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rk(十三)Spark Core 調優之Shuffle調優

一、概述

大多數Spark作業的性能主要就是消耗在了shuffle環節,因爲該環節包含了大量的磁盤IO、序列化、網絡數據傳輸等操作。因此,如果要讓作業的性能更上一層樓,就有必要對shuffle過程進行調優。

但是也必須提醒大家的是,影響一個Spark作業性能的因素,主要還是代碼開發、資源參數以及數據傾斜,shuffle調優只能在整個Spark的性能調優中佔到一小部分而已。因此大家務必把握住調優的基本原則,千萬不要捨本逐末。下面我們就給大家詳細講解shuffle的原理,以及相關參數的說明,同時給出各個參數的調優建議。

二、shuffle的定義

Spark的運行主要分爲2部分:

一部分是驅動程序,其核心是SparkContext;

另一部分是Worker節點上Task,它是運行實際任務的。程序運行的時候,Driver和Executor進程相互交互:運行什麼任務,即Driver會分配Task到Executor,Driver 跟 Executor 進行網絡傳輸; 任務數據從哪兒獲取,即Task要從 Driver 抓取其他上游的 Task 的數據結果,所以有這個過程中就不斷的產生網絡結果。其中,下一個 Stage 向上一個 Stage 要數據這個過程,我們就稱之爲 Shuffle

三、ShuffleManager發展概述

在Spark的源碼中,負責shuffle過程的執行、計算和處理的組件主要就是ShuffleManager,也即shuffle管理器。而隨着Spark的版本的發展,ShuffleManager也在不斷迭代,變得越來越先進。

在Spark 1.2以前,默認的shuffle計算引擎是HashShuffleManager。該ShuffleManager而HashShuffleManager有着一個非常嚴重的弊端,就是會產生大量的中間磁盤文件,進而由大量的磁盤IO操作影響了性能。

因此在Spark 1.2以後的版本中,默認的ShuffleManager改成了SortShuffleManager。SortShuffleManager相較於HashShuffleManager來說,有了一定的改進。主要就在於,每個Task在進行shuffle操作時,雖然也會產生較多的臨時磁盤文件,但是最後會將所有的臨時文件合併(merge)成一個磁盤文件,因此每個Task就只有一個磁盤文件。在下一個stage的shuffle read task拉取自己的數據時,只要根據索引讀取每個磁盤文件中的部分數據即可。

下面我們詳細分析一下HashShuffleManager和SortShuffleManager的原理。

四、HashShuffleManager的運行原理

在Spark的源碼中,負責shuffle過程的執行、計算和處理的組件主要就是ShuffleManager,也即shuffle管理器。而隨着Spark的版本的發展,ShuffleManager也在不斷迭代,變得越來越先進。

在Spark 1.2以前,默認的shuffle計算引擎是HashShuffleManager。該ShuffleManager而HashShuffleManager有着一個非常嚴重的弊端,就是會產生大量的中間磁盤文件,進而由大量的磁盤IO操作影響了性能。

因此在Spark 1.2以後的版本中,默認的ShuffleManager改成了SortShuffleManager。SortShuffleManager相較於HashShuffleManager來說,有了一定的改進。主要就在於,每個Task在進行shuffle操作時,雖然也會產生較多的臨時磁盤文件,但是最後會將所有的臨時文件合併(merge)成一個磁盤文件,因此每個Task就只有一個磁盤文件。在下一個stage的shuffle read task拉取自己的數據時,只要根據索引讀取每個磁盤文件中的部分數據即可。

下面我們詳細分析一下HashShuffleManager和SortShuffleManager的原理。

4.1 未經優化的HashShuffleManager

圖解說明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文字說明

上圖說明了未經優化的HashShuffleManager的原理。這裏我們先明確一個假設前提:每個Executor只有1個CPU core,也就是說,無論這個Executor上分配多少個task線程,同一時間都只能執行一個task線程。

我們先從shuffle write開始說起。shuffle write階段,主要就是在一個stage結束計算之後,爲了下一個stage可以執行shuffle類的算子(比如reduceByKey),而將每個task處理的數據按key進行“分類”。所謂“分類”,就是對相同的key執行hash算法,從而將相同key都寫入同一個磁盤文件中,而每一個磁盤文件都只屬於下游stage的一個task。在將數據寫入磁盤之前,會先將數據寫入內存緩衝中,當內存緩衝填滿之後,纔會溢寫到磁盤文件中去。

那麼每個執行shuffle write的task,要爲下一個stage創建多少個磁盤文件呢?很簡單,下一個stage的task有多少個,當前stage的每個task就要創建多少份磁盤文件。比如下一個stage總共有100個task,那麼當前stage的每個task都要創建100份磁盤文件。如果當前stage有50個task,總共有10個Executor,每個Executor執行5個Task,那麼每個Executor上總共就要創建500個磁盤文件,所有Executor上會創建5000個磁盤文件。由此可見,未經優化的shuffle write操作所產生的磁盤文件的數量是極其驚人的。

