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行不行,不能再討厭英語了,要愛上英語。。。I Love You。。。

轉自:《老碼農教你學英語

對於咱們這些高端大氣、時刻需要和國際接軌的碼農,英語的重要性自然是毋庸置疑的。尤其是那些胸懷大志的潛在大牛們,想在碼農行業闖出一片天地,秒殺身邊的小弟們,熟練掌握英語更是實現其目標最關鍵的因素之一。否則,試想在你捧着某出版社剛剛翻譯出來的《JSP 高效編程》苦苦學習JSP模板的時候,你旁邊的小弟卻是拿着原版的《AngularJS in Action》學習開發單頁面應用,雖然你們都同樣認真地學習了一個月,可做出來東西的效果能一樣嗎?



所以,英語好才能學到最新最炫的技術,否則只能拿着國內出的翻譯版學習兩三年前的老古董還把它當個寶。更何況國內的翻譯書水平如何你不會不知道吧?多少坑爹的翻譯啊!不提了!其實我十多年前還參加過一本Java開發指南的翻譯,而當時我一直在IBM主機上做開發,壓根就不會Java,所以誤人子弟是肯定的了。回首往事,慚愧啊!請上帝寬恕我的罪惡,阿門……


好了,現在言歸正傳,說說碼農應該如何學習英語,達到熟練掌握英語的水平。首先,我要明確一個概念:英語學習是不可能速成的。一心想速成的同學們可以不用往下看了,不然浪費了你們的時間我可擔不起責任啊。


作爲碼農的習慣,自然第一個重點是要準確定義”熟練掌握英語“的概念。


我的定義如下:


1. 閱讀:能夠直接閱讀英文文檔,比如《MongoDB: The Definitive Guide》,並且閱讀速度和理解程度都能與母語相當;
2. 寫作:能夠直接編寫英文文檔、郵件,達到英語母語人士能夠無歧義理解的程度,學有餘力的同學可以追求邏輯嚴密和用詞嚴謹;
3. 聽說:能夠順暢地與英語母語人士進行有關技術方面的交流,達到雙方溝通無歧義的程度,學有餘力的同學還可以爭取在對話中表現幽默感和個人品位。
肯定有人要不服了:爲啥學習的起點給俺整這麼高呢?因爲,只有達到這個標準,你才能充分發現學好英語的好處,也才能自覺地儘可能使用英語,形成良性循環。


那麼,要達到這個標準需要多少時間呢?對於CET-4或者6級水平的同學(沒錯,4和6都是一個水平,幾乎沒啥差別),我的估計是需要1萬小時以上。這也是我前面說英語不可能速成的原因。可能有人會抱怨說,老碼農你不靠譜,1萬小時也太多了,就算一天花5小時學英語,也需要6年時間,這不是太坑爹了麼?對此我想說的是,每天5小時其實一點也不難,如果你一直在學新技術而不是重複做熟練工的話,平均每天看技術文檔就能看3小時,另外寫文檔郵件註釋再花1小時,上下班路上也別坐着發呆,至少可以練聽力1小時,這樣5小時不就出來了麼?


最關鍵的是,這5小時並不是另外擠出來的,而只需要把以前的一些習慣改一改就好。遇到問題百度查中文文檔改成Google查英文文檔,把寫中文註釋的習慣改成寫英文註釋,拼音變量名改成英文短語變量名,儘量和國際接軌,做一個高端大氣國際化的碼農。除了這5小時之外,平時沒事也可以聽點外語歌,感受一下英語的韻律;有機會就經常去聽一些國際性的行業大會;週末再去看看好萊塢原聲版大片,不亦樂乎?這些都是你本來工作和生活中就有的內容,並不需要刻意地去擠很多時間苦學。只要有心,處處時時都是學習的機會。


至於6年時間有人覺得太長,如果是你喜歡做的事,誰會嫌時間長? 更何況你往後看就會發現,這1萬個小時裏在學英語的同時也是在學技術,而且是最基礎或者最先進的技術,是不學好英語就很難及時掌握的技術。通過這個過程,你不僅英語水平提高了,技術上也能大有長進。這些都是潛移默化的,每天都在進步,而不是一定要突擊到滿1萬小時產生一個突然的飛躍,這纔是真正提高水平的真諦所在。所以我認爲,學英語首先要去掉功利心理,通過一個努力的過程把英語變成你的一項愛好:看書就喜歡看英文版的書,看電影就喜歡看原聲不帶字幕的。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別說6年,就是60年你也能甘之如飴;反之如果你不喜歡英語,那麼每天5個小時的煎熬即使是6個月恐怕都很難堅持下來吧?


