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的性格

 全球金融海嘯,歐美經濟衰退,美國政府換屆,黑人總統奧巴馬出任。英國首相布朗本來治理經濟無方,民望低落,沒想到因爲採取果斷措施,向幾家負債的大銀行注資,把金融業國有化,一夜之間成爲英雄。

  相比之下,美國財長保爾森的7000億國有化救市計劃,在美國卻引起更大爭議。因爲美國是崇尚自由市場經濟的 “芝加哥學派”的發源地,對於國有化的社會主義經濟,美國要比英國更有警戒心。

  對資本主義制度的理解,英國還沒有美國對“市場自由”的一份狂熱的執著,而且英國的銀行比美國的金融系統相對穩健──英國的傳統紳士,在倫敦多雨多霧的上午,戴一頂禮帽,手持雨傘的形象,百年來深入民心。這樣的人物形象就是英國銀行家的代表:務實、寡言、樸素而不浮誇,比美國新一代乘頭等機艙、抽雪茄、喝紅酒的那副華爾街CEO的派頭,英國還多了幾分沉潛和含蓄,“首席執行官”這等官銜,是美國人爲膨脹的自我而設計的。英國一向注重收斂,銀行家最高的行政職銜,只叫做“總經理”。

  爲什麼布朗救市,在英國爭議少,掌聲多?因爲英國雖然是現代資本主義國家的鼻祖,是市場經濟宗師亞當·斯密的故鄉,但英國的民族性格左右兼容,兼有左右分裂而又陰陽調和之。英國是老牌的帝國主義,但同時,馬克思又在英國寄居多年,受惠於英國的言論和出版自由,1848年出版《資本論》,公然號召無產階級推翻資本主義。最後在倫敦蘇豪區甸恩街 28號的一座閣樓上,與妻子燕妮和幾個子女,貧病失意以終。

  “寬容”是英國成爲19世紀強國的主導精神。因爲寬容,對於富有社會主義色彩的政府幹預市場的行爲,英國沒有美國人那種大驚小怪,對於何謂社會主義,執政的工黨比美國的共和黨和民主黨都見識豐富。美國的兩黨制,最大的缺陷衆所周知,是無論民主黨還是共和黨基本上都是跨國企業和石油軍火商的代言人,在美國從來沒有一個類似英國的“工黨”(La bourParty),50年代麥卡錫的恐共症,至今在美國人的潛意識裏積有餘悸,而且在歷史上英美兩國有迥然不同的國情發展脈絡。

  英國雖然是君主立憲制度,而美國實行無君主的共和,英國的貴族和平民階級森嚴,然而英國卻孕育了鼓吹階級鬥爭和革命的馬克思,不能不說,在當前的金融海嘯,英國還比美國人更雍容自信,多了幾分冷靜,少了一點緊張。因爲,主張在經濟衰退時政府應該投資基建、製造就業機會的左派經濟學家凱恩斯(JohnKeynes),可謂馬克思經濟理論的隔代傳人,出身劍橋,也是英國人。英國人曾經滄海,當“自由市場經濟”在大西洋彼岸發展到貪婪的極致,布朗的工黨政府,卻沒有了“芝加哥學派”的市場自由的原教旨社會主義包袱,反而在左派經濟和政治思想的兵器庫裏揀出一件舊兵器。

  婚外情孕育的“寬容”

  然而,有趣的是,英國的寬容,沒有哪一位導師幾百年前就以一套指導思想,開燈引路,充滿諷刺的是,卻來自一個暴君──亨利八世。

  享利八世是英國史上最重要的一個君主,正如秦始皇對中國的影響。亨利八世喜歡打獵、暴食,而且性好美色。亨利八世在1509年登基,當時在德國,已經發生了反抗羅馬教廷的宗教改革運動,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已經在維藤堡的大教堂,貼出炮打羅馬、要求“還聖經解釋權於民”的大字報,但亨利八世登基之後,對於在歐洲醞釀的一場顛覆神權的人文精神復興運動,不但一無所覺,而且不感興趣,對於馬丁·路德在英國的同路人,亨利八世也一樣關押打擊。

