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把脈中國經濟

 我的微博:http://t.163.com/zuoshixie

        

看過一集百家講壇,講的是宋代名醫錢乙的故事。衆人都認爲是寒症,要溫補,但是錢乙認爲,寒症只是表象,實際是熱症,要給病人吃寒藥。當然,錢乙對了。當前的中國經濟,一方面通貨膨脹,6月,CPI高達6.4%;又一方面中小企業融資難,到了燃眉之急的地步。

據報道:廣東、浙江再現企業倒閉潮。工商聯剛剛完成對17省市中小企業的大調研,調研結果顯示,當前中小企業生存非常艱難,困難程度甚至超過08年金融危機爆發初期,銀根的緊縮致使絕大部分中小企業資金鍊岌岌可危。這份逾萬字調研報告已遞交國務院。

中國經濟是什麼病症呢?要給它吃寒藥,還是給它溫藥?又或者要給它吃補藥?

不是政府的經濟顧問,沒有深入做調研的機會,僅根據自己的經濟學常識做一個診斷吧。

是熱症而不是寒症

這是浙江省金融辦掌握的中小企業融資情況:2009年,浙江省260多萬家中小企業,只有20%從銀行獲得融資,另有10%從其他渠道獲得融資。2010年,浙江省的民間借貸加權平均利率爲17.96%,同比上漲295個基點,遠高於國家大型金融機構的貸款利率。

如此高漲的民間利率,是不是貨幣緊缺呢?當然是。經濟學的常識告訴我們,價格高,一定是因爲數量少。可是,不說房地產等資產價格的上漲,單是6月的CPI就高達6.4%。經濟學同樣明確告訴我們,通貨膨脹是一個貨幣現象,時時、處處都是因爲貨幣發行過多。

這是說,中國經濟宏觀層面、整體上是貨幣發行過多,流動性過剩,但是微觀層面、局部上又資金緊缺,流動性不足。這便是全部問題的癥結之所在,魔鬼就隱藏在這個細節之中。

爲什麼宏觀上過剩的流動性不能流向微觀上急需資金的中小企業呢?

首先想到的,是金融制度的缺陷。由於資金主要集中在大銀行,大銀行沒有積極性向中小企業貸款。這並不奇怪,全世界的大銀行都沒有向中小企業貸款的積極性。例如在美國,大銀行就沒有向中小企業貸款的積極性。但是在美國,由於金融自由化程度高,有服務於中小企業的社區銀行體系,這個問題於是可以有效解決。在中國,金融自由化程度低,雖然有一些服務於中小企業的金融機構,但形成體系就談不上。由於服務於中小企業的金融機構多數沒有吸收存款的資格,因此可用於中小企業的資金供給就會相對不足,在這個市場上勢必會形成資金緊缺、流動性不足的局面。當然,也得承認,在美國運行有效的社區銀行體系,移植到了中國可能會變樣。要知道,金融自由化,是需要產權、法治等基礎制度做支撐的,決不是一個簡單放開市場的問題。但這是另外一個問題,不是我們要在這裏討論的。

金融制度缺陷當然是原因,但卻不是主要原因,至少不是這次中小企業資金緊缺、流動性不足的主要原因。否則,資金緊張、利率高昂就不應該僅僅發生在這個宏觀層面、整體上貨幣發行過多、流動性過剩的年份,而應該成爲一個常態纔對。換句話說,如果上述原因能夠解釋問題的全部的話,那麼在那些宏觀層面、整體上貨幣發行正常、流動性呈現常規狀態的年份,中小企業資金緊張、利率高昂的問題也應該存在纔對,並且應該更加嚴重纔對。

其實,問題恰恰出在貨幣超發、流動性過剩上。貨幣超發,流動性過剩,可是貨幣之水不是均勻地流向經濟的每個領域,而是首先流向包括房地產在內的資產市場,產生泡沫。自然之水低處流,貨幣之水卻是往收益最高的地方流淌的。當資產市場上價格百分之五十、一百二地上漲的時候,實體經濟領域就會發生資金倒抽效應,錢反而要大規模流出實體經濟領域。其結果,愈是擴張貨幣,資產價格愈是狂漲而得不到控制,而實體經濟領域資金倒抽效應愈是強烈。大型企業,特別是大型國有企業或者國有控股企業,因爲擁有有利的融資條件,日子尚且可過。甚至,因爲可以分享到資產泡沫的盛宴,利潤反而增加,資產負債表會變得暫時好看起來,短期裏日子反而更加好過起來。但是廣大中小企業就不一樣了,它們被抽了血,只能奄奄一息。所以,貨幣超發、流動性過剩,不但沒有起到擴張經濟,爲廣大中小企業提供寬鬆的經濟環境的作用,反而成爲製造中小企業融資難、扼殺中小企業的罪魁禍首。

另外一個不能忽視的因素,是政府部門和國有部門投資衝動對於私人部門的擠出效應。僅僅地方融資平臺就達到了10萬億,甚至有說14萬億負債的,而最近爆出鐵路負債高達2萬億,其他諸如電力、水利部門的負債也應不會少,這些加總起來對於資金的擠佔可想而知。

