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論文寫法

英文科技論文寫作是進行國際學術交流必需的技能。一般而言,發表在專業英語期刊上的科技論文在文章結構和文字表達上都有其特定的格式和規定,只有嚴格遵循國際標準和相應刊物的規定,才能提高所投稿件的錄用率。    撰寫英文科技論文的第一步就是推敲結構。最簡單有效的方法即採用IMRaD形式(Introduction,Materials and Methods,Results,and Discussion),這是英文科技論文最通用的一種結構方式。
    IMRaD結構的邏輯體現在它能依次回答以下問題:
    Introduction(引言):研究的是什麼問題?
    Materials and Methods(材料和方法):怎樣研究這個問題?
    Results(結果):發現了什麼?
    Discussion(討論):這些發現意味着什麼
?
    按照這個結構整體規劃論文,有一個方法值得借鑑,即劍橋大學愛席比教授提出的“概念圖”。首先在一張大紙上(A3或A4紙,橫放)寫下文章題目(事先定好題目很重要),然後根據IMRaD的結構確定基本的段落主題,把他們寫在不同的方框內。你可以記錄任何你腦海中閃現的可以包括在該部分的內容,諸如段落標題、圖表、需要進一步闡述的觀點等等,把它們寫在方框附近的圈內,並用箭頭標示它們的所屬方框。畫概念圖的階段也是自由思考的階段,在此過程中不必拘泥於細節。哪些東西需要包括進文章?還需要做哪些工作,是找到某文獻的原文,還是補畫一張圖表,或者需要再查找某個參考文獻?當你發現自己需要再加進一個段落時就在概念圖中添加一個新框。如果你發現原來的順序需作調整,那就用箭頭標示新的順序。繪製概念圖的過程看似兒童遊戲,但其意義重大,它可以給你自由思考的空間,並通過圖示的方式記錄你思維發展的過程。這便是寫論文的第一步:從整體考慮文章結構,思考各種組織文章的方法,準備好所需的資料,隨時記錄出現的新想法。採用這個方法,不論正式下筆時是從哪一部分寫起,都能夠能做到大局不亂。

    英文科技論文的基本格式包括:
    Title-論文題目
    Author(s)-作者姓名
    Affiliation(s) and address(es)-聯繫方式
    Abstract-摘要
    Keywords-關鍵詞
    Body-正文
    Acknowledgements-致謝,可空缺
    References-參考文獻
    Appendix-附錄,可空缺
    Resume-作者簡介,視刊物而定
    其中正文爲論文的主體部分,分爲若干章節。一篇完整的科技論文的正文部分由以下內容構成:
    Introduction-引言/概述
    Materials and Methods-材料和方法
    Results-結果
    Discussion-討論
    Conclusions-結論/總結
    下面對科技論文主要構成部分的寫法和注意事項進行詳細介紹。