接着我們來說說shuffle read。shuffle read,通常就是一個stage剛開始時要做的事情。此時該stage的每一個task就需要將上一個stage的計算結果中的所有相同key,從各個節點上通過網絡都拉取到自己所在的節點上,然後進行key的聚合或連接等操作。由於shuffle write的過程中,task給下游stage的每個task都創建了一個磁盤文件,因此shuffle read的過程中,每個task只要從上游stage的所有task所在節點上,拉取屬於自己的那一個磁盤文件即可。

shuffle read的拉取過程是一邊拉取一邊進行聚合的。每個shuffle read task都會有一個自己的buffer緩衝,每次都只能拉取與buffer緩衝相同大小的數據,然後通過內存中的一個Map進行聚合等操作。聚合完一批數據後,再拉取下一批數據,並放到buffer緩衝中進行聚合操作。以此類推,直到最後將所有數據到拉取完,並得到最終的結果。

4.2 優化後的HashShuffleManager

圖解說明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文字說明

上圖說明了優化後的HashShuffleManager的原理。這裏說的優化,是指我們可以設置一個參數,spark.shuffle.consolidateFiles。該參數默認值爲false,將其設置爲true即可開啓優化機制。通常來說,如果我們使用HashShuffleManager,那麼都建議開啓這個選項。

開啓consolidate機制之後,在shuffle write過程中,task就不是爲下游stage的每個task創建一個磁盤文件了。此時會出現shuffleFileGroup的概念,每個shuffleFileGroup會對應一批磁盤文件,磁盤文件的數量與下游stage的task數量是相同的。一個Executor上有多少個CPU core,就可以並行執行多少個task。而第一批並行執行的每個task都會創建一個shuffleFileGroup,並將數據寫入對應的磁盤文件內。

當Executor的CPU core執行完一批task,接着執行下一批task時,下一批task就會複用之前已有的shuffleFileGroup,包括其中的磁盤文件。也就是說,此時task會將數據寫入已有的磁盤文件中,而不會寫入新的磁盤文件中。因此,consolidate機制允許不同的task複用同一批磁盤文件,這樣就可以有效將多個task的磁盤文件進行一定程度上的合併,從而大幅度減少磁盤文件的數量,進而提升shuffle write的性能。

假設第二個stage有100個task,第一個stage有50個task,總共還是有10個Executor,每個Executor執行5個task。那麼原本使用未經優化的HashShuffleManager時,每個Executor會產生500個磁盤文件,所有Executor會產生5000個磁盤文件的。但是此時經過優化之後,每個Executor創建的磁盤文件的數量的計算公式爲:CPU core的數量 * 下一個stage的task數量。也就是說,每個Executor此時只會創建100個磁盤文件,所有Executor只會創建1000個磁盤文件。

五、SortShuffleManager運行原理

SortShuffleManager的運行機制主要分成兩種,一種是普通運行機制,另一種是bypass運行機制。當shuffle read task的數量小於等於spark.shuffle.sort.bypassMergeThreshold參數的值時(默認爲200),就會啓用bypass機制。

5.1 普通運行機制

圖解說明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文字說明

上圖說明了普通的SortShuffleManager的原理。在該模式下,數據會先寫入一個內存數據結構中,此時根據不同的shuffle算子,可能選用不同的數據結構。如果是reduceByKey這種聚合類的shuffle算子,那麼會選用Map數據結構,一邊通過Map進行聚合,一邊寫入內存;如果是join這種普通的shuffle算子,那麼會選用Array數據結構,直接寫入內存。接着,每寫一條數據進入內存數據結構之後,就會判斷一下,是否達到了某個臨界閾值。如果達到臨界閾值的話,那麼就會嘗試將內存數據結構中的數據溢寫到磁盤,然後清空內存數據結構。

在溢寫到磁盤文件之前,會先根據key對內存數據結構中已有的數據進行排序。排序過後,會分批將數據寫入磁盤文件。默認的batch數量是10000條,也就是說,排序好的數據,會以每批1萬條數據的形式分批寫入磁盤文件。寫入磁盤文件是通過Java的BufferedOutputStream實現的。BufferedOutputStream是Java的緩衝輸出流,首先會將數據緩衝在內存中,當內存緩衝滿溢之後再一次寫入磁盤文件中,這樣可以減少磁盤IO次數,提升性能。

一個task將所有數據寫入內存數據結構的過程中,會發生多次磁盤溢寫操作,也就會產生多個臨時文件。最後會將之前所有的臨時磁盤文件都進行合併,這就是merge過程,此時會將之前所有臨時磁盤文件中的數據讀取出來,然後依次寫入最終的磁盤文件之中。此外,由於一個task就只對應一個磁盤文件,也就意味着該task爲下游stage的task準備的數據都在這一個文件中,因此還會單獨寫一份索引文件,其中標識了下游各個task的數據在文件中的start offset與end offset。

