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你知道自己的未來是什麼樣子的嗎?

雖然我們在學生時代多次寫過標題是《我的理性》的作文,雖然我們在長大過程中總是向一些我們心儀的人認真描述自己的未來,但絕大多數人實際上對自己的未來並沒有一個清晰直觀的認識。沒辦法,“未來”這個東西在我們的基本感知能力之外,反正五官是不夠 ,我們不可能直接“看到未來”、“聽到未來”、“摸到未來”、“聞到未來”或者“嚐到未來”。

未來這個東西,所有人對它的感知都依賴另外一個器官:大腦。不過,絕大多數人沒有意識到,大腦事實上和五官一樣,是有感知能力的,而且,大腦的感知能力絕對是可開啓、可開發、可挖掘、可發展的。仔細想想就能知道,所謂“第六感”,事實上就是指這個器官(大腦)的感知能力。

在這本書裏,你會不斷看到我在“重新定義”,我們大腦中的各種概念。“第六感”就是這樣一個會被我重新定義的概念——它並不神祕,它只是我們另外一個器官感知能力而已。對這一點,後面會有更深入的解釋。

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讓你看到,而且是清晰地看到你的未來呢?別說,還真的有。

那條曲線就是你的未來——只要你願意,並且付諸行動,最終就能活出那個形狀的曲線。

每個人都有機會,至少一次機會,可以活出那樣一條曲線。可最終,人們各自活成了各自的樣子。有些人的曲線上揚了一段時間就回落了,以終生從未超過那條成本線——無論什麼都有成本,生活有成本,習得技能有成本,獲得尊重的成本,就連做壞蛋都有成本。成長這個東西,只有突破了成本線纔開始真正有意義,在那之前都是掙扎······即便是在突破成本線之後,也要繼續成長。很多人在到達那個“里程碑”之後,人生曲線沒過多久就開始回落,再次回到成本線以下,這種現象極爲普遍。

許多年前,在我讀大學的時候(就是20多年以前)就爲自己畫了這幅圖。那條細的橫線對我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提示,他就在哪裏清楚地告訴我,我所遇到的逆境,所感受到的委屈,以及正在經歷的一切不開心,其實都是我尚處在成本線下所致。

但不知道爲什麼,我就是非常盲目地篤信自己早晚會突破那條成本線,而且能活出那樣一條曲線——不知道最終刻度是多少的曲線。在我32歲那年,在我的第一本書《TOEFL核心詞21天突破》出版整整一年的時候,我終於不再爲生活所累。而且,除了金錢,我也在各方面感覺自己終於突破了成本線。當時的我回頭看10多年前的那副畫,真沒想到那個里程碑“來”得如此之快。

寫到這裏,突然想起我在小時候發生的一件事。20世紀80年代末,“萬元戶”這個概念已經火熱了好些年,而我當時只是個高中生。有一天,同學沒在一起閒扯,說起將來要賺多少錢,大家紛紛說了一個自己以爲“最狂野”的數字——其實不過是幾萬或者幾十萬,但在那個時候已經是“天文數字”了。輪到我的時候,我不知天高地厚地說:“怎麼也得100萬吧!”大家紛紛做嘔吐狀。許多年過去,我早就賺到1000萬。可是,這麼多年,這麼大的通貨膨脹,怎麼可能是當年的一箇中學生可以想象的呢?

我一度以爲自己是個很“狂妄”的人,直到有一天我讀到孫正義的故事,孫正義在創辦軟銀(Soft Bank)之後,招了三個員工,給他們開會。他站在紙箱上,對員工們說:“今天,軟銀成立了,它將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公司······以後,我就是世界首富,你們就分別是第二、第三、第四!”員工們嚇壞了,當場就有兩個員工辭職——當然,那兩個辭職的員工在許多年後只有後悔的份兒咯。

孫正義的故事告訴我,我還是個很“腳踏實地”的人。可是,許多年後,當我反思,另外一個念頭讓我惴惴不安:我今天的成就遠遠不及孫正義,有沒有可能是因爲當年處在起點時就遠不及他“狂妄”?——雖說這“狂妄”我不一定做得到。可是,換一種樸素的說法,“想到才能做到”——沒想到,又如何確定能做到?後來做到了,之前卻沒有想到,那就是運氣成分居多,不是嗎?

最近10多年,我一直鼓勵身邊的人,尤其是年輕人。我告訴他們,“要對自己的美好未來盲目相信”,甚至要“120%地相信”——哪怕被別人潑冷水,打擊掉20%,依然是“100%地相信”。不僅如此,一旦發現只剩下100%了,還要主動想辦法把這個數值新培養至120%。

我甚至鼓勵他們把已經賺到的錢全部劃掉(當然,不能借錢去花)。邏輯其實很簡單:如果篤信自己的未來是那樣一條曲線,那麼在成本被突破之前那段長長的時間裏,你能賺到的實際上都是“小錢”,小到“不值得節省”的地步——就算要省,也省不出多少······雖然這並不符合傳統的教育觀念,但我不僅認同,而且長期以來就是這麼做的。在我身邊這麼做的人也有不少,大家熟悉的羅永浩就是其中之一。我們的理由都一樣:根本不相信未來自己賺不到錢。

對,就是那條曲線,那條曲線就是你必須篤信的那個屬於你的未來。人生很少有必須盲目對待的事情,這倒是其中一件。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