1.Title(論文題目)
    由於只有少數人研讀整篇論文,多數人只是瀏覽原始雜誌或者文摘、索引的論文題目。因此須慎重選擇題目中的每一個字,力求做到長短適中,概括性強,重點突出,一目瞭然。
    論文題目一般由名詞詞組或名詞短語構成,避免寫成完整的陳述句。在必須使用動詞的情況下,一般用分詞或動名詞形式。題目中介詞、冠詞小寫,如果題目爲直接問句,要加問號,間接問句則不用加問號。
    具體寫作要求如下:
    (1)題目要準確地反映論文的內容。作爲論文的“標籤”,題目既不能過於空泛和一般化,也不宜過於繁瑣,使人得不出鮮明的印象。爲確保題目的含義準確,應儘量避免使用非定量的、含義不明的詞,如“rapid”,“new”等;併力求用詞具有專指性,如“a vanadium-iron alloy”明顯優於“a magnetic alloy”。
    (2)題目用語需簡練、明瞭,以最少的文字概括儘可能多的內容。題目最好不超過10 ~ 12個單詞,或100個英文字符(含空格和標點),如若能用一行文字表達,就儘量不要用2 行(超過2行有可能會削弱讀者的印象)。在內容層次很多的情況下,如果難以簡短化,最好採用主、副題名相結合的方法,主副題名之間用冒號(:)隔開,如:Importance of replication in microarray gene expression studies: statistical methods and evidence from repetitive CDNA hybridizations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00, 97(18): 9834 ~ 9839),其中的副題名起補充、闡明作用,可起到很好的效果。
    (3)題目要清晰地反映文章的具體內容和特色,明確表明研究工作的獨到之處,力求簡潔有效、重點突出。爲表達直接、清楚,以便引起讀者的注意,應儘可能地將表達核心內容的主題詞放在題名開頭。如The effectiveness of vaccination against in healthy, working adults (N Engl J Med, 1995, 333: 889-893)中,如果作者用關鍵詞vaccination作爲題名的開頭,讀者可能會誤認爲這是一篇方法性文章:How to vaccinate this population? 相反,用effectiveness作爲題名中第一個主題詞,就直接指明瞭研究問題:Is vaccination in this population effective? 題名中應慎重使用縮略語。尤其對於可有多個解釋的縮略語,應嚴加限制,必要時應在括號中註明全稱。對那些全稱較長,縮寫後已得到科技界公認的,纔可使用。爲方便二次檢索,題名中應避免使用化學式、上下角標、特殊符號(數字符號、希臘字母等)、公式、不常用的專業術語和非英語詞彙(包括拉丁語)等。
    (4)由於題目比句子簡短,並且無需主、謂、賓,因此詞序就也變得尤爲重要。特別是如果詞語間的修飾關係使用不當,就會影響讀者正確理解題目的真實含意。例如:Isolation of antigens from monkeys using complement-fixation techniques,可使人誤解爲“猴子使用了補體結合技術”。應改爲:Using complement-fixation techniques in isolation of antigens from monkeys,即“用補體結合技術從猴體分離抗體”。

2.Author(s)(作者姓名)
    按照歐美國家的習慣,名字(first name) 在前,姓氏(surname / family name / last name) 在後。但我國人名地名標準規定,中國人名拼寫均改用漢語拼音字母拼寫,姓在前名在後。因此,若刊物無特殊要求,則應按我國標準執行。如果論文由幾個人撰寫,則應逐一寫出各自的姓名。作者與作者之間用空格或逗號隔開。例如: Wan Da, Ma Jun。
3.Affiliation(s) and address(es)(聯繫方式)
    在作者姓名的下方還應註明作者的工作單位,郵政編碼,電子郵件地址或聯繫電話等。要求準確清楚,使讀者能按所列信息順利地與作者聯繫。例如:
        Neural Network-Based Adaptive Controller Design of Robotic Manipulators with an Observer
        Sun Fuchun Sun Zengqi
        Dept.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ate Key Lab of Intelligent Technology & Systems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P.R.China
        Email:
[email protected]
    也有刊物在論文標題頁的頁腳標出以上細節,在論文最後附上作者簡介和照片。

4.Abstract(摘要)
    摘要也稱爲內容提要,是對論文的內容不加註釋和評論的簡短陳述。其作用主要是爲讀者閱讀、信息檢索提供方便。
    摘要不宜太詳盡,也不宜太簡短,應將論文的研究體系、主要方法、重要發現、主要結論等,簡明扼要地加以概括。

    摘要的構成要素:
        研究目的——準確描述該研究的目的,說明提出問題的緣由,表明研究的範圍和重要性。
        研究方法——簡要說明研究課題的基本設計,結論是如何得到的。
        結果——簡要列出該研究的主要結果,有什麼新發現,說明其價值和侷限。敘述要具體、準確並給出結果的置信值。
        結論——簡要地說明經驗,論證取得的正確觀點及理論價值或應用價值,是否還有與此有關的其它問題有待進一步研究,是否可推廣應用等。

