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P-MM知識精解-審批策略的實現邏輯

原文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EWY5Hk7wj3FVnwpO3O-SMQ

大家可以關注我個人公衆號,所有分享內容,會在公衆號第一時間推送,且閱讀排版更好。

願大家的學習,輕鬆且愉快。

如果大家覺得有用,希望轉發關注,謝謝

 

導讀

 

本篇,我們結合採購訂單的審批功能,分析一下SAP審批策略的實現邏輯。

 

很多朋友在學習審批策略初期,有時候很難理解審批策略中的一些關鍵名詞,比如“審批組”“批准代碼”“發佈標識”等。從而,難以理解SAP審批策略的實現邏輯。

 

我們將從業務分析到系統功能設計的角度,分享一下SAP審批策略。

 

 

正文

 

業務分析

 

SAP審批策略就是爲了實現對SAP中相關單據的審批。那麼,要實現單據的審批,系統功能要滿足哪些業務要求呢?

 

  1. 能篩選出需要被審批的單據

 

企業中的業務單據量很大,並非所有單據都需要被審批,比如,針對採購訂單的審批,大於一定金額纔要求被審批,金額小的訂單,就不需要審批。

 

類似上述的業務需求,系統要允許企業定製一些篩選條件,保證需要被審批的訂單,必須被審批,不需要審批的訂單,不用被審批。

 

SAP系統通過“分類和特性”這一基本功能,實現訂單的篩選。

 

SAP系統通過預先設置“分類和特性”的特徵值,當業務訂單符合特徵值的要求時,系統就會觸發審批策略,也就是說,系統將保證此類訂單必須被審批。

 

  1. 定義審批的層級

 

當我們篩選出來哪些訂單要被審批後,下一個問題是:這些訂單需要進行採購幾級審批。

 

比如,採購訂單的金額大於1000,需要部門經理和部門總監進行審批,那麼,我們就需要針對此種業務定義二級審批。

 

SAP通過定義不同的“批准代碼”,從而實現對審批層級的定義的。

 

  1. 定義審批後的訂單狀態

 

我們要審批單據,一旦單據被審批了,原則上,單據在一定程度上就不能被修改了。這個很好理解,我們要採購10臺電腦,部門經理同意了,審批通過了,我們不可能把採購數量改成11臺;同樣,未經過審批的訂單,是不能收貨的。

 

SAP中通過定義不同的“發佈標識”,實現對不同狀態的管控。

 

最後,會把“發佈標識”分配給不同的審批層級,進而保證,當訂單經過審批後,其訂單狀態是符合業務要求的。

 

 

總的來說,對於訂單審批業務的基本邏輯,我們可以抽象爲三層:

 

  1. 先得能篩選需要審批的訂單,並且保證該審批的訂單要被審批;
  2. 其次,要能夠設置符合企業需求的審批層級;
  3. 再者,審批後,訂單的狀態要符合審批後的要求;

 

爲了滿足上述三層基本業務邏輯,SAP系統設計了以下三個系統功能,如下圖所示:

審批策略的系統功能介紹

 

  1. 創建“特性”

 

在實際業務中,企業會設定哪些訂單需要被審批,也就是當訂單符合某些特徵時,就需要被審批。

 

創建“特性”,就是創建審批的篩選條件。

 

假定某企業,需要以“訂單類型”“採購組織”“採購組”以及“訂單淨總額”爲維度,設定篩選條件。

 

那麼,我們就需要分別以“訂單類型”“採購組織”“採購組”以及“訂單淨總額”,在SAP系統中設置4個特性。

 

創建特性的T-Code CT04

 

在上圖中,需要注意兩點:

 

a.建議選擇“多值”,選擇“多值”的話,可以滿足當企業需要多個訂單類型都能觸發審批時,可以在該特性中維護多個特徵值。

 

b.由於該特性的建立,是源於系統中的標準字段,所以,我們需要在結構CEKKO中,找出相應字段名,維護此處。

注意:如果是設定採購申請的審批特性的話,此處應該維護結構名“CEBAN”。

 

注意如下圖,帶有數值,類似“訂單淨總額”這種特性時,建議勾選允許“間隔”,勾選上,意味着我們可以輸入一些帶間隔的選項,比如100-1000,>1000,<1000等。

 

通過上述方法,我們可以分別創建“訂單類型”“採購組織”“採購組”以及“訂單淨總額”的四個特性。如下所示:

2.創建“分類”,並將所創建的“特性”分配給“分類”

 

         T-Code  CL02

 

如下圖,分類的創建需要注意兩點:

a.類類型需要選擇032

b.將“特性”準確地分配給該分類。

我們創建好了分類,並將所創建的特性分配給了分類,如下圖所示。

到這裏,我們已經成功地將篩選訂單的特性創建完畢,並將特性分配給了相應分類。

3.創建“批准組”

 

這裏,我們先簡單“批准組”的作用。

 

