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人士成功祕訣的調查報告,擁有夢想至關重要

每個人都渴望成功,但成功卻只是眷顧少數人,爲何成功不向我們大衆招手,卻只肯光顧林少數人,筆者通過對大量成功人士進行調查研究,發現他們的成功祕訣都有着相似點。

一、目標明確的夢想

成功的人心懷夢想。他們有着極爲明確目標感,顯著的目的性。他們清楚的知道他們想要的是什麼。他們知道如何將事情辦好。他們能夠在最大限度內運用自己的技 能、天賦、精力和知識。他們做那些必須要做的事情,而不僅僅是那些喜歡做的事情。他們努力工作並出色完成任務。他們不會輕易地被別人的想法和觀點所左右。 他們有着堅強的意志力。睿智而富有思想。對於成功的渴求爲他們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收穫。他們希望完成任務。擁有高度的熱情、使命感和自信心。

事例1:曼德拉出生在一個小村莊,9歲那年父親就去世了。從小曼德拉就經常目睹當地大酋長在解決部落爭端過程中被白人政府的法律所約束,他逐漸萌發了尋求 正義和平等的理想。年紀更大一些後,他多次領導同學抗議學校的白人法規,甚至因領導學生運動而被除名。在一次次的“鬥爭”中,曼德拉逐漸立下志願:要爲南 非的每一個黑人尋求真正的公正。正是這樣的夢想支持着他、鞭策着他,使他一步一步一個腳印地向自己的理想前進,最終曼德拉成爲南非第一位黑人總統,他同南 非種族隔離制度進行了幾十年不屈不撓的鬥爭,贏得了全世界人的支持和喝彩。因此,有人說,曼德拉已經成爲一個時代的象徵。曼德拉的反抗精神、對正義和理想 的追求正是基於童年時期就開始明確的夢想。

事例2:比爾.蓋茨從小就是個“電腦迷”。他1955年10月28日生於美國西北部華盛頓州的西雅圖,小時候就開朗活潑,是一個精力充沛的孩子。不論什麼 時候,他都在搖籃裏來回晃動。等長大些又花許多時間騎彈簧木馬。後來,他把這種搖擺習慣帶入成年時期,也帶入了微軟公司,搖動了整個世界。比爾.蓋茨在中 學時酷愛數學和計算機。保羅.艾倫是他最好的校友,兩人經常在湖濱中學的電腦上玩三連棋的遊戲。那時候的電腦就是一臺pdp8型的小型機,學生們可以在一 些相連的終端上,通過紙帶打字機玩遊戲,也能編一些諸如排座位之類的小軟件,小比爾.蓋茨玩起來得心應手。1972年的一個夏天,年齡比他大3歲的保羅拿 來一本《電子學》的雜誌,指着一篇只有10個自然段的文章,對比爾說,有一家新成立的叫英特爾的公司推出一種叫8008的微處理器芯片。兩人不久就弄到芯 片,擺弄出一臺機器,可以分析城市交通監視器上的信息,他們就想成立一家命名爲“交通數據公司”的公司。1973年,比爾上了哈佛大學,保羅則在波士頓一 家叫“甜井”的電腦公司找到一份編程的工作。兩個夥伴經常會面,探討電腦的事情。如蘋果砸出牛頓的靈感一樣,個人電腦突入比爾的腦海也有一個外在的啓蒙 者。這就是1975年1月份的《大衆電子學》雜誌,封面上altair8080型計算機的圖片一下子點燃了比爾.蓋茨的電腦夢。他和他的好朋友保羅在哈佛 阿肯計算機中心沒日沒夜地幹了8周,爲它配上basic語言,開闢了pc軟件業的新路,奠定了軟件標準化生產的基礎。 如今,微軟已成爲業內的“帝國”,而這與比爾.蓋茨小時候的“電腦夢”是不無關係的。

事例3:俄羅斯總統普京小時候非常聰明,他品學兼優,常常產生一些與衆不同的想法。有一次,老師在黑板上寫了一個作文題:《我的理想》。同學們寫出自己的 理想:有想當科學家的、有想當作家的、有想當工程師的、有想當農藝師的、有想當教師的、有想當軍人的、有想當工人的――而小普京的腦海裏,卻有自己不同尋 常的獨特思考。

