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論張三丰與道教太極拳的發展演變——陳理聖

 

內容提要:

道教是“高人”的沃土、太極拳的溫牀。張三丰真人,一位武功卓絕,道法高深的道教養生家、修煉家。道教武當派因爲有了他而享譽神州大地。博大精深的道教義理在張三丰真人的“精雕”下,太極拳在道教出現了。隨着真人的“三千功、八百行”,太極拳從道教走向了民間,傳人衆多。太極拳在我國神州大地上已結出了豐碩的果實,造福一代又一代的炎黃子孫。

關鍵詞:太極拳  歷史淵源  道教  張三丰

---------------------------------------

引言

戰國時,“越女論劍”就把“道”納入到武術中去。她說:“其道甚微而易,其意甚幽而深;道有門戶,也有陰陽;開門閉戶,陰衰陽興。凡手戰之道,內實精神、外示安逸;見之如好婦,奪之似猛虎。布形侯氣,與神俱往;杳之若日,偏如騰兔;追形逐影,光若佛彷;呼吸往來,不及法禁;縱橫順逆,直復不聞。斯道者,一人當百,百人當萬。” 說明了把“道”用在武術中去以後是威力無窮的。其內實精神,外示安逸;見之如好婦,奪之似猛虎的持點與太極拳的風格如出一轍。太極拳由“道”而來,而道教繼承了“道”的主脈,修煉是道教的主體。因此,探尋太極拳的源流,追述其發展演變的歷程,首先得從道教說起。

一:道教太極拳的歷史淵源

道教是道士在修煉得道後,以“道”教化人們並通過“修持”,從而脫離苦海,走向超凡入聖或成仙得道之路的宗教;是培育“有道之士”的我國本土宗教。道教不相信天命。認爲我命在我不在天地;若能“遊心、虛靜、息慮、無爲、服元氣於子午時,導引於閒室;攝養無虧,兼餌良藥,”“百年耆壽” 是很正常的。道士能“勤而行之,夙夜不休。服食三載,以至於能“輕舉遠遊、跨火不焦、入水不濡、能存能亡、長樂無憂、道成德就”。被尊爲道教“三玄之一”的《易經》曰:“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便是道教修煉的基本思想。只有自強不息,才能無爲而致;無爲而無所不爲。道教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實踐中總結出“仙人道士非有神,積精累氣始成真”。的科學結論。

道教認爲“道”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無形無相、不可言狀;“道”是世間萬物的標準、一切事物的規律和本質、修煉的無上境界。因此,只能以身心去實際修煉。在道教還未成爲正式宗教組織之前,修煉就已存在。那時還不叫“道教”,只有具備了成熟的教理教義、戒律、經典、修煉方法和固定的宗教活動場所,纔算是正規的宗教。那時人們稱爲道家或道家學說,主要以黃老或老莊爲代表。《漢書·藝文志》說:“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後知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自守、自持也就是自我修煉之意。司馬談在《論六家要旨》中認爲:“道家,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贍足萬物。其爲術也,因陰陽之大順,採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指出了道家集各家所長,抓住根本修煉,容易下手,事少功多的本質。歷代追求至高境界的高道們,通過一生不懈的追求和修煉,留下了許多通向“成仙得道”的寶貴經驗和方法。以“道”爲教的道教繼承了道家的主流思想和神仙修煉方法,成了這些修煉方法的載體。

東漢時,張道陵祖師在河南北邙山、四川鶴鳴山潛心修煉道家之法,煉成了道家的理想境界―龍虎大丹。在當時老百姓眼中,張道陵祖師是能治百病又懷有奇功異能的神奇人物、苦難社會的救世主。人們由感恩張道陵祖師的功德到逐漸信仰“道”教。於是,張道陵以《道德經》爲主要經典,讓二十四個得意弟子“主壇”;以“致虛極,守靜篤” (即天師道所說的有罪首過、精思志道)爲靜坐修煉方法,形成了二十四治所;凡自願加入修煉行列者,交五斗米作爲入教的標誌;世人因此又稱其組織爲“五斗米道”。隨着修煉的人員的增多,“五斗米道”成爲規模較大的早期道教組織。

