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的基本法則

宇宙的基本法則
  開宗明義,“複製因子→複製→成長→自然選擇”法則是支配宇宙的基本法則,爲了方便,我稱其爲“B法則” 。所謂複製,就是在一 定條件下一個複製因子一旦形成,就會一直不停地複製自身,不斷成長,比如基因就是最典型的複製因子。所謂自然選擇,就是哪些複製因子得以繼續存在,哪些復 制因子會消亡,複製因子成長的結果,是特定環境下競爭的結果,是競爭過程和環境條件選擇出來的結果。以下,我將通過從宇宙的產生,直到人類社會的形成和發 展等例子闡述這一原理,幫助讀者深刻理解這一認識世界的有力武器。
  大約140億年前,一個密度極大且溫度極高的原始火球發生爆炸(1948, 伽莫夫,美國,大爆炸理論),各種大小不一的爆炸碎片以極大的速度遠離爆炸中心而去,整個爆炸體系不斷膨脹。在年復一年的膨脹過程中,由於萬有引力的作 用,部分質量較大的碎片構成了吸引中心,導致周圍的碎片和塵埃在遠離爆炸中心同時,不斷向吸引中心靠近、融合。融合趨勢一旦確立,融合過程就得到一次又一 次的複製,每一次都有一定量的物質向吸引中心融合,隨着複製過程的繼續,最後,散佈的碎片和塵埃越來越稀少,最後歷經上億年的複製過程便形成了現在宇宙, 以及宇宙中的一個又一個的星球。在這上億年的複製融合過程中,哪些複製過程持續時間長,哪些複製過程持續時間短,完全由複製因子的複製能力和環境條件決 定。具體哪一個碎片或塵埃向哪個吸引中心融合,並不由該碎片自己決定,完全由其周圍的吸引中心的引力大小構成的力量均衡邊界決定。其中部分周圍碎片和塵埃 很密集的吸引中心,融合速度快,質量越來越大,融合程度越來越強,內部溫度越來越高,最終形成不斷產生熱核反應,並釋放光線和宇宙射線的恆星。更多的周圍 碎片和塵埃的密集程度稍低的吸引中心,融合速度稍慢,最後形成各種各樣的行星。而那些周圍碎片和塵埃的密集程度更低的吸引中心,融合速度更慢,形成的形體 也較小,最後形成衛星。
  在這些形形色色的星球中,有一個恆星系叫太陽系,其中有個星球叫地球。剛剛誕生的地球十分寒冷、荒涼,沒有結構複雜的 物質,當然也不會有生命。在早期太陽系裏,由於前述星球形成的複製過程還在早期,時不時有各種宇宙碎片和塵埃,甚至小型的星體,撞擊地球並和地球融合,這 一方面增大了地球體積,另一方面運動的能量轉化爲熱能貯存在了地球內部。撞擊不斷地發生,地球內部蓄積了大量熱能。地球的平均溫度高達攝氏幾千度,內部的 金屬和礦物變成了融融的熾熱岩漿。岩漿在地球內部劇烈運動着,不時衝出地球表面形成火山爆發。在原始地球上,由於宇宙碎片和塵埃在碰撞融合過程的過程中, 不可避免地存在各種各樣物質密度相對較小的“縫隙”,當宇宙碎片不斷撞擊並融入地球時,積累的能量就會帶動“原始地球”內部一些氣態或液態物質被源源不斷 地釋放出來,因此,我們完全可以斷言原始地球的火山會非常頻繁。火山爆發噴出的大量氣態物質,在地球的引力作用下,圍繞地球運動,慢慢形成了原始大氣。在 以後的歲月裏,由於日積月累,原始大氣中的水蒸氣越來越多,最後隨着星球複製形成過程的進行,撞擊並融入地球的宇宙碎片和塵埃越來越少,撞擊頻率越來越 低,地球表面溫度開始降低。當降低到水的沸點以下時,水蒸氣就化作傾盆大雨降落到了地面上。傾盆大雨不分晝夜地下着,形成了最初的海洋。那時地球表面的溫 度仍然很高,到了大約36億年前,海水的溫度已降爲80℃左右。地球上的原始大氣的主要由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烷、水蒸氣、氨氣構成。原始大氣沒有臭氧 層,太陽光中的紫外線可以毫無顧忌地進入大氣,這爲地球帶來了能量;此外,原始地球上火山活動頻繁,火山噴發可以釋放大量熱量;原始大氣中還會出現閃電, 閃電也可以釋放能量。原始大氣中甲烷、氫氣、氨氣和水蒸氣等簡單的氣體分子在吸收了能量之後,它們會變得異常地活潑,進而產生化學反應,形成各種結構比較 複雜的氨基酸等有機物質(1953,米勒,美國)。
  在原始地球上,自然合成的氨基酸和核苷酸隨雨水彙集到湖泊海洋裏。礦物粘土把這些生物小分 子吸附到自己周圍,在銅、鋅、鈉、鎂等金屬離子催化下,許多氨基酸分子通過脫去水分子而連接在一起,形成更爲複雜的分子,也就是蛋白質分子。同樣,許多核 苷酸分子可以通過脫去水分子而連接在一起,形成更爲複雜的分子,也就是核酸分子。隨着這些有機分子的結構越來越複雜,突然有一天,出現了若干可以在陽光和 在銅、鋅、鈉、鎂等金屬離子催化下可以自我複製的分子結構。這些複製因子形成之後,只要條件允許(周圍存在其複製自身必須的原材料,以及提供足以使複製過 程得以進行的能量),就會不斷複製自己,並不斷長大,形成各色各樣的體形龐大,分子結果非常複雜的物體。隨着複製過程的持續,各種複製過程便很快就會耗盡 周圍環境的原材料,各種複製過程終止,複製過程產生的大量物體被迫解體。然後,在大物體解體過程中脫落出來的部分較小的分子結構,由於仍然具有複製能力, 又構成新的複製因子,隨着大物體解體產生物質提供了足夠的原材料,這些複製因子又不斷地複製自身,重複前述的過程。這樣,地球上就一遍又一遍地重複這樣的 “複製→解體”過程,周而復始。每一次解體脫離出來的複製因子,其結構可能和之前的複製因子相同,也可能不同,其複製能力可能更弱,也可能更強。這樣,那 些複製能力較弱的複製因子在下一輪的複製競爭中,獲得的原材料就會少於複製能力強的複製因子,最終形成的物體的結構也會比較簡單,質量也比較小,最後其解 體時脫落出來的新複製因子的數量也比較少。而那些複製能力較強的複製因子,在下一輪的複製競爭中,獲得的原材料也比較多,形成的物體更大,結構也更復雜, 解體時脫落出來的複雜因子數量更多,結構也更精巧複雜。這樣經過上億年的複製輪迴,這些具有複製能力的分子(複製因子)的結構越來越穩定,精巧,複製出來 的物體結構也越來越複雜,形態也越來越穩定,最終形成地球上各種水生植物。
