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彥宏的獨角戲

創業六年,百度從幾個人迅速膨脹到2000人。在這一過程中,百度創始人李彥宏功不可沒。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家深深打上李氏印記的企業新貴,或許需要做更多的調整。

    “不要對自己開創的公司死守着不放——這是經過很多慘痛教訓才明白的道理,並不是所有打天下的人都適合坐天下。”

這句話,百度很多員工都看過或者應該看過。不知道,那些紛紛離開百度的早期創業高管是不是都認爲自己不適合坐天下?這句話的出處是《硅谷商戰》,是百度創始人之一李彥宏在創立百度前的著作。曾經,百度的員工人手一冊《硅谷商戰》。

李以章回體形式記錄了上世紀90年代他在美國硅谷所見到的商戰,戰爭的主角基本是互聯網公司,包括做網頁瀏覽器的網景、搜索引擎的infoseek、主推java技術的太陽公司,以及微軟、蘋果、美國在線、迪士尼等衆多公司。曾經牛烘烘的網景、infoseek都敗給了技術不如他們的公司。這些創始人也曾頑強地抵制被收購。

或許正是有感於老東家infoseek的隕落,每天散步經過網景大廈的李發出了打得了天下者不一定能坐天下之感嘆。

百 度是李彥宏的第一份創業,這之前他在幾家公司做技術開發工作。跟百度一起打天下的元老們大多是剛畢業甚至沒畢業的學生,不少人連工作經驗都沒有。李就靠着 自己的硅谷觀察心得管理着自己的公司,以自己的性格鍛煉出百度文化。百度的文化打上了李彥宏深深的烙印。這些文化爲百度打天下立了汗馬之勞。但當百度從創 業公司走向成熟公司的時候,卻顯得有點不適。

 

不斷損害的名聲

網景和太陽公司就是憑其顛覆性技術一度讓微軟很害怕。李曾在《硅谷商戰》一書中極度渲染了兩公司的技術威力。李本人在搜索方面造詣很高。現任百度首席科學家的威廉·張曾是李在infoseek的老闆。當李爲創業尋找天使投資時,風投曾向威廉·張打聽過李彥宏的搜索技術,威廉·張答道:“世界上最牛的三個搜索人一定有Robin。”

天蠍座的李很內斂,很沉默,絕不會自稱自己天下排第幾,但骨子裏卻是極端自信的。當初甚至不把Google放在眼裏。李在當時世界最牛的搜索引擎公司infoseek任技術總監時,Google的創始人還是學生,旁聽過李的講座。

李也很要強,喜歡力爭第一。他曾經給樑冬描述過自己某次考試只得了第二名,與第一名只相差0.1分的故事,李描述差距的那認真神情讓樑冬很是感慨。一般人可能根本不記得這細微的差距。李中學時候非常喜歡歷史、地理、文學等,物理、化學成績也不錯,在文理分班時,曾很搖擺。當看到那些成績好的勁敵們都讀理,李就立刻決定報理科了。李愛競爭的心態,從中學就已見端倪。

當創立百度時,李自然把打敗Google作爲目標。即使現在百度在中國領先了Google,李也絲毫不鬆懈,不斷給員工施加壓力,要保證步步領先。

李也意識到技術並不是一切,市場纔是最關鍵的。“不惜一切代價佔領市場。即使這將意味着你必須免費發放你的產品,與此同時,你可以改變其中的遊戲規則。”

百 度歷任的高管,基本都是技術出身。百度產品在打市場時憑的是技術。可真正的市場,涉及到盈利的,卻主要依賴於百度渠道代理商。有百度渠道商說:“百度的錢 都是我們爲它掙的。”這也導致渠道問題不斷,經常有分銷商爲了掙錢,不擇手段欺騙客戶,最終損害百度的名聲。而百度自己員工在接受熱線電話和用戶投訴時, 態度也經常不友好,或者只是官腔般地敷衍用戶,不解決任何問題。也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有些百度客戶付了錢達不到渠道商許諾的效果,就來到百度公司前抗議示 威。