寫到這裏,對於學習英語的心態,我想小結一下。有些同學會狠狠地下一個決心:我要開始學英語了!苦讀一年練成英語神功!然後開始拿一本詞典開始背單詞,花了一個月時間把A打頭的單詞背得滾瓜爛熟,然後,就放棄了。。。我想說的是,不要把學英語看作一次磨練意志的馬拉松賽跑,把它當做一次旅行,享受這個過程,享受途中的風景,不用急着趕路,這樣你才能走得更遠。


言歸正傳,1萬個小時這個數據的估算方法是:閱讀5000小時、聽2000小時、 寫2000小時、 說1000小時,下面具體說明:


1. 大量閱讀是提高英語水平的基礎、核心、重中之重,要在大量閱讀的基礎上再開始練習聽力和寫作。


爲什麼這麼說?最有效的學習方式就是模仿,而聽說讀寫四個要素裏只有聽和讀有模仿條件。


那爲什麼不是先多聽呢?有兩個原因。一是口語比較隨意,俚語方言比較多,在表達上不如書面內容嚴謹;二是聽一次沒能理解的內容不容易查找和重複。所以大量的閱讀是提高英語水平的關鍵性基礎性的工作。


有人又要問了,難道不要先背單詞嗎?這個嘛,我自己是最討厭背單詞的,又怎麼會把你們往火坑裏推呢?而且單純地背單詞用處不大,在閱讀中記住的單詞纔是有用的。


比如在GRE單詞表開頭隨便找個單詞avalanche,釋義是n.雪崩 vi.崩塌,你可以使勁地背,把它和其他幾千個單詞都記得滾瓜爛熟,然後當你某天在文檔中看到一句話說:”… to handle an avalanche of client requests …“,你可能都想不起來背過avalanche這個單詞,即使想起來也未必能準確理解它在這段話裏的含義。


這是爲什麼呢?因爲背單詞是孤立地去記一個個單詞,應試也許有用,但是事倍功半。最好的方法就是在閱讀中去理解它,比如還是那一句,我壓根不知道avalanche這個單詞,但是從前後文去蒙,an avalanche of大概是說非常多的意思,如果你不確定理解得對不對就去查一下字典,就明白了這意思是”像雪崩一樣滾滾而來的大量的什麼東西“。


查詞最好是查英-英辭典,比如Merriam-Webster的韋氏英英辭典。還有,查一個單詞的時候,不要去記那幾個中文釋義。某些人背單詞就喜歡像唸經似的唸叨:“capability,才能,能力,容量,性能,生產率,capability,才能,能力,容量,性能,生產率……”,旁觀者都替他覺得累得慌對吧?其實你只要模糊地知道它的意思就行了,學英語儘量不要摻進來中文。老外不知道啥叫“才能,能力,容量,性能,生產率”,也沒影響人家用capability這個詞不是?


另外我覺得吧,單詞和人一樣,也是有眼緣的,記得住記不住都不要去強求。即使這一次看完又忘了也沒關係,等你閱讀量上去之後,遇到次數多了自然就記住了。有人說,萬一有的詞遇到次數很少,還是記不住咋辦?對這種問題我就無語了。遇到次數很少的單詞你記它幹啥?有個著名單詞中文意思是什麼早期銀版照相術的,我就偏不記它,它能把我怎麼着啊?


