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戀市場倒逼“逼婚廣告”

春節期間,婚戀網站百合網投放了一則“逼婚”廣告。廣告情節很簡單:一個年輕姑娘面對年邁的外婆,外婆重複着同樣的話:“結婚了吧?”。幾次問詢後,姑娘不堪壓力,痛下決心“我不能再慢慢挑了”,選擇求助百合網。在最後一幕中,生命垂危的外婆插着鼻管躺在病牀上,姑娘則身披白紗,和一位男士走到外婆的病牀前說:“外婆,我結婚啦!”

這則廣告引發了爭議。不少“剩男剩女”表示,雖然自己現在還是單身,對於婚姻家庭也滿懷渴望,但是這種以親情爲名的“逼婚”,非常令人討厭。甚至有人揚言要“抵制百合網”,發誓“與陳腐的婚姻觀念鬥爭到底”。

在輿論的一片拍磚聲和網友的譴責中,我們似乎忽略了一個基本問題:婚戀網站爲什麼要在這個時候打出以親情爲由頭的“逼婚”廣告?

婚姻嫁娶原屬於道德話題,但當我們談論婚姻的社會現象以及婚戀市場時,它的道德外衣已然被純粹的經濟、商業維度所替代。從市場的角度看,結婚和買房其實很相似,都是在玩“找朋友”的遊戲。一方面是消費者要尋找空置房,另一方面空置房要找到未來的業主。在信息不對等的情形下,就非常需要有人來爲購房者和剩男剩女們牽線搭橋,中介市場於是就有了巨大的盈利空間。

如果我們進一步細分婚介市場的剛需人羣,則非“80後”莫屬,這與樓市的剛需人羣,恰好也吻合。

據統計,中國35歲以下未婚人羣達1.8億人,這裏邊蘊藏着多少市場潛力,不需贅言。不過,大量婚戀網站的涌入讓婚介市場的競爭愈加激烈。除了世紀佳緣、百合網、珍愛網等大網站,更有不計其數的中小婚介網站加入到婚介市場的大軍當中。2011年,我國網絡婚戀交友市場規模爲9.6億元,環比增長29%,2012年市場規模12.1億元,環比增長下跌至26.1%,到2013年,市場規模進一步擴大爲14.5億元,環比增長卻跌至19.8%。網絡婚介的蛋糕這些年是越做越大,但網絡婚戀市場的環比增長卻呈下降趨勢,來此分一杯羹的婚介平臺卻越來越多。對網絡婚介而言,看似紅火的婚介市場存在的壓力其實並不小。

這種市場壓力的源頭又來自哪裏呢?當然是消費者、網絡婚介的主打對象——廣大的80後“剩男剩女”。這羣被貼着“嫁不出去”標籤的人求諸於網絡婚介的原因,一般認爲有以下幾條:社交圈窄、經濟壓力大、房價高企、社會保障不足、就業前景堪憂……80後們遲遲不敢結婚其實是給一系列社會問題硬逼出來的。

前邊說了,結婚和買房有相似之處,但婚介市場與房產市場也有所區別。婚姻是種一對一的固定選擇,一個人可以同時有很多套房,但不可能同時擁有多個婚姻。除非日後離婚,那麼婚介市場每成就一對新人,就意味着市場的總量減少了一個單位。當有錢一點的、年紀大一點的人都結了婚,而那些年輕一點的、窮一點的人又結不起婚或者不敢輕易結婚時,婚戀市場當然會出現疲軟、增幅放緩的跡象。經典的營銷理念告訴商家,在市場疲軟的時期裏針對婚介市場的最佳營銷策略是:施壓。用家庭的環境和長輩的固有觀念給尚未結婚的年輕人施壓,把婚介市場的壓力轉嫁爲消費者個人的壓力。

一定程度上,“逼婚”廣告的思路是收效明顯的。一位80後的青年接受採訪說,當他和家人在飯桌上“看到這則廣告後,立刻傻了眼。”廣告情節設置與他的家庭背景非常相似。廣告還沒播完,他的外婆、父母還有一干親戚就已開始重彈“你爲什麼還不去找男朋友”的舊調,並且廣告每播一次,就要被唸叨一次。偏偏這側廣告又是選在春節期間播出,節日期間走親訪友、閤家團聚的氣氛讓年輕人對於結婚的話題避無所避,廣告的收效,自然是上佳了。

《2013年中國人婚戀狀況調查報告》顯示:30歲成爲剩男剩女的年齡線。在這個年齡段,近四成男性面對“逼婚”壓力時會降低擇偶要求,紛紛登陸婚介網站下載app終端“求愛神器”。這一數據也間接說明了以“逼婚”作爲營銷策略的可行性。最後能不能在愛情上“修成正果”不好說,但交了會費、約見了網友,甚至還動員全家按揭了房子虛位以待,光是這一系列動作,就爲拉動內需、維護社會穩定做出了貢獻。不景氣的婚戀市場倒逼“逼婚廣告”,廣告又倒逼悲催的剩男剩女。但歸根結底,還是社會逼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