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喚專業精神

本人窮屌絲,對物質的追求一直一個理念:將就就行

爲了彌補曾經的無知,求知慾望突然的強烈,想買一個kindle,後來發現不如fire,後來發現還是ipad mini 吧(二代已出,一代將就吧)

曾經用過雜牌androidPad ,三星pad ,用了Ipad 之後才知道差別,才理解 Apple 是一種理念,不是一堆產品。


產品可以滿足你的需求,信仰可以左右你的思想,進而引導你的需求。


曾經,公司推精品理念,摩托羅拉的6西格瑪標準,後來不推了,推“技術人員用商人的頭腦思考問題”“夠用就好”

”夠用“可以,但是缺少對好用的”苛求”。

公司一直推精品計劃,跟多的是爲了精品而精品,更多的是領導及技術人員邀功領賞的噱頭。

精品是骨子裏的一種理念。從上到下的理念,始終如一的堅持,大家共同培育大樹的過程,而不是一直考量“我如何能儘快乘涼”的問題。

體制是如何引導的,或許是罪魁禍首吧。


不發牢騷了,說我的正題吧。

最近招聘,電話面試,發現盲從的人太多,忙碌的人太多,不知道幹啥,不知道能幹啥的人太多,而真正在自己所從事的事情上深挖深耕的人太少。

80後是如此,90後更是如此。70後踏實一些,不知道是不是也是得過且過,苟延殘喘吧。


“憨人吃飽飯”,“板凳要坐10年冷” 現在想想,有道理啊,自己也是最近纔開始考慮如何在自己所從事的領域更有分量的。

記得曾經有一個漫畫,“挖井人”,每個地方都是三尺深,然後就說“這裏沒水”,其實水都在五尺以下。

心都放不下來,如何談專業呢,不專業怎麼會有一直的堅持呢,沒有堅持,一定不會有精品,至多是“驚豔”罷了。


每個人都說懂很多計算機相關的知識,語言、數據庫、算法等等,而對於現實系統真正要用到的的東西,真的知之甚少。因爲這裏需要長時間的積累。

”行行出狀元“ ,理解不到,它就是一句錯誤的話。


最近正在看《烏合之衆》,羣體的智商遠遠低於個人,但是個人融入羣體,也會改變自己的本性。

管理的體制,評價的體制也是造成這種輕浮的原因。但是不會有人爲它負責,買單的只有自己。

始終提升自己賺取酬勞的能力,永遠會比一直改變自己賺取酬勞的途徑 更有意義。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