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天性》讀書筆記

認知天性 --讓學習輕而易舉的心理學規律

推薦

序一 輕鬆的學習是無效的

本書是一組嚴謹的心理學家用很長時間做實驗,統計分析,總結出來的關於如何學習的研究成果。包括:檢索、間隔、鞏固、細化、遷移…
學習好不是靠天賦,而是有正確的方法。記筆記和畫線不能取得好成績是因爲這些方法並沒有給大腦帶來挑戰,沒法起到鞏固的作用,只會讓人誤以爲自己已經掌握了。你只是假裝很努力!人們都不喜歡挑戰自己,也不喜歡挫敗感。相比較而言,一遍一遍的畫線輕鬆得多,可惜,輕鬆的學習是無效的。

序二 學習不止技巧

人們在學習一個概念的時候,花費越多的心思,嘗試用自己的話語去重新演繹它,或者是嘗試理解這個概念在不同語境下的不同意義,就能越牢固地掌握這個概念。這樣的發現還有很多,本書就是這些認知心理學發現在教育領域的一個總結。
在過去的很多年裏,無數人努力學習而無長進,原因往往在於方法不得當。
這本書介紹了關於記憶的基本原理,也顛覆了人們許多的傳統認知,比如,作者駁斥了所謂學習風格理論,還介紹了爲何間隔練習和合意困難對於學習反而極有幫助。

前言

坊間流傳的學習方法一般都是錯誤的。僅靠直覺不是最有效的學習方法。
本書講的是人們當下可以做些什麼,讓自己學的更好、記得更牢,是否真心想學則取決於個人。
雖說有關學習的知識,以及學習背後的神經學原理還有很多不爲人知的地方,但不少研究已經取得了成果。立即把這些原則與實用策略利用起來,會收效顯著,而且也沒有什麼成本。

1 學習是挑戰天性的必修課

你要讓學到的知識與技能在腦子裏隨時待命,這樣你才能在以後遇到問題時,思路清晰,並抓住解決問題的機會。
人們對於學習的一些共識:
首先,要想學以致用,就必須記憶。只有這樣,已經學會的內容纔不會再將來被需要的時候消失。
其次,我們要堅持不懈地學習並記憶,終生不怠。要想從中學畢業,我們必須學好語言藝術、數學、科學,以及社會學課程;爲了在工作中取得進步,我們要掌握職業技能,學會如何與不太好對付的同事相處;等到退休,我們還會產生新的興趣和愛好;到晚年,我們還要繼續學習澆花養草的生活。擅長學習的人會終身受益。
再次,學習本身是一項可以獲得的技能,最有效的策略往往不是依靠直覺。