  隨着前述的“造星”過程的持續,地球的形態也不斷改變,以前有水的 地方,地勢可能會升高,乾涸;以前沒有水的地方地勢可能會降低,變成江湖和海洋。一些以前生長在水裏,且複製因子(基因)的複製能力非常強的植物在適應漫 長(千萬年)的江湖乾涸過程之後,仍能頑強地在陸地上延續其複製解體過程,最終進化成陸生植物。在充滿各種植物的江湖和海洋裏,一些位置不固定漂游的小植 物,由於其具有移動性,因而在營養豐富的水裏,其複製因子具有更多的複製機會,因而得以大發展,最終進化成最原始的動物。最原始的動物出現以後,其控制肌 體擁有活動能力的基因,由於其獲得複製的機會更多,因而得以散佈開來,動物的活動能力越來越強,形成地球早期的海洋和水生動物。在地球的融合造星進程中, 由於環境的變化,有的海洋變成陸地,有的陸地變成海洋,一些活動能力強的海洋動物,在水源漫長(上千萬年)的乾涸過程中,仍然能適應環境,生存下來,慢慢 進化成陸地動物。由於山川變海洋,一些陸地動物慢慢適應了水裏的生活,最後又可能進行成海洋裏較高級的動物。在陸生動物中,大約在距今7000萬年前的中 生代白堊紀末期,或者新生代第三紀古新世的初期,一些食蟲類動物,慢慢進化成靈長類,經過近7000萬年的自然選擇,最終進化出人類。
  前面講 述的故事,雖然只是猜想,但應該大體正確反應了宇宙和地球生命的形成和發展過程。這個過程中,不管是生命還是非生命,其形成和變化始終都受到B法則的支 配。世間萬物,紛紛複雜,但都受制於B法則這一基本法則。爲了幫助讀者更深入準確的瞭解這一點,筆者將就各種具體的事物作爲例子,進一步分析。
   《易經》裏說,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萬物。《道德經》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筆者認爲,這兩部中國歷史上的奇 書,說的就是B法則這一支配宇宙萬物的基本法則。動物的身體是萬物中最複雜的結構之一,現在生物科學已經證明,正是動物體內的DNA通過不斷的複製自身, 並通過其模板複製出RNA並控制蛋白質的合成,最終形成動物體的各個器官和動物體。DNA本身作爲一個複製單位,其本身又由很多更小的複製因子構成(也就 是說很多相對小的複製因子可以結合成一個較大的複製單位,這些複製因子通過這個大的複製單位的複製,達到複製自身的目的),正是因爲不同的複製因子可以組 合成不同的複製單位,複製成長形成不同的功能單位(器官),不同複製單位的複製能力(獲取複製過程需要的原料和能量的能力)最終達到某種平衡,從而形成了 具有特定形態特徵和相應功能特徵的動物體。這裏需要特別說明的是,這種複製單位間的複製能力平衡除了和複製單位及其中的複製因子本身的結構有關外(不同結 構的複製單位或複製因子,其吸引並結合新原料的難易程度可能不同),還受到環境的影響。因此相同的環境下,不同類型的複製因子搭配,形成的平衡也會不同, 即複製因子A和複製因子B搭配,最終結構複製因子A形成形體大小可能有3克,但如何複製因子A和複製因子C搭配,A形成的形體大小可能有5克。同樣,相同 的複製因子搭配在不同的環境下,形成的平衡結果也會不同。即同樣是複製因子A 和複製因子B構成的組合,在甲環境中,複製因子A形成的形體大小可能是3克,但如果在乙環境中,複製因子A形成的形體大小可能有8克。比如說人體,如果環 境改變,如果形成手的複製因子或複製單位較環境改變前,獲得更有利的平衡結果,那麼人體的手就會變得畸形(和環境變化前,或常規情況比較;所謂的畸形都是 相對的,沒有比較就沒有畸形);同樣,即使環境沒有改變,因爲複製因子的結構本身發生了變化,也可能會破壞原有的平衡,形成畸形的人手。即導致畸形生物結 構的原因,有兩種可能,一種是環境,另一種是複製因子(基因)結構的突然變化(變異)。所謂的癌症,其本質就是某些複製因子的複製能力太強(可能是環境造 成的,也可能是複製因子的結構改變—即基因變異造成的),達成的平衡太有利自身或根本就達不成平衡,導致其他複製因子得到的複製機會太少,最終導致整體功 能失調,部分器官出現功能衰決,造成機體死亡。如果失衡不是太嚴重,就是所謂的良性腫瘤,如果失衡太厲害或達不成平衡,就是惡性腫瘤。因此,人類尋求治療 癌症的方向只有兩個,要麼從環境入手,要麼從複製因子(基因)的結構入手。
  大衛•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決定了個體在勞 動效率不變情況下,可以通過分工協作提高產出。在漫長的進化進程中,靈長類的一支,由於領悟了分工協作的好處,不斷地通過個體間的分工協作,獲得更多食 物,並因此獲得更多的複製機會,最終進化成現代人類。人類的出現是分工協作的結果,人類又不斷地促進分工協作的發展,隨着人類(社會)的進化和發展,分工 規模和深度不斷深化,最終形成現在紛繁複雜的人類社會。因此,分工協作是人類社會的本質,任何對社會問題的分析都不能偏離這個本質,否則不管分析過程和形 式如何精巧漂亮,得出的結論都只能是謬誤。那麼人類社會出現以後,是否仍然受前述基本法則(複製因子→複製→成長→自然選擇)的支配呢?答案是肯定的,要 認識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先要認識清楚構成人類社會的個體—人的基本屬性,即基本人性。爲了幫助讀者認識基本人性,筆者先要介紹兩個基本理論,即理查 德•道金斯〔英國〕的“自私的基因”理論和梅納德•史密斯的“進化上的穩定策略(ESS)”理論。自私的基因理 論的主要觀點是,複製因子(基因)本質上是自私的,它只是在有可能的條件下儘可能複製自身。