提出了心理動力學,即衝動本身和阻礙其表達的防禦之間是一種辯證的關係。動力因素或條件是構成精神分析的決定因素。所謂動力學概念,簡單地說是“力”(Force)或“能力”(Energy)的相互作用概念,就是把人的精神活動還原爲“衝動力和阻力”之間的正反相互作用。既然衝動與阻礙之間是一種辯證的關係,我們在研究人類對於健康、完善、完美和自我實現的追求時,也就有必要分析那些阻礙人們成長的因素,這樣才能更清楚地認識人類的心理活動,幫助人們克服心理障礙解決心理問題。馬斯洛認爲,弗洛伊德的研究發現有助於我們理解人們對於成長的畏懼以及成長中斷甚至倒退的現象,爲此,他專門提出了“固着”和“倒退”等心理學術語。但同時馬斯洛也認爲,過去心理學的研究分析並不能夠解決人類成長領域中的所有問題。所以,他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思想。

  馬斯洛認爲,人們存在着一種“健康無意識”的心理機制,也就是說,“人們不僅壓制自己危險的、可怕的、可憎的衝動,也常常壓制美好而崇高的衝動”(《約拿情結—理解我們對成長的恐懼》)。之所以產生這樣的結果,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人們所處的社會環境。心理決定行動,而人們的心理活動會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人們往往出於安全的需要,會把自己真實的個性特點隱藏起來,而迎合社會中普遍流行的觀點和行爲方式。這些流行的觀點和行爲方式有可能是崇高和美好的,也有可能是惡劣和醜陋的。比如:人們視天真純情爲幼稚可笑,視誠實爲輕信,視坦率爲無知,視慷慨爲缺乏判斷力,視同情心爲廉價盲目、視善良爲懦弱等,爲了表現“男子”氣概,英語中的cool也因此成了顯示“有派”和“時尚”的讚美之辭。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曾顯示出人類美好、和諧、崇高情感的東西,竟莫名其妙地變成了當代人們不自覺的情感禁忌。並且,即使是對於看似美好品德的追求,也有可能出現不是很好的結果。

  在人類社會中,謙虛通常被很多國家認爲是一種美德,所以,大家都喜歡“低調”的言論和行動,而討厭甚至敵視喜歡“高調”行事的人。而人們的本性又都有追求成長渴望成功和自我實現的內心衝動,在此衝動的作用下,人們爲了自己的目標或理想而努力奮鬥,人們都希望表現出自己優秀的一面,希望得到認可;但長期的生活實踐告訴他們,張揚的個性和行動是不受歡迎的,所以大多數人總要像變色龍一樣披上謙虛的外衣,隱藏自己的真實情感,以防冒犯別人和遭到衆人的敵視。這種內心的矛盾衝突和壓抑的情緒長期折磨着人們,無法宣泄,尤其是對於人類社會中優秀的個體而言。馬斯洛認爲,神經症患者就極有可能是這樣產生的。

  面對這種由於內在本性和外在環境之間的衝突而形成的心理矛盾,實際上人們的反應是不同的:大多數人所做的就是對強大的和無處不在的社會力量妥協,他們變得溫順、服從、謙恭、缺乏質疑和進取精神,因此也就放棄了自己成長的最高可能性,這就是我們常常說的失去了“棱角”,如此做只能導致一種結果—平庸。當然,還有少數人會勇敢面對這樣的衝突,他們以自己的方式解決衝突而不是妥協,堅持自己的追求和夢想,那麼他們就有可能會取得成功,成爲傑出人物。在這兩種情況下,因爲成長是人的本性,所以人們都在成長,只是成長的方式不同,能夠達到的狀態也不同:妥協的人是在恐懼、緊張情緒的伴隨下,以謙恭、溫順的表面形象爲掩護來成長,所以他們的成長過程是不健康和不快樂的,並且也是不能夠發揮自身潛能的,馬斯洛將他們稱爲“萎縮的個體”。勇敢的人則正好相反,他們可以有效解決衝動與阻礙之間的關係,達到心理上的某種平衡狀態,因此,他們的成長是正常和快樂的,取得的可能狀態也就會更高一些,他們則是“奔放的個體”。

  現在,我們可以理解爲什麼大多數人都沒有能夠自我實現—在人類世界中,多數人的平庸是環境和自身共同作用的結果,但更多的原因還是在於內心的成長障礙沒有得到克服。

  英國著名作家柯林·威爾遜(Colin Wilson ,1922—)曾在《人的境界》一書中提到,“平庸之謬”削弱了現代文學。馬斯洛覺得這一觀點與他的“約拿情結”很相似。

  筆者認爲,無論是“約拿情結”還是“平庸之謬”的出現都與社會環境和文化傳統等因素是密切相關的,我國的情況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中庸之道”,是中國人所一直崇尚的儒家學說的核心部分,是儒家文化所提倡的一種美德、一種思維方式、更是一種社會的行爲規範。“中庸”一詞由孔子首先提出,《論語·雍也》稱,“中庸之爲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孔子把中庸作爲人的德性要求,反對在行爲上走極端,主張“中行”,即不能“過”也不能“不及”。雖然,一直以來對於“中庸之道”的內涵究竟是什麼衆說紛紜,但“中庸之道”對國人思想和行爲的實際影響就是中規中矩、缺乏質疑、缺乏創新,人們習慣於服從權威,遵循規矩,不敢“出頭”,不能自由選擇和發揮,整個民族所呈現出的特點就是因循守舊、缺乏活力與激情,長此以往就會變得越來越沒有自信。“出頭的椽子先爛”,“平淡是福”,“難得糊塗”,“槍打出頭鳥”,“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出於岸,流必湍之;行高於人,衆必非之”,等等。這種影響是如此深刻,如此徹底,滲透到了我們的心靈深處,我們在這樣的社會文化環境中已經習慣,以至於自己不能夠意識到它的存在。

  那麼,如何才能克服 “約拿情結”這一成長的障礙,發揮自身潛力和更好的成長呢?馬斯洛並沒有對這一問題進行明確和深入的回答。萎縮的個體和奔放的個體,“這兩者之間的差異,簡單來看就是恐懼與勇氣之間的差異”(《約拿情結——理解我們對成長的恐懼》)。也許,克服“約拿情結”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心理問題、文化問題、社會問題,但毋庸置疑,我們可以做的首先就是不再渾渾噩噩,清楚瞭解自己的心理狀況,勇敢面對衝突和矛盾,相信自己可以比現在做得更好。“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

  馬斯洛的研究,不僅爲心理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而且也爲管理學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動力。他關於人類普遍心理現象——“約拿情結”的論述,將人的自我實現這一管理問題從表面的關注引入到更深的研究層次,即大多數人爲什麼不能自我實現?他們在自我實現的過程中存在着什麼障礙?管理者如何才能促使員工自我實現?現代管理思想認爲:管理的最終目的應該是實現人的發展和成熟。馬斯洛對於約拿情結的研究,無疑對管理理論和實踐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發佈了27 篇原創文章 · 獲贊 4 · 訪問量 11萬+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