天性懶惰孕育了認知規律和心智模型

這裏先直接列出支持本書論證的一些基本觀點,在後面幾章會展開說明。
耗費心血的學習纔是深層次的,效果也更持久。不花力氣的學習就像在沙子上鞋子,今天寫上,明天字就消失了。
我們往往無法準確判斷自己什麼時候學得好,什麼時候學得不好。如果感覺學起來又慢又難,似乎毫無進展,我們就會轉而關注那些看似更有成效的辦法,但沒意識到這些方法往往並不會帶來持久的效果。
到目前爲止,不管在什麼領域,人們在學習一項技能或一門知識的時候,都傾向於反覆閱讀課本,並進行集中練習,這其實是效率最低的一種方式。進行集中練習意味着我們在機械地、快速地重複一些東西,想把它們烙在自己的記憶中,也就是“熟能生巧”。一個例子就是考試前的“填鴨”。重複閱讀與集中練習會讓人越做越熟練,以爲自己已經掌握了知識,但實際上,這種方法達不到真正的精通,也不會產生持久的記憶,只是在浪費時間。
與反覆閱讀這種複習方法相比,回想事實、概念或事件會更有效。這種方法被稱爲檢索式練習檢索會強化記憶,並阻止遺忘。我們在閱讀過一段文字或聽過一堂課後,只需用一道簡單的小問題考考自己,就可以鞏固所學、強化記憶。而且效果要比重讀課本或複習筆記好得多。雖然大腦不像肌肉那樣可以通過鍛鍊來加強,但負責學習的神經迴路確實是可以強化的–具體的方法就是檢索記憶,並練習所學的東西。定期練習可以防止遺忘,強化檢索路徑,而且對於保存你想要掌握的知識來說至關重要
如果你再做一件事情的中途有間隔時間,你會在中斷期間感到稍有生疏,或者在把兩件或多件事情穿插在一起做時,檢索的難度會更大,而且你會覺得收效不佳,但實際上,這樣做會讓學習效果更持久,而且以後也可以更靈活地運用學到的知識和技能。
在別人教給你答案前,先嚐試自己解決問題。這樣效果會更好,哪怕在嘗試中會犯下一些錯誤。
一個常見的說法是,如果教學形式與你習慣的學習風格相符,你的學習效果就會更好。例如習慣用視覺或聽覺學習的人,就該用相應的形式教他們,但實例研究並不支持這種觀點。人們在學習時可以運用多種天分,而且在“眼觀六路,耳聽八方”,運用全部才能和智謀學習時,效果要超過只用最熟悉的風格學習。
一旦你能熟練地從不同類型的問題中提煉出基本原理,也就是“規則”,你就更有希望在陌生的情境下找到正確的答案。與集中練習相比,穿插練習多樣化練習可以讓你更好地掌握這種提煉技能。
在判斷自己知道什麼和能做什麼的時候,我們都會被各種錯覺干擾。測驗可以幫助我們判斷自己學到了什麼。測驗這種工具幾乎適用於所有學科,你可以用它來發現並鞏固自己的薄弱環節,從而更好地掌握知識。
不管學習什麼新知識,都需要有已知作爲基礎。
如果只是機械式的重複,你會發現自己能記住的東西有限。不過你要是會細化知識,就可以無止境的學下去了。細化就是理解新知識的過程,細化的方法就是用自己的語言把新知識表達出來,把它和已知聯繫起來,越是能把新知識和已知關聯起來,越是能詮釋這兩者之間的關聯,就越能牢固地掌握新知識。新舊知識間的關聯越多,就越有助於記憶。
把新知識放到更廣泛的情景中有助於學習。
從新知識中提取關鍵概念,並把這些概念組織成一個心智模型,同時把這種心智模型和已知聯繫起來,能做到這些,就能更好地掌握複雜的知識。心智模型是外部現實在心理上的一種表現。
許多人相信,他們的智力水平是生來註定的,學業無成是因爲先天不足。但實際情況是,每當你學到新東西時,大腦都會發生改變–經驗會被一點一滴地儲存起來。不可否認,每個人的天資不同,但我們也可以通過學習,通過開發心智模型,來獲得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及創造新事物的能力。換言之,你就可以用失敗來證明自己確實努力過,從失敗中獲知跟多的信息,知道自己是應該更加努力,還是應該嘗試其他方法。你需要意識到,如果感到學習非常吃力,那是說明你正在學習非常重要的東西。就像玩動作類電子遊戲,試驗新的自行車越野特技一樣,想在已有的水平上有所進步,達到真正的專業程度,就要明白努力與挫折時必不可少的。犯錯誤並改正錯誤,其實是在搭建通往高層次學習的橋樑。

科學“照妖鏡”下的學習方法

我們的教學方法與學習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各種假說、傳言與直覺的影響
認知心理學是一門理解心理活動方式的基礎科學,依靠實證研究來考察人類感知、記憶,以及思考的方式。
在學習這個問題上,人們應該如何尋找到最有效的建議呢?盲從盲信是不明智的,找到解決問題的建議很簡單,但並不是所有建議都有研究做基礎–實際上,這樣的建議並不多。另外,也不是所有研究都符合科學標準。

我們都是“不盡職學習者”