    摘要的基本類型:
    摘要主要有兩大類:資料性摘要(informative abstract),說明性摘要(descriptive abstract),還有一種爲二者的結合,稱爲結合型。一般刊物論文所附摘要都屬於這兩類。另有結構型的摘要,遵循一定的格式和套路,便於計算機檢索。
    說明性摘要——只向讀者指出論文的主要議題是什麼,不涉及具體的研究方法和結果。它一般適用於綜述性文章,也用於討論、評論性文章,尤以介紹某學科近期發展動態的論文居多。
    資料性摘要——適用於專題研究論文和實驗報告型論文,它應該儘量完整和準確地體現原文的具體內容,特別強調指出研究的方法和結果、結論等。這類摘要大體按介紹背景、實驗方法和過程、結果與討論的格式寫。
    結合型摘要——是以上兩種摘要的綜合,其特點是對原文需突出強調的部分做出具體的敘述,對於較複雜,無法三言兩語概括的部分則採用一般性的描述。
    結構性摘要——隨着信息科學和電子出版物的發展,近年來又出現了一種新的摘要形式即結構性摘要。這類摘要先用短語歸納要點,再用句子加以簡明扼要的說明,便於模仿和套用,能規範具體地將內容表達出來,方便審稿,便於計算機檢索。

    摘要的撰寫要求:
    (1)確保客觀而充分地表述論文的內容,適當強調研究中創新、重要之處(但不要使用評價性語言);儘量包括論文中的主要論點和重要細節(重要的論證或數據)。
    (2)要求結構嚴謹、語義確切、表述簡明、一般不分段落;表述要注意邏輯性,儘量使用指示性的詞語來表達論文的不同部分(層次),如使用“We found that...”表示結果;使用“We suggest that...”表示討論結果的含義等。
    (3)排除在本學科領域方面已成爲常識的或科普知識的內容;儘量避免引用文獻,若無法迴避使用引文,應在引文出現的位置將引文的書目信息標註在方括號內;不使用非本專業的讀者尚難於清楚理解的縮略語、簡稱、代號,如確有需要(如避免多次重複較長的術語)使用非同行熟知的縮寫,應在縮寫符號第一次出現時給出其全稱;不使用一次文獻中列出的章節號、圖、表號、公式號以及參考文獻號。
    (4)要求使用法定計量單位以及正確地書寫規範字和標點符號;衆所周知的國家、機構、專用術語儘可能用簡稱或縮寫;爲方便檢索系統轉錄,應儘量避免使用圖、表、化學結構式、數學表達式、角標和希臘文等特殊符號。
    (5)摘要的長度:ISO規定,大多數實驗研究性文章,字數在1000~5000字的,其摘要長度限於100~250個英文單詞。
    (6)摘要的時態:摘要所採用的時態因情況而定,應力求表達自然、妥當。寫作中可大致遵循以下原則:①介紹背景資料時,如果句子的內容是不受時間影響的普遍事實,應使用現在式;如果句子的內容爲對某種研究趨勢的概述,則使用現在完成式。②在敘述研究目的或主要研究活動時,如果採用“論文導向”,多使用現在式(如:This paper presents...);如果採用“研究導向”,則使用過去式(如:This study investigated...)。③概述實驗程序、方法和主要結果時,通常用現在式,如:We describe a new molecular approach to analyzing ...。④敘述結論或建議時,可使用現在式、臆測動詞或may, should, could等助動詞,如:We suggest that climate instability in the early part of the last interglacial may have...。
    (7)摘要的人稱和語態:作爲一種可閱讀和檢索的獨立使用的文體,摘要一般只用第三人稱而不用其他人稱來寫。有的摘要出現了“我們”、“作者”作爲陳述的主語,這會減弱摘要表述的客觀性,有時也會出現邏輯上講不通。由於主動語態的表達更爲準確,且更易閱讀,因而目前大多數期刊都提倡使用主動態,國際知名科技期刊“Nature”,“Cell“等尤其如此。

