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潮之顛讀後感

在劉胖的建議下, 看了Google黑板報 上面吳軍寫的浪潮之顛 系列. 當初做intern的時候, 請俺們吃飯的時候, 吳軍就對Google歷史大有研究, 沒想到硅谷那麼多公司都有研究...

1. 華爾街的作用不可小覷. 雖然在這系列文章中, 華爾街多數以反面角色出現(短視地惡意拆分公司, 把分部門炮製上市, 從中大撈特撈), 但是總的來說, 金融力量對技術發展是巨大的. 作爲社會運行結構差距的一方面, 金融也是中國應該有所改變的地方: "在 2000 年,思科曾經在一瞬間超過微軟,成爲世界上股值最高的公司(五千四百億美元),那時 思科股票一天的交易額超過當時整個中國股市 。", "1985 年,英特爾公司繼摩托羅拉後,第二個研製出 32 位的微處理器 80386,開始擴大它在整個半導體工業的市場份額。這個芯片的研製費用超過三億美元,雖然遠遠低於現在英特爾新的處理器芯片的研製成本,但在當時確實是 一場豪賭,這筆研製費超過中國當時在一個五年計劃中對半導體科研全部投入的好幾倍 。". 與華爾街相反, 以紅杉爲代表的風險投資多數以正面形象出現. 風投方面, 國內好像已經很多了(也許這個觀察也是biased, 主要是凱頭總是跟rb說這個...). 總得來說, 中國不是沒有錢(不是搞不到錢), 而是不知道怎麼花錢.

2. 吃定一個大客戶. 微軟, Intel都是吃定了IBM才發家的. 對於小公司, 倚借業界航空母艦起飛絕對是捷徑. rb經常怨天尤人, 不是覺得生錯了地方就是生錯了時代(但是現在觀點有所改變). rb總是從均衡(靜態)的角度來看問題, 因此認爲Google這樣的新公司做大就像堅持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的芝加哥教授眼中的金融市場的arbitrage: 一方面雖然search很有前途; 更多的是, 微軟/Yahoo!這樣的公司的誤判, 如果已有的諸侯也要做search, 那麼在搖籃中的Google不是被擊敗就是被收購. rb認爲自己生錯了時代也是基於這些牛公司大都比rb的年齡還大幾(十)歲的事實. 不過反過頭來看, 微軟, Intel的做大, 也還是IBM這樣的公司瞧不起PC市場的緣故. 當然Intel還是和摩托羅拉幹過的, 微軟也和蘋果搞過. 最終, 還是運氣+實力.

3. 影子公司 (AMD之於Intel, Juniper Networks之於Cisco). 反壟斷法的產物, 影子公司反而成了事實上的壟斷公司面對反壟斷法的擋箭牌. 所以對對手也不能趕盡殺絕, 否則兔死狗烹, 鳥盡弓藏... 以前一直沒有意識到AMD和Intel原來是這樣的關係... 記得rb小學的時候, 世界上還曾經有一個叫做Cyrix的公司也生產CPU. 現在卻剩下了兩家, 老二的位子也是要搶的啊.

4. "中國製造". IBM的一章自然會提到聯想, 在Cisco一章, rb才知道原來華爲原來是Cisco的(唯一)競爭對手(汗, 以前都不知道華爲是造路由器的). 頓時對華爲更加有好感. 上學期和rb一起做ECE578 course project的巴基斯坦哥們兒默罕默德告訴rb, 在巴基斯坦最大的外企就是華爲了(當然也是他個人有限的觀察, 並且考慮到他也是學ECE的, 這個觀察還非常是biased)... 華爲2/3的海外revenue, 還是挺讓人自豪的. "中國製造"自然指的是中國廉價勞動力+強大的技術模仿能力對硅谷企業的衝擊. 如果有Google一章的話, 應該也要提到百度吧. 百度僱傭廉價勞動力手動改search result也算是"中國製造"的一種變化形式, 嘿嘿... 還有, 是不是因爲"不要評論競爭對手"的緣故, 居然沒有屬於微軟的一章...

5. 對電子工程的自豪. 該系列中提到的大部分公司(AT&T, IBM, Apple, Intel, Cisco, HP, Motorola), 都不是軟件公司, 全都是生產硬件的! 令rb感到美國之強大的, 就是隨便兩個年輕人湊點錢, 發展個若干年, 就能建立起在業界具有獨一無二的技術優勢的公司. 特別是, 這一批生產硬件的公司. 這些技術, 就算今天中國來趕, 也要好久. 和國內現在大量的靠idea而非技術賺錢startup有巨大的差別. 當然, 這個是和我們的時代有關係, 現在顯然是web的時代, 技術? 說實話, 幾個高中生就搞的定. 美國也有這樣的公司, facebook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引用rb這學期上的分佈式系統的教授Ken Birman的話說, "facebook和Amazon或者Google比起來是相當low tech的公司"... 但是市場好, 也能賺錢, 還創造了人類歷史上最年輕的self-made billionaire.

p.s. 和國內相反(至少rb的圈子), 微軟在美國的認可度好像比Google高一些... 以rb找實習爲例, 看到rb的簡歷, 他們總是更對rb在微軟的經歷更感興趣, 或者讚歎"哇, 你在微軟做過啊"; 老師上課也是, 說到華爾街總是Goldman Sachs, 說到IT企業總是Microsoft; 就算上學期的Del, rb讓他認爲rb編程很強, 也是因爲他覺得一個人在微軟幹過, 肯定coding沒問題, 而不是Google...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