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操作系統安裝前備知識


--整理來源:《鳥哥的Linux私房菜第三版》
--原創,轉載請標明



  • 計算機概論
計算機:輔助人腦的好工具  。用戶輸入指令與數據,經過中央處理器(CPU)的算術邏輯單元運算後,產生有用的信息。




之前學過《微機原理》或《計算機組成原理》的童鞋可能對計算機的五大組成十分熟悉。考慮大家在不斷擴充知識,在這裏還是再普及一遍吧。馮·諾依曼計算機的基本設計思想第四條:計算機由:輸入單元,控制單元,算術邏輯單元,存儲器,輸出單元五大部分組成。



注意幾個點:
  1. 可以總結爲:I/O設備,CPU,內存
  2. CPU都是通過內存來讀入數據,也通過內存來流出數據。


CPU的種類:
精簡指令集(常見的ARM機構):手機,路由,交換機,導航,都是使用的ARM架構的CPU,可以說是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CPU。
複雜指令集(常見的X86架構):X86_64即爲64位個人計算機。


下面這個圖把計算機的一些基本設備用人的各項器官來比喻,很生動形象,鳥哥腦洞大開。




計算單位:
關於硬盤的計算度量,會使用十進制的方式來計算,因爲硬盤的最小組成單位爲:扇區(Sector),所以都會用“多少個sector”來計算硬盤的大小。買個實際容量只有7點多G的8G U盤,莫張口就抱(po)怨(gai),正常的啦,沒有被騙。

扇區(sector):在物理組成分面,每個扇區的大小爲512bytes,這個是固定值。
磁道(track):扇區組成的圓稱爲磁道。
柱面(cylinder):對於多磁道,同一個磁道組成柱面。柱面即爲分割硬盤的最小單位。




操作系統

操作系統內核(Kernel) :操作系統也是一組程序,這組程序的重點是管理計算機的所有活動以及驅動所有的硬件。
系統調用(System Call):即提供的一系列開發接口。

總的說來,操作系統其實就是內核程序與其提供的開發接口,應用程序參考調用接口而開發,舉個通俗的例子:印象筆記的客戶端程序參考Windows操作系統的調用接口來開發,從而通過windows系統的內核程序去驅動系統的各種硬件,內存,顯卡等各種,從而可以讓我們喝雞湯碼字,還是很容易理解的吧~



幾個注意點:
  1. 內核程序在內存中所佔用的區塊是受保護的,開機之後就常駐內存之中。
  2. 操作系統的內核直接參考硬件規格來寫成,所以同一個操作系統不能夠在不一樣的硬件架構中運行。
  3. 操作系統只是在管理整個硬件資源,包括CPU,內存,I/O設備等。
  4. 應用程序的開發都是參考操作系統提供的開發接口,每個操作系統上對應匹配的應用程序。






  • Linux是什麼?

Linux的內核程序是1991年託瓦茲(Torvalds)寫出的一套操作系統,Linux由於是OpenSource【開源】的操作系統,所以程序代碼可以被修改成適合在各種機器上面運行【可移植性】。

Linux內核版本:   主、次版本爲奇數,開發中版本(development)
                            主、次版本爲偶數,穩定版本(stable)

LinuxDistributions : 例如國內十分熱門的RedHat、CentOS、Ubuntu等,就屬於Linux Distributions。
                                    各大Linux Distributions的主要異同就是支持標準。內核程序相同。

Linux的特色與優缺點:

-->優點:



-->缺點

當然,Linux的優點正是它能在win的擠壓下獲得生存並越來越繁華的原因。但Linux的終端機模式使得它的普及率受到很大的限制,雖然有一系列的圖形界面比較完善,但是圖形界面的工作畢竟還是有限的。所以Linux的主要用戶羣體當然就我們這些搬磚的了,相對還是專業一點吧。。





  • Linux如何學習?