課餘時間,小普京非常喜歡讀《盾與劍》雜誌,對裏面描寫的“克格勃”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雜誌上他知道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由於“克格勃”準確地截取了 敵人的情報,使蘇軍取得了一次次巨大的勝利……他想:“很小的時候,父親就教育我要做一個對國家和人民有所貢獻的人。老師也經常教育我們要好好學習,報效 祖國和人民。而我應該怎樣去報效祖國和人民呢?做一名出色的間諜,用我的犧牲去換取祖國和人民的勝利,這不是非常有意義的嗎?”

於是,他在作文本上寫道:“……我的理想是做一名間諜,儘管全世界的人們對這個名字都不會有任何好感,但是從國家的利益、人民的利益出發,我覺得間諜所做 的貢獻是十分巨大的……”在這篇作文中,普京還列舉了一個蘇聯名間諜的英雄事蹟,論述了在蘇美對峙的冷戰時期間諜的重要作用。當教師打開普京的作文本時, 不禁又驚又喜,連聲讚歎他“年紀不大,志氣不凡”。後來,在一次參觀“克格勃”大樓之後,普京走進了“克格勃”列寧格勒局的接待室。一位工作人員聽了他的 要求後,對他說:“你的想法很好。但是,我們不接受主動來求職的人,只接受服過兵役或者大學畢業的人。”

1970年,18歲的普京中學畢業,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列寧格勒國立大學法律系國際專業。1975年,他大學一畢業就從事對外情報和國外反間諜工作,實現了自己“做一名間諜”的理想。

二、健康積極的心態

成功的人擁有良好的心態,永不氣餒。他們不指望天上掉餡餅,也不指望一開始就成功,成功從來都不是一步而成,而是經過不斷的努力奮鬥才能取得成效。

事例1:美國總統羅斯福正是依靠自己健康積極的心態憑藉的是自己的進取、抗爭……甚至苦鬥,以及由頑強隱忍和深沉性格支撐起來的自信,亦即對自己的事業抱 有的沉靜而絕對的自信從紐約州議員、助理海軍部長、紐約州州長到最後成爲美國總統——他39歲時下肢癱瘓並從此終生與支架或輪椅爲伴,病因是小兒麻痹症。 他把這飛來的一擊當成冥冥中早已預定的命運之約。生理殘疾往往使人乖戾、憤世,羅斯福卻以健全的心理平衡與防衛機制避免了這種可能性;痛苦也使人寬容、曠 達,微溫的理智和高度的自尊使他在最令人沮喪的諸事不順的促狹環境中,也能發現現實存在的合理性和點滴變通的可能性,這種柔韌而綿長的信念使他永遠有夢, 政治明星的職業末日感也隨之被消解。此後在他生命中的各個時段裏,他遭遇了難以數計的反對派和強硬的對手,他們對他的各個方面進行過非議和責難,但都絕口 不言他曾經或者會絕望。

事例2:世上沒有哪位企業家像艾柯卡那樣命運多舛,大起大落,幾經沉浮。他從一個默默無聞的推銷員扶搖直上,登上美國福特汽車公司總經理的寶座,而後又從 權力之巔被推落谷底;他雄心不泯,從灰燼中奮起,當上克萊斯勒汽車公司的總裁,把這家瀕臨倒閉的公司從危境中拯救過來,奇蹟般地東山再起,使之成爲全美第 三大汽車公司。

三、敢於負責的勇氣和魄力

成功的人敢於對他們的行爲負責。他們從不尋找藉口。他們不埋怨別人。也從不抱怨。他們勇於承認錯誤。當犯錯誤的時候,承認它,改正它,然後繼續前進。絕不要花一點點時間、精力、金錢或者其它的東西去爲一個錯誤或錯誤的決定而辯解。