到宋、金、元之際,得鍾呂內丹真傳的王重陽祖師,見當時的道教尚浮華之風,空論多而務實少,百姓忌之。爲了重振道教,丕顯玄風。王重陽祖師以真心修煉、苦已利人爲己任,創立了全真派,以澄心定意、抱元守一,存神固氣爲真功,以修仁蘊德、濟貧拔苦,先人後己、與物無私爲真行教育弟子。全真七子繼之,他們的苦修苦行,捨己從人的行爲震動了世人,時人紛至而來,投身到修煉的行列之中。“由是玄風大振,四方翕然,道俗景仰,學徒雲集。”“繳福於門者,肩相摩而中踵相接矣。”衰落的道教又一次得到了振興。我道教之所以得到振興壯大,其根本原因是道教在當時能給人以真實的修煉,人們從修煉中求得福報。

振興道教的其它祖師如:寇謙之、陶弘景,陳摶、白玉蟾等都通過修煉,從而把道教給發揚光大。他們在“養生延命,成仙得道”修煉方法的基礎上,吸收傳統儒家,陰陽家以及外來佛教等多種思想方法的精華,形成自家多渠道,多層次的修煉體系,在道教內部形成看似不同又相互聯繫的宗派。正如陳寅恪先生在《中國哲學史》中所說:“道教對輸入之思想,如佛教摩尼佛等,無不盡量吸收;然仍不忘其本來民族之地位。既融成一家……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統有所創穫者,必須一方面吸收輸入外來之學說,一方面不忘本來民族之地位。此二種相反而實成之態度,乃道教之真精神。”由此可見,道教那寬廣的胸懷,求真務實的修煉精神得到了世人的認同;也正是這種胸懷和修煉精神孕育了太極拳的產生。

太極拳是因“太極”之名而得,太極原本是道教宇宙生成論的基本概念。太極之道,無始無終,無古無今,爲天地之本。《道德經》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裏的“道”指無極世界,‘一’是太極整體,‘二’是天地陰陽。太極宗師王宗嶽《太極拳論》曰:“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體現出太極由混沌的“無極世界”而來,是主宰動靜的樞機、派生陰陽的母體。說明了太極拳的哲學思想與道教宇宙生成論是相同的。《易·繫辭上》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相,四相生八卦。”在這裏,這個易相當於道了,以理相推,也可說道生太極,太極生陰陽,陰陽生四相,四相生八卦,直到生生不息。《莊子·大宗師》曰:“夫道,在太極之先而不爲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爲深。”這裏的太極襯托出“道”更加高深莫測了。也可說,道是無極,無極生出太極。金元時期,王重陽祖師給弟子們講解修煉方法時,形象的比喻“無極”與“太極”的關係,他在地上畫一個圓圈,比喻渾沌之時、天地未分、日月未判之相,名曰無極。無極而生有,故於圓圈內生出一點,是名太極。太極即一氣,這一氣生天生地生萬物。也可以說,太極拳是修煉“氣”的拳。

道教衆多的內修經典《道德經》、《周易參同契》、《陰符經》、《黃庭經》、《悟真篇》的流傳,爲太極拳產生奠定了理論基礎。隨着道教歷史腳步的不斷前進,張三丰真人應時而生,得大道之真傳。他站在道教前人的“肩膀”上,創造出輝映千秋的太極拳法,並通過師徒口授,代代相傳。

二:張三丰與太極拳

張三丰真人是一個能辟穀,寒暑不侵,有輕功神行,知未來休咎,脫胎神化的道教得道者、太極宗師。正所謂“古之善爲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這在他身上得到了很好的體現。他那真正修煉的精神和養生延年的效果,得到了明朝君民的重視;然而,他一心想的是“怎得個張環衛來談玄,馬半州同修煉?薛道光曾把俗還,王重陽幸遇良緣,伯端翁訪友在扶風縣”等等這些與修煉有關的事情,對耗神喪氣的政治毫無興趣。張三丰真人潛心參悟太極和道法,樂於修己度人,廣泛傳授弟子門人,開創了嶄新的武當派。使太極拳法得以流傳開來。