  然而後來發生在亨利八世身上的一宗婚外情,卻改變了一切。亨利八世本來娶了來自西班牙的貴族之女凱瑟琳爲後,這是一宗政治婚姻,爲的是討好已成爲海上霸主的西班牙。但亨利貪新厭舊,卻看上了宮女安·寶琳。在中國,皇帝看中哪一個民間女子,收爲妃嬪,沒有不三宮六院,爲所欲爲的。但英國的王室,畢竟有宗教的制約,君主的慾望還不到氾濫而毫無約束的處境。安·寶琳是一個性格剛烈的少女,她向亨利八世表態:“我不能當你的‘二奶’,你如果愛我,一定要明媒正娶,讓我當王后。”

  亨利八世的煩惱來了。身爲國王,受羅馬天主教的教條約束,天主教是不許離婚的。亨利八世也不得逾越梵蒂岡權威,但面對新歡至愛,亨利八世又心癢難熬。安·寶琳對亨利的愛意堅決拒絕,亨利說:“是梵蒂岡不許我離婚呀。”安·寶琳說:“傻瓜,誰說天無二日國無二主?誰說梵蒂岡一定是天主教的壟斷者?”

  安·寶琳一番進言,亨利八世心動,申請離婚,馬上宣佈與羅馬決裂。“分裂天主教”當然是彌天大罪,歐洲各國追隨梵蒂岡,紛紛與亨利八世的英國決裂,尤其是天主教會最保守的西班牙。亨利八世也自行成立聖公會,自行委任主教,然後心安理得地離婚迎娶安·寶琳。羅馬大怒,宣佈亨利八世叛教之餘,歐洲各國的天主教政府,亦以英國爲敵,覺得英國在叛離上帝的迷途上越走越遠,不但視分裂出去的聖公會爲眼中釘,還要千方百計顛覆亨利八世這個異教王朝,讓英國重歸歐洲羅馬。

  但亨利八世是一個強人,“與天鬥,其樂無窮;與梵蒂岡鬥,其樂無窮”,既然羅馬和歐洲容不下英國,英國也跟羅馬和歐洲鬥到底。

  言論自由的起源

  亨利八世逝世,羅馬一度支持其長女瑪麗復辟,因爲瑪麗不贊同父親另立聖公會,她是羅馬教廷的支持者。然而瑪麗同父異母的妹妹伊莉薩白卻崇尚自由,主張繼承父王留下的聖公會。經歷一場血腥的內戰,瑪麗病死,伊莉薩白一世登基,不但鞏固了先父創立的聖公會,還繼續對羅馬教廷的鬥爭。伊莉薩白一世爲了與歐洲分庭抗禮,凡在歐洲遭到打擊迫害的學者和思想,在英國都可以容身而發揚光大。

  伊莉薩白一世營造了創作和言論自由的社會環境,乃有莎士比亞的作品應運而生。摒棄拉丁文,把生活英語提升爲文學藝術,伊莉薩白時代是英國詩歌和文藝的豐收期,作家暢所欲言,文學百花齊放,除了公然鼓吹羅馬天主教在英國復辟,什麼都可以說,一切皆無禁區。

  莎士比亞也很識相,在其著名的歷史劇《亨利四世》和《凱撒大帝》之中,含沙射影吹捧伊莉薩白女王的功業堪比三皇五帝的英明,爲伊莉薩白髮展海軍,殲滅西班牙無敵艦隊而大國崛起,大造輿論。近代英國文史專家考證,莎士比亞還可能是伊莉薩白一世御用的王室特務。莎劇的政治意識形態,貫穿着反羅馬教廷,維護新教分裂的立場思想,但這絲毫不影響莎士比亞的文學成就,這是題外話,可謂異數。

  羅馬和歐洲打壓的思想,首推天文學,因爲天文學研究宇宙星體運行之說,打破了上帝創造世界的神話。英國在伊莉薩白一世之後,扶掖天文學研究,方有物理學家牛頓的出現。而且到了18世紀,出現了一位鐘錶匠哈里遜,他從鐘錶的結構,悟出了星體運行之道。伊莉薩白時代,英國航海業起飛,取代了西班牙,但由于海洋風險,時而沉船海難,英國國會懸賞2 000英鎊,在全國徵求海難救援的方法。哈里遜發明了格林威治時間,以格林威治爲中心,創立了經緯度,仰觀星象,俯研海洋,完成了航海科學的一大突破。

