豹變之旅:研發組織轉型中的迷思與實證

技術管理者致力於打造具有個性的高效研發團隊,但來自成熟企業的經驗往往受限於其來源企業已成熟的文化、制度和人員情況,而無法簡單地落地到尋求改變的團隊中。肩負變革使命的技術管理者,需要創造培育高效團隊機制,並由此讓團隊推動自身和制度建設升級,演化出與成熟企業相似的結果。

ArchSummit全球架構師峯會上,來自火幣網的高級研發總監 任發科老師分享了他作爲多年技術團隊管理者的經驗和思考心得,希望通過此文幫助技術管理者瞭解引導研發隊伍升級的一些套路,以及幫助技術管理者瞭解機制建設對於激勵工作的作用,學會將激勵工作內化到制度中,努力打造無需過多介入的自激勵團隊。(以下爲演講內容整理)

一、來自高層管理者的質疑

在我剛剛去亞馬遜的時候,從一個研發工程師轉爲研發經理,當時我的老大是整個研發中心級別比較高的領導。他和我一對一溝通時對我提出了一些質疑,而這些質疑則影響了我接下來幾年的管理風格。

2012年12月份,我從亞馬遜的 Forecasting Team 調到了 Demand Forecasting ,到外商的供應鏈管理平臺上去做需求預測。當時團隊是我新組建的,團隊能力很強:有三個SDE 2,有一個大概45歲的老員工,我當時才30多歲。老員工年紀大,技術能力強,但個性也比較突出,這樣的員工在團隊管理上也製造了很多困難。

後來和老大做定期一對一溝通時,他問我:你近期有什麼需要幫忙的?我就說我很苦惱,因爲我有個年紀大能力又強的員工,他有很多自己的想法,不好管理,我很焦慮,怎麼樣激勵團隊去幹活?我老大就很質疑的問:爲什麼要激勵他們?這個事情就帶來了我的和老大之間的一個衝突,也一直影響我現在的管理方式。老大說,既然幹好活是必要的事情,爲什麼要給他獎勵?亞馬遜就是這樣子的,從來沒有因爲你幹好活就要給你一個必要的獎勵。

二、對自激勵和無激勵的思考

這個事情引發了我的思考,是否存在不做激勵或少做激勵的情況下,依然能把事情辦好的可能性?直覺上去想,影響激勵的因素有兩個:

  • 第1是組織文化和制度的成熟度,像微軟、谷歌、Netflix,國內的騰訊、阿里等大企業,有一整套自洽的管理制度和文化,其管理激勵的難度很低。
  • 第2是團隊的人員能力水平如果特別高,自驅力很強,它需要的激勵也會比較少。反之,需要較多激勵。

谷歌有一本書叫《重新定義團隊》,有一個要求就是我們只招Top10的人,最好的員工都聚集在一起,他的激勵作用就很簡單。比如Netflix的文化,它本來就有一套完善的體系,你需要做的工作就是跟隨我就行了,所以管理激勵的工作是相對比較輕鬆的。

實際上大部分企業處於繁亂這一象限,管理工作纔是最麻煩的。又要管好事,又要帶好人,既要把握方向,又要激勵團隊。我覺得這個工作實際上是非常熬人,而且非常沒有價值的。

如果要達到一個輕鬆狀態,要麼提高團隊的能力,要麼提高組織和文化的成熟度。它都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那有沒有快的方法?當然有,把你的團隊整體置換就行了。但是不是所有的公司都有這樣的能力,爲什麼?高成本。

那自激勵和無激勵到底是什麼意思?我認爲,無需要管理人員進行額外過多的激勵動作,或者是工作,團隊人員就可達到一個可接受的,甚至是理想的工作效果。對一個管理者來說這樣才能解放自己,去做更多有價值的事情。

那麼在(如上圖)這個象限裏,團隊能力相對可以接受的情況下,做到自激勵和無激勵的高效團隊呢?下面結合我的工作經歷來說一下。

2012年在亞馬遜的時候,我帶的是一個 2 Pizza 團隊,大概就10人以內。之後去唯品會,大概30人左右。後來在一個互聯網公司,純做技術產品大數據平臺,整體大概70多人,我配合CTO一起做,整個管理方式就來自亞馬遜的一套理論體系和方法論,也可以做得非常的好。再之後就是火幣網,負責穩定性工程,剛剛開始新的體系建設。

