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家印的新戰略 恆大的新未來

識別風向的轉變,並及時採取正確的行爲以避免沉船,對於一個企業至關重要。

作者 / 韓 東

編輯 / 邱 韻

“從2020年開始轉變發展方式,全面實施‘高增長、控規模、降負債’的發展戰略”,3月31日下午,恆大集團董事局主席許家印在2019年業績發佈會上表示。

在過去的中國房地產黃金20年間,恆大從一城到全國,規模一直是它的發展核心,尤其是在2007年的大跨越以及2015年的“三高一低”(高槓杆、高負債、高週轉,低成本)戰略背景下。

在既往的發展戰略下,恆大成爲了中國房地產企業的龍頭,2019年財報顯示,其銷售、營收等經營數據實現了穩定增長,在手現金更是高達2288億元。

然而,2020年,疫情“黑天鵝”之下,本已增速放緩的房地產行業迎來更大的不確定性。激進還是穩健,規模還是利潤,高槓杆還是低負債……種種有關未來發展的問題擺在衆多房企面前。

業績發佈會上,一直審時度勢的恆大用全新的“9字”新戰略給出了它的答案,也劃出了該戰略的重點:“用最大的決心、最大的力度,一定要把負債降下來”。

正如戰略管理大師邁克爾·波特所說,戰略的本質是抉擇、權衡和各適其位。

01

恰逢其時的新戰略

變化發生時,只有最先做出反應,才能抓住機遇。伴隨着宏觀經濟與房地產市場發展節奏的變化,敏銳的企業已悄然開啓新一輪戰略轉型。

數據顯示,恆大2019年實現合約銷售額6011億元,同比增長9%;核心利潤408.2億元,同比下降48%;資產負債率77.9%,同比增加4.2個百分點;淨負債率159.3%,同比增加7.4個百分點;現金餘額2287.7億元,同比增長12%。

許家印在業績會上正式宣佈:“恆大從2020年開始轉變發展方式,全面實施‘高增長、控規模、降負債’的發展戰略,要用最大的決心、最大的力度,一定要把負債降下來。”

據介紹,“高增長”就是要實現銷售高速增長,今年要實現銷售8000億,到2022年要實現銷售1萬億;“控規模”就是要嚴控土地儲備規模,實現土儲負增長,未來三年每年要降低3000萬平方米左右,到2022年降低到2億平方米左右;“降負債”則是要把有息負債每年平均下降1500億,到2022年要把總負債降到4000億以下。

任何戰略的轉型都脫胎於對當下環境的反應、思考和判斷。在外界看來,恆大選擇在2020年伊始啓動新戰略,與當下房地產所處行業環境有關。

2020年伊始,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房企正常的經營節奏,面對售樓處關停、工地停工等不可抗力,整個行業一季度的銷售都較往年遜色不少,同時這也給許多房企帶來了經營和現金流上的壓力。

疫情猶如一面警鐘,敲響了所有房企心目中有關負債率的那面牆。在被黑天鵝所放大的不確定性面前,安全成爲了第一法則,保持財務穩健,強化銷售和回款,維持現金流充沛成爲了企業的必然選擇。

恆大正是其中之一。

上市11年以來,恆大業績實現跨越式增長,各項核心指標實現了數十倍的增長,然而其負債仍處於行業偏高水平。其實,恆大其實早已注意到這一問題,2018年的業績說明會上許家印提出了“新恆大”,這一概念除在資產、銷售規模上給出了數字目標外,也對負債提出了要求。

如今,隨着房地產行業增速進一步下滑,疫情黑天鵝帶來行業不確定性增加,恆大“高增長、控規模、降負債”新戰略的提出,可以說恰逢其時。

02

“降負債”的現實邏輯

值得注意的是,從實施的時間長度來看,恆大的新戰略,並不是一個短期的行動指南,而更像是一箇中期的戰略指導,背後潛藏着更深層次的實施邏輯。

一個共識是,當前房地產市場的整體規模已經達到一定量級,未來,行業的規模增長將呈穩中趨緩態勢。業績發佈會上,許家印也坦言,屬於房地產的黃金時代20年已經過去,未來,地產必須從金融屬性變爲實體經濟屬性。基於此,恆大必須把房地產的金融屬性去掉。

同時,房地產行業的集中度也將不斷提升。恆大董事局副主席、總裁夏海鈞援引數據稱, 2019年行業前三企業規模已經佔全行業的12.6%,未來3~5年,集中度將超過20%,屆時行業前三的規模需要過萬億。

對於恆大這樣的TOP級房企來說,機會與挑戰並存——面對競爭更加激烈的市場,唯有揚長避短,不斷進行自我優化,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而從恆大自身來看,“高增長、控規模、降負債”,正是從恆大自身的實際情況出發,“揚長避短”、“取優補劣”。衆所周知,恆大一直是一家強銷售和強回款的房企,這一點,從恆大9年實現超10倍規模增長、銷售回款長期保持行業領先地位便可見一斑。

比如此次疫情,恆大在行業中率先開啓了“網上賣房”這一關於房地產行業的互聯網營銷變革舉措,實現了一季度業績“開門紅”:銷售額大增23%,銷售回款大增55%,刷新了一季度銷售及回款最高歷史紀錄。強大的銷售能力和創新精神,都將成爲未來恆大規模“高增長”新戰略實施的最強法寶和強勁動力。