生物體既是基因(複製因子)不斷複製成長的結果,又作爲基因的 生存機器,其主要功能就是促進基因的複製,如果一種生存機器不利於基因的複製,那麼這種生存機器遲早要被自然選擇淘汰,所以作爲基因生存機器的生物體,其 本性就是一切都爲基因的複製服務。這裏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基因自私不代表生物個體就一定只是自私的,只要這種某種行爲有利於基因的複製,這種行爲有可能是 利他的,比如父母對孩子的幫助,兄弟姐妹之間和近親屬之間的互助行爲,都有利於自身基因的複製,因爲近親屬體內含有部分和自己一樣的基因(請參閱漢密爾頓 的親緣選擇理論),但毫無疑問,在大多數情況下,作爲基因生存機器的生物體(當然包括人類)都是自私的。進化上的穩定策略這個概念主要觀點是,如果一種行 爲(策略)在進化上是穩定的,那麼經過長時間的自然選擇,這種行爲就會成爲生物個體的本性。比如自私和無私這兩個屬性,我們先假設人類曾經全部是無私的, 如果某一天由於複製因子(基因)的變異,導致部分個體出現了自私的觀念,那麼這個自私的個體在無私的集體裏將獲得巨大的生存優勢,那麼控制個體自私觀念的 基因就得以傳播發展,經過上十萬年的進化,這個控制自私觀念的基因就會傳遍全人類。那麼在個體都是自私的人類羣體中,如果由於基因變異出現了一個有利他觀 唸的人,那麼這個人在周圍都是自私的人類社會中,將具有極大的生存劣勢,最終經過幾代人的進化,這個控制利他觀念的基因將消失。因此“自私”是一個進化上 的穩定策略,而“利他”不是。因此,除了親緣選擇這種局部範圍,在人類社會這個大的範圍,可以說自私是人類有關社會方面的基本屬性即社會本性。但是很多情 況下,人類都廣泛存在救助陌生同類個體的利他行爲出現,這又如何解釋呢?羅伯特•艾克斯羅德在其《合作的進化》一書中,用實驗(參閱 重複的囚徒困境實驗)證明了,在可以識別博弈對象的N次重複博弈條件下,“對於曾經背叛過自己的博弈對象,就選擇背叛,對於沒有背叛過自己或第一次遇到的 博弈對象,則選擇合作”這一最簡單的策略是最優策略。我們知道,人類和其他動物不同,可以識別每一個個體。人類社會毫無疑問是可以識別對手的多次重複博 弈,所以,在自己沒有太大危險的前提下,對於自己朋友和恩人(對方沒有背叛過自己)及陌生人(第一次遇到的博弈對象)採取合作態度顯然是進化上的最優策 略,採用這種策略的人的期望生命期更長,生命更爲成功,其基因也會逐漸傳遍全人類。因此,在自己沒有太大危險的前提下,對於自己朋友和恩人(對方沒有背叛 過自己)及陌生人(第一次遇到的博弈對象)採取合作態度,也是人的基本社會本性之一。綜上所述,人類的基本社會本性可以概括爲“趨利避害”。趨利避害的內 在本質是自私,但同時又包含出於自私目的的無私。至於對於具體的個人來說,什麼是害、什麼是利的標準(即看待利害的標準)既有人類的普遍性又有文化與地域 的相對性,至於人類的普遍性就是全人類都具有的共性,比如性、食物等一切直接或間接有利於自身所含基因傳播的都是利,反之都是害;至於文化與地域的相對性 就是人們在看待具體的利害尺度的時候,具有明顯的文化和地域特徵。其中直接有利於或不利於基因傳播的事物普遍表現爲利害的共性,而間接有利於或不利於基因 傳播的事物則普遍表現出利害的相對性。
  弄清楚了人的基本社會屬性之後,就可以進一步討論人類社會的一切現象和行爲是否受我們前面講述的基本自 然法則(B法則)支配 。我們前面講到,是分工協作造就了人類,分工協作是人類社會的本質。人類成員之所以參與分工協作,就是分工協作相較於個體單幹可以明 顯提高人們的產出(不管是逐利還是避害,分工協作都可以明顯提高效率),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從而更有利於人類基因的傳播,即人類成員參與分工協作的根本 動機和出發點就是趨利避害 。因此,一件事物如果有利於某些個體,這些個體就傾向於一直複製這件事物,直至“繼續複製這件事物”變得有害爲止,這一點是由人 作爲基因的生存機器所固有的屬性決定的,不以文化和思想的忽悠爲轉移。也正是因爲這一點,前述的B法則對人類社會仍然適用。人類個體總是不斷重複(複製) 一件有利的事物,直至“繼續複製這件事物”會帶來危害爲止,這正是B法則在人類社會的具體表現形式。那麼複製行爲的邊界(即複製行爲要重複到什麼時候)由 什麼因素決定呢? 爲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回憶一下前面講述的非人類社會的情形。當多個複製因子一起競爭的時候,起初由於原材料非常充足,各自的複製行爲 互不影響,隨着複製行爲的進行,原材料逐漸減少,多個複雜因子之間就會展開競爭,誰的複製能力更強,誰就獲得更多的成長機會。這裏需要說明的是,這裏所說 的“複製能力”有兩個層面的含義,一個和複製因子的本身的結構有關,一個和環境有關,因此這裏我們引入一個新的概念:複製因子(或複製單位)的實力。一個 複製因子(或複製單位)的實力是指在特定的環境下,這個複製因子(或複製單位)在競爭中獲得複製(即成長)的機會大小。特定環境下,實力強的複製因子(或 複製單位)在該環境下的競爭中成長的機會就多。在動物界,一個動物個體作爲一個複製單位,其實力取決於其適應環境的能力以及與其他競爭對手搏鬥(爭奪食 物)的能力。因此,在非人類社會的環境中,自然選擇的複製邊界由各複製因子的實力對比決定,即邊界是這樣的一條分界線,這條線的任何利益相關方留在邊界內 側(靠近自己核心利益的這一側)則有利,越過邊界線,則有害。人類社會出現以後,由於人類可以藉助分工合作提高實力,因此人類個體的實力不僅受制於單個個 體的實力,也受制於協作機制和協作規模的實力。同時,由於人類個體的分工協作本身又是動態多變的,所以人類社會內部的競爭和選擇也變得空前的複雜,不過不 難理解,由於人類趨利避害的本性,B法則這個基本法則仍然適用,而且複製的邊界仍然由參與競爭各方的實力對比決定,因此在B法則支配下的宇宙萬物,其結構 由“實力決定邊界”這一法則決定,爲了理解和統一我們稱之爲C法則。