通過這個過程,你不但記住了單詞,還掌握了它的常見用法,這對於以後的寫和說都是非常好的基礎。現在很多人學英語的弊病在於應試思維,就彷彿孔乙己說的茴香豆的茴有四種寫法,少記住一種就可能在考試裏做錯題被扣分,但是現實生活中你也許只需要會一種就行了,關鍵是知道它的意思而且能夠準確地使用它。


矮馬,一下子扯到背單詞跑偏了。還是接着說閱讀,怎麼閱讀呢?我推薦一種暴力方法,不管你基礎如何,先找一兩本和技術相關的白話書,而且是你最感興趣的領域,比如經典的《Man Month Myth》(人月神話) 和《Joel on Software》(大神Joel談軟件開發)原版書,這樣讀起來好歹不那麼苦悶,有助於你堅持下來。畢竟在這個起步階段,堅持是第一位的。不然給你找本《advanced econometrics》試試,據說95%的碼農讀了三天之後都瘋了。


就算是你感興趣的書,也保不齊一開始讀起來覺得很費勁。也許有的人翻開第一頁一看,媽呀,一半單詞不認識!這咋辦?沒事,像我前面說的,有把握蒙的就蒙,沒把握的就查,查過的可以把中文意思寫在單詞旁邊,能寫英文理解更好,懶得寫也沒關係,總之原則就是把全部內容看懂吃透就行。


還有,句子太長裏邊有好多that….. which….. who….什麼的從句?那也沒關係,別人理解不了,可咱是碼農啊,懂得嵌套結構的原理,不就是遞歸嘛!甭管他連了多少個,從最後面的那個往前一個一個處理,把從句用彩筆一個一個標出來,最後看清楚嵌套關係以後,句子也就容易看懂了。實際上,我覺得英語最妙的地方就在這裏,它能在一個句子裏用一個無限延展的樹形結構來描述一個概念,直到把它定義得非常嚴謹無歧義爲止。中文做不到這一點,必須拆成好多個句子才能做到通順,但理解起來就困難多了。


在這個階段一定不要求快,一天吭哧吭哧地只看了半頁都沒關係,也很正常,但一定要確保準確理解。在此我想特別提醒的是,如果你一開始不適應,一定要堅持下來。其實學習英語過程中最難的不是聽說讀寫,而是英語思維。漢語是講朦朧美的,所謂“道可道,非常道”,越深刻的東西往往越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文人寫文章喜歡下結論而很少論證,結論的經驗性主觀性較大,例如“肉食者鄙,未能遠謀”;而歐美文章則大多務求精確嚴謹,定義精確,論證充分,避免邏輯上的漏洞,下結論則往往比較謹慎,一般都是客觀數據,儘量避免主觀看法,例如“根據衛星雲圖,明天的降水概率爲70%”。我年輕的時候買過《孫子兵法》和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一起看,兩者的風格差別真是涇渭分明。


此外對於人文方面也有很大差別。老外經過文藝復興,對於人文關懷有了很好的基礎,更強調個人自由和權利,所謂”風能進,雨能進,國王不能進”;我們從歷史文化傳承的角度看則是集體大於個人,更強調個人適應環境。再比如老外對於弱勢羣體的歧視嘲笑是非常忌諱的,但中國人往往習慣了小品裏瘸子瞎子胖子出場摔一大跟頭這樣的笑料。


所以,這些思維上的差異才是學英語的最大障礙,而大量閱讀有助於理解和養成這種思維習慣。特別是邏輯上的嚴密性和表達的客觀性方面,由於文化傳統和教師本身的原因,在中國現在的教育環境很難訓練出來。但是通過大量閱讀英語材料,就可以達到很好的洗腦效果,實爲居家旅行、和平演變必備良藥。


讀完兩三本白話書就算是熱好身了,下面可以開始讀一些更枯燥的東西,主要是專業教課書。如果上大學的時候學的《數據結構》、《離散數學》、《操作系統》這些都還給老師了,正好拿英文版的複習一下。找你專業相關的基礎課原版教材,5本左右,開練。照着前面的要求,一樣細細地看,不求快但求精,練習題也好好做一部分,不然你怎麼知道自己確實理解透了?