與之相對應,恆大所擁有的3萬億貨值的優質土儲,正是它“控規模”的底氣所在。財報顯示,截至2019年12月31日,恆大總土地儲備項目876個,總規劃建築面積2.93億平方米,按照2019年銷售均價1萬元/平方米計算,這批土儲的總貨值將高達3萬億,而平均成本1800元/平方米。

此外,恆大擁有舊改項目101個,其中深圳6個項目122萬平方米納入土地儲備。這批龐大而優質的舊改項目,同樣將成爲驅動恆大未來銷售和利潤增長的基礎和保障。

夏海鈞表示,恆大最大優勢在於充足的土地儲備,而且樓面價很低,這是其他企業所沒有的優勢,優質土地儲備,爲未來幾年實現高利潤奠定基礎,“恆大平均土地成本1800元/平米,建安成本(包括精裝修)3800元/平米,合計總成本6100元/平米,即使按照去年打折清盤8700元/平米的價格來算,恆大毛利率也在30%,淨利率在10%。”

正是有了這樣豐厚的“家底”,恆大才能喊出“未來三年每年降低3000萬平方米,到2022年降低到2億平方米左右”的“控規模”口號。因爲即便土儲負增長,按照2019年銷售面積5846.3萬平方米、土地儲備3近3億平方米,以及2022年土地儲備“控規模”到2億平方米來計算,恆大起碼未來的五年的增長可以得到保證。

其實,無論是“高增長”還是“控規模”,實際上都只是恆大達成目標所採取的手段和實現路徑,“降負債”纔是最終目標。

在業績發佈會現場,許家印就對今年的“降負債”情況表示了樂觀:“2018年、2019年,恆大銷售回款每年維持在4500億左右,如果今年實現銷售8000億、回款7000億,就會增加2500億的銷售回款。同時,恆大今年減少土地儲備3000萬平方米,就等於減少600億的支出。這樣一增一減,就一定能實現今年有息負債下降1500億的目標。”

03

戰略優勝者恆大

管理大師彼得魯克說,一個企業不是由它的名字、章程和公司條例來定義,而是由它的任務來定義的。企業只有具備了明確的任務和目的,纔可能制定明確和現實的企業目標。

毋庸置疑,一直以來,許家印和其所領導的恆大,一直都是優秀戰略制定者的典型代表。這一點,恆大發展歷史中所實施的幾次重要戰略轉型及其取得的成績,都是最好的例證。

一點財經瞭解到,恆大在過往23年的發展歷程中共做出了七次重大戰略決策,正是這些戰略決策驅動了恆大取得了當前的發展和地位。

1996年,恆大在廣州成立。受制於初創階段的有限條件,許家印選擇的是“小面積、低價格與低成本”的競爭戰略,最終依託短平快的產品策略,恆大迅速在廣州打開市場,做大規模,到1999年底,恆大已躋身廣州十強。

完成原始積累後,恆大2003年向打造精品轉型,實施緊密型集團化管理模式,採用統一規劃、統一招標、統一採購、統一配送的標準化運營模式,正式確立全精裝修交樓的民生地產定位,並於2006年正式開啓全國擴張。

疊加優質精品、全國佈局以及上市等多重助力,2007年,恆大正式開啓大跨越、大發展之路。2015年,看好國家對房地產去庫存,尤其是金融對房地產支持下所帶來的發展機遇,恆大開始實施“三高一低”,即“高槓杆、高負債、高週轉,低成本”戰略,實現進一步的加速式發展

到2017年底,恆大已實現年銷售額5010億,土地儲備達到3.12億平方米,總資產也從2012年底的2390億,增長到17618億,完成7倍的高增長。

在房地產黃金時代時踩準節奏的許家印,同樣在白銀時代到來之際敏銳地捕捉到了去槓桿化趨勢。

2017年,恆大首次提出要從“規模型”向“規模+效益型”戰略轉變,經營模式上從原來的高負債、高槓杆、高週轉、低成本的“三高一低”,轉向低負債、低槓桿、低成本、高週轉的“三低一高”模式。此後,2018年的“新恆大”交出了有史以來最好成績單:總資產1.88萬億元,銷售額5513億元,核心淨利潤783.2億元,淨利潤722.1億元,實現了高質量增長。

如今,面對2020年新冠疫情所帶來的突發影響,恆大同樣敏銳調轉航向,“新戰略”進一步強化了對“降負債”的要求,未來三年大降負債4500億,決心之堅、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有了過往戰績的背書,一個穩健的新恆大值得期待。

04

結語

識別風向的轉變,並及時採取正確的行爲以避免沉船,對於一個企業至關重要。

回顧恆大23年的發展歷史,幾乎每一次戰略轉型,都踩準時代脈絡和行業趨勢,更取得了衆所矚目的成績,展現出其管理層前瞻性的戰略制定能力和強大的戰略執行能力。有理由相信,站在21世紀20年代的開局,依據市場環境、行業走勢和自身情況敏銳制定的新戰略,必將能夠帶領恆大乘風破浪,翱翔天際。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