  當天文和地理,在歐洲陷入中世紀的停滯,英國人卻人棄我取,促成了思想的釋放。然後是達爾文的進化論,更如對梵蒂岡投下一顆炸彈。這一切都源自於亨利八世當年包養情婦的性慾衝動,亨利八世與安·寶琳的婚姻,誕下了伊莉薩白。安 ·寶琳不得善終,最後失意於亨利,在安·寶琳之後,亨利八世繼續娶了4個皇后,過貪新厭舊的離婚癮,只不過想另追一個男丁子嗣,繼承王位。但無心插柳,伊莉薩白登基之後,卻改變了英國,獨立思考帶來的人文和科學的突破,爲英國人種下了 “寬容”的民族基礎,改變了國家,也改變了世界。

  其後,英國繼續航海霸權,英國商人蓄販黑奴,但由於國內的思想環境寬容,英國的知識分子,聯同聖公會的宗教和民間勢力,鼓吹人權思想,在不衝擊王室權威的前提下,和平改良,不但避免了法國大革命的暴力,而且在1807年,在國會通過法例規定,販賣黑奴列爲刑事罪行,更在1833年,正式廢除奴隸制度。變革以天文學的探索始,以人文精神的解放終。美國的林肯,還受到英國的啓發,也解放黑奴,而且在1863年,不惜爆發了一場南北戰爭。

  理性和中庸

  300年來,英國成爲左右兩種思潮並生共存、衝擊砥礪的國家,反而在左右之間,形成了一個獨立思考的中產階級,英國人在極端之間,比較能冷靜理性地分析問題,以中庸之道處理危機。

  雖然少了一點浪漫與激情,卻多了幾分世故人情。英國的君主立憲,最終權力歸於首相內閣的國會,因爲寬容言論的環境,開創了理性的胸襟,而寬容的誕生,卻又在於暴君亨利八世的一念之間,在耳邊教唆亨利脫離羅馬的,卻又只是一個宮女。歷史的發展,不是出於“人民羣衆”的力量,而純粹是男女關係的偶然。英國人比誰都會幽默和自嘲,也許與他們對自己這段陰差陽錯的宮廷故事覺得啼笑皆非,也不無關係。

  今天的英國,有左翼的工會和環保團體,也有排斥移民、信仰法西斯的英國民族黨(BNP),在黑白的光譜之間,英國人一直在尋找色彩的調和。英國的兩所名牌大學:牛津和劍橋,牛津比較傳統而保守,出產穩重的政治家;劍橋包容叛逆,盛產科學家和詩人。兩家大學,雖然都是名校,卻代表兩股思潮,英國人既左亦右,允文能武,有時是紳士,有時是海盜;既傳統,也富有冒險和開拓精神。如果不是當日亨利八世跟梵蒂岡翻臉,打破羅馬神權的一元化壟斷,也不能開創所謂“另類 ”。英國的兩黨制,比美國的共和黨與民主黨有更成熟的民主精神和求知思辨,都因爲教會分離於教廷而創造了自由的空間。

  因此布朗一擲千億英鎊救市,只是恢復了英國“左”的本性,雖然他10年來追隨布萊爾,布萊爾聽命於布什,背離了工黨社會主義的舊路。英國人沒有責怪布朗首鼠兩端,他們自己也明白,像金庸小說《射鵰英雄傳》裏善於“左右兩手互搏 ”的老頑童周伯通,英國民族的血液裏有雙重人格的基因,市場經濟的右派當道,左翼思想還可以生存,到有一天,時勢逆轉之際,社會主義的左傾措施,又可以祭出來。

  虛實兼備,黑白幷包,這樣的民族,從壞處看,是陰陽怪氣,毫無原則立場;從好處論,是靈活變通,不受教條束縛,矛盾之中有統一,對立之間有和諧。有誰想到,這一切都因爲一個宮女的一點點剛烈的堅持而起?在東方,紅顏禍水,一個帝皇受他寵愛的女人擺佈,即成“昏君”和“妖姬”的宿命。(世界經理人博客http://blog.icxo.com)亨利八世和安·寶琳這一雙,卻糊里糊塗,成爲開創時代的先驅,這一切,令人在微笑之外,不禁涕淚交零。

發佈了198 篇原創文章 · 獲贊 0 · 訪問量 24萬+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