等你看完這幾本,閱讀基本上就算入門了,可以開始練習寫作和聽力。具體做法後面再細說。


與此同時,要開始看一些行業裏最新的技術文檔。這些可能還沒出書,也可能有一些免費的pdf,不管怎樣,也找5本左右來看,什麼MongoDB,Neo4j,Node.js,AngularJS之類的,細細地看,邊看邊做個系統練手,因爲這些新技術文檔還比較少,社區裏的東西也不多,所以免不了要去StackOverflow問,或者去GitHub找些例子來看,別偷懶,這些都是很好的學習方式。


等你把這幾本書也啃下來以後,按A4紙算,你的閱讀量肯定會達到7000頁以上,在SO, GitHub, Google上查看過的英文資料也不會少於3000頁,閱讀總量肯定超過1萬頁了。現在恭喜你,你的閱讀能力肯定沒問題了。如果我沒猜錯的話,你這時候碰到翻譯版的書都懶得瞟一眼,更別說花錢買和花時間讀了。


另外,閱讀能力達到這個水平以後,寫作也基本有個基礎了。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看多了以後你會發現英語寫作也有一些套路,和中文是一個道理,經過大量的閱讀,很多句式其實已經在你的腦子裏了,只要在寫作過程中經常練習這些句式,自然就熟能生巧了。


2. 寫作要創造環境,每天都要寫1000字以上。


在互聯網時代,這一點也不難。最簡單直接的辦法就是註冊一個StackOverflow賬號,起初是去問問題,把你搞不定的代碼貼上去,會有大牛們幫你搞定,順帶着閱讀也練了;等你技術水平漲了以後,想想這麼多人幫了你你才成了大牛,總不能只進不出吧,有餘力了就應該報復社會,所以就經常去StackOverflow找一些你拿手的主題,幫其他菜鳥們解答一些問題,這樣也就練了寫作了,一舉兩得多好!


等你在SO上混出了點名堂,有點江湖地位的時候,就會有人來找你,比如幫忙乾點活啊諮詢點問題啊之類的,自然郵件聯繫就少不了了,這都是練習寫作的機會,就算你不想幫他幹活,也可以和他扯一扯。


另外,弄個翻牆軟件比如goagent,註冊個Google Plus賬號,上去看看熱點文章,寫點自己的體會之類的。實在閒得無聊也可以找Linus之類的大牛混,他每發一貼你就上去評論一番或者請教一下,先混個臉熟嘛!順帶也練習了寫作。時間長了,說不定大牛還喜歡上你了,沒準隨便給你個肉身翻牆的機會,這就是意外之喜了。


總之,寫作是大量閱讀之後水到渠成的產物,不過要注意一點,寫出來的每個句子甚至每個單詞都要務求精準地道,不知道的不要瞎寫,要麼改換自己熟悉的寫法,要麼查清楚了再寫。要是養成隨意亂寫的習慣,寫出來的句子都是中國人能看懂,外國人都看不懂,那前面的努力就付諸東流了。


3. 聽力要在閱讀能力達到一定水平後再開始練習,和前面說的閱讀給寫作打基礎的關係相似,練聽力的同時其實就在爲口語打基礎。


我首先要說的是,千萬不要跟着美劇什麼的練聽力,你又不是打算偷渡去紐約皇后區賣毒品跟黑人大哥混,就算你聽一耳朵就能熟練分辨出說WTF are you doing的是意大利人、愛爾蘭人還是黑人,又有啥用呢?咱們做碼農的一定不要忘了自己的本分,得跟着碼農的大哥混纔對。所以練習聽力一定要多找IT圈的大牛的訪談來聽。


最經典的自然是天妒英才英年早逝的喬幫主,多聽聽他的訪談你就知道他的成功絕非偶然。像這樣一位邏輯嚴密,思維活躍,表達能力強,善於調動聽衆情緒,還很有幽默感,而且做事又非常有韌性的人,實在是百年難遇的天才人物。


比爾蓋茨的訪談就差多了,他的表達能力真的是不敢恭維,有時候東拉西扯的聽不明白重點,依稀有點韓喬生老師的風韻。政客系列也不推薦,像奧巴馬的講演聽起來總有一種似曾相識的趕腳,細細一想,這不就是美國版的傳銷講座嘛!


所以,多聽喬大神的訪談絕對是沒錯的。爲啥是訪談呢?因爲都是對話,形式上和咱們的需求匹配,咱們工作中需要的英語對話就是類似於訪談式的,你想想是不是?而且他的訪談聊的都是咱們挨踢的事兒,背景知識都比較熟悉,你專心聽他的表達和邏輯就好了。你要是不服,俺給你弄個生物系教授講分子生物學課程的錄音讓你聽,你聽完還能找得到北嗎?