  理解了B法則和C法則這兩個支配宇宙萬物(從自然到人類社會)的基本法 則,我們就擁有了無比的智慧,不僅可以洞悉世間萬物的祕密,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預測萬物的變化。在特定的自然環境中,如果我們分析清楚了某個階段環境中各 參與方的實力對比,即可預測這個環境體系在該階段內的變化趨勢。在人類社會中,如果我們分析清楚了特定歷史時期各個競爭集團的實力對比,即可預測這個時期 內社會的演變趨勢。比如中國歷史上的王朝更替,一個新王朝在社會動亂的廢墟中誕生,由於擔心重蹈前朝的覆轍,往往制定一些對王朝的代理人員(政府官員)比 較嚴苛的管制制度,並配以從啓蒙教育就開始的思想控制,力圖保證這些官員清廉、公正,忠君愛民。可是由於其制度結構本身(暴力集團支配生產集團,並非生產 集團支配暴力集團)的問題,官員腐敗的收益很大,風險很小(即公開法規規定的邊界範圍小於官員實力決定的邊界範圍),官員在趨利避害的社會本性驅使下,必 然會越出公開法則規定的邊界,從而形成中國社會千百年來迄今爲止屢禁不止的潛規則(見吳思《潛規則》,《血酬定律》)。再比如在歷代中國,由於體制內集團 的實力遠超過其他集團,其必然會利用各種可能的手段影響集團間利益的分配,官鹽就是一個歷朝體制內集團都普遍喜歡採用,且易於採用的手段,最終導致歷朝官 鹽價格奇高, “雖有孝子賢孫,少求薄滷以奉其親,不能得也”這句話是最好的寫照。可以這麼說,當代中國的房地產,其實質就是歷朝的官鹽。如果你明白C法則:“實力對比 決定利益邊界”,那麼就能理解當代中國的房地產這10多年來的發展是事物發展的必然。
  最後,我們來談B法則、C法則和熱力學第二定律的關係, 任何談到進化的話題,都不可能迴避熱力學第二定律。熱力學第二定律指出,封閉系統的任何自發過程一定是熵增加的過程,簡單的說就是“世界總是自發地從有序 向無序演變,而且演變過程不可逆” 。表面上看,B法則和熱力學第二定律矛盾,因爲B法則決定的變化總是從無序到有序,比如宇宙星球的形成,龍捲風的形成, 所有的生命現象,股票市場的單邊上漲或下跌行情等等顯然都是從無序到有序。實際上,二者具有內在的統一性,不存在任何矛盾之處,前述B法則起作用的前提條 件是存在複製因子的複製條件:複製必須的原材料和能量,注意這裏的“原材料”和“能量”都是指廣義的原材料和廣義的能量,比如股票行情的原材料是資金,能 量是來自基本面的信息,只要二者中任何一個停止供應,行情必然嘎然而止,就好比任何生命一旦停止了物質供應,必定消逝一樣,也就是說B法則起作用的系統都 不是孤立系統,一定會和外界發生“物質”和“能量”的交換。所以B法則和熱力學第二定律不僅不矛盾,而且恰恰印證了熱力學第二定律。在此,我們將熱力學定 律稱爲A法則,正是A、 B、C三個法則決定和主宰了宇宙的一切變化和結構,宇宙的基本法則就是A法則+B法則+C法則。 爲了幫助讀者更好理解這一點,我們以生命體的衰老死亡問題 爲例,再進行分析探討。我們知道,世界上任何有生命的東西都會變老,直至生命的終結。爲什麼生命一定會變老?這是一個迄今爲止人類無法做出回答的問題,目 前的權威說法認爲這是由基因決定的,但從普通進化論(其實本文的觀點也是進化論,不過是更高級別和更深層次的進化論)的觀點看,如果一種生命體不衰老死 亡,而生育卻不斷,其基因的複製不是更成功嗎。因此,基因決定論並不能令人信服。通過B法則,我們不難理解,一個生命體內含有很多不同類型的複製因子,由 於環境物質供應和能量供應的限制,任何生命體內的各種複製因子最終會達到一個平衡的極限狀態,在這個極限狀態下,各種複製因子複製成長過程因能量和原材料 的供給不能再增長而停滯(其實質爲,同一類複製因子中,一部分由於所處的位置不同(比如處於物質和能量輸送通道的末端等),缺乏複製需要的原材料和能量供 應而逐漸失去複製能力(複製因子死亡),生長和死亡達成平衡)。這樣生命體內的各種複製因子從之前的總體上一致對外(各種複製因子的數量不斷增長,外在表 現爲生命體的不斷成長),變成總體上的內部鬥爭,複製因子的死亡率逐漸高過再生率,各種複製因子的數量不斷減少,導致生命體的衰老和死亡。生命體的誕生、 成長、衰老和死亡的歷程正是A、B、C法則的共同作用的結果。因此,抗衰老研究只可能在兩個方向上才能突破,一是改變複製因子的結構,降低複製因子的環境 耐受力,降低死亡率;二是採取措施改善生命體內的能量和物質輸送效率,降低複製因子的死亡率。事實上,從生活經驗我們知道人的壽命和身高不僅受遺傳(複製 因子的結構)的影響,也受物質條件和營養水平的影響(複製原材料的豐富程度),同時還受運動情況(能量和物質的輸送效率)的影響,遺傳越好,營養水平越 好、運動狀況越合理,則身高越高。日本人在最近100年的平均身高變化情況和中國人在1980年以來的平均身高變化(據統計,1980年以來,每隔5年中 學生的平均身高都在不斷變高)都非常有力地證明了這一觀點。此外,物質生活條件優越人羣,其衰老速度也明顯慢於物質條件差的人羣,在中國,一個40歲的城 市婦女和一個40歲的農村婦女,其容顏和身體的衰老程度顯然有很大的差別。因此,A法則和B法則決定了,宇宙間任何現象都存在一個“開始→結束”的過程, 沒有一種現象是永恆的,任何過程都有開始和終結,否則就會違背A法則(熱力學第二定律)。不難想象,如果只有A法則,總有一天,宇宙的變化就會終止,從而 進入一個完全混沌均衡沒有變化,時間也隨之停止的狀態。正是因爲B法則的作用,使萬物變化,使宇宙的變化永不停歇。A法則和B法則決定了宇宙萬物變化都是 有周期的,沒有一種事物(包括宇宙本身)可以永恆而不會終結。C法則決定由A、B法則支配的宇宙萬物表現出來的綜合結構形態,形態是否穩定以及發展和變化 的方向。