5.Keywords(關鍵詞)
    關鍵詞是爲了滿足文獻標引或檢索工作的需要而從論文中取出的詞或詞組。國際標準和我國標準均要求論文摘要後標引3~8個關鍵詞。關鍵詞既可以作爲文獻檢索或分類的標識, 它本身又是論文主題的濃縮。讀者從中可以判斷論文的主題、研究方向、方法等。關鍵詞包括主題詞和自由詞兩類:主題詞是專門爲文獻的標引或檢索而從自然語言的主要詞彙中挑選出來的,並加以規範化了的詞或詞組;自由詞則是未規範的即還未收入主題詞表中的詞或詞組。關鍵詞以名詞或名詞短語居多,如果使用縮略詞,則應爲公認和普遍使用的縮略語,如IP、CAD、CPU,否則應寫出全稱,其後用括號標出其縮略語形式。
6.Introduction(引言)
    引言位於正文的起始部分,主要敘述自己寫作的目的或研究的宗旨,使讀者瞭解和評估研究成果。主要內容包括:介紹相關研究的歷史、現狀、進展,說明自己對已有成果的看法,以往工作的不足之處,以及自己所做研究的創新性或重要價值;說明研究中要解決的問題、所採取的方法,必要時須說明採用某種方法的理由;介紹論文的主要結果和結構安排。
    寫作要求如下:
    (1)儘量準確、清楚且簡潔地指出所探討問題的本質和範圍,對研究背景的闡述做到繁簡適度。
    (2)在背景介紹和問題的提出中,應引用“最相關”的文獻以指引讀者。要優先選擇引用的文獻包括相關研究中的經典、重要和最具說服力的文獻,力戒刻意迴避引用最重要的相關文獻(甚至是對作者研究具某種“啓示”性意義的文獻),或者不恰當地大量引用作者本人的文獻。
    (3)採取適當的方式強調作者在本次研究中最重要的發現或貢獻,讓讀者順着邏輯的演進閱讀論文。
    (4)解釋或定義專門術語或縮寫詞,以幫助編輯、審稿人和讀者閱讀稿件。
    (5)適當地使用“I”,“We”或“Our”,以明確地指示作者本人的工作,如:最好使用“We conducted this study to determine whether...”,而不使用“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determine whether...”。 敘述前人工作的欠缺以強調自己研究的創新時,應慎重且留有餘地。可採用類似如下的表達:To the author's knowledge...;There is little information available in literature about...;Until recently, there is some lack of knowledge about...等等。
    (6)引言的時態運用:①敘述有關現象或普遍事實時,句子的主要動詞多使用現在時,如:“little is known about X”或“little literature is available on X”。②描述特定研究領域中最近的某種趨勢,或者強調錶示某些“最近”發生的事件對現在的影響時,常採用現在完成時,如:“few studies have been done on X”或“little attention has been devoted to X”。③在闡述作者本人研究目的的句子中應有類似This paper, The experiment reported here等詞,以表示所涉及的內容是作者的工作,而不是指其他學者過去的研究。例如:"In summary, previous methods are all extremely inefficient. Hence a new approach is developed to process the data more efficiently.”就容易使讀者產生誤解,其中的第二句應修改爲:“In this paper, a new approach will be developed to process the data more efficiently.” 或者,“This paper will present (presents) a new approach that process the data more efficiently.”。