這些訪談在網上都有,到iTunes裏的podcast裏大把大把的,不過別找帶字幕的聽,千萬!


現在材料有了,怎麼聽呢?我先告訴你,每個訪談都要聽100遍以上,頭20遍就是稀裏糊塗地聽,能聽懂多少聽懂多少,聽不懂的先蒙。但我敢保證,第20遍肯定比第1遍聽懂的東西要多多了。到了20遍還在蒙的,基本你聽到第100遍也還是在蒙,所以再蒙下去就沒意義了,這時候找到文字版好好看一遍,就看一遍,然後收起來,再聽20遍,這時候有些原來靠蒙的就聽出來了,聽完20遍再看一次,再聽,如此反覆,100遍之後基本應該都不用蒙了,然後再聽下一個。聽過100遍的,以後也要經常複習,反覆聽,再背幾遍,很多句型就會自動進到你的腦子裏,給你的口語打下一個很好的基礎。


IT界的訪談每個大概都在1-2小時之間,就算1.5小時吧。一個聽100遍就是150小時,精聽10個就是1500小時。10個就夠了,不用追求數量,關鍵是重複。當然平時還要有一些泛聽,比如英文廣播、看CNN新聞什麼的,越多越好,這些就不求全聽懂,聽懂多少是多少,一遍就過去,權當是個消遣。


在這之後,再故意去找一些錄音不是那麼清晰的訪談來聽,比如喬大神96年回到Apple時,在當年的WWDC上的訪談。這個訪談很有意思,因爲他一回來就砍掉了好多正在做的產品,有很多利益受損的聽衆對他不服不忿的,帶諷刺挖苦甚至攻擊性的問題也不少,可喬大神應對自如,瀟灑極了。這個訪談大概是因爲年代久遠,雜音比較多,音質也不太好,但仔細聽也能聽出來。很好,就是它了!就照着這個標準找那麼三、四個略模糊的訪談,比如通過電話進行的一些訪談,再如法炮製,按100遍的方法聽它500小時,這樣聽力基本也就過關了。


有人大概心裏會嘀咕:故意找這種模糊的錄音聽有什麼意義呢?這主要是讓你適應不那麼理想環境下的聽力,比如在喧鬧的餐廳裏對話,或者是老外通過skype對你進行電話面試,而你只能聽清專業錄音設備錄下來的訪談,那咋行?所以也需要在前面理想條件下1500小時聽力練習完成的基礎上,訓練一下惡劣條件下的聽力。


4. 練習口語是最麻煩的,因爲說的條件最難創造,這必須得有個大活人認真地跟你聊才行啊!


當然了,要是你能找個英語母語的老外談對象,那就又省事又高效了。不過,等口語練好了一定要一腳將其踹掉。要記住,你是一箇中國人,肥水不流外國田!


好了,大晚上的不扯淡了。練習英語口語不外乎這麼幾個途徑:交外國朋友,進外國公司,或者花錢僱外國人跟你聊。各人工作、經濟情況不同,這就自己選擇吧。反正現在改革開放了,一部分人也富起來了,跟誰聊也就豐儉由人了。


不過這裏要提醒一點,別去什麼英語角練口語,這種地方要麼是一百多人圍着一個老外,跟看猴似的,要麼就是一堆中國人互相來幾句好肚油肚,聽着就想摸摸對方的肚子看看有多好有多油,純粹浪費時間!我認爲,練口語一定要找英語是母語的人士練習,這樣才能事半功倍。




 
另外,有機會就多去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什麼的地方轉轉,現場體驗一下自己的學習成果。不過我這裏講的主要是碼農工作相關的東西,基本沒涉及到生活類的英語,比如去麥當勞買個milk shake什麼的,這些主要要靠現場體驗現場學習,但有了前面陽春白雪的碼農高端上流社會英語作爲基礎,這些下里巴人的生活英語上手很快,對你肯定不在話下。


關於碼農如何學好英語,我就先說這麼多吧。最後再總結一下,英語學習是一個終身的事業,只有通過痛苦的起步階段,慢慢把它變成你的一個愛好,才能持久下去。等到它真正成爲你喜愛的東西了,你就會發現眼中的世界從此變得不同。它變大了,變得多樣化了,也變得更美好了。這時,所有的努力和堅持都有了回報。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