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ID概述

 

      1988 年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 D. A. Patterson 教授等首次在論文 “A Case of Redundant Array of Inexpensive Disks” 中提出了 RAID 概念 [1] ,即廉價冗餘磁盤陣列( Redundant Array of Inexpensive Disks )。由於當時大容量磁盤比較昂貴, RAID 的基本思想是將多個容量較小、相對廉價的磁盤進行有機組合,從而以較低的成本獲得與昂貴大容量磁盤相當的容量、性能、可靠性。隨着磁盤成本和價格的不斷降低, RAID 可以使用大部分的磁盤, “廉價” 已經毫無意義。因此, RAID 諮詢委員會( RAID Advisory Board, RAB )決定用 “ 獨立 ” 替代 “ 廉價 ” ,於時 RAID 變成了獨立磁盤冗餘陣列( Redundant Array of Independent Disks )。但這僅僅是名稱的變化,實質內容沒有改變。

  RAID 這種設計思想很快被業界接納, RAID 技術作爲高性能、高可靠的存儲技術,已經得到了非常廣泛的應用。 RAID 主要利用數據條帶、鏡像和數據校驗技術來獲取高性能、可靠性、容錯能力和擴展性,根據運用或組合運用這三種技術的策略和架構,可以把 RAID 分爲不同的等級,以滿足不同數據應用的需求。 D. A. Patterson 等的論文中定義了 RAID1 ~ RAID5 原始 RAID 等級, 1988 年以來又擴展了 RAID0 和 RAID6 。近年來,存儲廠商不斷推出諸如 RAID7 、 RAID10/01 、 RAID50 、 RAID53 、 RAID100 等 RAID 等級,但這些並無統一的標準。目前業界公認的標準是 RAID0 ~ RAID5 ,除 RAID2 外的四個等級被定爲工業標準,而在實際應用領域中使用最多的 RAID 等級是 RAID0 、 RAID1 、 RAID3 、 RAID5 、 RAID6 和 RAID10。

  從實現角度看, RAID 主要分爲軟 RAID、硬 RAID 以及軟硬混合 RAID 三種。軟 RAID 所有功能均有操作系統和 CPU 來完成,沒有獨立的 RAID 控制 / 處理芯片和 I/O 處理芯片,效率自然最低,比如英特爾的VROC技術。硬 RAID 配備了專門的 RAID 控制 / 處理芯片和 I/O 處理芯片以及陣列緩衝,不佔用 CPU 資源,但成本很高,比如RAID卡:9301-8i。軟硬混合 RAID 具備 RAID 控制 / 處理芯片,但缺乏 I/O 處理芯片,需要 CPU 和驅動程序來完成,性能和成本 在軟 RAID 和硬 RAID 之間。

  RAID 每一個等級代表一種實現方法和技術,等級之間並無高低之分。在實際應用中,應當根據用戶的數據應用特點,綜合考慮可用性、性能和成本來選擇合適的 RAID 等級,以及具體的實現方式。

參考:https://blog.csdn.net/ensp1/article/details/81318135    

           https://baike.baidu.com/item/磁盤陣列/1149823?fromtitle=RAID&fromid=33858&fr=aladdin

 

 

 

 

 

 

 

發佈了122 篇原創文章 · 獲贊 29 · 訪問量 3萬+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