7.Materials and Methods(材料和方法)
    在論文中,這一部分用於說明實驗的對象、條件、使用的材料、實驗步驟或計算的過程、公式的推導、模型的建立等。對過程的描述要完整具體,符合其邏輯步驟,以便讀者重複實驗。
    具體要求如下:
    (1)對材料的描述應清楚、準確。材料描述中應該清楚地指出研究對象(樣品或產品、動物、植物、病人)的數量、來源和準備方法。對於實驗材料的名稱,應採用國際同行所熟悉的通用名,儘量避免使用只有作者所在國家的人所熟悉專門名稱。
    (2)對方法的描述要詳略得當、重點突出。應遵循的原則是給出足夠的細節信息以便讓同行能夠重複實驗,避免混入有關結果或發現方面的內容。如果方法新穎、且不曾發表過,應提供所有必需的細節;如果所採用的方法已經公開報道過,引用相關的文獻即可(如果報道該方法期刊的影響力很有限,可稍加詳細地描述)。
    (3)力求語法正確、描述準確。由於材料和方法部分通常需要描述很多的內容,因此通常需要採用很簡潔的語言,故使用精確的英語描述材料和方法是十分重要的。需要注意的方面通常有:①不要遺漏動作的執行者,如:“To determine its respiratory quotient, the organism was...”,顯然,the organism不能來determine;又如:“Having completed the study, the bacteria were of no further interest.”,顯然,the bacteria不會來completed the study。②在簡潔表達的同時要注意內容方面的邏輯性,如:“Blood samples were taken from 48 informed and consenting patients...the subjects ranged in age from 6 months to 22 years”,其中的語法沒有錯誤,但6 months的嬰兒能表達informed consent?③如果有多種可供選擇的方法能採用,在引用文獻時提及一下具體的方法,如:“cells were broken by as previously described[9]”不夠清楚,應改爲:“cells were broken by ultrasonic treatment as previously described[9]”。
    (4)時態與語態的運用:①若描述的內容爲不受時間影響的事實,採用一般現在時,如: A twin-lens reflex camera is actually a combination of two separate camera boxes。②若描述的內容爲特定、過去的行爲或事件,則採用過去式,如:The work was carried out on the Imperial College gas atomizer, which has been described in detail elsewhere[4,5]。③方法章節的焦點在於描述實驗中所進行的每個步驟以及所採用的材料,由於所涉及的行爲與材料是討論的焦點,而且讀者已知道進行這些行爲和採用這些材料的人就是作者自己,因而一般都習慣採用被動語態。例如:優:The samples were immersed in an ultrasonic bath for 3minutes in acetone followed by 10minutes in distilled water.;劣:We immersed the samples in an ultrasonic bath for 3 minutes in acetone followed by 10 minutes in distilled water.。④如果涉及表達作者的觀點或看法,則應採用主動語態。例如:優:For the second trial, the apparatus was covered by a sheet of plastic. We believed this modification would reduce the amount of scattering.;優:For the second trial, the apparatus was covered by a sheet of plastic to reduce the amount of scattering.;劣:For the second trial, the apparatus was covered by a sheet of plastic. It was believed that this modification would reduce the amount of scattering.。

8.Results(結果)
    本部分描述研究結果,它可自成體系,讀者不必參考論文其它部分,也能瞭解作者的研究成果。對結果的敘述也要按照其邏輯順序進行,使之既符合實驗過程的邏輯順序,又符合實驗結果的推導過程。本部分還可以包括對實驗結果的分類整理和對比分析等。 
     寫作要求如下:
    (1)對實驗或觀察結果的表達要高度概括和提煉,不能簡單地將實驗記錄數據或觀察事實堆積到論文中,尤其是要突出有科學意義和具代表性的數據,而不是沒完沒了地重複一般性數據。
    (2)對實驗結果的敘述要客觀真實,即使得到的結果與實驗不符,也不可略而不述,而且還應在討論中加以說明和解釋。
    (3)數據表達可採用文字與圖表相結合的形式。如果只有一個或很少的測定結果,在正文中用文字描述即可;如果數據較多,可採用圖表形式來完整、詳細的表述,文字部分則用來指出圖表中資料的重要特性或趨勢。切忌在文字中簡單地重複圖表中的數據,而忽略敘述其趨勢、意義以及相關推論。
    (4)適當解釋原始數據,以幫助讀者理解。儘管對於研究結果的詳細討論主要出現在“討論”章節,但“結果”中應該提及必要的解釋,以便讓讀者能清楚地瞭解作者此次研究結果的意義或重要性。
    (5)文字表達應準確、簡潔、清楚。避免使用冗長的詞彙或句子來介紹或解釋圖表。爲簡潔、清楚起見,不要把圖表的序號作爲段落的主題句,應在句子中指出圖表所揭示的結論,並把圖表的序號放入括號中。例如,“Figure 1 show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 and B”不如“A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B at all time points hecked (Figure 1)”,又如,“It is clearly shown in Table 1 that nocillin inhibited the growth of N. gonorrhoeae.”不如“Nocillin inhibited the growth of N. gonorrhoeae (Table 1).”。
    (6)時態的運用:①指出結果在哪些圖表中列出,常用一般現在時,如:Figure 2 shows the variation in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amples over time.。②敘述或總結研究結果的內容爲關於過去的事實,所以通常採用過去時,如:After flights of less than two hours, 11% of the army pilots and 33% of the civilian pilots reported back pain.。③對研究結果進行說明或由其得出一般性推論時,多用現在時,如:The higher incidence of back pain in civilian pilots may be due to their greater accumulated flying time.。④不同結果之間或實驗數據與理論模型之間進行比較時,多采一般現在時(這種比較關係多爲不受時間影響的邏輯上的事實),如:These results agree well with the findings of Smith, et al.。