如上圖所示:SAP定義了一個“批准組”的概念。

 

a.我們需要將前面所創建的“分類”分配給“批准組”;

b.我們需要在後面,在特定的“批准組”下創建“批准代碼”,即就是審批的層級。

 

換句話說,SAP通過“批准組”,將“分類、特性”和“批准代碼”關聯在一起,爲我們創建審批策略,做好基礎工作。

 

後臺路徑:

 

IMG → 物料管理 → 採購 → 採購訂單 → 採購訂單的下達過程 → 定義採購訂單的審批過程 → 批准組

 

我們創建批准組Z2,並將分類“FRG_EKKO”,分配給批准組“Z2”;

 

如下圖,我們創建一個Z2的審批組,在類別中維護之前創建的分類代碼“FRG_EKKO”,其中“Rel.obj=2”是默認生成的,這個指的是“訂單”,這個我們可以不管。

注意:整個系統中,針對訂單的分類只能是一個,在上圖中,我們能看到雖然不同的批准組,但是對應的分類都是“FRG_EKKO”。

 

4.創建“批准代碼”

 

“批准代碼”實際上就是審批的層級,而且,根據我們在3中的介紹,“批准代碼”是在“批准組”下創建的。

 

後臺路徑:

 

IMG → 物料管理 → 採購 → 採購訂單 → 採購訂單的下達過程 → 定義採購訂單的審批過程 → 批准代碼

 

如下圖,我們在批准組Z2下創建了兩個批准代碼:“Manger 01”,“Manger 02”。

5.創建“批准代碼”

 

後臺路徑:

 

IMG → 物料管理 → 採購 → 採購訂單 → 採購訂單的下達過程 → 定義採購訂單的審批過程 → 發佈標識

這裏需要說明兩點:

 

“核發”這個對勾是否勾上決定了該狀態下是否允許收貨,如果勾上了,意味着該狀態下可以收貨,如果不勾,意味着不能收貨;

 

“可變性”,如下圖所示,有如下多種可能性。

1:該狀態下,審批之後,不允許修改; 

 

2:該狀態下,審批之後,可以修改,而且不管改什麼,都不需要重新審批;

 

3:該狀態下,審批之後,可以修改,但不管改什麼,都需要重新審批;

 

4:該狀態下,審批之後,可以修改,如果修改的地方是審批條件裏面定義的,則需要重新審批;不是審批條件定義的,則不需要重新審批;

 

5:該狀態下,審批之後,可以修改,不管改什麼都需要重新審批,打印之後再修改也需要重新審批; 

 

6:該狀態下,審批之後,可以修改,如果修改的地方是審批條件裏面定義的,則需要重新審批;如果打印過,不管修改過什麼都需要審批;

 

空:與“3”相同。

 

上述內容,我沒有詳細測試,源於資料介紹,大家可以測試看看。

6.創建“批准策略”

 

我們完成了“分類和特性”的創建,並將分類分配給了“批准組”;

 

我們在“批准組”下創建了“批准代碼”;

 

我們定義好了“批准狀態”

 

做好了所有準備工作,我們可以開始創建“批准策略”了。

 

首先,我們得明確,“批准策略”的創建,必須在某個“批准組”下面。

 

這樣系統才知道,你這個“批准策略”將引用哪個“分類和特性”作爲篩選條件,以及你將準備用哪些“批准代碼”作爲審批層級。

 

因爲,在前面的系統操作中,我們已經給“批准組”分配了“分類”和“批准代碼”了。

 

後臺路徑:

 

IMG → 物料管理 → 採購 → 採購訂單 → 採購訂單的下達過程 → 定義採購訂單的審批過程 → 批准策略

 

如下圖,我們在“批准組Z2”下,創建一個批准策略Z2,並選擇相應的批准代碼。

接着,我們點擊“批准前提”,如下圖選擇,意味着01的審批是02的先決條件,也就是01批完了,02才能審批

接着,我們點擊“批准狀態”,給每種情況分配之前所定義的批准狀態;

如下圖,三種情況分別是:01、02都未批准的情況,01審批了,02還未審批,以及01、02都審批了的情況。

批准狀態分配完畢後,點擊“分類”,這裏的分類是什麼作用呢?

 

我們在前面創建好了“分類和特性”,並未給特性賦予具體的特徵值。

 

換句話說,我們要以訂單類型作爲篩選條件,並未說明當訂單類型爲什麼時,才觸發審批。

 

在這裏,就是我們維護具體條件的地方。如下圖,當訂單類型=NB,採購組織=1000,採購組=001,且訂單淨總額>1000EUR時,才觸發審批功能。

 

注意1:下圖中四個條件是and的關係,也就是採購訂單必須同時滿足,才能觸發審批。

注意2:下圖中的功能,除了後臺進入,也可以使用事務碼CL20N進入。

最後還有一個模擬審批,這裏我們就不演示了,大家可以自行操作,如果模擬審批沒問題,意味着此審批策略有效。

 

最後,我們再用一張圖總結一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