事實證明,在很多時候,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教和學的效果都不理想。研究結果表明,通過集中練習取得的成效明顯是短暫的,所學的東西很快就會被忘卻。
反覆閱讀課本往往是白費力氣。**反覆閱讀有三大不足:浪費時間,無法產生持久的記憶,而且往往會讓我們產生一種錯覺–隨着對所閱讀的文本越發熟悉,我們以爲自己已經掌握了內容。**花好幾個小時反覆閱讀,看起來是很刻苦,但學習時間的長短並不能用來衡量掌握的程度。
人們盲目迷信反覆閱讀、功利性記憶,以及重複的作用,但真相是,只靠一遍遍重複通常記不住什麼東西。在學習上,這樣做不會有持久效果。

熒光筆、下劃線和反覆閱讀

重複接觸可以強化記憶這種看法是錯誤的。重複本身並不能帶來出色地長期記憶。
研究結論是:**在初次閱讀後,隔一段時間再閱讀是有意義的;但是連續多次閱讀只是空耗時間,好處少的可以忽略不計,而且浪費了時間,錯過了耗時更少且更有效的方法。**然而,對大學生的調查證明,教授們還是在用自己的老辦法教學:標亮,加下劃線,長時間盯着筆記與課本–還是最常用的學習方法。至少到現在爲止依然如此。

元認知帶來的學習假象

對一段文字越熟悉,越能流暢閱讀,就會造成一種假象,認爲自己已經掌握了閱讀的內容。
掌握某節課或是課本中的某章,和掌握這些內容背後的道理並不是同一件事,然而重複閱讀造成了一種假象,讓你以爲自己掌握了其背後的道理。能背誦課文或客場筆記並不代表你理解了它們所描述的要義,也不代表你會應用這些內容,更不代表你知道如何把它們和已知聯繫起來。
自以爲掌握了所學,是元認知欠佳的一個例子。所謂元認知,就是指我們對知識掌握情況的理解。能準確判斷知道什麼和不知道什麼,這對於做決策是至關重要的。
已知的已知:有些事情我們知道自己知道,
已知的未知:有些事情我們知道自己不知道,
未知的未知:有些事情我們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知識多不等於學習能力強

積累知識和創造同等重要。我們應該考慮的是:如何在更好地學習知識的同時發展創造力。畢竟,沒有了知識,分析、綜合、以及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高級技能就成了無源之水。對要用到的東西一無所知,是不配談實用的。
從廚藝到棋技,再到腦外科手術,不管在哪個領域,想要成爲大師,都要有循序漸進的過程。**知識、概念性的理解、判斷,以及技能要靠慢慢積累才能獲得。**只有在練習新技能的同時付出努力、展開思考,並在心裏演練,成果纔會顯現。精通一件事情,既需要掌握已知,又需要清楚如何運用已知。
要成功當然要靠努力,但同時也要找到合適的學習方法,讓自己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學到更多知識。

考試是最有效的學習策略之一

如果我們不把考試看作衡量學習成果的標尺,而是把它看成從記憶中檢索學問的一種練習,並非“考試”,我們就可以爲自己創造另外一種可能:把考試當成一種學習工具。
**主動檢索–考試–可以強化記憶,而且檢索花費的心思越多,受益就越多。**從記憶中檢索只是有兩大顯著的好處:一是這能告訴你什麼是你知道的,什麼是你不知道的,然後你就可以判斷以後要把精力放在哪個薄弱的環節上,加以改進;二是回想已經學過的東西會讓大腦重新鞏固記憶,強化新知識與已知之間的聯繫,方便你在今後進行回憶。檢索,也就是考試,可以有效地中止遺忘。
檢索練習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保證我們在需要時,能將所學派上用場。

在大部分時間裏,我們都在用錯誤的方式學習,給後進者的建議也沒有什麼價值。關於如何學習,我們很多時候都自以爲是,所謂的一套方法都建立在直覺與盲信上,禁不起實證研究的考驗。感覺自己知道的假象一直纏着我們,讓我們再那些沒用的方法上白費力氣。人們即便參加了實證研究,親眼看到了證據,還是會被這種假象迷惑。假象的說服力相當大。對於學習者而言,最好的習慣之一應該是進行有規律的自測,重新校準自己知道什麼,不會知道什麼。
好消息是,現在我們知道了一些簡單實用的策略,能讓大家學得更好,記得更牢,而且這些策略人人可用,時時可用。這些方法包括各種形式的檢索練習–例如低權重的小測驗和自測、間隔練習、穿插不同但相關的科目或技能的練習,在別人交給你解決方案前先試着解決問題,從不同類型的問題中提取基本原理或規則,等等。
由於學習是反覆的過程,需要複習早先學過的東西,持續更新已知,並把它們和新知聯繫起來,因此本書會反覆涉及這些內容。