9.Discussion(討論)
    “討論”的重點在於對研究結果的解釋和推斷,並說明作者的結果是否支持或反對某種觀點、是否提出了新的問題或觀點等。因此撰寫討論時要避免含蓄,儘量做到直接、明確,以便審稿人和讀者瞭解論文爲什麼值得引起重視。討論的內容主要有:①回顧研究的主要目的或假設,並探討所得到的結果是否符合原來的期望?如果沒有的話,爲什麼?②概述最重要的結果,並指出其是否能支持先前的假設以及是否與其他學者的結果相互一致;如果不是的話,爲什麼?③對結果提出說明、解釋或猜測;根據這些結果,能得出何種結論或推論?④指出研究的限制以及這些限制對研究結果的影響;並建議進一步的研究題目或方向;⑤指出結果的理論意義(支持或反駁相關領域中現有的理論、對現有理論的修正)和實際應用。
   具體的寫作要求如下:
   (1)對結果的解釋要重點突出,簡潔、清楚。爲有效地回答研究問題,可適當簡要地回顧研究目的並概括主要結果,但不能簡單地羅列結果,因爲這種結果的概括是爲討論服務的。
   (2)推論要符合邏輯,避免實驗數據不足以支持的觀點和結論。根據結果進行推理時要適度,論證時一定要注意結論和推論的邏輯性。在探討實驗結果或觀察事實的相互關係和科學意義時,無需得出試圖去解釋一切的巨大結論。如果把數據外推到一個更大的、不恰當的結論,不僅無益於提高作者的科學貢獻,甚至現有數據所支持的結論也受到懷疑。
   (3)觀點或結論的表述要清楚、明確。儘可能清楚地指出作者的觀點或結論,並解釋其支持還是反對早先的工作。結束討論時,避免使用諸如“Future studies are needed.”之類蒼白無力的句子。
   (4)對結果科學意義和實際應用效果的表達要實事求是,適當留有餘地。避免使用“For the first time”等類似的優先權聲明。在討論中應選擇適當的詞彙來區分推測與事實。例如,可選用“prove”,“demonstrate”等表示作者堅信觀點的真實性;選用“show”,“indicate”,“found”等表示作者對問題的答案有某些不確定性;選用“imply”,“suggest”等表示推測;或者選用情態動詞“can”,“will”,“should”,“probably”,“may”,“could”,“possibly”等來表示論點的確定性程度。
   (5)時態的運用:①回顧研究目的時,通常使用過去時。如:In this study, the effects of two different learning methods were investigated.。②如果作者認爲所概述結果的有效性只是針對本次特定的研究,需用過去時;相反,如果具有普遍的意義,則用現在時。如: In the first series of trials, the experimental values were all lower than the theoretical predictions. The 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values for the yields agree well.。③闡述由結果得出的推論時,通常使用現在時。使用現在時的理由是作者得出的是具普遍有效的結論或推論(而不只是在討論自己的研究結果),並且結果與結論或推論之間的邏輯關係爲不受時間影響的事實。如:The data reported here suggest (These findings support the hypothesis, our data provide evidence) that the reaction rate may be determined by the amount of oxygen available.。