-------------------------------------------------

總結如下:
  世界由:
  A法則,即熱力學第二定律。
  B法則,即複製因子-->複製成長-->自然選擇。
  C法則,實力對比決定利益邊界。
  支配,不管是物質的世界萬物,還是精神世界的萬物。

-----------------------------------------------------------------------------

總結下樓主的思想。
  B法則:
  “複製因子→複製→成長→自然選擇”法則是支配宇宙的基本法則,這是宇宙的“B法則”。由B法則引申而來的個體屬性是“分工協作”。
  ●基因的先天屬性是自私。(不自私的基因首先被淘汰)基因分子的存在目的就是複製自身,越多越好。因此基因分子作爲個體總想要奪取或分配更多的資源和能量。人類和動物的基因DNA就是由無數個這樣的複製因子嵌套組合構成。
   ●人體可以看作是不同種類的細胞、組織分工合作的利益共同體,也是不同的基因分工合作的利益共同體。這些細胞和基因的共同利益就是讓這個人體(對他們來 講只是寄居體)儘可能搶佔更多的資源能量,以滿足個體複製的自私目的。人體內這些細胞組織、複製因子個體間充滿了利益鬥爭,這類鬥爭也是造成人體衰老死亡 的本質原因。這點類似於人類社會中的經濟政治,其核心總圍繞着2點,利益分配和 分工協作。實際上,也許我們還可以更深一點,當今世界上的國家政治鬥爭,本質也是不同種類的基因(種族)之間的鬥爭。
  ●人的成長、行爲、思想的內部決定因素是基因。說謊是人的天性,也是基因的天性。
  ○比基因更底層的決定力量是什麼?佛洛依德講,有機物有向無機物發展的一種趨勢力量。一切已知生命體都是有機物。
  
  C法則:
  實力決定利益分配,個體利益高於全體利益(全體利益高於個體利益的個體被淘汰),這是基因(複製因子)行爲的先天屬性。
  也是人體衰老,國家衰亡的本質原因。 隨着人體的成長,國家的發展,總會有一部分個體,或是小羣體發展得比其他個體更強大,更突出,實力更強,可以奪取大量的資源。超過利益邊界,導致了分工協作的報酬遞減,損害整個利益共同體。最終導致了人的死亡,國家的覆滅。

--------------------------------------------------------------------------------------------------------------------------

關於B法則和蝴蝶效應
  在一個系統中,當某個複雜因子形成之後,只要複製條件持續滿足,複製過程就會不斷進行,直至複製條件消失。不難理解,特 定複製因子的只適用特定的複製條件,世上不存在能適應任何條件的複製因子,否則整個宇宙就會被這種複製因子完全佔領。當南美亞馬遜從裏的一隻蝴蝶扇動翅 膀,就在蝴蝶周圍的空氣中形成一團具有特定運動狀態的氣體,構成這些氣體的微觀粒子,就會通過粒子間的不斷碰撞,將這種運動狀態傳播出去。蝴蝶扇動翅膀, 相當於創造了一個複製因子,只要周圍的條件滿足這個複製因子的複製條件(比如滿足共振條件),這個運動狀態(複製因子)就會不斷傳播出去(複製),如果每 一個傳播環節恰好都滿足複製條件,這隻蝴蝶翅膀的運動,就可能被傳播到地球的各個角落,並且通過不斷複製成長,威力越來越大,當運動到達日本的時候,可能 已經形成12級大風,橫掃日本列島,這就是著名的蝴蝶效應。
  通過B法則,我們知道,複製因子能夠在如此廣闊的空間持續的複製,必須要求空間中 處處滿足複製條件,也就是說整個蝴蝶效應作用空間的結構必須單一。如果空間的結構非常複雜多變,就不可能處處滿足單一複製條件。因此,蝴蝶效應起作用條件 就是:傳播空間(或複製空間)結構必須相對單一。此外,大空間蝴蝶效應發生的概率非常小,或是大部分蝴蝶效應起作用的空間都很小。
  通過B法 則,我們不難理解,廣義的蝴蝶效應,作爲一種共振傳播,不僅可以發生在物質世界,也可以發生在精神世界。從大氣、生態系統、金融市場、政治、心理現象、概 唸的傳播等諸多領域都存在蝴蝶效應。諸位想想,在金融市場中,很多時候,大行情莫名其妙就來臨,當大家還沉浸在財富的喜悅之中時,持續的暴跌可能又接踵而 至,這就是發生在金融市場的蝴蝶效應。根據B法則,不難理解,當一筆突然而至的買單,將某個品種的價格推高了幾個基點(一個新的複製因子出現了),如果當 天關注該品種的多數交易者也恰好看好這個品種,只是對買入的時機,還有些猶豫,在這個突然的買單進場之後,部分交易者的看多熱情被激發(當前時空恰好滿足 複製條件),繼續推高價格,然後不斷刺激更多的交易者進入,如此往復,日復一日(複製因子不斷複製成長),推動這個品種的價格走出一波持續的大行情。當大 家還陶醉在價格暴漲的財富之時,可能某個交易者,由於某個特殊原因(比如,急需用錢等),突然拋出了一筆交大的賣單(複製因子形成)。如果當天的交易者恰 好都擔憂價格反轉,希望鎖定利潤,就可能觸發持續的賣盤,如果複製條件持續滿足,行情就會發展成持續的暴跌。金融市場如此,官場如此,各種各樣的流行現象 都如此。
  不管是大氣中的風暴、金融市場的行情、政治運動、生態系統以及各種流行元素等等領域,蝴蝶效應起作用的條件都是複製空間的結構相對單 一。對於大氣,結構單一指的是,大空間內的氣流方向簡單。對於金融市場,結構單一指的可以是在某些基本面消息的刺激下,交易者對某個品種出現普遍一致的心 理預期,也可以是市場長時間的盤整導致的交易者普遍心理煩躁。對於政治運動的結構單一,本質上就是普遍利益趨向的單一化,比如全民熱衷於買房、全民熱衷於 當官等,導致多數民衆利益預期高度同一化的現象。對於諸如服飾風格、運動、音樂等流行元素,其原理和金融市場並無二致,如果一個元素,恰好合拍某種單一的 心理趨向,那麼這種流行元素,就會迅速流行開來。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不難明白,結構越複雜的系統,越難以發生蝴蝶效應,系統越穩定。生態系 統如此,社會系統更是如此。在這些複雜的系統中,複製因子得以複製的條件,往往只侷限在很小的區域,絕大數外部擾動(複製因子),很快就會因爲失去複製條 件而逐漸平息。就好比,發達國家的金融市場,由於信息透明度高,監管嚴格,投資者普通素質高,對市場的預期普遍多樣化,突然的暴漲暴跌都很難發生,任何突 然的市場擾動,持續的時間和空間都比較小,市場比較平穩。而新興市場的情況則相反,投資者預期容易出現同一化,在大機構的做局擾動下,容易出現暴漲暴跌。
   同樣在社會政治領域,我們不難理解,民主社會相對於專制社會,民衆的個體利益得到普遍的保護和尊重,個體的利益訴求得到充分的表達,社會的利益趨向也就 越多樣化,社會的結構就越複雜,也就越不容易出現蝴蝶效應,社會更爲穩定。當前的中國社會,從政府官員到底層百姓,莫不視財如命,利益趨向高度同一化,極 易產生蝴蝶效應,從而導致社會結構和社會秩序的突然崩潰,這一點值得當政者重視。
  學以致用,對於我等P民,亦可以在複雜的公共關係處理、官場 政治運作、商業競爭等諸多領域,充分利用蝴蝶效應的特點,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鑑於篇幅(否則就成了老大媽的裹腳,又長又臭,又要埃網友的批鬥了),筆者 就不再展開論述,朋友們可以利用B法則的精髓,自行參悟。