SortShuffleManager由於有一個磁盤文件merge的過程,因此大大減少了文件數量。比如第一個stage有50個task,總共有10個Executor,每個Executor執行5個task,而第二個stage有100個task。由於每個task最終只有一個磁盤文件,因此此時每個Executor上只有5個磁盤文件,所有Executor只有50個磁盤文件。

5.2 bypass運行機制

圖解說明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文字說明

上圖說明了bypass SortShuffleManager的原理。bypass運行機制的觸發條件如下:

  • shuffle map task數量小於spark.shuffle.sort.bypassMergeThreshold參數的值。
  • 不是聚合類的shuffle算子(比如reduceByKey)。

此時task會爲每個下游task都創建一個臨時磁盤文件,並將數據按key進行hash然後根據key的hash值,將key寫入對應的磁盤文件之中。當然,寫入磁盤文件時也是先寫入內存緩衝,緩衝寫滿之後再溢寫到磁盤文件的。最後,同樣會將所有臨時磁盤文件都合併成一個磁盤文件,並創建一個單獨的索引文件。

該過程的磁盤寫機制其實跟未經優化的HashShuffleManager是一模一樣的,因爲都要創建數量驚人的磁盤文件,只是在最後會做一個磁盤文件的合併而已。因此少量的最終磁盤文件,也讓該機制相對未經優化的HashShuffleManager來說,shuffle read的性能會更好。

而該機制與普通SortShuffleManager運行機制的不同在於:第一,磁盤寫機制不同;第二,不會進行排序。也就是說,啓用該機制的最大好處在於,shuffle write過程中,不需要進行數據的排序操作,也就節省掉了這部分的性能開銷。

六、shuffle相關參數調優

以下是Shffule過程中的一些主要參數,這裏詳細講解了各個參數的功能、默認值以及基於實踐經驗給出的調優建議。

Spark各個版本的參數默認值可能會有不同,具體使用請參考官方網站的說明:

(1)先選擇對應的Spark版本:http://spark.apache.org/documentation.html

(2)再查看對應的文檔說明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spark.shuffle.file.buffer

  • 默認值:32k
  • 參數說明:該參數用於設置shuffle write task的BufferedOutputStream的buffer緩衝大小。將數據寫到磁盤文件之前,會先寫入buffer緩衝中,待緩衝寫滿之後,纔會溢寫到磁盤。
  • 調優建議:如果作業可用的內存資源較爲充足的話,可以適當增加這個參數的大小(比如64k),從而減少shuffle write過程中溢寫磁盤文件的次數,也就可以減少磁盤IO次數,進而提升性能。在實踐中發現,合理調節該參數,性能會有1%~5%的提升。

spark.reducer.maxSizeInFlight

  • 默認值:48m
  • 參數說明:該參數用於設置shuffle read task的buffer緩衝大小,而這個buffer緩衝決定了每次能夠拉取多少數據。
  • 調優建議:如果作業可用的內存資源較爲充足的話,可以適當增加這個參數的大小(比如96m),從而減少拉取數據的次數,也就可以減少網絡傳輸的次數,進而提升性能。在實踐中發現,合理調節該參數,性能會有1%~5%的提升。

spark.shuffle.io.maxRetries

  • 默認值:3
  • 參數說明:shuffle read task從shuffle write task所在節點拉取屬於自己的數據時,如果因爲網絡異常導致拉取失敗,是會自動進行重試的。該參數就代表了可以重試的最大次數。如果在指定次數之內拉取還是沒有成功,就可能會導致作業執行失敗。
  • 調優建議:對於那些包含了特別耗時的shuffle操作的作業,建議增加重試最大次數(比如60次),以避免由於JVM的full gc或者網絡不穩定等因素導致的數據拉取失敗。在實踐中發現,對於針對超大數據量(數十億~上百億)的shuffle過程,調節該參數可以大幅度提升穩定性。

spark.shuffle.io.retryWait

  • 默認值:5s
  • 參數說明:具體解釋同上,該參數代表了每次重試拉取數據的等待間隔,默認是5s。
  • 調優建議:建議加大間隔時長(比如60s),以增加shuffle操作的穩定性。

spark.shuffle.sort.bypassMergeThreshold

  • 默認值:200
  • 參數說明:當ShuffleManager爲SortShuffleManager時,如果shuffle read task的數量小於這個閾值(默認是200),則shuffle write過程中不會進行排序操作,而是直接按照未經優化的HashShuffleManager的方式去寫數據,但是最後會將每個task產生的所有臨時磁盤文件都合併成一個文件,並會創建單獨的索引文件。
  • 調優建議:當你使用SortShuffleManager時,如果的確不需要排序操作,那麼建議將這個參數調大一些,大於shuffle read task的數量。那麼此時就會自動啓用bypass機制,map-side就不會進行排序了,減少了排序的性能開銷。但是這種方式下,依然會產生大量的磁盤文件,因此shuffle write性能有待提高。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