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untu 常用技巧

系統:

修改root用戶密碼:
sudo passwd root

編譯環境安裝:

sudo apt-get install build-essential

添加源:
sudo gedit /etc/apt/sources.list

更新相關命令:
apt-cache search package 搜索包
apt-cache show package 獲取包的相關信息,如說明、大小、版本等
sudo apt-get install package 安裝包
sudo apt-get install package - - reinstall 重新安裝包
sudo apt-get -f install 修復安裝"-f = --fix-missing"
sudo apt-get remove package 刪除包
sudo apt-get remove package - - purge 刪除包,包括刪除配置文件等
sudo apt-get update 更新源
sudo apt-get upgrade 更新已安裝的包
sudo apt-get dist-upgrade 升級系統
sudo apt-get dselect-upgrade 使用 dselect 升級
apt-cache depends package 瞭解使用依賴
apt-cache rdepends package 是查看該包被哪些包依賴
sudo apt-get build-dep package 安裝相關的編譯環境
apt-get source package 下載該包的源代碼
sudo apt-get clean && sudo apt-getautoclean 清理無用的包
sudo apt-get check 檢查是否有損壞的依賴

配置字體sudo fontconfig-voodoo-f -s zh_CN
安裝文泉驛字體:sudo apt-get install xfonts-wqy
不過我還是覺得宋體好看,字體安裝可到論壇搜索,不過kde中好像本來就有一個字體安裝程序,很方便。

任務管理器:
kde原來自帶的那個管理器功能也比較強吧,我後來不知弄了什麼操作居然出問題了,後來乾脆刪掉了,想重裝居然又出問題裝不上,只得想其他辦法,top和htop都不錯吧,但原來windows用慣了,想找一個windows下類似的,試了試gnome下面那個,sudo apt-getinstall gnome-system-monitor,依賴關係也比較少,還不錯。

opera輸入中文:
以 root 權限編輯你的 opera 啓動腳本文件,一般在 /usr/bin/opera ,在開頭添加:
代碼:export QT_IM_MODULE=XIM #使 SCIM 能夠輸入中文
#export LC_ALL=zh_CN #使 Opera 能夠以你選擇的字體顯示中文
如果是還沒有配置 Opera 中文顯示,則需要在Tools-Preferences-Advanced-Fonts-International Fonts 彈出的對話框選擇chinese simplified, 然後選擇你喜歡的中文字體。再選 CJK Symbols andPunctuation,選擇同樣的中文字體,確定。

virtualbox虛擬機設置:
sudo usermod -G vboxusers -a davidlone
在 VirtualBox 的主機(即 Linux 系統中)執行下列命令:
VBoxManage sharedfolder add "VM name" -name "sharename" -hostpath"\test"
該命令中的 VM name 指定要使用共享文件夾的虛擬機名稱,如 WinXP;sharename 爲共享的文件夾名稱,可任意設置,如sharedfolder;\test 爲主機上需要共享的文件夾。下面給出一個該命令的實例:
VBoxManage sharedfolder add "WinXP" -name "downloads" -hostpath"\home\xu\downloads"
啓動虛擬機(本例爲 Windows XP),點擊開始菜單中的“運行”,並輸入 cmd,然後執行以下指令:
net use x: \\vboxsvr\sharename
virtualbox新版本中似乎已經共享等功能。

bootchat:
如果發現系統啓動很慢,可以安裝bootchart仔細看看系統過程:
sudo apt-cache search bootchart
安裝好後重啓之後在/var/log/bootchart生成系統詳細啓動過程的圖片。
Ubuntu系統目錄結構
==================
以下爲Ubuntu目錄的主要目錄結構,您稍微瞭解它們都包含了哪些文件就可以了,不需要記憶。
/ 根目錄

├boot/ 啓動文件。所有與系統啓動有關的文件都保存在這裏
│ └grub/ Grub引導器相關的文件

├dev/ 設備文件
├proc/ 內核與進程鏡像

├mnt/ 臨時掛載
├media/ 掛載媒體設備

├root/ root用戶的$HOME目錄
├home/
│ ├user/ 普通用戶的$HOME目錄
│ └.../

├bin/ 系統程序
├sbin/ 管理員系統程序
├lib/ 系統程序庫文件
├etc/ 系統程序和大部分應用程序的全局配置文件
│ ├init.d/ SystemV風格的啓動腳本
│ ├rcX.d/ 啓動腳本的鏈接,定義運行級別
│ .Network/ 網絡配置文件
│ ├X11/ 圖形界面配置文件