事例:2000年6月,網易股票在納斯達克掛牌,這時候科技股已經開始崩盤,所以網易的股價從第一天開始就節節下滑。2001年,網易將被收購的傳言層出 不窮,最有可能的一個買家香港有線寬頻終因網易財務問題放棄收購。網易沒賣成,反倒讓丁磊決定靜下心來本分地經營網易。2001年9月,丁磊對外界說,他 希望靠在線遊戲《西遊記》和短信服務、股票點播、以及一個類似MSN Explorer 的新產品來贏利。這正是網易因財務問題被Nasdaq摘牌,股價定格在64美分,最狼狽不堪的時候。不過,後來網易在短信和網絡遊戲上的成功,似乎不完全 是一種運氣。2002年第二季度,網易首次實現淨盈利,網易股票開始領漲納斯達克。2002年,網易成爲納斯達克表現最優異的股票。2003年,網易股票 繼續在中國概念股中保持領跑地位。2003年10月10日,網易股價升至70.27美元的歷史高點,比年初股價攀升了617%,比2001年9月1日的歷 史低點攀升了108倍。丁磊成爲第一個靠做互聯網做成富豪的國內創業者,丁磊成爲首富,第一次讓中國富豪的財富數字可以被清晰而準確地度量。而在這過程 中,正是因爲丁磊敢於負責,勇於承認錯誤,冷靜思索,制定應對措施 ,穩健前進才能取得今天網易在互聯網上的輝煌成績。

三、嚴格自律、堅持不懈的作風

成功的人始終不記向成功奮進。他們非常自律。他們拼命努力工作,甚至加班加點。對於成功他們有着強烈的慾望。爲了完成工作他們願意付出任何代價。所以他們總是能完成一些其他人認爲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完成一項使命後給他們帶來的是巨大的滿足感。

成功的人是專注的。他們專注於最爲重要的目標。他們不會受到其它事物的干擾。他們絕不拖延時間。對於他們所做的重要方案,不到最後一刻他們不會讓方案就此擱筆的。他們的工作是繁忙而卓有成效的。 成功的人具有決斷力。 他們仔細研究各種相關的因素和事實,充分地討論和思考,然後果斷地做出決定。決定做出不會有一絲遲延,一定是當即立斷的 。

事例1:中國現代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魯迅自幼聰穎勤奮,在三味書屋攻讀詩書近五年。魯迅使用過的那張木桌還放在魯迅紀念館裏。

魯迅十三歲時,他的祖父因科場案被逮捕入獄,父親長期患病,家裏越來越窮,他經常到當鋪賣掉家裏值錢的東西,然後再在藥店給父親買藥。有一次,父親病重, 魯迅一大早就去當鋪和藥店,回來時老師已經開始上課了。老師看到他遲到了,就生氣地說:“十幾歲的學生,還睡懶覺,上課遲到。下次再遲到就別來了。”

魯迅聽了,點點頭,沒有爲自己作任何辯解,低着頭默默回到自己的坐位上。

第二天,他早早來到學校,在書桌右上角用刀刻了一個“早”字,心裏暗暗地許下諾言:以後一定要早起,不能再遲到了。

以後的日子裏,父親的病更重了,魯迅更頻繁地到當鋪去賣東西,然後到藥店去買藥,家裏很多活都落在了魯迅的肩上。他每天天不亮就早早起牀,料理好家裏的事情,然後再到當鋪和藥店,之後又急急忙忙地跑到私塾去上課。雖然家裏的負擔很重,可是他再也沒有遲到過。

在那些艱苦的日子裏,每當他氣喘吁吁地準時跑進私塾,看到課桌上的“早”字,他都會覺得開心,心想:“我又一次戰勝了困難,又一次實現了自己的諾言。我一定加倍努力,做一個信守諾言的人。”

後來父親去世了,魯迅繼續在三味書屋讀書,私塾裏的壽鏡吾老師,是一位方正、質樸和博學的人。老師的爲人和治學精神,那個曾經讓魯迅留下深刻記憶的三味書屋和那個刻着“早”字的課桌,一直激勵着魯迅在人生路上的繼續前進。