Linux有兩種主要的操作模式:圖形界面命令行界面。Linux kernel小巧精緻,可以在較低的硬件資源環境下執行,Linux distributions集成了非常棒的軟件,因爲應用環境很廣泛。下面舉幾個常見應用:
  1. 網絡服務器,Linux當前最熱門的應用。。
  2. 學術機構的高性能計算,集羣計算機系統(Cluster),這個也是我學習linux的出發點了。
  3. 嵌入式系統。小巧精緻,耗費資源少,硬件要求低。
  4. 桌面系統(X-window),普及率並不是很高。

鳥哥的學習建議
(1)從文字界面開始(命令行,終端模式terminal等,叫法很多)
(2)Linux最強的地方在於網絡功能,而window贏在用戶界面的親和。
(3)X-window只是Linux內的一套軟件,而不是kernal,圖形界面下的工作畢竟是有限的。鳥哥也簡單粗暴地提到:即使
          X-window掛了也沒事,內核Kernel不會掛,哈哈,多麼嫌棄啊...請計算曾經鳥哥使用圖形界面的心理陰影面積。


  • 主機規劃與磁盤分區

Linux與Windows對於計算機各設備/組件的分辨不一樣,各個組件或設備在Linux下面都是一個文件。(幾乎都在/dev內)

常見的個人計算機設備接口有兩種:1、IDE   2、SATA。

-->對於IDE接口,一個主機兩個接口,一條線可以插兩個磁盤



-->對於SATA接口,這些接口的文件名是/dev/sd[a-p]的格式,根據Linux內核檢測到的順序來命名。



磁盤的第一扇區記錄了兩個重要信息:
  1. 主引導分區(MBR):包含了引導加載程序,446bytes。
  2. 分區表:記錄整塊硬盤的分區的狀態,64bytes。 

-->分區表的64bytes中,共分爲四組記錄區:P1:/dev/hda1 , P2:/dev/hda2,  P3:/dev/hda3,  P4:/dev/hda4



-->拓展分區:使用額外的扇區來記錄分區信息
P1:/dev/hda1 , P2:/dev/hda2,  L1:/dev/hda5,  L2:/dev/hda6...其中hda3,hda4被御用了,咋老百姓還是沒那豔福,好比當年後宮佳麗三千,佔了茅坑不拉shit,哈哈,記得這個特點很重要。



關於分區的幾個要點:
  1. 硬盤默認的分區表只有4個,即主分區與擴展分區只能有4個。
  2. 擴展分區最多只能有1個。
  3. 邏輯分區由擴展分區切割,擴展分區不可格式化,只能格式化主分區與邏輯分區。
  4. 分區的最小單位爲柱面(cylinder)

-->開機流程

  1. BIOS:開機之後主動執行的第一個程序,尋找可開機的設備(硬盤等)。bios是寫入到主板的一個韌體。
  2. MBR:第一扇區內的主引導分區,包含引導加載程序。
  3. 引導加載程序(Boot Loader):一支讀取內核文件來執行的軟件。
  4. 內核文件(Kernel):開始操作系統的功能。

-->多重引導
在上面的引導加載程序中(Boot loader)的主要任務有三個:
  1. 提供菜單
  2. 載入內核文件
  3. 轉交其它loader

第三點很有趣,有沒有像之前分區表的感覺,同樣引導加載程序也不一定只能放在第一扇區的MBR中,也可以放在每個分區的引導扇區(boot sector)中,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雙系統概念。



雙系統的幾個要點:
  1. 每個分區都有自己的啓動分區(Boot loader)
  2. 先安裝Windows,後安裝Linux,原因:windows在安裝時,安裝程序會覆蓋MBR以及所在分區的啓動扇區,從而丟失linux的引導加載程序(boot loader).着實有點霸道主義。

Linux文件系統與目錄樹(掛載)



上圖中假設我的硬盤分爲兩槽,partition 1是掛載到根目錄,partition 2則是掛載到/home這個目錄。 這也就是說,當我的數據放置在/home內的各次目錄時,數據是放置到partition 2中,如果不是放在/home底下的目錄, 那麼數據就會被放置到partition 1了!





看到這Linux安裝的前備工作總算是功成圓滿了,什麼?是前備工作?騷年,莫慌,只是看起來有點多,慢慢消化了,其實就只是一點知識了。

Linux安裝需要注意的幾個點:
  1. 一定要使用自定義安裝,Custom or Expert模式,相信自己。
  2. 初次接觸Linux,只需要分"/","swap"和“/boot”三個區就好了。
  3. 入門學習,使用命令行模式,命令行模式,命令行模式,鳥哥的肺腑之言,說不定以後走上事業巔峯就靠這個了~
 
















           






















發佈了35 篇原創文章 · 獲贊 220 · 訪問量 22萬+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