├usr/
│ ├bin/ 應用程序
│ ├sbin/ 管理員應用程序
│ ├lib/ 應用程序庫文件
│ ├share/ 應用程序資源文件
│ ├src/ 應用程序源代碼
│ ├local/
│ │ ├soft/ 用戶程序
│ │ └.../ 通常使用單獨文件夾
│ ├X11R6/ 圖形界面系統

├var/ 動態數據

├temp/ 臨時文件
├lost+found/ 磁盤修復文件

網絡
/etc/iftab 網卡MAC地址綁定
/etc/hosts 主機列表
/etc/hostname 主機名
/etc/resolv.conf 域名解析服務器地址
/etc/network/interfaces 網卡配置文件
用戶配置文件
“/etc/”目錄下的所有文件,只有root用戶纔有修改權限。應用軟件的全局配置文件,普通用戶也不能夠修改,如果您想配置軟件,以適應您的需求,您可以修改它的用戶配置文件。
用戶配置文件通常爲全局配置文件的同名隱藏文件,放在您的$HOME目錄下,例如:
/etc/inputrc /home/user/.inputrc
/etc/vim/vimrc /home/user/.vim/vimrc
也有少數例外,通常是系統程序
/etc/bash.bashrc /home/user/.bashrc
文件系統
/etc/fstab 開機時掛載的文件系統
/etc/mtab 當前掛載的文件系統
用戶系統
/etc/passwd 用戶信息
/etc/shadow 用戶密碼
/etc/group 羣組信息
/etc/gshadow 羣組密碼
/etc/sudoers Sudoer列表(請使用“visudo”命令修改此文件,而不要直接編輯)
Shell
/etc/shell 可用Shell列表
/etc/inputrc ReadLine控件設定
/etc/profile 用戶首選項
/etc/bash.bashrc bash配置文件
系統環境
/etc/environment 環境變量
/etc/updatedb.conf 文件檢索數據庫配置信息
/etc/issue 發行信息
/etc/issue.net
/etc/screenrc 屏幕設定

系統重要配置文件:
!無論任何情況下,在修改配置文件之前,請您先備份它!
建議您使用這個命令:“sudo cp xxx xxx_`date +%y%m%d_%H:%M`”。
當然這很麻煩,您可以新建一個名爲“bak”的文件,內容如下:
#!/bin/bash
sudo cp $1 $1_`date +%y%m%d_%H:%M`
把它放在您能夠記住的目錄下,比如“/home”,執行命令“sh /home/bakxxx”,就可以將當前文件夾下的文件“xxx”另存爲“xxx_yymmdd_HH:MM”的格式了
全局配置文件:
系統初始化
/etc/inittab 運行級別、控制檯數量,7.04中貌似沒有。
/etc/timezone 時區
/etc/inetd.conf 超級進程