魯迅十七歲時從三味書屋畢業,十八歲那年考入免費的江南水師學堂;後來又公費到日本留學,學習西醫。1906年魯迅又放棄了醫學,開始從事文學創作,先後 在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等學校教過課,成爲中國新文學運動的倡導者。魯迅是中國文壇的一位巨人,他的著作全部收入《魯迅全集》,被譯成五十多種文字廣泛 地在世界上傳播。

事例2:世界著名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小時候,並不聰明,所以常常被同學們嘲諷。有一次,手工課老師要求同學們交一份手工製作品。愛因斯坦聽了之後,認 認真真思考了一翻,決定做小板凳。他找來木板、榔頭、釘子等東西,開始他的一次——“板凳製作遊程”!他先量好寬度,開始鋸木板了。年幼的他,賣力的鋸着 木板,豆大的汗珠像一陣陣雨簾從他的頭上,頰背上流落下來,滴在地上,漸漸地,成了一小攤水。要釘釘子的時候,他使勁全身力氣,把吃奶的勁都使上了,終於 舉起了榔頭,就算實在沒力氣了,他也會倔強地不叫爸媽來幫忙,因爲他認爲這是自己的事,終於完成了一隻小板凳,可他還是不夠滿意,又做了一隻、兩隻。等二 天,他拿着自己越做越好的第三隻小板凳交上去,他才發現別人的手工作品是多麼的好。所以,他的小板凳遭受到同學的譏諷,老師的批評。可當老師與同學們知 道,愛因斯坦是自己靠不懈的努力做的三隻板凳,同學、教師就不再用譏諷的眼光看愛因斯坦,而是敬佩的目光。

的確,有些名人就是靠不懈的努力,勤奮的學習,專注的熱情所創造的。在故事中,愛因斯坦曾說過,這隻板凳是很不堪,不過第一隻板凳很不堪,第二隻板凳好些,第三隻板凳就更好了!事物是要用人類勤勞的手來創造的,也需要用勤勞的手來改進!

四、 成功的人際關係網

成功的人知道如何與他人共事和合作。他們有着外向的性格。在他們的周圍聚集着許多爲他們提供幫助與支持的人。而他們則是領袖。成功的人們是狂熱的。他們會 因自己正在做的事情而激動,同時這種激動會傳染給其他人。他們能將人們籠絡在他們的周圍,因爲人們願意與他們一起工作,成爲生意上的夥伴,願意和他們在一 起。

事例:很多人只知道比爾·蓋茨成爲世界首富的原因是掌握了世界的大趨勢,還有他在電腦上的智慧和執著。其實除這些原因之外,還有一個最重要的關鍵因素就是比爾·蓋茨的人脈資源相當豐富。

比爾·蓋茨創立微軟公司的時候,只是一個無名小卒,但是在他20歲的時候,簽到了一份大單。假如把營銷比喻成釣魚的話,他一開始就釣了一條大鯨魚。

讓我們來領略一下比爾·蓋茨的人際關係法則。

第一,利用自己親人的人脈資源。

他20歲時簽到了第一份合約,這份合約是跟當時全世界第一強電腦公司——IBM籤的。

當時,他還是位在大學讀書的學生,沒有太多的人脈資源,比爾·蓋茨之所以可以簽到這份合約,是因爲中間有一箇中介人——比爾·蓋茨的母親,IBM的董事會董事,介紹兒子認識董事長。假如當初比爾·蓋茨沒有簽到IBM這個單,相信他今天絕對不可能擁有幾百億美元的個人資產。

第二,利用合作伙伴的人脈資源。

比爾·蓋茨最重要的合夥人——保羅·艾倫及史蒂芬不僅爲微軟貢獻他們的聰明才智,也貢獻他們的人脈資源。

第三,發展國外的朋友,讓他們去調查國外的市場,以及開拓國外市場。

比爾·蓋茨有一個非常好的日本朋友叫彥西,他爲比爾·蓋茨講解了很多日本市場的特點,爲比爾·蓋茨找到了第一個日本個人電腦項目,以此來開闢日本市場。

第四,僱用非常聰明、能獨立工作、有潛力的人來一起工作。

比爾·蓋茨說:“在我的事業中,我不得不說我最好的經營決策是必須挑選人才,擁有一個完全信任的人,一個可以委以重任的人,一個爲你分擔憂愁的人。”