下面我會詳細講解我在工作經歷中積累的一手經驗,注意:它並不一定普適。

三、一年之變

這個測試團隊,它的結構非常傳統,是標準的傳統研發團隊,按照這個角色去劃分出業務研發、測試和運維,它的流程也很標準,先研發,然後測試,後交給運維,然後由測試上線。

運維負責整體維護,而且當時是全手工測試,沒辦法做全量回歸,2:1 的研發測試比,人員不足,所以只能做重點功能迴歸。這就埋下了很多隱患。

我當時的想法是能不能按照亞馬遜的方式,把測試開掉,然後讓研發團隊去幹。但是在這個公司是行不通的,因爲業務還在跑,流程運轉也很正常。

我能不能維持現狀,慢慢調優?其實也是不可以的,爲什麼?因爲手工測試是沒有未來的,我認爲這是原則性問題,有52個兄弟做手工測試,他們的職業是沒有未來的。那個時候發生了一件事情,微軟把所有的SDT全部解職,轉崗到研發團隊。這個行業趨勢告訴我們,在未來,人工的測試只能保留在交互側的一小部分,或者探索性的測試,大量的工作都會被自動化取代。

期間我需要帶領測試團隊找到一條路,更符合我們產業發展、更符合業務,以及更符合未來發展可預期的一條路。總而言之,就是必須要給測試團隊找到一個可以達到的光明未來。

那麼如何達到這個未來呢?我去找了很多行業內有經驗的大佬,結合衆家之長,總結出了大概兩個方向:

  • 把測試工作拓展成全生命週期的質量管理,讓測試團隊去建立質量體系,這個質量體系不僅僅是看研發代碼的質量或者產品的質量,更關注的是將來生產業務的質量。業務好不好,符不符合預期?做一個全生命週期質量管理管控。
  • 因爲測試工作它處在研發和運維之間,常和這兩個團隊接洽,所以非常容易做工程效能的轉型。比如開發一些工具,就可以去做一些平臺;或者收集研發的效率數據,做數據分析。這兩個方向都是測試可以達到的比較好的方向。

當我們定了這個方向以後,就需要去重新定位團隊。測試未來會是整個團隊定位中的一小部分,我們的外延要擴大。要做全生命週期質量管理,要做質量分析;建立自動化工具體系。以及一系列流程建立,所有思考過的東西都要文檔化保存下來。

團隊願景有兩點:

  • 首要的就是建設質量保證體系。要向谷歌學習,或者向業界領先的方法論學習,爲建立產品研發和在線業務的高效高質量的運作提供保證。
  • 建立自動化工具體系。引入最佳實踐,持續提高研發組織的工程效能。

需要告訴大家團隊的目標是什麼?這個目標當時是以半年度爲週期的。團隊建設的目標,完成團隊的轉型團隊就需要去做必要的構建。

明確目標後,需要建立團隊定位和目標執行保障。比如我們公司整體的文化和氛圍,良莠不齊。要建立一個團隊內部的文化氛圍,而這個氛圍需要爲高效的執行落地提供保障。

如上圖,當時的目標裏就有明確團隊文化,並日常持續傳遞。四詞概括:簡單,透明,公平,創新,這是正向文化的最小集合,能讓團隊運轉起來。如果跟公司文化有衝突,就配合調整。

  • 首先談談簡單,這個世界很複雜,人和人相處也很複雜。工作是成年人的遊戲,我們可以在檯面上談一切事情。
  • 工作的情況要可查。我們要給團隊留下一些資產,經驗分析、教訓分析、分享要留檔。所有的故障,所有的問題我們都不隱瞞,做到公開透明。
  • 公平就是嚴格要求,一視同仁。個人擔保的付出和收益要匹配。如果我們有破壞規則的人,一律請走。

那麼如何保證它有效運轉呢?保證機制有效運轉,我認爲要先解決人的問題。首先要保證領導人是合適的。首先價值觀要一致,認知要同步,其次執行力要強。當然最好是有同等經驗的。最重要的是要會獨立思考, 有一種思維模式是大家必須要學會的,這個思維模式就叫做 Creatical Thinking,基於數據和事實的分析總結能力,之後的持續運作非常考驗團隊leader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那麼如何快速組建一隻強力的團隊呢?客觀的說,最快的捷徑就是拉一個團隊進來。我當時想的也是這樣,於是先去接觸,答案是沒有。既然如此,就自己培養吧。其中又面臨兩個問題:

  • 培養當前隊員,讓他去做這樣的事情;
  • 招有經驗的人進來。

目前我們選擇了第一種,還好當前的領導就是測試團隊的,他的執行能力和領悟力都非常的強。

總結一句話,培養人員有很大的風險,成本也很高,但它常常是唯一的選擇。

解決了領導人的問題,就是團隊建設的思路。比如結構的調整,要招一些研發進來;梯隊的建設、識別核心員工建立、關鍵崗位的備份。

最後一個就是溝通機制。爲什麼要有溝通機制?一方面是解決跟員工的溝通,另一方面要把我們的想法能無縫的下達到每一個員工,讓他理解我們的目標,理解我們團隊的定位,理解我們要做的事情。