 

創造性的混亂

爲了達到和保證“第一”,李甚至鼓勵員工暢所欲言,“我說的也不一定是對的”。在百度,員工們也會公然承認Google等對手們的長處,向之學習。

“要容忍有創造性的混亂。硅谷靠的是對商業環境變化的迅速反應能力和它相對混亂的環境。這意味着團隊精神、合作能力、沒有官僚作風和對權威的挑戰。”這是李對硅谷企業的總結。李也同樣把這總結運用到百度。

早幾年,這種鼓勵創造的文化,讓百度創造出一大批新產品,諸如百度貼吧、百度知道、排行榜等等。可這也隱藏着一些問題。百度作爲一個公司,有自己的戰略,有自己的產品規劃,當富有創業精神的員工,對與跟公司戰略不太符合的產品有極高興趣時,該怎麼辦?

李 彥宏一直對內對外宣揚,百度很專注,只做搜索。其實百度走的是門戶搜索戰略,並非花一切精力去做所有的搜索。在百度創業初期,就有一批百度技術中高層離職 創業,去做自己更感興趣的垂直搜索。這種個人創業精神與公司戰略的衝突在百度上市後愈加凸顯。上市後,一批“百萬富翁”、“千萬富翁”們紛紛離開百度自行 創業。如下載工具迅雷、博客訂閱平臺“抓蝦”、今年剛獲得融資的娛樂搜索平臺“酷我”等都是由百度前員工所創立。

此外,相對混亂的環境,也不是每個員工都能接受。百度上市後的急速擴張中,涌入一大批並不是很富有創業精神的員工。讓每個員工都去想新點子,把點子變成產品,自然不太現實。

 

媒體的誤解

雖然容忍錯誤,但李卻非常較真。

百度一員工向《英才》記者表達了他的看法:“百度是犯錯誤最少的公司。”

當李認定競價排名是正確時,百度董事會卻不這麼看。李不顧自己生病,在電話裏跟董事會據理力爭,甚至將手機摔掉。

李彥宏這種追求正確的較真心態,讓百度在競爭激烈的搜索市場佔據了寶座。

李同樣期望着外界能對百度是“正確的”。這引發了百度跟媒體的緊張關係。在早期,李彥宏認爲百度是有技術的,可媒體總是認定只有Google纔是技術公司。當百度推出競價排名時,媒體說那是不公正的。當百度憑藉着技術打敗了Google時,媒體卻又說那是因爲Google頁面無法訪問的緣故。當百度貼吧因爲超女而大火時,媒體又說小孩子的流量沒什麼價值。在很多媒體人眼裏,無論如何百度就是家小公司,而Google是大公司,是很酷的公司,是不作惡的公司。當百度上市了,在網絡股中取得最好的開盤價後,媒體不再評說百度小了,而是聚焦到多少個一夜暴富的富豪上。李不得不一次次地澄清自己的財富觀。

在意媒體的評價,或許跟李的文人情結有關。李自己寫過書。在美國,曾爲道瓊斯工作,設計過《華爾街日報》網絡版,曾每天讀《華爾街日報》。被媒體一次次的“誤解”,李曾刻意躲避媒體的採訪。但百度的推廣活動卻很多,一些活動,李不得不出席,並作演講。離開網絡不超過24小時的李,又總會在網絡上看到有關自己的報道。有時,他忍不住在自己的百度個人空間,將自己的講話稿公佈出來,並申明:媒體誤解了他的意思。

不善言辭,不喜說話的李甚至搬來了能說會道的樑冬,也照舊沒能改善百度與媒體的關係。資深IT媒體人士洪波認爲,李彥宏的性格決定了百度的性格,不是換個PR就解決問題的。洪波評論道:“在百度看來,這個世界是一個草木皆兵的世界,所有人都對百度不懷好意。無論遇到何種問題,百度的第一反應永遠是,我沒錯,錯誤都是別人的。”

 
發佈了40 篇原創文章 · 獲贊 1 · 訪問量 10萬+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