真人有很多化名,據現存文獻《太嶽太和山志》記載:“張三丰,名全一,字玄玄,三豐爲其號。《張三丰外傳》說:“神仙張三丰,一名君實,一名伸猷,字玄玄,道號昆陽。又稱鬥蓬,又呼張邋遢。”張三丰真人云遊時,見寶雞山澤幽邃而清,中有三尖山,三峯挺秀,蒼潤可喜;於是居住於山中,自號爲三豐居士。後來又出現了三峯,居寶,山峯,通,玄一,保和容忍三豐子,思廉,瘋漢人等等名號。名號多是因張三丰覺得,他的名號多與古今人同,知之即改,心裏才安。這也許是人們難以識其“廬山”真面目的原因之一吧!

實際上,張三丰真人是遼東懿州人,俗名君寶,三豐是他的道號。延佑元年,三豐真人始入終南山,得遇火龍真人傳以“大道”,此時他己年至六十七歲,在終南山居住修煉四年。他因醉心於修煉上乘太極功夫連邊幅也不加修飾;人們反倒不叫他真名字,認識他的人只稱他張邋遢或邋遢張,他也樂於接受。他身材頎長而高大,遠處看去猶如“龜形鶴背”一樣;大耳朵,圓眼睛;他氣血充足,頭髮鬍鬚象戟一般堅硬。張三丰真人的太極內功已達深不可測的地步。不論是寒冬,還是酷暑,他身上只穿一件破衲衣和一件蓑衣。隆冬時節他睡臥雪中鼾聲如雷。近代太極拳師楊露禪與道家八卦掌傳人董海川因比武試探對方內功深淺,一個在冬天穿襯衣,一個在夏天穿棉衣而臉不變色,氣不喘,成爲武林界的佳話。以此相比,張三丰真人的境界就可想而知了。

真人經常“遊方”天下訪道授徒,足跡遍涉大江南北。吳圖南《國術概論》中說張三丰祖師“北抵燕趙,東至齊魯,南達韓魏,往來名山古剎。”朱椿題《張三丰神仙像》中也說真人“南遊閩楚,東遊扶桑”。可見去的地方實在不少。他運用起上乘輕功能一日千里;當年張松溪就是看見他在浙江四明山“登萍渡水”的上乘輕功以後才千方百計趕到武當山拜師學藝的。

張三丰真人灰諧風趣,隨性而發;喜自由自在、無拘無束。有時他幾個月才吃一次食物,有時幾天吃一次,可是吃一次飯量非一般人能比。有時“升斗”飯都能吃完。明朝洪武初期,他到武當山修煉內丹上乘功夫,參悟太極拳法。帶領弟子“造庵”於後來的“玉虛宮”處。庵前古樹有五棵,暗合五行之數,他經常在樹下面打坐修煉;猛獸不敢吃他,鷙鳥也不敢去侵犯他。如果是平常百姓像他那樣,早就給猛獸吃了。人們認爲他有奇功異能,是神仙人物,於是有人向他請教仙術,他認爲請教者不具“仙根道骨,”講了也是白費口舌,因此閉口不答。對於三教經書他有過目不忘的本領,有人向他請教經書內容,他可是“發詞滾滾、涎津不絕於口,”令請教者十分佩服。時有學道者“邱玄清”請求張三丰祖師收爲弟子,邱玄清有幸得到了修煉的真傳。

張三丰真人登山輕捷如飛,經常到武當山的三十六澗,七十二峯的每個角落去尋幽攬勝。當時五龍、南巖、紫霄等武當方圓八百里原有建築都毀於元末戰爭兵火。他預知到武當山他日將會興盛起來;便對武當山中的“老修行”說:“吾山異日與今大有不同矣。我且將五龍、南巖、紫霄等地‘粗創’焉。”並帶領邱玄清等門下衆弟子“去荊榛,闢瓦礫”,創“草廬”而居住。派弟子“丘玄清”住五龍,盧秋雲住“南巖”,劉古泉、楊善澄住“紫霄”。又在“展旗峯”北面山腳蓋“草廬”供奉“玄帝”香火,名爲“遇真宮”。另在“黃土城”結草菴名叫會仙館,分別派弟子居住修煉,通過他的這些舉措,武當派已初步形成。