啓動流程
Linux系統主要通過以下步驟啓動:
1、讀取MBR的信息,啓動Boot Manager
Windows使用NTLDR作爲BootManager,如果您的系統中安裝多個版本的Windows,您就需要在NTLDR中選擇您要進入的系統。
Linux通常使用功能強大,配置靈活的GRUB或者lilo作爲Boot Manager
2、加載系統內核,啓動init進程
init進程是Linux的根進程,所有的系統進程都是它的子進程。
3、init進程讀取“/etc/inittab”文件中的信息,並進入預設的運行級別,按順序運行該運行級別對應文件夾下的腳本。腳本通常以“start”參數啓動,並指向一個系統中的程序。
通常情況下,“/etc/rcS.d/”目錄下的啓動腳本首先被執行,然後是“/etc/rcN.d/”目錄。例如您設定的運行級別爲3,那麼它對應的啓動目錄爲“/etc/rc3.d/”。
4、根據“/etc/rcS.d/”文件夾中對應的腳本啓動Xwindow服務器“xorg”
Xwindow爲Linux下的圖形用戶界面系統。
5、啓動登錄管理器,等待用戶登錄
Ubuntu系統默認使用GDM作爲登錄管理器,kde則是kdm,您在登錄管理器界面中輸入用戶名和密碼後,便可以登錄系統。(您可以在“/etc/rc3.d/”文件夾中找到一個名爲“S13gdm”的鏈接)
* 更改運行級別*
在“/etc/inittab”文件中找到如下內容:
# The default runlevel.
id:2:initdefault:
這一行中的數字2,爲系統的運行級別,默認的運行級別涵義如下:
0 關機
1 單用戶維護模式
2~5 多用戶模式
6 重啓
* 服務管理
更改啓動服務
在運行級別對應的文件夾中,您可以看到許多文件名以“S##”和“K##”起始的啓動腳本鏈接。
例如:
/etc/rcS.d/S35mountall.sh 掛載文件系統
/etc/rcS.d/S40networking 啓用網絡支持
/etc/rc2.d/S13gdm 啓動登錄管理器
/etc/rc2.d/S20makedev 創建設備文件
/etc/rc2.d/S23xinetd 啓動超級進程
init 進程將以“start”爲參數,按文件名順序執行所有以“S##”起始的腳本。腳本名稱中的數字越小,它將被越早執行。例如在“/etc/rc2.d/”文件夾中,“S13gdm”文件名中的數字小於“S23xinetd”,“S13gdm”將比“S23xinetd”先執行。
如果一個腳本鏈接,以“K##”起始,表示它將以“stop”參數被執行。如果相應服務沒有啓動,則不執行該腳本。
例如:
/etc/rc2.d/K20powernowd 針對某種硬件的電源管理支持
如果您想禁止某一服務在啓動時自動運行,您可以將相應運行級別中的腳本由“S##xxx”重命名爲“K##xxx”。
手動控制服務
您也可以手動運行帶有以下參數的啓動腳本,來控制系統服務。
start 啓動
stop 停止
restart 重啓
例如:
/etc/rc2.d/K20powernowd start
有時您並不清楚當前運行級別,該運行級別下未必有相應腳本;而且此類腳本的前三位字符並不固定,不便於記憶。這時,您可以直接使用“/etc/init.d/”文件夾中的啓動腳本(“/etc/rcX.d/”中的啓動腳本鏈接到“/etc/init.d/”文件夾下相應腳本),這也是我們向您推薦的方式。
例如:
/etc/init.d/powernowd start
Tips:以上命令的位置並沒有包含在環境變量的搜索路徑中,所以要輸入完整路徑。

將localhost化名爲主機名
sudo kate /etc/hosts
127.0.0.1 localhost yourhost
127.0.1.1 yourhost

硬盤性能測試:
sudo hdparm -tT /dev/hda
設置硬盤傳輸模式可搜索此命令相關用法

新添加分區用戶更改:
sudo mkdir /media/XX
sudo chown yourname /media/XX

更改分區卷標,分別是ext和xfsd:
sudo e2label /dev/hda5 E_Download
sudo xfs_admin -L E_Backup /dev/hda12

在右鍵菜單中加入打開終端:
sudo apt-get install nautilus-open-terminal

系統圖標目錄:
usr/share/icons/hicolor/scalable/apps
/usr/share/pixmaps/

安裝rar支持:
sudo apt-get install rar unrar

系統apt安裝的軟件包通常都是下載到如下文件夾:
/var/cache/apt

安裝Java環境:
建議安裝JDK,反正也不比JRE多用很多空間。sudo apt-get install sun-java6-jdk

ntfs讀寫:
sudo apt-get install ntfs-3g
sudo apt-get install ntfs-config

分區圖形化:
sudo apt-get install gparted

獲取分區的UUID:
sudo vol_id -u /dev/hdaX

testdisk:
若是分區表出問題了,推薦用testdisk,diskgen,fdisk之類的搞定,testdisk支持很多格式的文件系統,並且多種環境下的版本都有,我有一次ext,ntfs,fat,xfs一起的出問題了結果還是用它找回來了。儘量少用pq之類的。

硬盤性能測試:
sudo hdparm -tT /dev/hda
設置硬盤傳輸模式可搜索此命令相關用法

新添加分區用戶更改:
sudo mkdir /media/XX
sudo chown yourname /media/XX

更改分區卷標,分別是ext和xfsd:
sudo e2label /dev/hda5 E_Download
sudo xfs_admin -L E_Backup /dev/hda12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