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企巨頭與互聯網巨頭的成功之道

引子:

在很久很久以前,很多IT行業的準程序員對微軟、IBM、Oracle等巨無霸外企心生嚮往。

在很久以前,很多IT行業的準程序員對百度、騰訊、阿里、360等巨無霸互聯網公司心生嚮往。

很多在外企的程序員覺得互聯網公司是青春、高薪的聖地,能學習到業界最前言的技術和潮流的業務,無比崇拜。

很多在BAT的程序員覺得外企是自由、幸福的聖地,能過上體面、高大上的生活,無比崇拜。

那麼,外企與BAT的路線到底應該如何選擇,如何走下去呢?

關於技術與業務:

搞IT是技術重要,還是業務重要呢?

很多同學,尤其是工作3年以內的同學,要麼對這個問題完全茫然,要麼被人洗腦覺得技術就是一切,搞IT就是搞技術,技術就是王道。(互聯網派)

很多同學,尤其是工作3年以內的同學,要麼對這個問題完全茫然,要麼被人洗腦覺得業務就是一切,搞IT就是一份工作,把老闆交代的事情做完就行了。(外企派)

什麼是技術?

如果我們把技術定義爲能 創造 一個東西、能爲生活帶來便捷的技能,那麼,大部分的BATer都是從事技術類工作。

從事“技術類”工作的特點是,業務(現金流來源)本身就是技術創造的產品,也就是說,技術人員不僅要承擔技術上的壓力,而且還要承擔業務上的壓力——比如,做的這個產品流量有多大,產品帶來的直接收益多大。

這種工作是不是很牛逼?這種程序猿是不是很偉大?

是的。這種工作確實很牛逼,同時,也很偉大。

偉大的前提,是要承擔偉大的責任。

如果,一個業務流量起不來或者流量起來了但是無法直接或者間接帶動現金流,那麼,無論這個產品做得多好,無論這個程序猿承擔了多麼大的責任,做了多大的貢獻,那麼,他都是悲劇的,所有負責這個產品的程序猿都是悲劇的!不要懷疑。

如果,一個業務流量起來並且直接或者間接帶動現金流,那麼,無論這個產品做得多好,無論這個程序猿承擔了多麼大的責任,做了多麼大的貢獻,那麼,他都是成功的,所有負責這個產品的程序猿都是成功的!不要懷疑。

什麼是業務?

如果我們把業務定義爲行業裏需要處理的事務,那麼,大部分BAT的業務都不能算是業務,而大部分外企裏的項目都是面向業務的。

我們想一想,我們晚上有手機刷一刷微博,用手機登陸一下微信,這裏會有transaction發生嗎?這種“活動”會涉及到複雜的data modeling嗎?

從事“業務類”工作的特點是,工作最終的目標是把業務支持好(而不是創造),技術只是落實業務的一個載體,不用這門技術還可以使用另外一門技術,技術人員完全不必要承擔業務上成敗的任何壓力,也沒有能力和責任承擔任何業務上的壓力。

也就是說,如果這個公司的業務很有錢,那麼,項目預算會比較豐滿,加班相對不會太多(如果要加班,會有明確計算的加班費用)。如果這個公司的業務不是很有錢,那麼,這一家公司就會請屌絲公司做項目而不會請500強外企公司做項目。

這樣的工作有成就感嗎?這樣的程序員牛逼嗎?

從技術或者代碼的角度來說,這種程序員是打醬油的,沒有創造力。

從企業運作的流程來講,這種程序員是偉大的,因爲隨着工作年限的增加,這種程序員不僅能讓技術把業務支持好,而且,在積累了足夠多的行業經驗之後,他們甚至能直接通過項目(典型的ERP系統)優化企業的管理流程,給企業高層管理提出企業管理的優化建議!

如何在BAT和外企裏面獲得成功?

在BAT生存的成功法則:

1,注重人脈關係培養。互聯網機會是很多的,很多業務會火,同時,很多業務會死。如果沒有足夠的人脈支持,一不小心就被公司拋棄了。(老闆讓你免費加班的時候會跟你你一起背誦企業價值觀,要開除你的時候,肯定不會讓CEO背誦企業價值觀)

2,注重個人能力培養(技術)。目前BAT都在逐漸把員工作爲“燈油”使用,燈越亮,燈油燒得越快。想要混得長久,就要讓自己的角色質變成爲一盞燈,而不是成爲別人的燈油!

在外企生存的成功法則:

1,注重業務思維培養。外企更多的是面向業務而不是面向核心產品(核心研發一般在歐美)。

2,儘量往高大上的產品靠,比如SAP的ERP,IBM的DB2數據庫等等。用這些產品對技術要求不高,也用不了多高深的技術,關鍵在於熟悉套件和業務。

3,把英語練好。

發佈了171 篇原創文章 · 獲贊 9 · 訪問量 22萬+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