明朝太祖朱元璋聽說張三丰真人的聲名,先於洪武十七年(1384)下詔書徵他入朝,並派遣專使尋找他。這位大修煉家可不願意去見“鳥盡弓藏”的朱皇帝。洪武二十四年(1391)朱元璋再次下令讓張三丰真人的南京弟子沈萬山、武當弟子邱玄清請張三丰真人入朝,以滿足皇帝養生延年的需求;可他還是不去;遣使尋找也找不到他。此時張真人到底在什麼地方呢?原來,張三丰真人因與陝西寶雞金臺觀住持友好,先後多次隱居於此。他在洪武二十三年隱居到金臺觀那一次。因“陽神”出遊,形體如己逝世的一樣,縣裏善人“楊軌山”出具棺木收斂。到下葬時聽見“棺”內有響聲,打開棺蓋發現張三丰真人還活着。真人見“楊軌山”具有慧根,可以教化,便收他爲弟子;教以修煉之法並帶他雲遊天下。

張三丰真人云遊至四川,在成都停留於青羊宮。他寫下了《青羊宮留題》以警醒世人要學到真正的方法及時修煉,千萬“莫待風波壞了舟”。其文曰:“覓故人天涯不見,嘆迷徒要學神仙……學仙的聽語言,切莫要盲修瞎煉。須曉得內外陰陽,同類的是何物體。必須要依陰陽修出陰陽,依世法修出世間。順成人,逆成仙,一句兒超了千千萬。再休題清淨無爲也。不得還丹,總是枉然。”訪道須要訪先天,先天是神仙親口訣。神仙,神仙只在花裏眠。”文中短短的幾句內容指出了修煉的真理所在。

在成都青陽宮期間,張三丰真人聽說蜀獻王朱椿有慧根,便去會見蜀獻王,勸化他修煉大道,蜀獻王無意於修煉。他又回到了武當,歷經襄漢之間,蹤跡更加難以捉摸。洪武二十四(一三九一)年,蜀獻王朱椿題《張三丰神仙像》贊曰:“奇骨森立,美髯戟張。距重陽(即全真派王重陽祖師)兮未遠,步虛靖(即正一派張虛靖天師)之遺芳。飄飄乎神仙之氣,皎皎乎冰雪之腸。爰尋師而問道,歲月亦云其遑遑;既受訣於散聖,復續派於瓜王。全一真之妙理,契未判之純陽。南遊閩楚,東略扶桑。歷諸天之洞府,參化人而翱翔。曰儒曰釋,曰老曰莊。皆潛通其奧旨,乃懷玉而中藏。”

隨後,張三丰真人遊鶴鳴山,真人曾多次往返於武當與鶴鳴山之間。至永樂十一年明成祖朱棣命“龍虎山”道士吳伯理齎捧御書,徑詣鶴鳴山築館以居。“且以仙人好樓居,乃于山之延祥觀後四十餘步,因其地位清高草木清華之處,建傑閣而榜以迎仙”。接着,三豐真人上峨眉山(張三丰在明初時就與“夔府”開元寺僧廣海友好往來),臨別時留詩云:“深入浮屠斷世情,奢摩他行恰相應,天花隱隱呈微瑞,風葉琅琅詠大乘。”爲廣海留下草鞋一雙、沉香少許而去。後來廣海以此得永樂皇帝(朱棣)賞賜玉環和千佛袈裟,隨後,張三丰真人路過江州(今重慶市)“老君洞”,留下令人難以領悟的詩詞聯句。他到雲南會同弟子沈萬山修煉“內外丹”,服食“大藥”。洪武二十五年準備回武當山,經過貴州平越縣時見福泉山的山形奇絕。就在“高真觀”後面結茅爲亭,修煉大道。張三丰真人在福泉山留下了《北斗大法》,《無根樹詞》,《打坐歌》,手書《龍行大草》碑文真跡一通。