2 學習的本質:知識鏈和記憶結

知識最終將變成條件反射

反思會涉及多種認知活動,這些活動可以帶來更好的學習效果:從記憶中檢索知識或早期的訓練內容,把這些和新體驗聯繫起來,藉助觀察和思考,預先演練你下次可能採取的不同做法。
要想確保新知識在需要時能派上用場,“你要記住在特定情況下需要擔心的事情,把它們排成表:步驟1~4”,然後花心思鑽研。這樣在情況緊急、沒有時間思考步驟的時候,你才能靠條件反射做出正確的舉動。“你必須不斷回憶這種操作,它纔會變成條件反射。就像賽車手或醫生處理緊急情況一樣,你必須能不假思索,在條件反射的驅動下採取行動。一遍遍地回憶,一遍遍地練習,這是非常重要的”。

自我檢測:給知識鏈打上記憶結

檢索給記憶這條繩子打了結。重複檢索能讓記憶更清晰,而且它把記憶這條繩子又纏了一圈,使其變得更牢靠。
遺忘曲線”:說明我們的“記憶蔓越莓”從繩子上脫落的速度有多快。我們剛纔還讀過或聽到的東西,有70%左右會在極短的時間裏被忘卻。在這之後,遺忘速度開始變慢,剩下的30%左右會被緩慢遺忘。這說明:改善我們學習方法的一大挑戰就在於找到辦法中斷遺忘的過程。
心理學家將檢索的威力稱爲
測驗效應
檢索記憶中的知識可以讓它們在今後更容易被想起來。練習檢索可以將知識學得更紮實,效果要遠遠好於重複接觸最初的資料。這就是測驗效應,也被稱作 檢索–練習 效應
要想達到最佳效果,就必須重複多次檢索,而且檢索之間要有間隔。這樣才能讓人努力達成認知,回憶纔不會變成無意識的背誦。重複進行回憶似乎有助於鞏固記憶,讓大腦中的信息結合得更緊密,同時增加並強化頭腦中用於檢索知識的神經迴路。重複檢索能把知識和技能深嵌在頭腦中,使其成爲條件反射,也就是大腦不需要刻意思考就可以做出反應。
學習基礎知識和培養創新能力都是必需的。一個人對已知掌握得越好,他就越能用有創造力的方法解決新問題。不練習獨創性與想象力,就沒法積累知識。同樣地,沒有紮實的知識基礎,創新也只是空中樓閣。

只需1次自測,一週後回憶率從28%躍遷爲39%

進行一次測驗就可以把一週後的成績提高11%。多次檢索練習的效果一般都要好於只檢索一次,尤其是有間隔地進行測驗。
推遲時間回憶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這樣做能更好地鞏固記憶。當檢索練習有間隔的時候,實驗對象會在考試與考試之間遺忘一些內容,這會比集中練習產生更強的長期記憶。

如何成爲一名主動學習者

檢索練習有長期好處,檢索與細化並不需要高科技。小測驗有助於學習。

爲何學習越輕鬆,效果越不好

與單單進行測驗相比,給出反饋更能增強記憶。並且稍微把反饋延遲一段時間會產生比立即反饋更好的長期效果。
從總體來看,任何一種檢索練習都有助於學習,檢索時付出的認知努力越大,記憶效果就越好。
反覆檢索可以強化記憶。測驗效應是真實存在的–檢索一段記憶的活動會改變這段記憶本身,可以讓它在今後更容易被再次檢索。
反覆檢索不僅可以讓記憶更持久,還能讓知識在更多變的環境中更容易被檢索,而且可以解決更多的問題。
強調重複閱讀但不自測的學生,會過高地估計自己的知識水平。相比來看,進行過小測驗的學生有雙重優勢:他們不僅能更準確地判斷自己的已知和未知,還能從檢索練習中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在測驗後,學生們會花更多的時間重新學習那些生疏的資料。
流利閱讀不等於精通知識。

