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員所有制

課堂回顧:
你好,今天我們還繼續講“漁村的故事”。
昨天我們講,這艘漁船從集體所有制變成了私有制,私有制是有挺多優點的。
比方說船主由於能夠盯着邊際收益和邊際成本,使得這艘漁船的經濟價值發揮到最大;又比方說他能夠轉讓這艘漁船,來享受他未來還沒能享受的收益;又比方說所有權和經營權可以分離,船主能夠僱傭職業經理人,來代替他們運營這艘漁船。
但私有制有一個缺點,就是收入不均。原來漁村裏面1000個人收入都是挺平均的,現在忽然就冒出那麼一個富翁來,一天比別人多賺14條魚,而且一直維持下去,大家可就開始有意見了。
1.全員所有制的產生
有些人開始議論,說你看找到船的那個人,他以前小時候跟我們一塊玩兒,他本事並不比我們大。另外漁村裏面有一些思想家,他們就說:其實不患寡患不均,我們還是需要一個平等的社會。村裏面還有一些學過現代經濟學的漁民,他們引用了效用函數的概念,建了一些模型,說這個財富應該怎麼分配才能達到全社會總效用的最大化。
這些議論聲音越來越大,最後有些人就直接提出了,我們要進行漁業的改革,要把這艘漁船收歸全漁村所有,人人都有權使用這艘漁船。一邊是999個人,一邊是隻有1個人,最後你猜誰能贏?最後這艘漁船就收歸全漁村所有了。
這艘漁船的管理方式就變成了全員所有制,也就是說,這艘漁船每個人都有份,誰想上船誰就可以上船,這船是咱們大家的。
2.經濟價值蕩然無存的漁船
還是那個老問題,在這樣的全員所有制度下面,你說有多少人上船?你不要以爲是1000個人都上船,不是的,不能亂答的,你得看着表格,根據表格來回答。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我們假設上了船的人,也是平均分配他們的收穫,這時候第六個人會上船嗎?第六個人會上船,大家盯着的還是那個平均產量,6比4要大,在岸上打4條魚,上船能打6條,所以第六個人會上船。第七個人會上船嗎?5.14大於4,所以第七個人也會上船。第八個人也會上船,因爲第八個人上船收入跟岸上收入剛好相等。
在全員所有制下面,人人隨便都可以上船的情況下,最多有八個人上船,第九個人是不會上去的,爲什麼?因爲第九個人上船,他獲得的收益只是3條魚,比他岸上還少。
爲什麼上船打到的魚還少?因爲船上太擠了,船上的人和這個船的資源之間的配比已經不對稱了。雖然上船的人越來越多,但是打到的魚卻不能越來越多,所以平均產量在不斷下降。
這在全員所有制下面達到一個均衡點,最多隻有八個人上船。
現在我問你,當有八個人上船的時候,這艘漁船的總產量是多少?你得看着圖來回答,32,總產量是32。我再問你,當有八個人上船的時候,這八個人上船的總成本是多少?成本是放棄了的最大代價,八個人上船,也就是說這八個人在岸上不能打魚了,四八三十二,也是32。
總產量32,總成本也是32,淨利潤是多少?淨利潤是0。我問你這艘船還在嗎?這艘船物理上還在,但是這艘船的經濟價值還在嗎?沒有了,變成0了。
記得嗎?在私有制下面,這艘船的經濟價值是14條魚的,當你改變了規則,人人都可以上船以後,上船的人數從五個人變成八個人以後,這艘船物理上還在,但經濟價值蕩然無存。這真是像變魔術一樣的,你看着這個表就覺得神奇。這不奇怪,這種情況有一個著名的說法就叫“公地的悲劇(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 )”。
3.公地的悲劇
公地悲劇這個詞很早就提出來了,1833年英國經濟學家威廉 · 勞埃德(William Lloyd )提出了這個概念,但不是很流行。它在經濟學界流行,是在1968年,一位生態學家格雷特 · 哈定(Garrett Hardin ),在《科學》雜誌上面發表了一篇文章以後。
這篇文章叫《公地的悲劇》。這篇文章發表以後,“公地的悲劇”這個詞才流行起來。
一棵蘋果樹如果沒有主人,那麼你摘我也摘,這時候你摘了我就沒有了,我得提前一天摘;你摘的是紅蘋果,我提前一天摘小一點的紅蘋果;他再提前一天摘,再小一點的綠蘋果;再早下去,那就變成沒有蘋果。紅蘋果變小紅蘋果,再變小綠蘋果,再變沒蘋果,這叫公地的悲劇。
魚塘也是一樣,魚塘裏的魚不打到手裏不算是真正你的,你也打他也打,這時候魚塘裏面剩下的魚,就會從大魚變小魚,最後變沒魚。
這是全員所有制人人都能夠使用資源、人人都能夠佔有資源,所帶來的一個重要的缺點。好多經濟學的教科書,就是這麼教“公地的悲劇”這個概念的。
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是繼續我們的漁村的故事,我們集中討論的是全員所有制,也就是說這艘船歸社會上的每一位成員所有,任何人只要想上船就可以上船,這時候大家盯住的,也仍然是平均收益這一欄,我們的問題是:“ 在這種治理模式下面,最多有幾個人上船? ”
要回答這個問題,大家要盯住的也還是平均收益這一欄,但跟集體所有制不一樣的地方在於,在集體所有制下面,只要當平均收益從上升轉變爲下降的那一刻起,船上的人就開始排斥別人上船了,但在全員所有制下面,船上的人沒有權利阻止別人上船,而只能決定自己不上船,所以他們關注的是自己在船上的平均收益,不要低於他們在別處,在岸上所得到的收益。
一旦他們在船上所得到的平均收益,低於他們在岸上能夠得到的收益的時候,他們就選擇不再上船了,人們是在這個時候停止上船的,而結果呢,是人們在船上得到的收益,跟他們在岸上得到的收益是一樣的,換句話說,上船並沒有使他們得到更多額外的收益,這艘船在物理上還存在,但是在經濟價值上就蕩然無存了,這種現象被一些學者稱爲公地的悲劇。
課後思考
這些教科書說得對嗎?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有好多資源仍然是人人都能夠用的,但這些資源還是一直能夠存在下去,並沒有因爲出現所謂的價值耗散而消失掉。現實生活中的例子,並沒有出現經濟學教科書所說的“公地的悲劇”,原因是什麼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