-----------------------------------------------------------------------------------------------------------

俗話說,知人知面不知心,準確預測人心,自古以來都是件非常困難的事。一些,筆者將根據B法則和C法則的原理,探討預測人心所想的方法,拋磚引玉,供大家參考討論。
   預測或理解人心,之所以困難,筆者認爲根本原因還是是因爲人們還未找到預測人心的正確方法。由於B法則和進化的原因,人類的本性就是對和自己相關的事才 關心,而對自己無關的人和事,則提不起興趣。諸位想想,在漫長的進化史上,如果某種基因控制其寄存的個體對很多和其無關的事物有太多關注,則勢必浪費很多 時間,導致用於維持自身生存和子代延續的努力減少,必將降低自身的進化優勢,經過長期的自然選擇,擁有這種基因的個體在人羣中的比例必然會趨於降低,直至 消亡。所以現代人類個體,一個典型的基本屬性就是隻關心和自己有關的人和事,關係越大,關注越多。其次,由於人類的理性完全受人體的本能和情感驅動,人類 認識和思考問題也總是從自身出發,認識和看待問題。因此,人類常常以自身對事物的判斷的來推斷他人對該事物的判斷,以自身的經驗來理解他人的經驗,以自身 的思想境界去揣摩他人的思想境界。而事實上,由於每個人在社會中的分工不同,地位不同,自然其利益趨向也不同,如果總是以自身的判斷來推斷別人的判斷,結 果往往導致誤判。這就是人心難測的根本原因。
  根據B法則,人性都是趨利避害的。對人們有利的事物,人們就會不斷追逐,對人們有害的事,人們就會盡力規避。這是人性的共同點,也是我們預測人心的邏輯起點。所以,我們必須先要對什麼是害,什麼是利,即人們的利害標準問題做出分析。
   人性是驅動人類思想和行動的本能與習性,它包含人的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兩個方面。人的自然屬性是人類與生俱來的,經過漫長進化,固化在人體內的生物本 能。人的自然屬性,全人類都基本一樣,不管是黑種人、白種人還是黃種人,不管是中國人、美國人、歐洲人還是日本人。人的社會屬性是人類在後天環境與他人的 合作、鬥爭的人類社會分工協作過程中而形成的,關於如何實現和滿足個人自然屬性需要的策略、措施和方法的理性判斷。這種判斷是建立在人的自然屬性的基礎 上、伴隨着人類社會的分工協作(社會性)而產生的。人的自然屬性是相對穩定的,其變化、發展十分緩慢,它主要受生物學規律的支配,由遺傳物質(基因)決 定。人的社會屬性則隨着人類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而變化、隨着人類認識水平的逐步提高而不斷進步。
  在人類社會發展的初始階段,原始的生產力決定了 人類思維意識水平的低下,人類身上還留存着動物界的濃厚生存本能,這一歷史階段的人性主要是人的自然屬性,個人間的利害標準沒有多少差異,一切有利於自身 基因傳播與延續的事物就是“利”,特別是自身的存在與發展,是每個人所追求的最大的“利”;一切不利於自身基因傳播與延續的事物就是“害”,特別是自身的 傷害和死亡是每個人所竭力避免的最大的 “害”。這一時期人性的特徵是較單純、直露,個人行爲基本上可以反映出他的思想,一切行爲都是理所當然、無需遮掩(一句話,和動物差不多)。人的自然屬性 主要受生物學規律的支配,由遺傳物質(基因)決定,它是相對穩定的,其變化、發展十分緩慢,現代人和古代人幾乎沒有差別。
  
  隨着生 產力的發展、社會分工協作的深化、私有制的產生,人類的活動範圍越來越廣、社會關係日趨複雜,人類理性對人類行爲的影響日漸增強。人性中的社會屬性的比重 也逐漸增大。由於每個人的天賦、環境和教育因素的差異,導致了世界觀、價值觀的不同,這意味着在同樣的自然屬性利害基準下,每個人所理解的利與害的內涵已 各不相同。
    隨着社會文化的進步,人類認識世界、瞭解自身的能力不斷提高,理性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在物質利害標準的基礎上逐步形成了精神上 的利害標準(精神上的愉悅與痛苦),並使之與物質利害標準一道成爲人類思想與行爲的出發點。精神上利害標準的普遍性產生是人類步入文明社會最本質的標誌。 文明社會的人性主要特徵是日漸隱晦、複雜,難以行動結果來斷定其真實的思想動機。這種發展趨勢是人類社會在生產力不斷進步、社會分工逐漸細化、社會關係日 趨複雜情形下的歷史產物,是人類認識能力與思維水平不斷提高的必然結果。
  儘管隨着人類社會的發展進化和人類理性的不斷進步,人類個體的精神厲 害標準有日趨獨立和超越物質利害標準的傾向,但精神上利害的原動力始終來源於物質上的利害,精神上的標準始終只是對如何實現物質上的趨利避害這個問題的理 性判斷而已,因而精神上的利害標準也始終受制於物質上的利害標準。在物質層次的利害不受影響或者影響小到可以忽略不計的情況下,起決定作用的是精神上的厲 害標準;在物質層次的厲害標準受影響的情況下,物質上的厲害標準起決定作用。那些精神標準反過來支配物質標準的個體,其理性反過來支配其生物屬性,這樣的 個體在人羣中是非常稀少的,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不管是原始社會還是文明社會,也不論種族、地域和文化,人性的生物屬性幾乎相同,也很好把握。 因此,分析文明社會的人性特別要關注其社會屬性,這是由於作爲人類思想和行爲出發點的“利”與“害”已經從單純的物質標準上升到了精神標準,它反過來在一 定程度上制約、影響着物質標準。精神利害標準受文化、文明、意識形態,信仰等因素影響,和生物屬性的統一性相比,具有鮮明的個別性。人的慾望受環境和教育 的影響越來越大,而社會環境及教育程度的差別最終導致了價值觀的差異,價值觀的差異決定了人們追求的目標各異,決定了人們評價事物標準的差別,決定了人們 處世態度、行爲方式的不同。
  ?
  要正確預測人心就必須掌握兩個關鍵要點:一是被預測對象判斷事物的準則(價值觀);二是被預測對象 所處的具體利害關係。在某個人所處具體利害關係的制約下,以該人的價值觀來推斷出這個人對某一特定問題的真實態度,推測結果自然可以做到十拿九穩。人所處 的利害關係主要受制於其所處的社會分工環節,也就是其所處的行業、所擔任的職位、所受到的制約、所面臨的問題等能夠影響其利弊得失的因素。
  ?
  知人知到什麼程度,關鍵是如何能正確地把握住他人各自不同的具體利害標準,以及對被預測對象所處具體利害關係的資料掌握程度。
   知人知到什麼程度,還取決於預測主體本身的智商和情商天賦、思想境界與經驗,一般而言,天賦與境界越高、經驗(指理性知識、社會閱歷等)越豐富的人,所 能包容、理解的事物也越多,所能預測的對象也越廣、所預測的結果也越正確。文化背景越接近的人,能相互理解、溝通的程度也越高,所預測的結果也越準確。
  ?