10.Conclusions(結論)
    作者在文章的最後要單獨用一章節對全文進行總結,其主要內容是對研究的主要發現和成果進行概括總結,讓讀者對全文的重點有一個深刻的印象。有的文章也在本部分提出當前研究的不足之處,對研究的前景和後續工作進行展望。應注意的是,撰寫結論時不應涉及前文不曾指出的新事實,也不能在結論中重複論文中其他章節中的句子,或者敘述其他不重要或與自己研究沒有密切聯繫的內容,以故意把結論拉長。
11.Acknowledgements(致謝)
    論文作者可以在論文末尾對他人給予自己的指導和幫助表示感謝即致謝,一般置於結論之後,參考文獻之前。其基本形式如下:
        致謝者   被致謝者   原因
        例如:J. Ma is very grateful to the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NSFC) for the support.
        也可以是作者具體指出某人做了什麼工作使研究工作得以完成,從而表示謝意。

        如果作者既要感謝某機構、團體、企業或個人的經濟資助,又要感謝他人的技術、設備的支持,則應按慣例先對經濟資助表示感謝,再對技術、設備支持表示感謝。
    致謝的文字表達要樸素、簡潔,以顯示其嚴肅和誠意。

12.References(參考文獻)
    關於參考文獻的內容和格式,建議作者在把握參考文獻注錄基本原則的前提下,參閱所投刊物的“投稿須知”中對參考文獻的要求,或同一刊物的其它論文參考文獻的注錄格式,使自己論文的文獻列舉和標註方法與所刊物相一致。這裏只對基本規則作簡單介紹。
    ISO5966-1982中規定參考文獻應包含以下三項內容:作者/ 題目/ 有關出版事項。其中出版事項包括:書刊名稱、出版地點、出版單位、出版年份以及卷、期、頁等。
    參考文獻的具體編排順序有兩種:
    ①按作者姓氏字母順序排列(alphabetical list of references);

    ②按序號編排( numbered list of references ),即對各參考文獻按引用的順序編排序號, 正文中引用時只要寫明序號即可,無需列出作者姓名和出版年代。
    目前常用的正文和參考文獻的標註格式有三種:
    (1)MLA參考文獻格式:MLA參考文獻格式由美國現代語言協會(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制定,適合人文科學類論文,其基本格式爲:在正文標註參考文獻作者的姓和頁碼,文末間列參考文獻項,以Works Cited爲標題。
    (2)APA參考文獻格式:APA參考文獻格式由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制定,多適用於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類論文,其基本格式爲: 正文引用部分註明參考文獻作者姓氏和出版時間,文末單列參考文獻項,以References爲標題。
    (3)Chicago參考文獻格式:該格式由芝加哥大學出版社(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制定,可用於人文科學類和自然科學類論文,其基本格式爲:正文中按引用先後順序連續編排序號,在該頁底以腳註(Footnotes)或在文末以尾註(Endnotes)形式註明出處,或在文末單列參考文獻項,以Bibliography爲標題。

13.其他 
   (1)Appendix(附錄)
    主要是冗長定理的證明,以及實驗中裝置的冗長描述及參數等。
   (2)Notes(註釋)
    註釋用於補充說明正文中某些需解釋但不適合在正文中敘述的內容。註釋可以爲腳註或尾註形式,其內容可包括相關背景、人物、專有名稱的解釋,也可作爲參考文獻的一種列寫形式。當以後者形式出現時,其書寫形式遵循參考文獻注錄的基本格式,只是每一條註釋都應加有編號。
   (3)Notation / Nomenclature(符號和術語)
    有些刊物要求文章作者把本文中出現的各種符號、希臘字母所代表的含義單獨列出,並標明爲Notation或Nomenclature,以便讀者參閱。該部分一般放在正文之後,參考文獻之前,也有的放在引言之後,甚至可能不出現Notation或Nomenclature字樣,只用一方框列出,而通用符號可以不作解釋。

發佈了59 篇原創文章 · 獲贊 31 · 訪問量 28萬+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