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國貨幣貶值對經濟的影響

本國貨幣貶值對經濟的影響
Ⅰ.本幣貶值對國際收支的影響。
①本幣貶值對進出口收入有影響。一國貨幣貶值通過降低本國商品相對外國產品的價格,使國外人們增加對本國產品的需求,本國居民減少對外國產品的需求,從而有利於本國的出口,減少進口;外國貨幣的購買力相對提高,貶值本國商品、勞務、交通、住宿等費用相對便宜,有利於吸引外國遊客,擴大旅遊業發展,推動就業增加和國民收入的增長。
②本幣貶值對國際資本流動也有影響。如果貶值趨勢不斷髮展,那麼人們將會把資金從本國轉移到其他國家,引起資金外流。
Ⅱ.本幣貶值對國內經濟的影響。
①本幣貶值後,一國的貿易收入往往會得到改善,整個經濟體系中外貿部門所佔比重會擴大,從而提高本國的對外開放程度,可以有更多的產品同國外產品競爭。
②本幣貶值對物價也有影響。一方面,出口擴大,引起需求拉動物價上升;另一方面通過提高國內生產成本推動物價上升,貨幣貶值對物價的影響會逐步擴大到所有商品,易引發通貨膨脹。
Ⅲ.本幣貶值對世界經濟的影響。
①小國的匯率變動只會對貿易伙伴國的經濟產生輕微的影響,但主要工業國的貨幣貶值會影響其國家的貿易收支,由此可引起貿易戰和匯率戰,並影響世界經濟的發展。
②主要工業國匯率的變化還會引起國際金融領域的動盪。在國際貿易和借貸活動中,將使吸進貶值貨幣的一方遭受損失,而要付出貶值貨幣的一方,將從中獲利。

③主要貨幣的匯率不穩定還會給國際儲備體系和國際金融體系帶來巨大影響。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就是首先從泰國貨幣貶值開始的。1998年日元對美元的比價持續下跌,降到八年來最低點。這對亞洲各國無疑是一個沉重的打擊,而且在美國的股票市場和外匯市場引起軒然大波。中國政府莊嚴宣佈:人民幣不貶值,這既體現了中國綜合國力的強大,而且體現了社會主義中國在國際經濟舞臺上承擔着相應的國際義務和責任,併發揮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貨幣貶值首先會提高貿易商品的國內價格,並通過貿易商品與非貿易商品的替代作用,使非貿易商品的價格也會提高,物價水平的提高將意味着實際貨幣餘額的下降,從而導致對名義貨幣餘額需求的增加,在貨幣供應量不變的情況下,人們必然會通過出售商品和金融資產來滿足增加的名義貨幣需求,從而改善國際收支狀況。但是,本幣貶值改善國際收支狀況的效應只有在貨幣供應縮減或保持不變的基礎上纔會產生,否則,貨幣供應量的增加衝抵了由本幣貶值引起的名義貨幣需求量的增加,國際收支將得不到改善甚至會更加惡化。

         貨幣貶值要起到改善國際收支的作用,必須有閒置資源的存在,只有存在閒置資源時,貶值後閒置資源流入出口,產品生產部門,出口才能擴大。其次,出口擴張引起國民收入增長,貶值才能最終改善國際收支,並且,邊際吸收傾向應小於100%,貶值時增加的國民收入纔會大於總吸收,國際收支才能改善。吸收分析法還提出了自己的政策搭配方案來解決國際收支失衡問題,如存在閒置資源,採用貨幣貶值政策與擴張性財政貨幣政策搭配,如不存在閒置資源,則採用貨幣貶值政策與緊縮性財政貨幣政策搭配,用貨幣貶值的辦法來改善國際收支。
吸收分析法的原理告訴我們,閒置資源的存在是貨幣貶值改善國際收支狀況的重要條件,但分析近幾年匯率貶值國家特別是東南亞國家的實際狀況,資本短缺的“瓶頸”效應是導致貨幣貶值國際收支效應失靈的重要原因。儘管金融危機中,伴隨匯率下跌,導致生產衰退形成工人失業,但與匯率下跌同時出現的是大量資本外流,勞動力資源閒置與資本短缺同時並存,資本的短缺限制了閒置資源的利用,形不成新的生產能力來增加國民收入,同時,本應緊縮由消費與投資形成的總吸收卻難以縮減,很難保證邊際吸收傾向小於100%,因此,儘管貨幣貶值,也改善不了國際收支狀況。