練習從記憶中檢索新知識或新技能是有效的學習工具,也是保持長久記憶的有力武器。但凡需要大腦記住,需要在將來回憶的東西,都可以用到它–對於事實、複雜的概念、解決問題的技巧、運動技能來說都適用。

3 “後刻意練習”時代的到來

頻繁的集中練習只會產生短期記憶

學習是獲得新知識或新技能,以及能夠在以後運用這些知識和技能。集中練習可以快速收效,但也會快速遺忘。有間隔的練習,穿插安排其他的學習內容,加上多樣化的練習,會讓你把學到的東西掌握得更牢固,記憶得更長久,而且更爲實用。

間隔練習使知識存儲得更牢固

爲什麼間隔練習比集中練習更爲有效呢?大概是因爲向長期記憶中存放新知識需要有一個鞏固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記憶痕跡(大腦中有關新知識的心理表徵)得到加深,被賦予含義,並和已知聯繫起來–這個過程需要數小時,甚至數天。快速頻繁的練習會產生短期記憶,持久記憶則需要花時間進行心理演練以及其他鞏固過程,因此有間隔的練習更爲有效。出現了一些遺忘後,再檢索所學的東西,就需要花費更多的力氣,這會重新觸發鞏固過程,進一步強化記憶。

穿插練習有助於長期記憶

在練習中插入兩個以上的主題或技能,也是一種勝過集中練習的學習方法。
從掌握知識和長期記憶上看,穿插練習遠比集中練習的效果好。

多樣化練習促進知識的活學活用

多樣化練習,能提高活學活用的能力,能把在一種情景下學到的東西,成功地應用到其他情景中。
想要在不同條件下獲得成功,就要有相應的行爲。你對條件的領悟更加透徹,並且發展出了一套更爲靈活的“行爲詞彙表”–應對不同情況下的不同行爲。
通過難度較低、集中式的練習學到的東西,被大腦編成了一個更簡單、相對來說更直白的心理表徵。相比之下,多樣化、難度更高的練習需要耗費更多腦力,通過這種方式學到的東西會被大腦編成更靈活的表徵,適用範圍也會更廣。
運動技能學習和與之相對的認知性學習,都可以從多樣化練習中獲益。

善用練習組合,帶來成長性思維

人們可以通過穿插練習與多樣化練習來提高辨識能力。它們有助於我們更好地學習如何評估背景,以及辨識問題間的差異,從一系列可選的答案中選擇並應用正確的解決方案。
穿插內容練習有助於發展人們辨識不同問題的能力,也是在培養人們從不斷增加的解決方案中尋找合適工具的能力。

知識是平面的,複合型知識是立體的

事實性的知識是直白的,而更高層次的學問講究對知識的靈活運用。對醫生來說,在某種意義上,每次出診都是一次測驗。要向辨別症狀與症狀間的聯繫,就要運用多種外顯記憶與內隱記憶。所謂內隱記憶,是指我們在理解新經驗的時候,會自動檢索過去的經驗。
要當心熟悉這個陷阱,你感覺自己明白了某樣東西,覺得不再需要練習了。如果想走捷徑,這種感覺會讓你在自測時受傷。
最爲有效的檢索練習,是那些可以反映出你今後如何運用自己知識的檢索練習。決定你今後知識運用水平的,不僅是你知道些什麼,還有你如何將你的所知付諸實踐。

關於練習的幾條普適性原則

檢索、有間隔、有穿插的練習、多樣化的練習、反思、細化
反思是檢索練習的一種形式(發生了什麼?我是怎麼做的?怎樣纔會有用?),而且輔以細化加強(下次我要採取別的什麼方法?)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