五、開拓創新的意識

成功的人總是不斷地在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案。他們具備敏銳的觀察力,擁有可以識破機遇的頭腦。當他們發現機遇的時候,他們會很好地利用這些機遇。

成功的人具有獨特的想法,培訓經歷,或者是技能,又或者是天賦。他們知道成功應具備些什麼(所需要的技能,天賦,和嚴格的培訓)。如果他們還不具備這些,他們就會努力去尋找具備這些東西的人。

事例1:2002年3月25日,美國的《財富》雜誌用7頁的篇幅,刊登了一家中國企業的報道,事實上,在此之前,好孩子集團早已名聲在外,但這篇報道,卻 讓人們將注意力集中到了它的老闆身上,宋鄭還,這個一向低調的企業家,以一種他並不習慣的方式成爲了人們追逐的明星。把一個已經浮在累累、瀕臨絕境校辦企 業做到今天佔據美國手推童車市場的1/3,兒童自行車市場的1/2,在國內,更是佔據了80%的市場份額的大企業,蘇州首富宋鄭還正是憑藉着他那不斷創新 的精神、善於抓住機遇的頭腦。

在一件看上去非常偶然的事情,將宋鄭還和他的工廠引向了一條康莊大道。因爲一個上海沒考上大學的來學校補習的學生父親是一生產民用物品的軍工廠總工程師, 工廠開始接活做起嬰兒車來了。在這基礎上,因爲軍工廠活力也不是很大,生意也不是很多,所以他們就自己開發嬰兒車,打自己的品牌,就這樣做起來了。新推出 的產品名字就叫好孩子,從此,宋鄭還和他的好孩子開始走上了快速發展的道路,由於設計新穎,全是 "原創性"的產品,好孩子童車的銷量逐年遞增,並在1993年成爲國內銷量的第一名。

後來因爲一個德國的客人對宋鄭還的一句話:童車不是這麼做的。讓他觸動很深,宋鄭還真正意識到了好孩子和國外知名品牌的差距,他開始帶領隊伍在技術上不斷 創新,把技術創新做到了極致。佔領了中國市場之後,好孩子開始進軍國際市場。進入國際市場後,不能僅以低價取勝,還是要靠開發創新。於是,一款在好孩子歷 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童車 "媽媽搖、爸爸搖"被開發了出來。正是這款童有兩種搖法的嬰兒車受到了美國第二大嬰兒用品製造公司COSCO公司青睞成爲了好孩子集團的合作伙伴,成爲了 好孩子打開美國市場的第一輛車,而這款車開發受到的啓發就來源於宋鄭懷在荷蘭的百貨商店看到一家三口發生的一個小插曲。

事例2:與此相似,香港首富李嘉誠在談論其成功過程中最大一個因素就是創新,他說:“其實很多時候創新的投資是比較小的。傳統的商業模式和技術在設備更新 或規模擴張的時候,如果沒有創新,往往在不知不覺中失去競爭力,而令到投資回報率較低,甚至爲負數。那麼這個損失是要遠遠超過創新所需要的投資的。70年 代,我在地產銷售模式上做了很多創新,其中只有一部分成功,但成功的那部分就賺了大錢。但是當時沒有創新的地產公司,由於不能掌握先機,很多都被收購或破 產了。所以因爲怕投資失敗而不敢創新的人,就是商場的懦夫啊!”

在談到人機遇的問題上,李嘉誠回答道:“最要緊是是充實自己,多知道外面的事,無論政治、經濟、技術,最準確的行情你都要儘量知道,因爲你充實你自己,機 遇來的時候纔能有能力去抓住它。我剛開始做塑料花的時候,是花了很多錢,親自專程跑到歐洲的廠裏去學技術。假如一個人都是懶,馬馬虎虎地過日子,機遇就是 跑到你面前來,也沒有機會。”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