這帶來一個基本判斷:當下的中國經濟是熱症而不是寒症;不是貨幣少了,而是貨幣多了。不過因爲實體經濟存在其自身的脆弱性,所以當下的中國經濟不是一般的熱,而是虛熱。

收貨幣、壓政府投資纔是對症之藥

一些人主張,要先把實體經濟搞好,然後才能打壓房價。我們的看法,這是知其一而不知其二,是知其表而不知其裏。正確的主張,應該首先把包括房地產在內的資產價格上漲抑制住,然後實體經濟纔有搞好的可能性。資產市場上資金的鉅額收益,便是搞實體經濟的巨大成本。說巨大代價也行,成本與代價是一回事。成本高、代價昂的事情,你怎麼可以指望能夠搞好呢?就像做公務員好處多多,你就不要指望多數人會讀書學習去做科學研究了。

有個朋友,開了一個小公司,2007年的時候,股市大漲,他便註銷了公司去做股票。今天,你去調查調查,是不是有不少企業參與房地產等資產品投機,而沒有全身心投入新技術創新、新產品開發這樣的長期項目。那些一心一意專注於自己領域的企業,一方面要承受資產價格上漲帶來的成本壓力,另一方面又要承受政府控制通脹的緊縮壓力,日子豈能好過。故一個流動性氾濫的社會,人們一定熱衷於幹短、頻、快項目,掙快錢,必然充滿投機性。

資產泡沫化,勢必傷害實體經濟,重創經濟的長期競爭力。而控制資產泡沫,治本之策,還是釜底抽薪,收緊貨幣。收緊貨幣是唯一的對症之藥。沒有貨幣緊縮,資產價格不可能從根本上得到控制。沒有貨幣緊縮,只能是按下葫蘆起了瓢。緊縮貨幣,似有硬着陸的風險,但是這個風險並不是緊縮本身造成的,而是當初的貨幣過度擴張無可避免地種下了的苦果。

今天的貨幣緊縮,面臨着衆多不利約束:一是與人民幣升值預期聯繫在一起產生的熱錢流入;二是實體經濟面臨着產業升級、結構調整的艱鉅壓力,具有相當的脆弱性;三是前期大規模的政府投資,會產生巨大的不良債務。這些負債很大一部分會成爲壞賬,形成的壞賬最終是要由中央政府來買單的。這些約束了貨幣政策可能的選擇空間。

問題的另一面是,在當今中國,控制資產價格,特別是房地產價格,本身就是貨幣緊縮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要知道,熱錢流入並不僅僅是來套匯的,更多地其實是來分享資產盛宴的,因此抑制房地產價格,本身就起到減少熱錢流入和緊縮貨幣的作用。這也是說,我們的貨幣供給有一部分是內生決定的,而決定這部分貨幣供給的關鍵變量就是房地產價格。

問題在於,除了收縮貨幣之外,還有什麼別的辦法可以抑制房地產價格上漲呢?

限購令無疑是一個蠢辦法,副作用大,不可持續。行之有效的辦法是徵收房產稅。

雖然還存在房產稅合法性以及財政陽光化等一些列問題,但畢竟用房產稅去抑制房市過度投機和房價過快上漲,效率損失最小,也最是可置信:不會給地方政府帶來財政壓力;富有彈性,稅率多少,第幾套、多大面積起徵,好操作,也不易鑽政策空子。但爲何大多數城市選擇的是限購令,而不是房產稅?可能的解釋:因爲前者損害的是還沒有購房的新人的利益,不損害已經購房的既得利益者的利益,而後者不管你是打算購房的新人,還是已經購了房的既得利益者,只要持有多套房子、大面積的房子,都得承擔這稅賦,不易逃避。政策選擇之所以如此,其實還是一個自己的刀不願削自己的把的問題。這也反映了利益集團的力量。

中國需要壓縮政府和國有部門過大的投資規模,不過且不說會有來自利益集團的阻擾,由於很多項目已作了龐大的前期投資,要一下子減少下來,基本上這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中國之病是熱症不是寒症,是虛熱不是實熱。病根在於貨幣超發、資產泡沫,在於政府和國有部門投資衝動,過度擠佔資金。中國經濟不可以承受貨幣超發之重,但是收貨幣並非易事。中國需要抑制政府和國有部門的投資衝動,這同樣不易。下半年,貨幣政策仍然會呈趨緊的態勢,但是力度不會如上半年強。未來一兩年,中國經濟都會與高通脹相伴隨。抑房價的政策不能放棄,並且最好以房產稅來抑房價。中國經濟增長回落,不是硬着陸,而是迴歸一個正常的增長軌道。如果不能有效控制資產泡沫,那麼經濟硬着陸最終反倒是無可避免。

(本文將發表於《經營與管理》雜誌謝作詩專欄)

我的微博:http://t.163.com/zuoshixie

相關閱讀:

經濟學方法論: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MwNDA3OTQ0.html

比較優勢理論: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MwMzE1ODky.html

世界困局與中國的出路(2):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MwMzAyMDE2.html

世界困局與中國的出路(1):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MwMjU2NTg0.html

發佈了253 篇原創文章 · 獲贊 21 · 訪問量 24萬+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