                假設某一商品的國際市場只有A、B兩個供應國即出口國爲出口競爭關係,其他國家均爲需求國即進口國,A、B各佔市場份額50%,首先,A國的國際收支出現逆差,爲改善其逆差狀況,採用貨幣貶值政策,A國的貨幣貶值有效。增加了出口,而擴大的份額正是B國喪失的份額。B國不甘心份額的減少。也採取貶值措施、爭回失去的份額,由此開始產生一輪又一輪惡性貶值競爭,形成貶值陷阱,以下模型應能形象地說明貶值政第的無效性。
首先,從單個國家來看,A、B兩國的每一輪貨幣貶值都是有效的,第一輪貶值中,A國貨幣貶值10%,市場份額由50%增加到75%,出口需求彈性2.5(2.5=25%/10%),B國的貶值同樣也是有效的,B國貨幣貶值10%後市場份額由剩下的25%恢復到50%,彈性也是2.5,第二輪貶值同樣具有彈性,且同樣有效,如此可以循環往復。
其次,從總體而言,貶值卻是無效的,因爲,經過兩輪甚至多輪貶值,市場份額又回到初始狀態,仍然是50%對50%。再深入的結論是,這種貶值對改善一國的國際收支無效,它實際上會惡化一國的國際收支,並通過聯動效應、惡化所有參與惡性貶值競爭國的國際收支。經過兩輪貶值後,兩種貨幣的匯率比初始期均貶值19%(19%=100%-90%X90%),而市場份額卻保持不變,即出口量保持不變,意味着兩個國家的出口收入均下降19%,這種從單獨一次來看貶值有效,而從總體來看貶值無效的現象,借用凱恩斯的“陷阱”一詞,本文稱之爲“貶值陷阱”。

           現在的情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經濟金融化、全球化的深入發展。產生了鉅額的國際資本流動,包括長期資本流動和短期資本流動,長期資本流動對匯率的變動不甚敏感,而短期資本對匯率變化的靈敏度非常高,本幣的些許貶值可能形成鉅額的短期資本流出,造成對國際收支的強烈衝擊。全球外匯市場日均成交量在1.5萬億美元以上,絕大部份是無貿易和投資背景的資本流動,特別是套利和套匯資本的流動。
短期資本即國際遊資的衝擊作用反映在下列幾方面:一是它的無序性,政府除非採取強制性管制措施很難預測和管理短期資本的流入和流出。二是它對匯率變化的高度敏感性,如果某國貨幣的匯率或利率上升或預期上升,遊資便大量涌入,一旦一國貨幣匯率或利率下調,遊資便大量涌出,在貨幣貶值的情況下,要留住遊資不致涌出,只有提高利率,這又會導致通貨膨脹也是貨幣貶值國最不願看到的結果。三是無時滯性。匯率貶值對國際短期資本流動的影響卻沒有時滯,是迅速而且劇烈的,也許在一國貨幣貶值政策還沒有實行而只是存在貶值預期時,國際遊資的流出就已開始,一旦貨幣真的貶值,遊資的流出便無法控制。貨幣貶值對貿易收支即使有正面影響,也有一個時滯過程,而對短期資本流動的負面影響,卻沒有時滯甚至會提前,在貶值的初期,國際收支狀況惡化便在所難免。綜觀20世紀90年代後期至今陷入金融危機的國家,危機前大多對國際短期資本的流入不加限制或很少限制,靠短期資本的盈餘來支撐國際收支,造成貶值時的鉅額資本逆差,形成了不可收拾的局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