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手機”的蝴蝶效應

       既沒有傳統手機經驗,也不具的備互聯網思維,格力手機就因爲董明珠與雷軍的一次打賭上線了。然而,對於這部標價1600元的格力造手機,行業普遍不看好,專業人士分析他們的機無論從定價還是配置上,都不具備市場競爭,大家都認爲這僅僅是董阿姨的一次任性之舉。

 

       格力造手機雖然看起來像是鬧劇,但在如今這個全民“搞機”的時代並不是一個個例。360,樂視,百度等互聯網企業都在近兩年宣佈他們的“造機”計劃,也許他們覬覦小米的成功,也許他們自信進入手機領域的技術與市場門檻低,以爲貼牌+ logo,再來一場飢餓營銷就能夠大賣。但其實,手機的產業鏈非常完整,要真正做好贏得用戶並沒有看起來那麼容易,雷軍的成功也絕非偶然,不是順便哪個搭個品牌順風車就能夠追的上。就算這些湊熱鬧的企業做出了手機,並且最後搭配着空調,電視等家電拿到市場上去賣了,也不太可能贏得長久的用戶認可,只能是打打醬油的份。

  

       如今,這種浮躁的商業氛圍不僅存在於手機行業,在管理軟件行業也比比皆是。近年來,隨着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網絡社交的興起,業務流程管理(BPM)被更多的企業所注意。在新的技術浪潮下,雲BPM,BPM移動整合應用,“BPM+大數據”等應用層出不窮,這些新趨勢集成了企業內外環境,讓企業共享信息化效率,降低運營成本和操作風險,解決了流程以外非規則的信息傳遞,使得BPM的關注熱度一再上升,成爲繼OA、ERP之後的企業信息化建設重要平臺。隨之,各類BPM軟件廠家也如雨後春筍冒了出來,然而卻良莠不齊,他們當中有的是一開始做OA的小廠商,趕風潮轉做BPM,還有的打着國外品牌的架子和噱頭,迅速搶佔市場。CIO們對突然冒出來的衆多業務流程管理產品也是眼花繚亂,良莠莫辨。

   

       市場亂象之下,方能凸顯真誠的可貴。一些在BPM領域有一定技術和經驗沉澱的企業,開始被有遠識的CIO發掘出來,比如國內最早研究業務流程的H3 BPM,早在十年前就已經成型,一直默默耕耘,積累了大量的技術沉澱和應用經驗。在十年磨一劍中,H3BPM已經先後應用於中石油,中國風電,茂名石化,中海地產等大型企業的信息化升級中,日漸打磨出更貼合本土企業管理特點的應用特性。如今,H3 BPM已結成長爲國內領袖級的業務流程管理平臺,但其低調務實的品質不會變,在如今浮躁的BPM行業裏堅持初心。

 

       全民造機時代的各類“格力手機”,等着被小米,華爲等甩出幾條街,而那些沒有技術沉澱和核心競爭力的BPM產品,靠光彩的噱頭,也終究會被市場驗明正身而逐漸淘汰。無論市場有多熱,只有踏踏實實做產品、以品質耕耘品牌的企業才能笑到最後。

發佈了30 篇原創文章 · 獲贊 1 · 訪問量 1萬+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