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模型

有人說,產品模型=商業模式+產品架構+運營體系,我表示贊同。

同質性的產品在“產品體驗”上是很難做出創新的,以新聞客戶端舉例,今日頭條vs騰訊新聞vs網易新聞….你說他們在產品體驗上有什麼本質上的區別嗎?

作爲一個小白用戶對區別感知是微乎其微的。

決定這幾個產品體量的第一個區別是“渠道推廣能力”。

現在這幾個客戶端用戶留存率應該基本穩定了,他們還能夠比拼什麼?就拼運營能力。

同樣的熱點我比你早1分鐘推送給用戶,用戶點擊打開客戶端的可能性就高一點;
打開客戶端後誰推薦的內容更多一些,用戶的使用時長就多一些;
看完文章後各種段子手在下方的神回覆,也是很好的運營手段;
本人現在越發覺得評論對一個客戶端的重要影響。

未來你說這個市場誰會勝出?我不知道。但我肯定這些流量帶來的營收可以很好的養活他們,目前軟廣告,冷不丁的以新聞方式呈現給用戶,算一種比較新鮮的手段了,但新的商業模式我想還有很大的可探索區域。

那這個紅海市場裏還有沒有可以切入的角度?我還是不知道。

不過有人推薦我一個APP—“即刻”,個性化訂閱各種“通知”或者“話題”,的確讓我有耳目一新的感覺,但目前在即刻上沒看到太多想象空間,即刻要想從一個產品進化成一個大衆流量產品要看怎麼完成這個產品閉環了。

產品模型在理論上決定產品的數據上限,商業潛力,生命週期
而產品與運營團隊只能在這個理論值之內,試着走得更遠一點。
有趣的事情是,APP的產品模型在半年前就定了下來,以後幾乎不可修改。這也就是我經常說的“產品宿命論”。一款產品的命運,在你發佈它的時候幾乎已經預定好了,只是那時你還不知道而已。接下來的一年兩年三年,都只是一點點去接受既定的那個結果。

信奉這個道理之後,有眼光的公司都在更快速地上項目,也更快速地撤出項目。

APP時代已經不存在“總有一天熬出頭”這樣的事情了,一擊不中,抽身而退。

這幾句話看完了很有感覺,但換個角度,如果我是老闆,我能這麼寫意的承認失敗,然後從頭再做一個產品嗎?

如果造成更嚴重的副作用怎麼辦?

例如團隊士氣低落,投資人開始失去信心,會不會再堅持半年產品就好起來了等等…..

在產品設計中起作用的是“邏輯、視野、場景分析、審美風格”這四大件,脫離了具體的場景分析,單講一個方法,全無意義,設計是跟隨着場景來變化的。比方法本身更重要更復雜的,是對每一個場景全面深入的分析。

最近一年,一直在觀察一個資深產品經理帶產品新人的方法,就是不斷跟他們講場景分析,自家的產品,別人家的產品,對這個那個場景的理解。單單講某一個場景,得出的結論是片面的,得若干個場景連起來分析才行。通過大量場景分析建立自己的產品觀,在我看來,這纔是正道,而不是直接告知一套奧妙的經驗。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