雖然張三丰真人不願見“朝庭”中的人。可明皇室仍不斷派人尋找他。洪武二十三(1390)年朱元璋的兒子湘王―朱柏,到武當山天柱峯尋張三丰。寫下《贊張真仙詩》一首。其詩云:“張玄玄,愛神仙。朝飲九渡之清流,暮宿南巖之紫煙。好山劫來知幾載,不與景物同推遷。我向空山尋不見,徒悽然;孤廬空寂大鬆裏,獨有老獼松下眠。”

明成祖朱棣對張三丰更是景仰渴求,永樂五年(一四零七年)遣給事中胡瀅偕內侍朱祥齎璽書香幣往訪,遍歷荒徼,積數年不遇。《明史·胡瀅傳》記載了胡瀅從永樂五年開始遍行天下,訪尋張三丰歷十年之久,至永樂十四年乃還,仍求之不得。然而,明成祖朱棣尋訪不到張三丰,並不甘心。他於永樂十五年再遣寶雞醫官蘇欽手執香書遍訪名山訪尋。與此同時,明成祖又派龍虎山天師張宇初歷天下名山訪尋。現存於武當山的龜馱大石碑上,明確的記載了明成祖致張三丰真人《御製書》,其曰﹕“皇帝敬奉書真仙張三丰先生足下:朕久仰真仙,渴思親承儀範,嘗遣使奉香致書,遍詣名山虔請,真仙道德崇高,超乎萬有,體合自然,神妙莫測,朕才質疏庸,德行菲薄,而至誠願見之心夙夜不忘,敬再遣使,謹致香奉書虔請,拱候雲車鳳駕,惠然而來,以副朕拳拳仰慕之懷,敬奉書。”明成祖不惜耗損國庫資金,命令工部侍郎郭璡,隆平侯張信等朝中大臣,動用三十萬軍民工匠;歷時十四年大營武當宮觀;建成了九宮八觀、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巖廟、三十九座橋樑的巨大工程。明成祖親自賜名‘太和太嶽山’,設官鑄印以守,竟符張三丰真人“吾山異日必大興”的預言。這在武當史或中國歷史上都是十分少見的。在明朝中後期,明英宗賜封張三丰爲“通微顯化真人”、明憲宗封他爲“韜光尚志真仙”、明世宗也封他爲“清虛元妙真君”,熹宗加封他爲“飛龍顯化宏仁濟世真君”。

張三丰真人受明朝歷代皇帝之推崇不可謂不厚,然而,他卻有自己的人生思想:“蓋帝王自有道,不可以金丹、金液分人主勵精圖治之思。古來方士釀禍,皆因遊仙入朝,爲利之階。登聖真者,決不爲唐之葉法善,宋之林靈素也,前車可鑑矣”,其“閒心忘富貴,總角趣煙霞”;“求吾安命之理,守我修真之道;人竟囂囂,我獨默默。人皆煩惱,我獨清涼”那種不爲世俗富貴所動,寧願“修真”名山福地的行爲,體現了道教逍遙自在、無拘無束、淡泊名利、不趨權貴的高風亮節精神,實爲後世修煉家之模範。

張三丰真人修道武當山時,他醉心於“師傳”的修煉心法,參悟太極圖之理。一天,真人在武當後山洞裏打坐時,聽見外面有喜鵲的叫聲。他循聲走出洞來,發現一條蛇和喜鵲正在“纏鬥”。當喜鵲攻擊蛇的頭部時,蛇以尾部來還擊它;喜鵲攻擊蛇的尾部時,蛇用頭來攻擊喜鵲;喜鵲攻擊蛇中部時,蛇的頭部和尾部一齊來夾攻喜鵲。最終,想吃蛇肉的喜鵲只好落荒而逃。看見這種情景,張三丰似有所悟,這難倒不就是我反覆參悟的太極陰陽互變道理嗎?原來太極的道理在自然之中。自然、和諧、陰陽互變。又有什麼比這自然的東西更好的呢?於是,張三丰真人順其自然變化的道理,結合他修煉的內丹功力。以道教所傳太極陰陽爲體,五行八卦爲用,“河圖”與“洛書”爲經、八卦與九宮爲緯、合成太極拳術五行八卦十三式,突出“以武演道,以道顯武”的特點。