這種定期的溝通機制,其實就是做規劃的貫宣和反饋。但是機制到目前爲止,它是不能自己運轉的,需要人來驅動。整個結構裏只有我在思考,其他的人都是執行我的想法。很簡單,那麼把其他的人都變成思考者就行了,我只負責監督和輔導。

具體怎麼做呢?首先教他方法,然後把權力下放給他。讓他放手去做,做他堅實的後盾就行了。輔導改善的套路,規劃的方式就是把執行者變成思考者兼執行者。把每個人變成管理者,按照我的方式來做事來思考,甚至超過我。然後充分賦權,我後期就只是提建議。那麼最後建議的落地利在誰那裏?由用戶來評價。

改善的套路具體是什麼呢?參考《豐田套路》裏的方法,先知道願景,然後知道下一個目標,再識別當前的狀態,最後找到障礙並且克服。就是這樣很簡單,但是這個東西很重要。

如何鍛鍊分析能力?這是我leader給我發的郵件,他把上半年的規劃分析整理成文檔,這種書寫格式可以充分告訴我,他的思考邏輯是什麼。接下來的改進以及要做的事情。以文檔的形式量化分析優與劣,還有機會鍛鍊我們的分析能力。

上圖是一點成果,大概一年時間,研發測試比從2:1到了5:1;每月近400次項目交付;每個項目的bug數,從之前的2.12減少到現在0.34。每月零bug項目接近90%,現基本上是維持在88%左右。預計明年Q1能做到90%以上。

最後,要真誠的培養領導者,讓領導者產生裂變。如果只有我一個人的話,這個團隊做不大。建立影響力,團隊的領導需要建立影響力,而不是建立權利。

要明確的知道組織建設重於人員的心理按摩。我在這兩年裏只發生過一次,是因爲他要離職,我把他罵了一頓他就留了下來。領導力裏一個最大的謬誤就是認爲所有的人都是合格的,不是所有的人都是適合公司現狀的,並且能陪伴公司贏的。所以成年人要讓工作簡單、直接、有效,明確目標,嚴格執行,貫徹觸達,定期反思。

四、切身體驗

工作這麼多年,分享這期間的的工作體驗總結。

  • 機制的建設本身就是激勵,爲什麼?因爲你建好了機制,它自己會運轉,能符合預期,按照這個方式做就可以了。所以機制上投入越多,你在人上的工作就會越少,就會越有效率。 機制不需要完美,但要透明公平,一定要謹守這些規則,它會持續產生收益。
  • 結構組織的結構性問題,只能結構上解決,整個組織要自洽,不能有自相矛盾的地方。
  • 如果這個公司有三個團隊,而且團隊的績效目標都是不統一的,任何辦法都不會解決這個問題,因爲它是結構性問題。
  • 整個組織要自洽,不能有矛盾之處。如果你的領導做了錯事,或者其他的事違反了原則,就很難把人心聚在一起了。
  • 明確目標,嚴格要求。稻盛和夫說:嚴格出成果。

  • 對團隊培養有益的地方是,延遲滿足需求,成果實現後,在未來某一天給你提現。爲什麼要延緩升職加薪,它始終是個成長的成本。大的經濟性激勵,一定要跟績效有關,要少做。而社會性的激勵要多做,快反饋。並且,一定要注意金錢是培養不了忠誠度的,你發再多的錢發越多忠誠度越低,因爲爲錢跟着你的人,你一旦沒錢,公司業績下降的時候他就走了。
  • 工資是企業對員工付出的能力和尊重的反饋,這是首先要滿足的。
  • 高的生產率帶來高的滿意度,打勝仗是最好的激勵。
  • 個人近期感悟,要給團隊灌輸危機感,建立使命感,然後形成榮譽感。企業保留的核心員工,要去引導大家走向這種狀態。

很簡單,就是爲了打勝仗。我們大家就是爲了贏才聚到一起的。

作者介紹:

任發科,常青居士。曾在亞馬遜、唯品會從事技術管理的工作。現在一直在做研發團隊的管理和組建,以及穩定性工程工作。近兩年在做工程效能和工具鏈的設計和實施。個人比較關注系統架構領域。

活動推薦:

今年7月10-11日在深圳舉辦的ArchSummit全球架構師峯會上,設置了“構建High-Performing技術團隊”專題,邀請技術領導者們來分享他們在問題解決、技術決策、業務溝通、人員管理方面的經驗案例,希望對大家的工作有幫助,詳情點擊官網 ArchSummit全球架構師峯會(深圳站)2020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