---------------------------------------------------------------------------------------------------------------

前面我們分析瞭如何預測人心問題,懂得如何預測人心之後,就有了處理人際關係的基礎。我們爲什麼要處理人際關係,同樣的道理,基於趨利避害的原則,我們之 所以要處理人際關係,其根本原因還是在於趨利避害。我們知道,人類社會的本質是分工協作,人類的個體間通過分工協作創造更多財富,然後又通過競爭來分配財 富。如果我們不是獨居深山,我們就離不開分工協作,就必須要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建立和維持各種有利於自身的分工協作,避免捲入各種不利於自身的分工協 作,阻止他人建立不利於我們自己的分工協作。這些問題歸根到底,就是要促進一切有利於自己的人際關係,促使沒有利益衝突的人更願意幫助自己,遏制有利益衝 突的人,使之不能加害自己。因此,B法則決定了人際關係的本質就是利益交換,處理人際關係就是進行利益的交換,平衡利益的交換。
  預測人心,我 們主要用到B法則,而處理和平衡人際關係,則主要依賴C法則。基於B法則,任何人看待事物,總是從自身的利害出發,有利不嫌多,有害不嫌少。基於C法則, 實力對比決定利益邊界。因此,我們在公司、在政府部門、在任何需要處理維護和構建人際關係的時候,都必須要考慮到C法則。我們在辦公室中、官場中、家庭中 對任何事物提出處理意見、或打算採取處理措施之前,都必須要考慮到這件事物會牽涉到什麼人的利益(不管這個人和這件事有沒有直接關係),並認真評估這些利 益攸關方的實力對比,給每個利益攸關方預留出和他們實力相配的利益,即使某個利益攸關方暫時和這件事無關,也要預留一份,否則你的意見和措施都將面臨深不 可測的潛在風險。比如在官場中,你打算獲取某個職位,你應該考慮到能阻礙你實現目標的所有人以及他們的實力,並根據他們在阻止你這件事上的代價和收益情況 的評估,預留出給他們的利益回報,千萬不要因爲某些有實力的人(注意,有實力並不一定是官,有時候沒官的實力強着呢),目前對這個職位和你這個人不感興 趣,就忽略他的存在,指望僥倖過關(如果能僥倖,對你來說真的運氣)。基於BC法則,只要人們實力所致,必然會要求相當的利益,在利益面前,僥倖總是非常 罕見的。很多人在官場、在公司總是蹣跚不前,進步艱難,其根本原因就是忽略了那些能影響其進步的潛在實力人物的利益,以至於其每次努力總是功虧一簣。所 以,充分理解並實踐BC法則,即可打開人際關係的大門,打開自己進步的成功之門。

--------------------------------------------------------------------------------------------------------------------------

回覆:先請而後教8
  A法則和B法則都只是事物發展所表現的出來的趨勢和規律,而不是事物的原因。就說A法則,即熱力學第二定律,兩個單獨充滿 氮氣和氧氣的封閉盒子,如果突然用一個通道聯通,最終兩種氣體會自發地混合在一起,這是A法則在起作用;同樣,任何生命體最終必然要死亡,也也是A法則再 起作用,二者的原因顯然是不同的,但他們同時受A法則的支配。B法則也一樣,B法則並不是事物產生和變化的原因,而是事物變化表現出來的趨勢和規律。就像 你提到的由於引力的作用,星雲最終會聚合成恆星,最後成黑洞,這其實就是一個明顯的複製過程,星雲的核心在不斷複製,並在複製中使自身不斷成長。
   其實在非生物界,自然選擇和複製行爲無處不在。在物理裏,自然選擇表現爲穩定者生存。比如一根鐵棒放入到盛有鹽酸的燒杯中,由於鐵棒表面的鐵原子通過失 去電子,並和鹽酸中的氯離子結合生成的結合體比氯化氫分子的穩定性要好,最終只要時間足夠,這個過程就會一直得到複製,直到複製條件消失爲止。我們還可以 設想,如果在上述過程中,在鐵還沒有完全反應完之前,往其中加入鉀,儘管鉀與氯的結合體的穩定性比鐵更強,但在燒杯中的氯還充足的情況下,雖然,鉀比鐵更 有複製優勢,鐵與氯的結合行爲仍然會進行,直到氯離子被耗盡之後,二者(鉀與鐵)就會展開對氯的爭奪,只要鉀足夠多,最終鐵是鬥不過鉀的,都要被置換出 來。所以,所謂的自然選擇,其實就是不同的複製行爲間的競爭,生存下來的行爲就被自然所選擇。有競爭,就一定會有成功與失敗,失敗意味着複製行爲的終止, 就會退回到無序的狀態,這就是A法則的作用。因此,AB法則是內在統一的,B法則必然會內生A法則。
  同理,在精神或社會領域,複製行爲也無處 不在(注意,複製不是事物變化的原因,而是表現出來的規律,就像萬物從有序變到無序一樣,原因各不相同),一種概念一旦產生,就會自發的傳播,只要其所處 的環境滿足其複製的條件。比如當年的馬克思主義,由於其滿足工人階層的需要,工人們喜歡它,願意推廣它,所以,馬克思主義就得到不斷複製。社會上流行的各 種形形色色的流行色也好,時尚格調也好,莫不如此。就像近十年來,中國社會的炒房行爲,由於炒房不斷賺錢,導致人們紛紛選擇買房,甚至窮盡三代之力來購房 置業,於是買房這種行爲就得到不斷複製。
  AB法則是兩個方向相反的趨勢,卻又是內在同一的趨勢。同時表現在事物的發展趨勢中,就像我們的人體,每時每刻都有新的細胞產生,每時每刻都有細胞死亡。