由此,張三丰真人確立了太極拳以道教的太極,陰陽,內丹元氣爲理論基礎;思想上主張“性命雙修”,練養結合。遵循人體的自然規律,動靜相間,形神兼備。尤爲突出清靜自然,柔弱不爭,飄然灑脫的思想。形成了即是修身養性,通向大道的方法;又是強身健體,防身自衛的武術。張三丰祖師發現有修煉內丹而又練“剛猛之拳”的人,用力過猛、失去了中和自然的道理,大傷元氣。於是,他以太極拳來改變這些修道者的不當之舉,減少那種出力沒長進的現象。提出:“願天下英雄豪傑延年益壽,不徒作技藝之末”的號召,以此來改變技擊的不必要消耗。張三丰真人在指導弟子修煉時傳下了《道要祕訣歌》、《打坐歌》、《太極拳論》、《練太極拳須聚氣斂神論》《龍虎還丹指迷歌》等不下數十種修煉太極拳的經典要論,是爲後世傳人弟子不可多得的修習資料。

三:道教太極拳的發展與演變

太極拳在明朝中後期從道教武當山傳向民間,形成太極的南北兩大宗派和若干分支。北派以王宗嶽爲宗師,南方以張松溪爲代表。張三丰真人在玉虛宮期間,從全國各地慕名而來的武林中人宋遠橋,俞蓮舟,張松溪,俞岱巖,張翠山,殷利亨,莫聲谷等人投入門下,得其太極拳與武當劍之傳,世稱“武當七子”。後張松溪爲最,開創武當松溪南派。《寧波府志·張松溪傳》載:“松溪爲人,恂恂如儒者,遇人恭敬,身若不勝衣,人求其術,輒遜謝避去,時少林僧以拳勇名天下,時倭亂,當事人召之擊倭,有僧七十輩,聞松溪名,到鄞求見,松溪蔽匿不出。少年慫恿之,試一往,見諸僧方較技酒樓上,忽失笑,僧知其松溪也,遂求試。松溪袖手坐,一僧跳躍來蹴,松溪稍側身,舉手送之。其僧如飛丸隕空,墮樓下,幾斃,衆僧始駭服。”

張松溪晚年回到武當山玉虛宮修煉大道。他興趣廣泛,曾在倭寇侵略明朝東南邊境時雲遊天下,一方面訪道授徒,一方面行俠除惡。他癡武如命,只要聽說哪裏有好的武術,就虛心吸收。他先後把當時在長江和黃河流域一代的“僧、嶽、杜、趙、洪、智、慧”各家拳法揉進太極拳中,形成了不離太極風格,以內丹修煉爲主的武當南宗拳法。南宗的傳承次遞爲,張松溪傳徒三四人,浙江四明葉近泉功夫最好,葉近泉傳吳崑山、周雲泉、單思南、陳貞石、孫繼槎。吳崑山傳李天目,徐岱。李天目傳餘仲波、陳茂宏、吳七朗。周雲泉傳盧紹岐。陳貞石傳夏枝溪、董扶輿。孫繼槎傳柴玄明、姚石門、僧耳、僧尾。單思南傳王徵南,王徵南傳黃百家。黃百家這一支傳甘鳳池。武當武術因此盛行於浙江四明一帶。雍正時期,江南大俠甘鳳池頗善太極拳法,他功力很深,其曾孫甘淡然在光緒年間亦是武林隱者,稱家傳拳法爲“武當金蟾太極功”曾得楊氏太極拳真傳的李瑞東遇到了已逾百歲的甘淡然後;欣然從其學,其功力益見增長。

長期往來於陝西金臺觀與武當山之間的張三丰真人把太極拳傳給了王宗嶽。從此太極拳大興於北方,在北方迅速傳播開來。武當趙堡太極拳傳人劉瑞著的《武當趙堡太極拳》一書中提到:武當趙堡太極拳是武當張三丰所傳,後其弟子王宗嶽將拳傳於河南省溫縣趙堡鎮蔣發。其後,王宗嶽將太極拳傳授給蔣發,因蔣發是河南趙堡鎮人,後世便在太極拳前面加上趙堡二字,是爲趙堡太極拳。蔣發傳授太極拳給邢嘉懷和陳王庭,蔣發傳給邢喜懷的這支太極拳傳承次第是:邢喜懷-張楚臣-陳敬伯-王柏青-張宗禹-張彥―陳清平-和兆元、任長春、武禹襄等。和兆元這一支傳到國民黨時期,有西安二鄭(鄭悟清,鄭伯英)以太極功夫在西安廣泛傳授弟子。使近現代的趙堡太極拳在西北大量傳播開來。任長春傳弟子杜元化等人,杜元化根據自己練拳體會,著有《太極正宗》一書流傳到今天。武禹襄繼承了趙堡太極拳後,又形成了武氏太極拳。在武氏太極拳的基礎上又形成了郝(月如)氏太極拳,孫(祿堂)氏太極拳。一代宗師孫祿堂集形意,八卦,太極於一身,曾上武當得到《道經》的修煉內容。功夫練至出神入化,一身與敵較技無數,從未輸給敵手,孫祿堂晚年無疾而終,頗合武當派得道之士的跡象。

陳王庭的《長短句》“只落得《黃庭》一卷隨身伴,悶來時造拳……人人道我憨,人人道我顛。常洗耳,不彈冠,笑剎那萬戶諸侯。兢兢業業,不如俺心中常舒泰,名利總不貪。參透機關,識彼邯鄲。陶情於漁水,盤桓乎山川。興與不幹,廢也不幹!若得個世境安康,恬淡如常,不忮不求,那管他世態炎涼!成也無關,敗也無關!不是神仙,誰是神仙?”從中我們可以看出,陳王庭深受武當派神仙思想的影響。他那清靜自然,超然物外的道教思想躍然於紙上。《黃庭經》是魏晉時道教茅山派宗師魏華存所寫的修煉經書。在唐宋時期,茅山派的宗師在武當山傳授道法,《黃庭經》落根武當山。在以後的武當派傳承中,《黃庭經》和《道德經》一直作爲武當弟子修煉的必修課。執掌武當道教達十年之久的“丘玄清”,被皇帝朱元璋授予“嘉議大夫太常寺卿”的誥命;但他內丹與煉太極拳修煉從未中斷過,《黃庭》,《道德》不綴於口。臨終對徒弟說:“我當謝天恩棄塵世去也”,端坐寂然而逝。《華州志》載:“孫碧雲受張三丰之教得仙”。楊善澄“談太極,至乎無極之妙。”盧秋雲,周真德,楊善澄,劉古泉被人們稱爲“太和四仙”,其太極自是得張三丰祖師真傳。在他們的心目中,太極拳不是單一的武術,而是通向大道之路;因此,武當山的這些太極傳人多爲祕密修煉。

在武當派祖庭裏,要求較高。尤其重視擇人而授,講究仙根道骨;品德端正者才能繼承正宗的太極拳法;多爲祕密傳授,尤其注重心法口訣。因此稱在武當祖庭承傳的太極拳爲武當祕傳太極拳,武當祕傳太極拳的特點是先要打坐、站樁,把內功練成,然後練拳架。拳架裏每一動,要丹田內轉與形體勢合,目標直指“九轉還丹”。如果丹田裏沒有“內容”,則是轉不動的。武當祕傳太極拳基本上保持張三丰真人的修煉原貌。近現代,武當本山有嚴嘉康、徐本善、李昊天、培元塵、朱誠德、呂明道、遊玄德等各位道長繼承了武當派祕傳太極拳。這些道教武當派傳人嚴遵“不徒作技藝之末”的祖訓,他們少以祕傳太極拳法示人,尋求各種機緣,潛心於內丹的修煉,窮究性命之學。從陳王庭的《長短句》中,來看,卻也不乏武當傳人的作風。