------------------------------------------------------------------------------------------------------------

補充一點對B法則的說明,我在前文中可能沒有講透。
  B法則有一個隱含的屬性,即複製行爲具有盲目性,只要環境滿足複製條件,複製行爲就會發 生。我之所以要強調這一點,是因爲在分析社會問題的時候,如果對這個屬性認識不夠,很容易陷入迷途。這個屬性在社會中表現了,只要一個個體或集團還有利益 可賺,且有賺取這個利益的實力,也就存在賺取這個利益行爲具備複製條件,那麼賺取利益的行爲就會發生。只有明白這一點,我們才能很好理解08年爲什麼會有 4萬億,09年爲什麼會有天量的信貸,10年爲什麼賴着不加息。
  對於很多明白人來說,D一步步走向崩潰,可是它爲什麼要走?僅僅是因爲認識的誤區嗎?其實這背後的根本支配規律,就是B法則,也就是說走向崩潰不可避免,因爲B法則作用的最終結果是,事物必然是走向A法則。

----------------------------------------------------------------------------------------------------------

事實上,A法則也好,B法則也好,都是事物變化過程中表現出來共有的趨勢而已。AB法則決不是引起事物變化的原因。
  另外需要補充一下,正是複製具有盲目性,所以纔會盡其可能地在其複製隨所在的維度上佔領儘可能多的空間,在同一維度上所有複製因子的都這樣盲目的複製,最終纔會引起該維度上對空間的爭奪,纔會導致實力決定複製邊界(或者利益邊界),即我們的C法則。
  如果沒有複製的盲目性,就不會有C法則。這就好比,每個人都特別知足,就不會人類社會的爭奪和鬥爭,也就是不存在利益邊界了。

---------------------------------------------------------------------------------------------------------------------------

謝謝樓主的提醒,你的文章我肯定會再仔細參悟的。思考這麼多主要還是希望能化繁爲簡,得出最樸素的真理,作爲世界觀也作爲方法論。
      ===================================
       是的,在我看來(或許其他人不同意),ABC法則就是最本源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自從我領悟了ABC法則之後,對社會不公,人生的偶然際遇和得 失,不再困惑,對生活面臨的各種苦難,不再悲憤。對社會、自然和人生的意義也有了更多的參悟,內心也比以前變得更健康、強大。
    ------------------------
    爲什麼??
  =================
  第一、如果領悟了ABC法則,就會明白,利益得失取決於實力對比,一個就不會去奢求超過自己實力範圍之外的利益,心態就會平和沉穩,就會腳踏實地,去修煉自身,提高自己的實力。
   第二、領悟了ABC法則,就會明白世間的各種現象,不管公平與否,其背後都存在實力的博弈,不會以人們的意志爲轉移。而且自然界本來就沒有什麼公平、正 義、大公無私,更不會有什麼“爲人民服務”。有的只是不同複製因子間的競爭和爭奪,一切冠冕堂皇的說辭不過是欺騙,明白了這些,就看透了世間的萬象,不再 迷惑,不再彷徨。
  第三、領悟了ABC法則,就看透了人性,就能理解人只是一個隨情景際遇變化的動物,能夠利用趨利避害的原則和結合特殊的情景 境遇去準確理解和預測人們的行爲和情緒,就能夠理解各種背信棄義、忘恩負義、落井下石、阿姨奉承、兩面三刀等總多人類行爲,並在實際生活中避免被這些行爲 傷害。對所謂“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等現象,有更深的認識和理解,從而可以客觀且平心靜氣地看待這些事物和現象。
  第四、理解了 ABC法則,就會知道世界的變化既有必然(實力強的戰勝實力弱的),也有無限的偶然。因爲任何複製因子在同一維度總是同時與衆多的對手在競爭,並不是單一 的一對一的博弈,這些對手的情況和實力每時每刻都在變化;另外,不在同一維度的其他複製因子間的競爭構成背景環境也在不停地變化(就好比,任何人競爭,但 其他昆蟲、植物、動物之間的競爭結構則構成我們人類生存的環境),所以未來無法預測,存在太多的不確定性。明白了這些,就會對一時的得失不再計較,能以更 好的心態看待風險和受益。對人生遇到的各種苦難也能坦然面對,不會悲觀絕望,也不會盲目樂觀。
  第五、理解了ABC法則,就理解了宇宙的道。任 何人爲的,主動的抗拒自然和社會進化規律的行爲,只會加劇自然和社會的失衡,導致自身的毀滅。對社會和自然的進化進程,就會有更長遠,更清晰的觀察視角。 既能看透事物長期的均衡,也能理解各種短期的失衡。往大里說,就不會因爲美國的霸道而氣憤;往中裏說,就不會因爲中國社會的種種不公、腐敗而感到絕望;往 小裏說,就不會因爲踏空股市或房市而懊惱與氣憤,更不會因爲政府放縱房價而悲憤和絕望;因爲這些都是浮雲,一次踏空,可以更好地準備迎接下次機會。
   最後,理解了ABC法則,就理解了人生的終極意義:努力延續自身所含的複製因子(基因)。就會明白成功的人生就是健康的身體+多子多福(計劃生育去見鬼 吧),並不是更大的權力和更多的財富,就會更加珍惜自己的家人和子女,就能更好地平衡家庭和事業,從此選擇不再彷徨,生活與心態更平淡,也更有韻味。所 以,內心也更健康,更強大。

 

-------------

樓主高人,你的這些想法其實我最近腦袋裏一直有,但是說出來對周圍人來說無異於癡人說夢,而我也無文筆也無信心把它系統寫下來。
  就我的理解如下:
  
  所謂b理論,複製因子-->複製成長-->自然選擇,其實就是流行於世混沌理論,called chaos in english
  
  所謂c理論, 實力對比決定利益邊界,最早河南時寒冰的“利益分析法”
  
  所謂a理論,是周易的“盛極而衰,否極泰來”
  
  但是從渺無邊際的各種理論裏把這三個挑出來還是很不容易的,come on boy

發佈了43 篇原創文章 · 獲贊 18 · 訪問量 132萬+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