太極拳傳入陳家溝以後,其傳人把炮捶的內容摻入到太極拳中,形成了獨特的陳氏太極拳。陳家溝太極拳與武當南宗太極拳,趙堡太極拳,以及在武當本山所傳以內丹修煉爲主的武當祕傳太極拳風格都大不相同。時至今日,在陳家溝太極拳的基礎上又形成了楊氏太極拳,吳氏太極拳。清末,陳氏太極拳宗師陳長興傳太極拳給楊露禪。楊家以超凡的功夫使太極拳得到了廣泛的傳播。世稱“楊露禪創天下,楊班候打天下”。在楊氏太極拳的基礎上又演變出了吳(全佑)氏,李(瑞東)氏等等,民國時,有宋遠橋的後人宋書銘先生善家傳三十七式太極拳,其功力深厚,稱三十七式太極拳源自張三丰真人。自然門武術家萬簌聲學的“張三丰原式太極拳”都說來自於張三丰的正脈。

結語:

綜上所述,尋根溯源、太極拳的歷史源遠流長,我們知道了太極拳是“道”的產物,太極拳在道教裏由醞釀,發展到成熟,經歷了漫長的過程。太極拳的面世是張三丰真人長期從事內丹修煉加以溶匯貫通的結果。太極拳把高深的道教思想簡單扼要化,體現出道教不尚空談、注重實際的樸素自然作風;太極拳是道教獨善其身和濟世利羣思想的具體手段。太極拳能迅速傳播開來,武當,趙堡,陳家溝、楊氏,武氏,吳氏,孫氏等各代傳人都“功不可抹”。時至今日,太極拳已遍及中華神州大地,甚至走出國門。她那修身養性,強身自衛的功能以及那自然樸實的道教哲學底蘊,成爲了人們喜聞樂見的大衆文化。本文追述太極之過去及其發展演變過程,理清道教太極拳發展演變的脈絡,旨在方便太極拳修煉者尋根求源,從中能更加提高境界,從而享受到道教的福、德、壽、善。由於作者水平有限,文中錯誤之處較多,在此,誠摯的盼望各位老師指正。

主要參考書目:

《道德經》: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年版。

《中國道教》:知識出版社1994年版。

《正統道藏》:電子版。

《莊子》: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版。

《中華野史》:三秦出版社1999年版。

《雲笈七籤》:華夏出版社1996年版。

《中國曆代名道》:吉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邱進之主編。

《宗教理解》: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版。卓新平著。

《中華道教大辭典》:華夏出版社1994年版。胡孚琛主編。

《中華字海》:中華書局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94年9版。冷玉龍主編。

《道教全真七子傳記》: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版。

《古拳論闡釋》: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年版。馬國興著。

《道教史略講》:中國道教學院1997年編印,李養正 著。

《中國宗教通史》: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版。牟鍾鑑,張踐著。

《中國道教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卿西泰主編。

《當代社會與儒道智慧》:中國三峽出版社1996年版,葛榮晉著。

《武當道教史略》:華文出版社1993年版,王光德,楊立志著。

《真氣運行論》:甘肅文化出版社1995年版,李少波著。

《三十二式絕命拳》: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遊明生著。

《孫子兵法》: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春秋時孫武著。

《道教全真派五祖七真金元高道傳》:中國道教學院編印,閔智亭道長著。

《道書十二種》:書目文獻出版社1995年版,清朝劉一明著。

《中國傳統養生珍典》;人民體育出版社1998年版,丁繼華等編寫。

《武當太極拳與盤手二十法》:人民體育出版社2001年版,裴錫榮主編。

《黃帝內經白話釋譯》:中醫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謝華編著。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